初无警策骤惊人,亦不媕阿巧进身。
每向经筵持正论,愿於国肪奖忠臣。
昔从新政趋严召,今为衰年避要津。
陛下果能行古道,虽闲犹是太平民。
初无警策骤惊人,亦不媕阿巧进身。
每向经筵持正论,愿於国肪奖忠臣。
昔从新政趋严召,今为衰年避要津。
陛下果能行古道,虽闲犹是太平民。
曹彦约

曹彦约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 3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上帝板板¹,下民卒(cuì)(dàn)²。出话不然³,为为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dǎn)。为之未远,是用大谏(jiàn)
译文:周厉王昏乱背离常道,下民受苦多病辛劳。说出话儿太不像样,作出决策没有依靠。无视圣贤刚愎自用,不讲诚信是非混淆。执政行事太没远见,所以要用诗来劝告。
注释:¹板板:反,指违背常道。²卒瘅:劳累多病。卒通“瘁”。³不然:不对。不合理。⁴为:通“猷”,谋划。⁵圣:不把圣贤放在眼里。⁶管管:任意放纵。⁷亶:诚信。⁸大谏:郑重劝戒。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天之方难,无然¹(xiàn)²。天之方蹶(jué)³,无然泄(yì)。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yì)矣,民之莫矣。
译文:天下正值多灾多难,不要这样作乐寻欢。天下恰逢祸患骚乱,不要如此一派胡言。政令如果协调和缓,百姓便能融洽自安。政令一旦坠败涣散,人民自然遭受苦难。
注释:¹无然:不要这样。²宪宪:欢欣喜悦的样子。³蹶:动乱。⁴泄泄:通“呭呭”,妄加议论。⁵辞:指政令。⁶辑:调和。⁷洽:融洽,和睦。⁸怿:败坏。⁹莫:通“瘼”,疾苦。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我虽异事,及¹尔同僚²。我即尔谋,听我嚣(áo)³。我言维,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chú)(ráo)
译文:我与你虽各司其职,但也与你同僚共事。我来和你一起商议,不听忠言还要嫌弃。我言切合治国实际,切莫当做笑话儿戏。古人有话不应忘记,请教樵夫大有裨益。
注释:¹及:与。²同寮:同事。寮,同“僚”。³嚣嚣:同“聱聱”,不接受意见的样子。⁴维:是。⁵服:用。⁶询:征求、请教。⁷刍:草。⁸荛:柴。此指樵夫。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虐,无然谑(xuè)¹。老夫灌灌²,小子蹻(jué)³。匪我言耄(mào),尔用忧谑(xuè)。多将(hè),不可救药。
译文:天下近来正闹灾荒,不要纵乐一味放荡。老人忠心诚意满腔,小子如此傲慢轻狂。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做昏愦荒唐。多行不义事难收场,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注释:¹谑谑:嬉笑的样子。²灌灌:款款,诚恳的样子。³蹻蹻:傲慢的样子。⁴匪:非,不要。⁵耄:八十为耄。此指昏愦。⁶将:行,做。⁷熇熇:火势炽烈的样子,此指一发而不可收拾。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方懠(qí)¹。无为夸毗(pí)²。威仪³,善人载。民之方殿屎(xī),则莫我敢葵?丧乱蔑(miè)¹⁰¹¹,曾莫惠¹²我师¹³
译文:老天近来已经震怒,曲意顺从于事无补。君臣礼仪都很混乱,好人如尸没法一诉。人民正在呻吟受苦,我今怎敢别有他顾。国家动乱资财匮乏,怎能将我百姓安抚。
注释:¹懠:愤怒。²夸毗:卑躬屈膝、谄媚曲从。毛传:“夸毗,体柔人也。”³威仪:指君臣间的礼节。⁴卒:尽。⁵迷:混乱。⁶载:则。⁷尸:祭祀时由人扮成的神尸,终祭不言。⁸殿屎:毛传:“呻吟也。”陆德明《经典释文》:“殿,《说文》作念;屎,《说文》作吚。”⁹葵:通“揆”,猜测。¹⁰蔑:无。¹¹资:财产。¹²惠:施恩。¹³师:此指民众。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天之牖(yǒu)¹民,如埙(xūn)²如篪(chí)³,如璋(zhāng)如圭(guī),如取如携。携无曰益(ài),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bì)
译文:天对万民诱导教化,像吹埙篪那样和洽。又如璋圭相配相称,时时携取把它佩挂。随时相携没有阻碍,因势利导不出偏差。民间今多邪僻之事,徒劳无益枉自立法。
注释:¹牖:通“诱”,诱导。²埙:古陶制椭圆形吹奏乐器。³篪:古竹制管乐器。⁴璋、圭:朝廷用玉制礼器。⁵益:通“隘”,阻碍。⁶辟:通“僻”,邪僻。⁷立辟:制定法律。辟,法。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¹人维²³,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¹⁰维城。无俾(bǐ)城坏,无独斯畏。
译文:好人就像篱笆簇拥,民众好比围墙高耸。大国为如屏障挡风,同族宛似栋梁架空。有德便能安定从容,宗子就可自处城中。莫让城墙毁坏无用,莫要孤立忧心忡忡。
注释:¹价:同“介”,善。²维:是。³藩:篱笆。⁴大师:大众。⁵垣:墙。⁶大邦:指诸侯大国。⁷屏:屏障。⁸大宗:指与周王同姓的宗族。⁹翰:骨干,栋梁。¹⁰宗子:周王的嫡子。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¹。敬天之渝²,无敢驰驱³。昊天曰明,及尔出王(wǎng)。昊天曰旦,及尔游衍(yǎn)
译文:敬畏天的发怒警告,怎么再敢荒嬉逍遥。看重天的变化示意,怎么再敢任性桀傲。上天意志明白可鉴,与你一起来往同道。上天惩戒无时不在,伴你一起出入游遨。
注释:¹戏豫:游戏娱乐。²渝:改变。³驰驱:指任意放纵。⁴昊天:上天。⁵明:光明。⁶王:通“往”。⁷游衍:游荡。

  与后代一些讽谕诗“卒章显其志”的特点相反,作者开宗明义,一开始就用简练的语言,明确说出作诗劝谏的目的和原因。首二句以“上帝”对“下民”,前者昏乱违背常道,后者辛苦劳累多灾多难,因果关系十分明显。这是一个高度概括,以下全诗的分章述写,可以说都是围绕这两句展开的。

  对于“上帝”(指周厉王)的“板板”,作者在诗中作了一系列的揭露和谴责。先是“出话不然,为为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不但说话、决策没有依据,而且无视圣贤,不讲信用;接着是在“天之方难”、“方蹶”、“方虐”和“方懠”时,一味地“宪宪”、“泄泄”、“谑谑”和“夸毗”,面临大乱的天下,还要纵情作乐、放荡胡言和无所作为;然后又是以“蹻蹻”之态,听不进忠言劝谏,既把老臣的直言当作儿戏,又使国人缄口不言,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对于“下民”的“卒瘅”,作者则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同情。他劝说历王改变政令,协调关系,使人民摆脱苦难,融洽自安(“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他为了解民于水火,大胆进言,甘冒风险(“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同时,他又不厌其烦地向厉王陈述“天之牖民”之道,强调对国人的疏导要像吹奏埙篪那样和谐,对民众的提携要像佩带璋圭那样留心;最后他还意味深长地把人民比作国家的城墙,提醒厉王好自为之,不要使城墙毁于一旦,自己无地自容。

  作为谴责和同情的汇聚和结合,作者对厉王的暴虐无道采取了劝说和警告的双重手法。属于劝说的,有“无然”三句、“无敢”两句,“无为”、“无自”、“无俾”、“无独”、“勿以”、“匪我”各一句,可谓苦口婆心,反覆叮咛,意在劝善,不厌其烦;属于警告的,则有“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等句,晓以利害,悬戒惩恶。这种劝说和警告的并用兼施,使全诗在言事说理方面显得更为全面透彻,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一片拳拳之心,忠贞可鉴。

  在这首诗中,最可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作者的民本思想。他不仅把民众比作国家的城墙,而且提出了惠师牖民的主张,这和邵公之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相通的,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二是以周朝传统的敬天思想,来警戒厉王的“戏豫”和“驰驱”的大不敬,从而加强了讽谕劝谏的力度。如果不是冥顽不化的亡国之君,对此是应当有所触动的。

  至于全词多用正言直说,也使其更具后代谏书的作用,作者心胸之坦荡、感情之激切于此可见一斑。而叠字的多处运用、比喻对照的生动工整等,又使它保持了诗歌的艺术性。这首《板》与另一首《荡》同以讽刺厉王著称后世,以至“板荡”成了形容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专用词,其影响之大,不难想见。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82-586

bǎn

shījīng··shēngmínzhīshí xiānqín 

shàngbǎnbǎn xiàmíndān chūhuàrán wéiyóuyuǎn shèngguǎnguǎn shídǎn yóuzhīwèiyuǎn shìyòngtàijiàn 

tiānzhīfāngnàn ránxiànxiàn tiānzhīfāngguì rán zhī mínzhīqià zhī mínzhī 

suīshì ěrtóngliáo ěrmóu tīngxiāoxiāo yánwéi wéixiào xiānmínyǒuyán xúnchúráo 

tiānzhīfāngè ránxuèxuè lǎoguànguàn xiǎojiǎojiǎo fěiyánmào ěryòngyōuxuè duōjiāng jiùyào 

tiānzhīfāng wéikuā wēi shànrénzàishī mínzhīfāngdiàn殿shǐ gǎnkuí sàngluànmiè cénghuìshī 

tiānzhīyǒumín xūnchí zhāngguī xié xiéyuē yǒumínkǒng mínzhīduō  

jièrénwéifān tàishīwéiyuán tàibāngwéipíng tàizōngwéihàn huái怀wéiníng zōngwéichéng chénghuài wèi 

jìngtiānzhī gǎn jìngtiānzhī gǎnchí hàotiānyuēmíng ěrchūwáng hàotiānyuēdàn ěryóuyǎn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草下阴虫¹叶上霜,朱栏迢(tiáo)(dì)²压湖光。
译文:草下蟋蟀等小虫暗自爬行,叶子上已经结了霜,连绵曲折的朱红栏杆,压住了湖面上的月光。
注释:¹阴虫:冰蚕;秋虫,如蟋蟀之类;虾蟆。²迢递:指遥远貌,从远处看的外貌。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兔寒蟾(chán)冷桂花白,此夜姮(héng)(é)¹应断肠。
译文:兔子感到寒冷,蟾蜍冷冷地呱呱叫,桂花洁白如雪,在这样的夜晚,嫦娥应该也会因相思之苦而心碎。
注释:¹姮娥:指“嫦娥”断肠:断魂,销魂,使人荡气回肠,用以指悲伤。

yuè--shāngyǐn

cǎoxiàyīnchóngshàngshuāngzhūlántiáoguāng

hánchánlěngguìhuābáihéngéyīngduàncháng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日射纱窗风撼¹(fēi)²,香罗³拭手春事
译文:阳光照射到纱窗上,春风叩响了门扉,无聊赖地搓弄着香罗帕,愁看春光匆匆如流水。
注释:¹撼:撼动。²扉:门扇。³香罗:对手帕的美称。罗,丝织品。⁴春事:春光,喻青春年华。⁵违:辜负。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回廊¹四合²³寂寞,碧鹦鹉对红蔷(qiáng)薇。
译文:空落落的庭院回廊四合,锁满了一园寂寞,只有一只绿鹦鹉,面对着盛开的红蔷薇。
注释:¹回廊:曲折回绕的长廊。²合:围。³掩:遮蔽。⁴碧鹦鹉:青碧色的鹦鹉。
这首抒情诗写的是空闺少妇的怨情。同类题材在唐人诗中并不少见,如王昌龄《闺怨》就是著名的一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末句点明离愁,是直抒其情的写法。可是此篇《日射》却不一样,它避开正面抒情,没有一个字涉及怨情,只是在那位闺中少妇无意识地搓弄手中罗帕的动作中,微微逗露那么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气息。整首诗致力于用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一、二句“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描写春景。映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及院子里盛开的红蔷薇花,都表明季节已进入春光逝去的初夏。三、四句“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描写女主人公仍置身于空寂的庭园中,重门掩闭,回廊四合,除了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别无伴侣。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趣盎然,构成奇异而鲜明的对比。作品尽管没有直接抒述情感,但将足以引起情绪活动的种种景物和整个环境再现了出来,也就不难窥测主人公面对韶华流逝伤感索寞的心理,通篇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有冷暖相形之妙。这种“尽在不言中”的表现手法,正体现了诗人婉曲达意的独特作风。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¹采薇,薇亦作²³。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mǐ)室靡家,猃(xiǎn)(yǔn)之岁。不遑(huáng)启居,猃狁之岁。
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注释:¹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²作:指薇菜冒出地面。³止:句末助词,无实意。⁴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⁵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⁶靡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⁷不遑:不暇。遑,闲暇。⁸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⁹猃狁: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柔¹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²,载(zài)饥载渴³。我戍(shù)未定,靡使归聘(pìn)
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注释:¹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²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³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⁴戍: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⁵聘:问候的音信。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采薇采薇,薇亦刚¹止。曰归曰归,岁亦阳²止。 王事靡³(gǔ),不遑启处。忧心孔,我行不来
译文: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注释:¹刚:坚硬。²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³靡:无。⁴盬:止息,了结。⁵启处:休整,休息。⁶孔:甚,很。⁷疚:病,苦痛。⁸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彼尔维何?维常¹之华。彼路²斯何³?君子之车。 戎(róng)车既驾(jià),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译文: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注释:¹常:常棣(棠棣)植物名。²路:高大的战车。³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⁴君子:指将帅。⁵戎:车,兵车。⁶牡:雄马。⁷业业:高大的样子。⁸定居:犹言安居。⁹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¹骙。君子所依,小人²所腓(féi)³。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jí)
译文: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注释:¹骙: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²小人:指士兵。³腓:庇护,掩护。⁴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⁵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弭: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⁶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⁷日戒:日日警惕戒备。⁸孔棘:很紧急。棘: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¹我往²矣,杨柳依依³。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¹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²往:当初从军。³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⁴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⁵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⁶霏霏:雪花纷落的样子。⁷迟迟:迟缓的样子。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cǎiwēi

míng xiānqín 

cǎiwēicǎiwēi wēizuòzhǐ yuēguīyuēguī suìzhǐ shìjiā xiǎnyǔnzhī huáng xiǎnyǔnzhī 
cǎiwēicǎiwēi wēiróuzhǐ yuēguīyuēguī xīnyōuzhǐ yōuxīnlièliè zàizài shùwèidìng shǐ使guīpìn 
cǎiwēicǎiwēi wēigāngzhǐ yuēguīyuēguī suìyángzhǐ wángshì huángchǔ yōuxīnkǒngjiù xínglái 
ěrwéi wéichángzhīhuā  jūnzhīchē róngchējià  gǎndìng yuèsānjié 
jià kuíkuí jūnsuǒ xiǎorénsuǒféi  xiàng jiè xiǎnyǔnkǒng 
wǎng yángliǔ jīnlái xuěfēifēi xíngdàochíchí zàizài xīnshāngbēi zhīāi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山海经》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常。澧(lǐ)(yuán)¹之风,交潇湘之常,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山海经》
译文:洞庭山,天帝的两个女儿住在这里,她们俩常常在江湖之上游玩。从澧水和沅水吹来的清风,在幽清的湘水渊潭上交会,这里正是九条江水汇合的中间,她俩出入时都有旋风急雨相伴随。洞庭山中还住着很多怪神,形貌像人而身上绕着蛇。
注释:¹澧沅:澧河,沅江,都是水名。
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尧以妻舜于妫汭。舜既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列女传》
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尧以妻舜于妫(guī)(ruì)¹。舜既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列女传》
译文:有虞氏的两位妃子是尧的两个女儿,长女叫娥皇,次女叫女英,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舜,舜成为天子后,娥皇成为王后,女英成为妃子。后来舜在苍梧去世,娥皇和女英也分别投入江湘,殉情而去。后来大家称她们为湘君。
注释:¹妫汭:指妫水隈曲之处,传说舜居于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