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忧多欢少。所谓父母并亡独担火院遇修仙无者离家缘,蚁穿珠通道。脑。首脑。郎田生瑞草。
载忧多欢少。所谓父母并亡独担火院遇修仙无者离家缘,蚁穿珠通道。脑。首脑。郎田生瑞草。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¹
译文:茅屋的柴门外就是一片汪洋绿水,简直就是桃花源。
注释:¹桃花源: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中构想的理想世界。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
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
译文:从满院一丛丛的萱草可知,主人或许借种植花草以忘却世态纷纭。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暝色湖上来,微雨飞南轩。
译文:天色已晚,湖光返照,细细的雨丝飘进南窗。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故人宿茅宇,夕鸟栖杨园。
译文:朋友啊,你就居住茅屋,那些鸟住在院落中茂密的杨树枝头。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
译文:朋友,我会记住这一夜,会永远记得这酒与诗,会永远记住你情深如江海的嘱咐。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
译文:明天一早,我就要踏上离开广陵的路途了,朋友,珍重,我就记住今天晚上一场款款情伤的别宴,喝!再干一杯!
李白的交道是很广泛的,王公、官僚、隐士、平民,无所不有;李白的交际手段也是很高明的,往往短时间接触就可以深交,比如和汪伦等的交往。从此诗也可以感觉李白交际的技巧和深情。读者面对“还惜诗酒别,深为江海言。明朝广陵道,独忆此倾樽”这样的诗句,的确难以不感动。此诗对景物的描写可以用两字来形容:精准。

zhī广guǎnglíng宿chángèrnánguōyōu--bái

绿shuǐjiēcháiményǒutáohuāyuán

wàngyōuhuòjiǎcǎomǎnyuànluócóngxuān

míngshàngláiwēifēinánxuān

rén宿máoniǎoyángyuán

háishījiǔbiéshēnwèijiānghǎiyán

míngcháo广guǎnglíngdàoqīngzūn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三更¹灯火五更鸡²,正是男儿读书时。
译文:三更挑灯夜读,五更鸡鸣即起,这一早一晚正是男儿读书的好时候。
注释:¹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²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黑发¹不知勤学早,白首²³悔读书迟。
译文: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注释:¹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²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³方:才。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正是男儿读书时”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参考资料:
1、 黄勤堂.哲理诗选析: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42
2、 杨道诚,韩清显.中国诗词名篇类编赏析:修身养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11

quànxué--yánzhēnqīng

sāngèngdēnghuǒgèngzhèngshìnánérshūshí

hēizhīqínxuézǎobáishǒufānghuǐshūchí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百亩(mǔ)庭中¹半是苔(tái)²,桃花净尽³菜花开。
译文: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注释:¹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²苔:青苔。³净尽:净,空无所有。尽: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种桃道士¹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译文: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注释:¹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诗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44-845页

zàiyóuxuánguàn

liú tángdài 

bǎitíngzhōngbànshìtái táohuājìngjìncàihuākāi 
zhòngtáodàoshìguīchù qiánliúlángjīnyòulái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¹长。
译文: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注释:¹个:如此,这般。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¹
译文: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¹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本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8-270

qiūshíshǒu ·shí

bái tángdài 

báisānqiānzhàng yuánchóucháng 
zhīmíngjìng chùqiūshuāng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想岁山¹前珠翠绕,蓬壶殿²里笙(shēng)歌作。到而今、铁骑³满郊畿(jī),风尘恶
译文: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注释:¹想岁山:即想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²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³铁骑:指金国军队。⁴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⁵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风尘:指战乱。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兵安在?膏¹²(è)³。民安在?填沟壑(hè)。叹江山如故,千村寥(liáo)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biān)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¹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²锋:兵器的尖端。³锷:剑刃。⁴沟壑:溪谷。⁵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⁶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⁷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99-1301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71页

mǎnjiānghóng ·dēnghuánglóuyǒugǎn

yuèfēi sòngdài 

yáowàngzhōngyuán huāngyānwài duōchéngguō xiǎngdāngnián huāzhēliǔ fènglóulóng wànsuìshānqiánzhūcuìrào péngdiàn殿shēngzuò dàoérjīn tiěmǎnjiāo fēngchénè 
bīngānzài gāofēngè mínānzài tiángōu tànjiāngshān qiāncūnliáoluò qǐngyīngruì biānzhíqīngluò quèguīlái zàihànyángyóu hu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