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和,休打斗。慎勿迷迷,博弈饮酒。暗风病、谑杀傍人,疾些儿拯救。要病除,须拂袖。物外持修,亘初清秀。更有般、真个长安,待来
与人和,休打斗。慎勿迷迷,博弈饮酒。暗风病、谑杀傍人,疾些儿拯救。要病除,须拂袖。物外持修,亘初清秀。更有般、真个长安,待来

qīngxīnjìngshěyùn--

rénxiūdòushènyǐnjiǔànfēngbìngxuèshābàngrénxiēérzhěngjiùyàobìngchúxiùwàichíxiūgènchūqīngxiùgèngyǒubānzhēnzhǎngāndàilái

马钰

马钰

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 ▶ 7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落红铺径水平池¹,弄晴²小雨霏(fēi)³。杏园(qiáo)(cuì)杜鹃啼,无奈春归。
译文:池塘水满,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细雨霏霏,时停时下,乍晴乍阴。杏园里春残花谢只有杜鹃鸟的声声哀啼,好像在无可奈何地慨叹春天已经归去了。
注释:¹水平池:池塘水满,水面与塘边持平。²弄晴:展现晴天。³霏霏:雨雪密也。⁴杏园:园林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大雁塔南。杏园是唐时著名园林,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⁵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这里形容暮春花事将尽的景象。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niē)花枝¹,放花无语对斜晖(huī),此恨谁知²
译文:独自登上柳树旁的画楼,手捻着花枝,倚靠在栏杆上。一会又放下手中花枝,抬头静静地凝望着斜阳,对美好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又有谁能知晓呢?
注释:¹手捻花枝:古人以为表示愁苦无聊之动作。²“放花”二句:明沈际飞评日:“此恨亦知不得。”因抒落第之恨,事关政治,故云“知不得”。

  该词描写精美的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可谓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再写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

  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作者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谒金门》:“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之处理了。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秦观这首词所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捻”着花枝时,其爱花是何等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其惜花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正是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放花无语对斜晖”,七个字中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的姿态,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人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之深恨。

  诚然,词人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参考资料:
1、 李麟主编 .诗词文化常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0 :175-176 .
2、 (宋)王禹偁等著 .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超值金版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181-182 .

huàtángchūn··luòhóngjìngshuǐpíngchí--qínguān

luòhóngjìngshuǐpíngchínòngqíngxiǎofēifēixìngyuánqiáocuìjuānnàichūnguī

liǔwàihuàlóushàngpínglánshǒuniǎnhuāzhīfànghuāduìxiéhuīhènshuízhī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尘劳¹(jiǒng)²事非常,紧把³绳头做一场。
译文:摆脱尘念劳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拉紧绳子、俯下身子在事业上卖力气。
注释:¹尘劳: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²迥脱:远离,指超脱。³紧把:紧紧握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译文:如果不经历冬天那刺骨严寒,梅花怎会有扑鼻的芳香。

  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关于梅花,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

  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shàngtángkāishìsòng

huángnièchánshī tángdài 

chénláojiǒngtuōshìfēicháng jǐnshéngtóuzuòcháng 
jīngfānhánchè zěnméihuāxiāng 
门前唤担买芳菲,白发犹堪插一枝。
门前唤担买芳菲¹,白发犹堪插一枝。
译文:门前有人叫着担子卖花,即便我的头发花白,也还可以插上一枝花。
注释:¹芳菲:香花芳草。
旧厌蛙声今喜听,墙阴特地作盆池。
旧厌蛙声今喜听,墙阴¹特地作盆池。
译文:我曾经讨厌青蛙的声音,现在却喜欢听它,还特意在墙的阴暗处做了个盆池。
注释:¹墙阴:墙的阴影处;墙的阴暗处。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
客从远方来¹,赠我漆鸣琴²
译文:从远方到来的客人,赠我一张漆饰的鸣琴。
注释:¹客从远方来:汉代无名氏所作古诗,写离妇思夫之情。²漆鸣琴:呜琴,古琴。漆鸣琴,漆饰的古琴。
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
木有相思文¹,弦有别离音。
译文:琴木上满布相思的花纹,丝弦上弹出别离的声音。
注释:¹相思文:典出于《述异记》。据《述异记》载:“昔战国时,魏苦秦之难,有以民从征,戍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大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文,木上的纹理。文与纹谐音,此处一语双关。
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
终身执此调¹,岁寒不改心。
译文:一生一世都要弹奏这个曲调,天寒地冻我也不改相爱之心。
注释:¹此调:指相思的曲调。
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
愿作阳春曲¹,宫商长相寻²
译文:但愿能作一支高雅悠扬曲子,让音律中常有这美妙的琴音。
注释:¹阳春曲: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音韵乐理高深的歌曲名,即《阳春》,阳春白雪也。²宫商长相寻:愿如宫商等音阶一样,永远融合在乐曲中。宫商,代五音中前两个紧挨着的音,此处泛指音律。寻,连续、不断而来,与《北史·薛安都传》:“俄而酒馔相寻,刍粟继至”意同。

  此诗一二句叙事,点明伉俪分离,天各一方,托客赠琴,示其爱心不变,半是安慰,半是相思;三四句从琴生发写思妇抚琴把玩,引起相思怨别之情;五六句以“有此调”、“不改心”,直抒对爱情的坚贞之志;七八句驰骋想象,祝愿他们的爱情像一首高雅的阳春曲,又似宫、商互应的二重唱,两音相谐,两情相融。全诗由鸣琴写到琴音,又从琴音写到人物心情,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含蓄精巧。

  《古诗十九首》写的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然后在这“一端绮”上做出“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的文章来,表示了夫妻间的“长相思”,“结不解”,如胶投漆,永不分离。诗人鲍令晖在此篇中写的是:“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然后在这“漆鸣琴”上做出了“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的文章,表示要“终身有此调,岁寒不改心”,鸣琴传相思,只要丈夫能解情,不怕什么曲高寡和无知音。一在“绮”上写心曲一在“琴”上抒衷情,二者都做出了传神文章,写出了绝妙诗篇。后者对前者的摹拟是有迹可寻的,从中读者可以看到文人诗向民歌学习的一些轨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诗《客从远方来》的三、四句“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耳”,是点明了那“一端绮”是丈夫从远方托来客特意带给自己的,否则“客从远方来”送绮,读者无法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鲍令晖的拟作却省掉了这一交代,她并未说明那“漆鸣琴”是丈夫托来客捎带的,因为根据前诗的思维模式,只要是“客从远方来”捎信、赠物,不用说就是受远方丈夫的嘱托而来的。乐府诗题,往往都有自己的题材范围,拟旧题写作,如不改变题材,然就可以省略旧作中交代过的一些内容。此篇文字虽未点明赠琴者是远方的丈夫,但读者还是不会怀疑是出现了第三者的。

  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块石头,立刻就浪花飞扬,涟漪成圈地扩散开来;又象节日的礼花,一炮弹射向夜空,刹那间焰火四溅,奔跃飞舞,五彩缤纷;此篇的诗情,也都由一件事情引起,客从远方来,受丈夫的嘱托,给在家的妻子带来了鸣琴,于是妻子就浮想联翩,都围绕那鸣琴来展开。妻子想象,制琴的木料上有相思的文章,琴弦之中又含离别的音调。妻子决心“终身有此调,岁寒不改心”,即永怀相思,永在别离中切盼团,不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忠贞却不会改变。因此,“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显然,《阳春》、《白雪》属于高级音乐,曲高寡和,诗人说“愿作《阳春》曲”,不求曲高,但求和寡,也就是说青春少妇鸣琴作乐,不求有更多的知音,只要丈夫一人解情就够了。

  诗歌围绕“鸣琴”来抒情,属咏物诗;但又比一般的咏物诗更加亲切和情深,因为那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丈夫特意从远方托人带赠之物,以此来抒写妻子的情爱,分量就不同了。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编著,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639-641页
2、 郑春山主编,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 卷二,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09,第1333页

cóngyuǎnfāngláishī--bàolìnghuī

cóngyuǎnfāngláizèngmíngqínyǒuxiāngwénxiányǒubiéyīn

zhōngshēnzhídiàosuìhángǎixīnyuànzuòyángchūngōngshāngzhǎngxiāngxún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¹隔陇(lǒng)²闻。
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注释:¹短笛横吹:一作“吹笛风斜”。²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多少长安¹名利客,机关用尽²不如君。
译文: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注释:¹长安:唐代京城。²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参考资料:
1、 王充闾著.诗性智慧:万卷出版公司,2016.06:第121页
2、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623页

tóngshī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niúyuǎnyuǎnguòqiáncūn duǎnhéngchuīlǒngwén 
duōshǎochángānmíng guānyòngjìn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