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命我入室,扶床尚能起。对我无一言,但有泪瀰瀰。
昨命我入室,扶床尚能起。对我无一言,但有泪瀰瀰。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同为懒慢¹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译文:你我同是这园林中的懒散闲人,此刻一起面对着略显萧条的雨雪天气。
注释:¹懒慢:懒散。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小酌酒巡销永夜¹,大开口笑送残年²
译文:喝得微醺才得以度过这漫漫长夜,酒后方能大笑着面对逐渐日长的年纪。
注释:¹永夜:长夜,整夜。²残年: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久将¹时背²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译文:我这个年纪作为老臣应该沉稳多一些吧,但却常被人称为散仙。
注释:¹久将:旧将;老将。²时背:谓言行与时乖违。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呼作散仙应有以¹,曾看东海变桑田。
译文:(我觉得)称作散仙也是有缘故的,毕竟我曾经经历过沧海桑田啊。
注释:¹有以:有因。有道理。
这首《雪夜小饮赠梦得》作于洛阳。这是一首记叙诗。雪夜,诗人与友人小酌慢饮,促膝叙谈,销磨了一整夜时间;谈得高兴了,就雨怀大笑,以爽朗的胸怀,度过残年。老年生活情趣,生动而又活跃。

xuěxiǎoyǐnzèngmèng--bái

tóngwèilǎnmànyuánlíngòngduìxiāotiáoxuětiān

xiǎozhuójiǔxúnxiāoyǒngkāikǒuxiàosòngcánnián

jiǔjiāngshíbèichénglǎoduōbèirénzuòsànxiān

zuòsànxiānyīngyǒucéngkàndōnghǎibiànsāngtián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¹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²,弃去³。过是溪,逢老媪(ǎo)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¹⁰其意,还¹¹卒业¹²
译文: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注释:¹世传:世世代代相传。²成:完成。³去:离开。⁴逢:碰上。⁵媪:妇女的统称。⁶方:正在。⁷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⁸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⁹欲:想要。¹⁰感:被......感动。¹¹还:回去。¹²卒业:完成学业。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 “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
十年¹心事苦,惟为复恩仇²
译文:董黯等了十年,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得以复仇,在这十年里,他的内心烦闷痛苦。这样做只是为了报答母亲抚养教育的恩惠,以及为了报复恶毒的仇人侮辱母亲的仇恨。
注释:¹十年:董黯等了十年,才得以复仇。一说为避免母亲担心,特意等母亲去世才复仇;一说为避免仇人之母伤心,特意等她去世才将仇人杀死。前者孝,后者仁,也即是慈。²恩仇:恩,母亲养育之恩。仇,恶邻辱母之仇。
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两意既已尽¹,碧山吾白头。
译文:报恩和复仇这两种情意,既然已经结束了,复仇和获罪也最终遇到了刑罚,那就在山岭中孤独终老吧。
注释:¹碧山吾白头:指董黯因复仇获罪,遇大赦,终老山岭;一说遇皇帝特赦,召他做官,董黯辞官不就,以寿终。

dǒngxiàoziànchóu--zhīzhāng

shíniánxīnshìwéiwèiēnchóu

liǎngjǐnshānbáitóu

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
川上¹常极目,世情今已闲。
注释:¹川上:指黄河。《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¹
注释:¹汀渚:水边陆地和水中小岛。
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
黄鹄何处来,昂藏¹寡俦侣。
注释:¹昂藏:轩昂,高峻。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
野人¹头尽白,与我忽相访。
注释:¹野人:田野中的人,平民;诗中所写的老年钓者,实际上是个隐士。
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¹
注释:¹闲放:闲散疏放。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
南登滑台¹上,却望河淇间。
注释:¹滑台:在现河南滑县东北。《元和郡县志》:河南道滑州“其城在古滑台,甚险固”。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¹树夹流水,孤城²对远山。
注释:¹竹:《英华》、活字本、四库本均作“行”。²城:《英华》作“村”。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
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
长想¹别离处,犹²无音信还。
注释:¹长想:《英华》作“遥忆”。²犹:《英华》作“独”;四库本注:“一作独”。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¹直。
注释:¹纡(yū):弯曲。
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
北望太行山,峨峨¹半天色。
注释:¹峨峨:山高。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¹
注释:¹此地即边戍:东晋、南北朝刘宋时,经常于黄河南岸滑台一带交战。如398年(东晋安帝隆安年二年),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号南燕。410年(义熙六年),南燕为刘裕的北伐军所灭。431年(宋文帝元嘉八年),檀道济北伐失利,滑台陷于北魏。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
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¹
注释:¹游寓:漂泊无定的寄旅生涯。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¹
注释:¹回互:天地互相连接。下句从天上的云、河滩的沙着笔,与上句浩然归意构成强烈对比。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
注释:倚楫:扶着船桨。
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
遥见楚汉城¹,崔嵬²高山上。
注释:¹楚汉城:指广武二城,在荥阳敖仓西三皇山上,两城相距二百多步,中间隔着深涧,刘邦与项羽曾在此对阵相语。²崔嵬:高峻的样子。
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
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¹
注释:¹天道二句:意为天道难测,民心无所归顺。
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
屠钓称侯王¹,龙蛇²争霸王。
注释:¹屠钓称侯王:樊哙以屠狗为业,后赐爵列侯;韩信钓于淮阴城下,后被封为齐王。²龙蛇:喻刘邦与项羽。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
缅怀多杀戮,顾此生¹惨怆。
注释:¹生:活字本、四库本均作“增”。
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圣代¹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注释:¹圣代:指唐朝。
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
兹川¹方悠邈²,云沙无前后。
注释:¹兹(zī)川:兹,这,此;川,河。²邈:《英华》作“悠”。邈(miǎo),遥远。
古堰对河壖,长林出淇口。
古堰¹对河壖,长林出淇口²
注释:¹堰:《英华》作“塔”;壖:即堧(ruán),河边空地。²淇口:淇河入黄河处。
独行非吾意,东向日已久。
独行非吾意,东向¹日已久。
注释:¹向:《英华》注:“集作南。”
忧来谁得知,且酌尊中酒。
忧来谁得知,且酌尊¹中酒。
注释:¹尊:同“樽”。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¹
注释:¹南河浒:浒,水边地。“南河”,《英华》作“河南”。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耕耘日勤¹劳,租税兼舄卤²
注释:¹日勤:《英华》作“自劬”。²舄卤(xièlǔ):盐碱地 。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园蔬空寥落¹,产业²不足数。
注释:¹空寥落:“空”,《英华》作“定”,注:“《诗选》作空。”²产业:土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尚有献芹¹心,无因²见明主。
注释:¹献芹:向皇帝进献嘉言,典出《列子·杨朱篇》。²无因:没有办法。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
茫茫浊河¹注,怀古临河滨。
注释:¹浊河:即黄河。
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禹功本豁达¹,汉迹方因循²
注释:¹豁达:豁然开大的样子。²汉迹方因循:汉朝循禹之道治水。因循,依旧法而不改。
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
坎德¹昔滂沱,冯夷²胡不仁。
注释:¹坎德:《易经》有坎卦,坎为水,为沟渎;滂沱,大雨不断。²冯夷:河伯名。河伯,黄河水神,也叫河神。汉武帝塞瓠子决河,作歌说:“为我谓河伯兮胡不仁?”
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激潏陵堤防¹,东郡²多悲辛。
注释:¹激潏陵堤防:潏(yù),大水涌流。陵,侵越。“激”,活字本、四库本均作“渤”。²东郡:汉时河决瓠子,地在东郡,今河南滑县。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¹
注释:¹从官皆负薪:武帝令将军以下砍淇园竹为楗,中塞以草,用土石填决口。
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¹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注释:¹畚:运土工具。
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宣房¹今安在,高岸空嶙峋²
注释:¹宣房:武帝塞黄河之口后筑宫其上,名为宣房宫。²“高岸”句注:《英华》、四库本此句下尚有下一首开头四句,即“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
我行倦风湍¹,辍棹将问津。
注释:¹“我行”句注:《英华》、四库本均以“孟夏”句为此首开头。辍棹将问津:意谓诗人要黄河泛舟时间既久有此疲倦,于是停下船来找渡口歇息。
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
空传歌瓠子¹,感慨独愁人。
注释:¹歌瓠子:汉武帝在滑台成塞河大功时曾作《瓠子之歌》。
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
孟夏¹桑叶肥,秾阴²夹长津。
注释:¹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²秾阴:《英华》作“蒙蒙”。秾(nóng),花木繁盛。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
临水狎渔樵¹,望山怀隐沦。
注释:¹樵:《英华》作“商”。
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
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遥看魏公墓¹,突兀前山后。
注释:¹魏公墓:隋末李密起义,众推为王,号魏公。其墓在黎阳山南。地在今河南浚县东南。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
忆昔大业¹时,群雄角奔走。
注释:¹大业:隋炀帝年号,605—618年。
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伊人何电迈¹,独立风尘首。
注释:¹伊人何电迈:伊人指李密;电迈,言其迅疾。《宋书·孔凯传》:“铁骑连群,风驱电迈。”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
传檄举敖仓¹,拥兵屯洛口。
注释:¹传檄举敖仓:李密命祖君彦移檄郡县,指斥炀帝十罪;敖仓,秦朝粮仓,这里指隋朝的回洛仓,在河南孟津县东。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皤皤¹河滨叟,相遇似有耻。
注释:¹皤皤(pópó):老人须发变白。有耻:《论语·子路》:“行 己有耻。”先哲圣贤立身做人一个重要标准和境界。孟子:“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康有为:“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辍榜¹聊问之,答言尽终始。
注释:¹辍榜:即停船。榜:通舫。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第一首:此诗作为组诗首篇,有“小序”作用。大意是:诗人要从淇水上游的隐居地南渡黄河到梁宋一带去,虽然在黄河边放眼远望的时候很多,但此次一路跋涉,面对长河落日,感慨于背井离乡,与亲友天隔一方,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他决心继续漂泊天下。

  第二首:作者渡黄河见汀渚满眼小鸟中,一只高洁轩昂的黄鹄,它的惊人之飞鸣尚不为人所认识,但它不屑于与众鸟一起争食,并不急于展示一飞冲天的资质和才能。托物言志,黄鹄就是尚未发达的诗人自己。

  第三首:作者接待一位老年隐士的来访,这位隐士三十年来在淇河以垂钓谋生,生活清贫但心绪坦然。头发全白但容颜美好。

  第四首:前四句写黄河、尤其是淇河两岸的秀美景色。满眼是翠竹大树,水流汩汩,孤城远山。后四句写诗人对路途遥远和与亲友久别的憾恨之情。

  第五首:作者渡黄河时眺望彼岸山川大势。首二句写泛舟黄河。中四句写黄河北岸太行山耸入云天,与黄河相映成趣;山之高峻与水之深险形成对比。末二句抒发渴望见到江湖贤才。

  第六首:旅途登滑台,既抒发离忧,又触景怀古,对东晋、刘宋国势不振,北方异族入侵表示感慨,实际上寄寓著作者对当时唐代边防的关切。

  第七首: 此诗写逆黄河水流而上在荥阳一带观看楚汉相争旧迹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厌恶战乱、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第八首:唐代黄河流经滑州,淇水流入黄河。《元和郡县志》谓滑州白马县“黄河去外城二十步”。此诗写作者泛舟黄河眺望北岸淇水入河口所见,特写在平旷的淇滨土地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

  第九首:此诗分三部分:前四句是作者的自述,写行程路线及最突出感受,自北而南,满目情形大体相似,可见“农夫苦”已成普遍现象;中六句是农民诉苦,具体描述农夫之苦况,除日日劬劳之外,再加天旱、租税之双重灾难,无所收获也就是必然的了;末二句自抒怀抱,虽有良策拯民,却无由上达,于无奈中显出强烈的民胞精神与失志之愤,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自己欲救无门的愤懑心情。高适能于盛世背后发现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题材,在盛唐诗人中大约以此篇为最早。此诗在艺术上全用白描。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不加藻饰;真情真景,如在眼前。其次,感情极为深沉凝重。既有“深觉农夫苦”的猛烈迸发,又有叙事中的深沉悲痛,还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不平。总之,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无不一以贯之。

  第十首:作者泛舟黄河经瓠子决口(在今滑县)时凭吊汉帝治河功绩所作,高适以大禹比武帝,讴歌武帝在黄水决口瓠子时,督率军民斩竹塞口,功成滑台,千古留名。

  第十一首:此诗写初夏时节诗人在滑台泊舟时所见淇水入河口一带景色:淇水两岸桑树成行,蚕农们都在忙着采摘桑叶。诗人在水边与打鱼、砍柴的聊天,怀念先前的隐居生活。

  第十二首:此诗写诗人弃船登岸,在黎阳山一带徜徉,怀念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生前业绩。对李密首举义旗、动摇隋朝根基的功勋给予充分肯定,对他缺乏智谋、未成王侯之业表示惋惜。

  第十三首:此诗写高适在黄河边结识的一位高龄渔者,赞扬了他自食其力、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yán)¹。紫檀(tán)枝似流苏带²,黄金须胜辟寒钿(diàn)³。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译文:春意刚刚显露,梅花的清香却早已传播开来。它们在幽静的院落里,以自己的清高绝俗的姿态,斗奇争妍。它的紫檀色般的枝干,下垂似流苏;它斗黄色的须蕊,胜过辟寒斗做成的花钿。琼树它虽华贵,比不上高洁的梅花,只值得一笑。
注释:最高楼:又名《最高春》。双调八十一字,亦有七十八字至八十五字各体。平韵间叶仄韵,但亦有全用平韵或全用仄韵者。¹斗清妍:以清雅绝俗的花姿斗奇争胜。²流苏带:用五彩丝结成的带饰。³辟寒钿:用辟寒金制成的首饰。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花不向沉香亭¹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é)眉淡扫至尊²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译文:沉香亭上的牡丹花和唐昌宫里的玉蕊花虽被万千游人所爱,但高洁的梅花也不愿与之为伍。能够与其并列的形象都与其有着一衣带水的联系,只是还隔着蒙蒙的风烟。就像洗尽铅华呈素姿的宓妃和蛾眉淡描的虢国夫人。但现在,虽然梅花与她们看似相同,但际遇却相差甚远,对比之下,十分可怜啊。
注释:¹沉香亭:亭名。《雍录》载:唐兴庆宫图龙池东有沉香亭。²至尊:指皇帝。浑:完全。

  此词首先描绘了梅花的迷人外形,以传说中的美好事物来比喻其树、枝、须;之后突出其特有的风范和姿态,把梅花写得清新高洁,一种“更堪怜”的花卉以鲜明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从而间接地表达了词人本身不甘沉沦,积极向上内心世界。此词独出心裁,立意深远,表意含而不露,多处用典,采用各种反衬意象烘托,可谓别具一格。

  上片的开头两句“春乍透,香早暗偷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黄庭坚《蓦山溪》词里有“春未透,花枝瘦”的句子,可证“透”字之意。次句化用林逋咏梅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的特色:春色忽然转浓,到了百花吐艳的时候,而梅花早在春尚未透之前,它的芳香已经暗暗传播开来。作者另一首《汉宫春》咏早梅的词说:“群葩如绣,到那时争爱春长。须知道、未通春信,是谁饱试风霜。”可以和这两句相参证。“深院落,斗清妍。”“深”字表明了梅花所处的幽静之地:“清”字表明它不同凡响,它们在幽静的院落里,以自己的清高绝俗的标格,斗奇争妍。到这里,已经把梅花特有的气质抒写出来。

  下边从外貌上加以描绘:“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它的紫檀色般的枝干,下垂有如流苏;它的金黄色的须蕊,胜过辟寒金做成的花钿。这种外貌的描写是为表现它的内在的美服务的。大诗人屈原在《九章·涉江》里对自己的服饰的描写是:“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也就是这个意思。从梅花的外貌来看,它不仅具有清高绝俗的品格,且具有不加人工雕饰的天然的高贵仪态,两者构成了梅花的完整的形象,足以独占花苑,压倒众芳。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陈后主(叔宝)爱艳曲,创新声,他的《玉树后庭花》曲里有这样的两句:“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在词里,琼树是作为反衬的形象来引用的,认为它虽华贵,却只值得一笑,比不上高洁的梅花。

  下片起首的“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两句,讲的是两个典故。前一句讲的是唐人李濬的《松窗杂录》中记载的故事: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上赏牡丹花,并召李白作《清平》三首,其中牡丹被作为反衬形象来引用,说即使牡丹为帝王所观赏,高洁的梅花也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后一句讲的是唐人康骈的《剧谈录》中记载之事:长安安禁坊唐昌观有玉蕊花,花开之时极为美艳,前来游赏的人不绝如缕,其中玉蕊花也被作为反衬形象,认为它虽被万千游人所爱,但高洁的梅花也不愿与之为伍。词人在此处别有匠心地借用这两个典故来反衬梅花的高洁。

  后面的“衣带水,隔风烟”二句,仍是对梅花的称赞,说能够与其并列的形象都与其有着一衣带水的联系,只是还隔着蒙蒙的风烟,极力说明梅花的高不可攀。在紧接着的“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两句中,词人指明了与梅花“衣带水”的具体形象,有洗尽铅华呈素姿的宓妃和蛾眉淡描的虢国夫人。词人在此处宓妃和虢国夫人自比,说她们都能够得到宠幸,而今日的皇帝任用的都是昏庸之徒,暗喻自己的怀才不遇。

  结拍的“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三句,空相似而遭遇不同,“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词人说自己与她们看似相同,但际遇却相差甚远,对比之下,更显得自己的可怜。词在下片通过借用典故,赞扬了梅花的高洁情操,并抒发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追求以及怀才不遇的忧愤。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 经典读库 宋词名家名篇鉴赏[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11.第216-217页
2、 周汝昌等撰写. 唐宋词鉴赏辞典 南宋、辽、金[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08.第165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