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诞春耕馀,牧儿亦有乐。常以蓑笠随,为防风雨作。
散诞春耕馀,牧儿亦有乐。常以蓑笠随,为防风雨作。

huàniúsān--yángshì

sàndànchūngēngéryǒuchángsuōsuíwèifángfēngzuò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16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曾共山翁¹把酒时,霜天²白菊³绕阶墀(chí)
译文:想当年,我曾和山公(令狐楚)把酒共欢;霜天万里,缤纷的白菊铺绕台阶。
注释:九日:指旧历九月九日,重阳节。¹山翁:即西晋山简,人称“山公”,亦称“山翁”,性嗜酒,曾镇守襄阳。这里借指令狐楚。²霜天:秋天。³白菊:据说令狐楚最爱白菊,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诗》:“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箱。”又有《酬庭前白菊花谢书怀见寄》。此借喻令狐楚对诗人的栽培、赏识。⁴阶墀:台阶。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十年¹泉下²无消息,九日樽(zūn)³有所思。
译文:十多年了,他老人家在黄泉之下安息。今日又是重阳,我空对酒樽深深怀念。
注释:¹十年:令狐楚卒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到写这首诗时首尾十三年,“十三”系约举成数。²泉下:犹言九泉,黄泉之下。³樽前:酒席前。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不学汉臣栽苜(mù)(xū)¹,空教楚客²咏江蓠(lí)³
译文:谁曾想,你不曾不能继承父风,广纳贤才,我只能像屈原那样徒然地哀吟江蓠的诗篇。
注释:¹汉臣栽苜蓿:汉代张骞通西域,携回苜蓿种子,种植于离宫旁。此借喻令狐楚能吸引各方人才。²楚客:指屈原,诗人借以自喻。³咏江蓠:咏叹香草江篱。江蓠:一种香草,屈原《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蓠”。这里以江蓠暗指令狐绹。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郎君¹官贵²施行马³,东阁无因再得窥(kuī)
译文:如今你位高官大,府门前已架设行马。那招贤的东阁,我从此再也无缘窥见。
注释:¹郎君:指令狐绹。²官贵: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二月,令狐绹拜中书舍人。九月,充翰林大学士承旨,职掌禁密,所以说“官贵”。³施行马:官署前施投的挡众木。汉代制度,光禄大夫门前特设行马以标志其品秩。行马,官署前所设施的用交叉木条制成,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栅。⁴东阁:东向小门,开之以迎宾客。⁵窥:见。

  这首诗的前两联暗喻旧绕府主令狐楚对诗人的赏识和栽培,缅怀追思和感激之情;后两联暗喻遭到府主之子令狐绹的冷遇和排斥。这首诗是诗人借重阳节把酒之兴,怀念恩师令狐楚,同时也表露出对恩师之子令狐绹的不满,写得含蓄空灵,耐人寻味。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为追忆之辞又兼切重阳,诗人忆及曾与令狐楚共把酒之时,霜天白菊绕阶墀而在,对自己的赏识栽培宛然如在。白菊是令狐楚的最爱,亦是令节之景物,诗人触景思人,字句里怀楚之情,溢于言表。“霜天白菊”,自况最为精切。

  “十年泉下无人问,九绕樽前有所思。”怀念令狐楚而又兼为诗人今绕之遭际感伤不已。友人十年泉下消息全无,今绕重阳诗人独自把酒,恍如隔世,思绪繁冗而悠长。“有所思”既缅怀追感令狐楚之厚遇栽培,亦怨恨令狐绹之冷遇排斥、不念旧情。今昔相形,父子对比,不能不益增感慨,统于沉思默想之“有所思”一语中,语淡情深,含蓄有味。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埋怨令狐绹对自己的冷遇和排斥。上句借汉张骞事喻令狐楚能吸引人才,而“不学”二字,又伤心的是令狐绹不肖乃父,不能继承父风。既然如此,下句则承上言,只能以“楚客”自喻,行吟泽畔“咏江蓠”以终朝夕了。这两句双关之意显然,用典下字巧妙。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寓悲凉于蕴藉,感叹令狐绹今官贵,门施行马,而己被拒于门外,再也受不到昔绕的礼遇。这两句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内心沉重的忧郁,但内心仍希望令狐绹能回心转意,重视自己,接纳自己。

  诗由重阳把酒赏菊展开联想,深情追怀令狐楚对自己的赏爱栽培,怨恨令狐绹对自己的冷遇排斥,今昔对照,感念怨愤交并。“十年”一联,将缅怀追思之情,长期牢落之感,今昔迥异之慨与“九绕樽前”之现境融为一体,空灵含蕴,语浅情深。“有所思”三字束上起下,感念怨愤,耐人寻味,前后幅之过渡也很自然。后幅感情由深情缅怀转为怨怼不满,写法亦由微婉转为发露。

参考资料:
1、 邓丹,陈芝国著.李商隐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4:第83页
2、 安焕章编著.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04:第22页
3、 刘学锴.汇评本李商隐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63-164页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
暗中¹人事忽推迁²,坐³守寒灰望复燃
译文:不知不觉中人间的情事已骤然移迁,我徒然地守候着冷却的灰烬,只盼它能够再次烧燃。
注释:甲午:指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也就是蒙古太宗窝阔台六年。除夜: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的晚上。¹暗中:等于说不知不觉中。²推迁:发展变化。³坐:徒然地,白白地。⁴寒灰望复燃:这里意为盼望金国东山再起,恢复旧业。典自《史记·韩长孺传》,载:汉大臣韩安国被捕入狱:“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已恨太官馀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
已恨太官¹(yú)曲饼²,争教³汉水入胶船
译文:已痛惜今日的蔡州,太仓中只剩了充饥的曲饼,怎忍让当年的汉水,再一次淹没了天子的胶船?
注释:¹太官:官名,掌管皇帝的饮食。²馀曲饼:只剩下曲饼,意思是金哀宗在蔡州已经绝粮。曲饼,酿酒用的酒曲饼。据《晋书·愍帝纪》记载说,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前赵刘曜率兵包围长安。城中绝粮,太仓(京城中储粮的仓库)中仅剩下几十块曲饼,晋愍帝只能以曲饼研碎熬成的粥充饥。³争教:怎叫,怎让。汉水入胶船:这里是借指金哀宗国亡身殒。周昭王晚年南攻楚国,至汉水时,当地人民故意让他乘坐一只用胶粘的船,行至中流,胶溶船散,昭王溺水而死。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
神功圣德¹三千牍(dú)²,大定³明昌五十年
译文:金朝开国皇帝的神一般的功绩和圣人般的德行,鼎盛的大定、明昌五十华年,怎不让人留恋?
注释:¹神功圣德:指金朝开国皇帝的神一般的功绩和圣人般的德行。²三千牍:意思是臣下奏事极多,政务繁忙。三千,极言其多。牍,奏牍,臣子上奏皇帝的公文。³大定: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1161—1189)共二十九年。⁴明昌:金章宗完颜璟的第一个年号(1190— 1195)。章宗在位十九年,先后用过三个年号,依次为明昌、承安、泰和。⁵五十年:世宗章宗在位共四十八年,这里说五十年,是举的整数。这一时期,是金朝的鼎盛时期,史称世宗为“小尧舜”。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甲子两周¹今日尽,空将衰泪²洒吴天³
译文:一百二十年的大好江山如今气数已尽,我空自将纵横的老泪洒向那愁惨的南天。
注释:¹甲子两周:一百二十年。古人用干支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统称甲子。自甲子至癸亥为一周,为六十年,两周即一百二十年。诗中指金国的立国时间,自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恰好是一百二十年。²衰泪:老泪,老年之泪。³吴天:这里是泛指南方的天空。金哀宗身死的蔡州,是金国最南的地方。

  该诗是一首对金国灭亡的挽歌,全诗正视金朝灭亡是不会死灰复燃,再回顾开国皇帝们的神功圣德,大定、明昌两朝的太平盛世,如今走到尽头。倾吐了亡国忠臣的绝望与无可奈何的哀伤,真切动人。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国亡君死的消息时的绝望与哀痛。天旋地转,世事推迁,金国灭亡了。起句破空而来,表现了金国灭亡消息传来的突然和诗人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猝然无措,震惊不已。对于金国的灭亡,诗人虽然早有预感,但是他又不甘心也不忍心承认这个事实。虽然“沧海忽惊龙穴露”,但是诗人“广寒犹想凤笙归”(《出都二首》)。而现在“灰土已寒宁复燃”(《过蜀鹿城与赵尚宾谈山阳旧事》)。希望成灰,徒唤奈何,这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对金国灭亡的绝望与悲恸。

  “已恨太官馀曲饼,争望汉水入胶船。”颔联紧承上联,借用典故,抒写了诗人对金国灭亡的无限憾恨,对金哀宗的沉痛悲悼。诗人用此典,上句说金哀宗在围城中粮尽食绝,下句写金哀宗国亡身殒。已痛惜蔡州城的太仓中只剩下几张为国君充饥的曲饼,怎忍心再让汉水淹没了天子的胶船,“已恨”,写出了诗人对金哀宗当时困境的无限憾恨,“争望”则是痛上加痛,进一步写出了对金哀宗之死的痛苦悲伤。此联连用两典,极为工巧,犹如己出。一写金哀宗蔡州粮绝,一写金哀宗自缢身死,这都是当时的实际事件,是实事;诗人以“太官曲饼”“汉水胶船”两典来表现这两件事,切人(亡国之君),切事(粮绝、国亡),使实事与用典达到了难以区分的地步。二是浑化无痕。诗用“已恨”“争望”这两个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词,连接两个典故,使得典事之问衔接紧密,自然、明快,不着痕迹。三是含蕴深厚。两个典故,典中有情,把诗人对金国的灭亡,金哀宗的身死的无限恨憾、悲悼,表现得情思绵远,凝炼蕴藉,较之明出直抒,具有一种含蓄深沉的震撼力、感染力。四是典意反用。用典“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严有翼《艺苑雌黄》)前者如“太官曲饼”,后者如“汉水胶船”。“汉水胶船”,本意表现周昭王失德,人民憎恶,有意陷其于死地,诗人此处反其意而用之,对金哀宗的死表现了十分的遗憾。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颈联宕开一笔,回忆金朝全盛时期的景况。大金开国之初,君王圣德神功,臣下效忠用命,奏牍连连,政务繁忙,一派欣欣向荣气象;大定、明昌两朝五十年,君为尧舜,“群臣守职,家给人足,仓库有余”(《金史·世宗纪赞》),国势鼎盛。“神功圣德”,夸赞极致;“大定明昌”,如数家珍。从此可以看出诗人对金国的昌盛时期的怀念、留恋、神往。但是,“三千牍”,国亡君丧,牍奏何人;“五十年”,匆匆一瞬,华年不再。当此国亡君死之际,回忆当年昌盛,诗人胸中涌动的除了怀念留恋之外,更多的是遗憾痛苦的心潮。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尾联,思绪顿束,回归眼前,总括全诗,表达诗人极度的哀痛绝望。不忍言“尽”,而“今日”确已“尽”,起死无术,回天乏力,“无可奈何花落去”,只有“空将”悲痛之泪洒向苍天了。诗人悲到极点,痛到极度,全诗哀伤苦痛的感情达到了顶巅。

  该诗表达了极度哀伤的情感,是典型的亡国之音。诗人把亡国的悲哀,丧君的伤痛,表现得开合跌宕,波推浪涌。开篇,突兀而起,国亡君死,复兴无望,痛在天塌地陷,如雷击顶;颔联稍作舒缓,细叙金哀宗粮绝之苦,覆舟之悲,痛在如泣如诉间的痛定思痛,痛彻心骨;颈联于神驰思扬间,回忆金朝的全盛时期。而把“神功圣德”“五十年”的繁盛放在这亡国之音中,今昔殊异,盛亡相对,人事已非,诗人之痛则在鲜明的对比中,更显得感慨深沉。尾联诗人之痛则更加深沉,不见呼天抢地,但蕴蓄心中的沉痛则如波之峰巅,浪之涌端,无以复加。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173-176页
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
古岸开青葑(fèng)¹,新渠²走碧流。会³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
译文:从古岸上开挖出青葑下的湖泥,在新渠里流淌着葡萄色的绿酒。您会看到:湖光映满万家画楼。请记住:以后顺路就可进入浙西的杭州。
注释:青葑:葑,即菰根,也称茭白根。²新渠:新开出的水渠。此指东坡任杭州太守后所疏浚的茅山河和蓄泄湖水的盐桥河。³会:恰巧,适逢。⁴他年扶病入西州:意谓将来依旧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西州:(汉)晋时称凉州为西州,因在中原之西而得名。
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佳节连梅雨¹,馀生寄叶舟²。只将³(líng)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译文:端阳佳节承接在梅雨之后,我的余生寄托于一叶小舟恰好把菱角与鸡头,还有月明时的千顷西湖,同时保留。
注释:¹佳节连梅雨:谓端午节期间适遇连绵梅雨天气。²叶舟:小船。谓舟形像一树叶的样子。³将:取、拿。⁴鸡头:也称“芡实”,俗名鸡头。

  上片绘写西湖岸上的清丽景色:“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那古老的西湖岸边,丛生了一片青色的菰草根;新开的水渠,正滚走着碧绿的水流;恰好看到闪闪湖光,照满了万家的楼房。而后,笔锋却突然一转:“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扶病,带病勉强做事。词人面对西湖美景,却提醒自己说:“应该牢牢记住:自己的政治抱负依然难以实现啊!”犹如重拳捶胸,给人以猛烈的撞击,显现出词人壮志难酬的内心抑郁。文词的突然转换,使笔墨霎时开张。

  下片则通过景物,倍写自己乖蹇难堪的坎坷道路。与上片的郁闷感叹交相呼应,并加以发展:在端午佳节中却碰到了连绵梅雨,令人不知所措,好像把自己的余生寄托在一叶小舟任其漂流一般;然而,舟侧又遇到杂草丛生的菱角和菰根,浮在湖面,累累相阻。“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那湖面的千顷明月光,皓洁清沏,又使人留恋难返。

  此词时悲时喜,曲折委婉,终把词人矛盾复杂的心境和盘托出,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感受。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24-1027页
山衔日。洒酒西风独立。一叶扁舟流水急。转头无处觅。
山衔(xián)¹。洒酒西风独立。一叶扁(piān)舟流水急。转头无处觅。
译文:在落日衔山的时候,友人乘船离开,水流很急,船行的很快,转眼就看不到了。只剩我一人迎着西风,挥泪送别。
注释:¹衔日: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景象。
去则而今已去,忆则如何不忆。明日到家应记得。寄书回雁翼。
去则而今已去,忆则如何不忆。明日到家应记得。寄书回雁翼。
译文:要离开的现在已经走了,心中思念又如何能不去思念?朋友,你到家时一定要记得让鸿雁传封书信给我,以解我的思念之情。

jīnmén--céng

shānxiánjiǔ西fēngbiǎnzhōuliúshuǐzhuǎntóuchùérjīnmíngdàojiāyīngshūhuíyàn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洪渥¹,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²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连辄(zhé)³;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nú)。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译文:洪渥是抚州临川人。为人温良和顺,和别人交友,开始时不很让人喜欢,交往久了就感到很有味。家里贫穷,凭着进士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有擅长作赋的才名。刚开始被推荐给有关部门,总是接连被罢黜,很久才得到一官半职。做官后又不奔走钻营,又很久不升职,最后死于黄州麻城茶场监任上。死后不能归葬,也不能使他的妻子儿女返回家乡。乡里人听说洪渥死了,无论是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遗憾失去他。
注释:¹洪渥:抚州临川人。²初:开始。³辄出:总是。⁴孥:儿子。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¹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duō)²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nú),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zhé)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xiè)³。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译文:我年轻时和洪渥相识,但不了解他的为人。洪渥死后,才听说他有一个哥哥年纪已七十多了,洪渥得到官职时他哥哥已很老了,不能和他一起去做官的地方。洪渥到任后,根据自家人口使用俸禄,把多余的钱拿回故乡,买了百亩田,给他哥哥,又离开家乡去做官,然后才感到安心了。洪渥死后,他哥哥又没有儿子,就多次派人到麻城,安抚他的妻儿,想要让他们返回家乡然后把田给他们居住。他的妻儿因为很柔弱,没有能力自己回家。他的哥哥也已很老了,没有办法,一想起洪渥就感到悲伤。但他经营田产仍然不停止,忘记自己已老了。洪渥兄弟能做到这样,应该没有羞愧了。洪渥平时看起来好像是不能做事情的人,等到别人有急难需要他去奔走解救时,他早早晚晚不敢稍有懈怠。他对于别人是真有恩惠啊。
注释:¹乃:才。²掇:留取。³懈:松懈。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zhí)¹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译文:我看古今杰出人物的传记,往往根据人的品行道义来写的,像那些不被写进历史的人,往往一定要挑选那些奇特而惊人的事来让他感动世俗;有的是选择那些高尚得无人能继的事迹来写;有的是为了表彰一个人的善行来批判天下人赶不上他。虽然他们这样写是出于用辅教来惊醒世人,然而求证于中庸这也未免是过分了。像洪渥这样的关心人,应该说是人人能做到的,所以我就记下了他的事迹。
注释:¹摭:拾取。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