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用封书祷梵林,瑞霙先腊感由心。
底用封书祷梵林,瑞霙先腊感由心。
豫知农亩宜禾稼,复喜边储足辇任。
豫知农亩宜禾稼,复喜边储足辇任。
民乐齐宫夸往昔,捷歌周戍属斯今。
民乐齐宫夸往昔,捷歌周戍属斯今。
燮调妙造推元老,治象阳明无伏阴。
燮调妙造推元老,治象阳明无伏阴。
卢钺

卢钺

卢钺,别名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流芳百世。 ▶ 1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火山¹今始见,突兀(wù)²(pú)³东。
译文: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注释:¹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²突兀:高耸貌。³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赤焰烧虏(lǔ)¹,炎氛²蒸塞空。
译文: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注释:¹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²炎氛:热气;暑气。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不知焰阳炭(tàn)¹,何独烧此中?
译文: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注释:¹焰阳炭:即指由焰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¹
译文: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注释:¹炎风: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人马尽汗流,孰(shú)¹知造化²工!
译文: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注释:¹孰:谁。²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焰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焰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jīnghuǒshān--céncān

huǒshānjīnshǐjiànchāngdōng

chìyànshāoyúnyánfēnzhēngsāikōng

zhīyīnyángtànshāozhōng

láiyándōngshíshānxiàduōyánfēng

rénjǐnhànliúshúzhīzàohuàgōng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jué)¹闻繁露²坠,开户临³西园
译文: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注释:¹觉:睡醒。²繁露:浓重的露水。³临:面对。⁴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寒月上东岭¹,泠(líng)²疏竹根。
译文: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注释:¹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²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石泉远逾(yú)¹响,山鸟时一喧(xuān)²
译文: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月越觉响亮,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注释:¹逾:更加。²时一喧:不时叫一声。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yĭ)¹(yíng)²遂至旦³,寂寞将何言
译文: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注释:¹倚:斜靠着。²楹:房屋的柱子。³旦:天明、天亮。⁴言:说。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当写于在这期间。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四野万籁无声,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环境非常寂静。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泉响”,“鸟喧”采用可通感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来表达。“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31页

zhōngwàng西yuánzhíyuèshàng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juéwénfánzhuī kāilín西yuán 
hányuèshàngdōnglǐng línglíngshūzhúgēn 
shíquányuǎnxiǎng shānniǎoshíxuān 
yíngsuìzhìdàn jiāngyán 
独依浙江楼,满耳怨笳哀笛。犹有梨园声在,念那人天北。
独依浙江楼,满耳怨笳(jiā)哀笛。犹有梨园¹声在,念那人²天北³
译文:独自在浙江楼远眺,满耳传来的都是哀怨的胡笳和笛子声。好像宫廷的乐工.还在演奏,幼帝此时却已经被俘虏到遥远的北方。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等。双调四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¹梨园:指宫廷乐工。²那人:指南宋的幼帝。³天北:遥远的北方,指大都(今北京)。
海棠憔悴怯春寒,风雨怎禁得。回首华清池畔,渺露芜烟荻。
海棠¹憔悴怯春寒,风雨怎禁得。回首华清池²畔,渺露芜(wú)烟荻(dí)
译文:高贵而柔弱的犹棠被人侵者如狂风暴雨般摧残,还怎能经得住风雨。回首望向临安,已经是荻叶瑟瑟,烟雾缥缈,一派荒凉了。
注释:¹海棠:一种较名贵的花木,我国古代词人常用它来比喻高贵而又不幸的人。在本词中,作者用它比喻南宋君臣,也包括作者自己。²华清池:今陕西西安临潼,这里借指南宋统治者灭亡前在临安的游乐之地。

  上片起首二句就烘托出一种极度悲怆的气氛,作者登高远眺,看见大好河山惨遭蹂躏,心如刀割,耳边又不断地传来阵阵哀怨的笳声和笛声,更让他感觉悲伤。

  下片“海棠”二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南宋君臣横遭洗劫的惨痛经历。入侵者就好像狂风暴雨,摧残了高贵而柔弱的海棠,使人悲愤不禁。最后“回首”二句,以低回哀婉的笔调倾吐了一个爱国志士对故国故君的无限眷恋:原来那繁华升平、笙歌曼舞的故地,如今已是一派荒凉,再也不复往昔景象。这种沉重的分离之悲为这首词涂上了一层浓浓的凄惨色彩,展现了一首祭奠南宋亡灵的沉痛的挽歌。

  全词写出了作者对被掳北上的幼帝与太后的怜念,及痛悼南宋的灭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无奈之情。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等著;汪旭编著.豪放词:万卷出版公司,2014.08:第132页

hǎoshìjìn··zhèjiānglóuwén--wāngyuánliàng

zhèjiānglóumǎněryuànjiāāiyóuyǒuyuánshēngzàiniànréntiānběi

hǎitángqiáocuìqièchūnhánfēngzěnjìnhuíshǒuhuáqīngchípànmiǎoyān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译文:君子的气量没有极限,器量宏大能胸纳百川。
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嫉邪霜气直,问俗¹春辞柔。
译文:为人嫉恶如仇,刚正威严正直,对待百姓仁慈宽和。
注释:¹问俗:访问风俗。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译文:白天屋里光亮又安静,月夜举杯品味幽景。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译文:文章一出惊艳好比芙蓉盛开,笑声爽朗好比旷野秋风。
鸾步独无侣,鹤音仍寡俦。
(luán)¹独无侣,鹤音²仍寡俦(chóu)
译文:凤凰还没侣伴,仙鹤依然独鸣。
注释:¹鸾步:古代对贵者脚步的美称。²鹤音:指鹤的鸣叫声。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译文:幸运的是有您注意到了我,化解了我的万千忧愁。

tóuzèngzhāngduāngōng--mèngjiāo

jūnziliàngxiōngtūnbǎichuānliú

xiéshuāngzhíwènchūnróu

zhòuhuījìngyuèbēijǐngyōu

yǒngjīngróngxiàofēngbiāoqiū

luányīnréngguǎchóu

xìngzhānfēncùnsànqiānwànyōu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译文: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风蓬¹飘尽悲歌气,泥絮(xù)²沾来薄幸³名。
译文: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注释:¹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²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³薄幸:对女子负心。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译文: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莫因诗卷愁成谶(chèn)¹,春鸟秋虫自作声。
译文: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注释:¹谶:将来会应验的话。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无法参禅得道,心中的不平亦不能自抑。一个“只”字仿佛自嘲,实是发泄对这个世界的不平。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不平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

  风中飞蓬飘尽悲歌之气,一片禅心却只换得薄幸之名。宋道潜诗有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如此清妙之音被作者如此化用,倒成了牢骚满腹的出气筒。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平薄幸名。风蓬,蓬草随风飘转,比喻人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泥絮,被泥水沾湿的柳絮,比喻不会再轻狂。薄幸,对女子负心。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

  颈联更是狂放愤慨:世上的人十之八九只配让人用白眼去看,好似当年阮籍的做派;“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道出了后平书生的酸涩心事,此句既是自嘲,亦是醒世。

  尾联说不要因为诗多说愁,成了谶语,春鸟与秋虫一样要作声。不是只能作春鸟欢愉,秋虫愁苦一样是一种自然。此句传承以上愤慨之气,再次将作者心中的不平推至高潮。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他所作诗歌,除了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苦的情怀,也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七言律诗《杂感》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gǎn

huángjǐngrén qīngdài 

xiānmángmángliǎngwèichéng zhǐzhīpíngmíng 
fēngpéngpiāojìnbēi zhānláixìngmíng 
shíyǒujiǔrénkānbáiyǎn bǎiyòngshìshūshēng 
yīnshījuànchóuchéngchèn chūnniǎoqiūchóngzuò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