毵毵嫩绿垂杨短,冉冉晴沙御堤软。骅骝行惯稳不惊,圉人徐牵不教远。
毵毵嫩绿垂杨短,冉冉晴沙御堤软。骅骝行惯稳不惊,圉人徐牵不教远。
飞黄食料三品丰,青丝络首飘风騣。曾见沙场征战苦,方知此物是真龙。
飞黄食料三品丰,青丝络首飘风騣。曾见沙场征战苦,方知此物是真龙。

huàwèinèixuéshēng--qīng

sānsānnèn绿chuíyángduǎnrǎnrǎnqíngshāruǎnhuáliúxíngguànwěnjīngrénqiānjiàoyuǎn

fēihuángshíliàosānpǐnfēngqīngluòshǒupiāofēngzōngcéngjiànshāchǎngzhēngzhànfāngzhīshìzhēnlóng

顾清

顾清

顾清(1460-1528)字士廉,江南华亭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著有《东江家藏集》《松江府志》等。 ▶ 12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南登杜陵(líng)¹上,北望五陵²间。
译文: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注释:¹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²五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秋水¹明落日,流光²灭远山。
译文: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远处的群山也随着倒映在水中的日光,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注释:¹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²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间”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日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句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

língjué

bái tángdài 

nándēnglíngshàng běiwànglíngjiān 
qiūshuǐmíngluò liúguāngmièyuǎnshān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淡月¹疏星²绕建章³,仙风吹下御(yù)香。
译文: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
注释:¹淡月:淡淡的月光。²疏星:稀疏的星星。³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 即建章宫。⁴仙风:这里喻宫中吹来的风。⁵御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侍臣鹄(hú)¹通明殿²,一朵红云³捧玉皇
译文: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注释:¹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²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³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⁴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首句“谈月疏星绕建章”描绘出仙境般的宫殿外观: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闪烁,巍峨的宫殿在它们的环绕下,恍若天上宫阙,缥缈犹如仙境,照映着雄伟的建章宫。月谓“淡”,星谓“疏”,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写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圆,群星自然隐烁稀疏,不可能繁星满天。而时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会像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时令;二是要使月和星与建章(宫殿)构成一组完整意象。诗人用了个“绕”字点明宫为主,星月为宾的关系,为全诗定下了飘飘若仙的基调。同时,也以宫殿与星月的关系来暗示君臣关系,从而为诗的最后两句实写埋下伏笔。

  次句“仙风吹下御炉香”承上而来,将上句创造的气氛坐实为仙境。写宫殿内景:似是天上宫阙,阵阵仙界之风吹过,吹送着御炉前的袅袅香烟,使偌大的皇宫清香流荡。诗人以馥郁香气的到来,暗示了皇帝即将驾临。

  三句“侍臣鹄立通明殿”,照应诗题“侍宴”。写侍宴的群臣像鸿鹄一样,引颈肃立,宫殿满堂生辉,气氛庄严而祥和。此时,群臣们静立恭候皇帝驾临,但诗人此时已犹如置身仙境、浮想联翩。“鹄”,一说指天鹅,一说为鹤。这里应理解为鹤。因为不仅鹤立与鹄立是同义词,而且更重要的是释成鹤更增强了仙界的气氛。鹤在古人看来是仙鸟,称为仙鹤,认为它们是神仙的座骑。在诗人眼中,此时群臣们像仙鹤一样引颈挺立,静待主人的骑乘。“通明殿”,表面上指举行宴会的宫殿灯火通明,金碧辉煌,而实际双关天上玉帝的宫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彻,故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误明星保留传》)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气氛。

  末尾“一朵红云捧五星”突出画面的主题:像朵朵红云烘托朝阳一样,身着红袍的侍臣们簇拥着皇帝,场面热烈壮观。这本是指皇帝驾临筵席,但诗人夸张地写成在玉阶紫殿上,红霞千朵,金光万道,簇拥着天上至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出现。可见,诗人早已感到置身于仙境,水到渠成地产生了这种幻象。

  此诗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层层铺垫,节节拔高,使仙界气氛越来越强。表现在与仙境直接相关的字眼越来越多。首句的淡月疏星与建章都是实写,但只用了一个“绕”字,便创造出了仙界的气氛。二句用了“仙风”两字。三句用了“鹄立通明殿”五字。而第四句则是七字。这样,层层叠加铺垫,让仙境更加美妙空幻。

  第二,实景虚写,虚景实写。首句本是实写所见之景,但用了“疏”、“淡”、“绕”等形象不具体的飘忽的字眼,所以造成了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而尾句写诗人对皇帝出现场面的幻觉联想,是个虚景,但用了范围明确如“一朵”,色彩鲜明如“红”、 “玉”等字眼,反倒显得很具体可感。

  此诗虽写颂扬皇家之辞,但十分得体,有君臣之仪,无阿谀之意。全诗设境肃穆隆重,明朗壮美,语言自然而形象,如身临其境,见到了宋王朝升平时期的一次皇家盛典。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阎琦主编.《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26

shàngyuánshìyàn

shì sòngdài 

dànyuèshūxīngràojiànzhāng xiānfēngchuīxiàxiāng 
shìchéntōngmíngdiàn殿 duǒhóngyúnpěnghuáng 
鄙夫行衰谢,抱病昏忘集。
鄙夫¹²衰谢³,抱病昏忘集。
译文:我的身体逐渐衰老,身体多病,头脑又乱又健忘。
注释:录事:录事参军的省称,掌总录众官署文簿,举弹善恶。《唐六典》卷二六:太子左右卫率府有录事参军一人。¹鄙夫:杜甫自谦词。《东都赋》:“鄙夫寡识。”²行:行将。³衰谢:犹衰退。⁴忘:原作“妄”,校云:“一作忘”。
常时往还人,记一不识十。
常时往还人,记一不识十。
译文:对于平常来往的人,十之八九已记不得。
程侯晚相遇,与语才杰立。
程侯¹晚相往,与语才杰立²
译文:程先生是我晚年相遇的人,交谈中显示出卓立的オ气。
注释:¹程侯:指程录事。²才杰立:才气卓立。
熏然耳目开,颇觉聪明入。
熏然¹耳目开²,颇觉聪明入。
译文:精辟的言论使我耳聪目明,觉得增加了许多聪明智慧。
注释:¹熏然:和顺貌。薰乃薰炙之意。²耳目开:耳聪目明。
千载得鲍叔,末契有所及。
千载得鲍叔¹,末契(qì)²有所及。
译文:您是千年之后再世的鲍叔牙,把宝贵的友谊及于我身。
注释:¹鲍叔:鲍叔牙。此以鲍叔比程录事。²末契:对人谦称自己的情谊。陆机《叹逝赋》:“托未契于后生。”
意钟老柏青,义动修蛇蛰。
意钟¹老柏青,义动修蛇²(zhé)
译文:我们的情意持久,如同长青的老柏;我们的义气厚重,可使蛰伏的长蛇惊动。
注释:¹钟:全唐诗校:“一作中。”²修蛇:长蛇。《淮南子》:“封稀修蛇。”《易》:“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若人可数见,慰我垂白泣。
若人可数见,慰我垂白¹泣。
译文:如果您经常能与我相见,足可宽慰我这白发之人一颗痛苦的心。
注释:¹垂白:白发下垂。《前汉·杜钦传》:纪阳侯书,诚哀老姊垂白。注:自发下垂也。
告别无淹晷,百忧复相袭。
¹别无淹晷(guǐ)²,百忧复相袭。
译文:想到分别就在眼前,各种忧愁一齐袭上心头。
注释:¹告:全唐诗校:“一作生。”陆机诗序:“悼心告别。”²淹晷:滞留时刻。晷,日影。
内愧突不黔,庶羞以赒给。
内愧突不黔¹,庶羞以²(zhōu)³
译文:我感愧事务繁忙,来不及为您饯行,您却拿来许多佳肴替我设宴。
注释:¹突不黔:指烟囱尚未熏黑,无烹煮以待客。²羞以:全唐诗校:“一作明似。”³赒给:救济。
素丝挈长鱼,碧酒随玉粒。
素丝¹(qiè)长鱼,碧酒²随玉粒³
译文:用洁白的丝绳提来长鱼,还带来碧酒和晶莹的白米。
注释:¹素丝:汉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宛转素丝绳。”²碧酒:色如碧玉的美酒。玉³粒:指米。社修可曰:《酒谱》:安期先生与神女会于圜丘,酣玄碧之酒。《战国策》:“粒米如玉。”沈约诗:玉粒晨炊,华烛夜炳。
途穷见交态,世梗悲路涩。
途穷见交态¹,世梗²悲路涩³
译文:途穷之际才能看清世态人情,世事梗塞啊感慨生路的艰难。
注释:¹交态:友情的深浅程度。《翟方进传》:“一贵一贱,乃见交态。”²世梗:世道梗阻。³路涩:路难行。潘尼诗,“世故尚未夷,崤函方路涩。”
东风吹春冰,泱莽后土湿。
东风吹春冰,泱(yāng)¹后土²湿。
译文:眼下东风吹化了早春的残冰,江河宽广大地湿润。
注释:¹泱莽:昏暗不明貌。²后土:即大地。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
念君惜羽翮,既饱更思戢。
念君¹惜羽翮(hé),既饱更思戢(jí)²
译文:感念您如此珍惜自己的羽翼,温饱之后就要把它敛起。
注释:¹君:指程录事。²戢:收敛。
莫作翻云鹘,闻呼向禽急。
莫作翻云鹘(hú)¹,闻呼向禽急²
译文:不作那翻动云烟的猛鹘,一听到鸟鸣便急速地扑击。
注释:¹鹘: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猛禽。²闻呼向禽急:卢注:鹘闻人呼,则向禽而击。

sòngchéngshìháixiāng--

xíngshuāixièbàobìnghūnwàngchángshíwǎngháirénshíshí

chénghóuwǎnxiāngcáijiéxūnráněrkāijuécōngmíng

qiānzàibàoshūyǒusuǒzhōnglǎobǎiqīngdòngxiūshézhé

ruòrénshùjiànwèichuíbáigàobiéyānguǐbǎiyōuxiāng

nèikuìqiánshùxiūzhōugěiqièzhǎngjiǔsuí

qióngjiànjiāotàishìgěngbēidōngfēngchuīchūnbīngyāngmǎnghòu湿shī

niànjūnbǎogèngzuòfānyúnwénxiàngqín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¹
译文:这把宝剑异常珍贵,价值千金,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同意将它赠送给他人。
注释:¹未许人:没有答应送给别人。未:没有。许:应允,认可,答应。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怀君¹万里别,持赠(zèng)结交亲²
译文:想到你即将踏上万里之遥的旅途,我决定将这把宝剑送给你,以表结交情深。
注释:¹怀君:想念您。怀:想到,想念。君: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²结交亲:结交亲密。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孤松宜晚岁¹,众木爱芳春²
译文:峰顶上那孤傲的松树,适宜在严寒中生长,而一般的草木则在春天争胜。
注释:¹晚岁:一年将尽的时侯。²芳春:春天,春季。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已矣(yǐ)¹将何道²,无³令白首新
译文:活在当下的世道,言辞已显无力,你千万别愁添白发就此消沉。
注释:¹已矣:算了吧。²将何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³无:通毋、勿。⁴白首新:新添白发。

  这首诗的前二句以衬垫方式来写宝剑千金珍贵、平生未认可别人,突显出王无竞才华横溢,二者之间的深厚情谊。三四句聊表惜别之情,借宝剑的千金之贵,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五六句借“孤松”“众木”勉励王无竞,不避风刀霜剑与严寒搏斗,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保持顽强性格和高尚情操。末两句写诗人劝勉和鼓励友人振奋精神,亦借此警醒自身不甘沉沦,奋发有为的凌云豪情,流露出自己政治上遭受挫折的不平与愤懑。

  一二句“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是一个铺垫,展示了诗人拥有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却一直未能找到值得托付的人。诗人以宝剑为喻,旨在写王无竞的才华,并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就如同出色的马需要杰出的将领骑乘一样,珍贵的宝剑也需要有才华的人来佩戴。

  三四句“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表达了友人即将远行,诗人将宝剑作为礼物送给友人,以此加深彼此之间的情谊。这也展示了诗人对别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为宝剑找到了一个配得上的主人。以宝剑的千金之珍贵,折射出王无竞的杰出才华;通过“持赠”和“结交亲”,突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不仅赞扬了王无竞的卓越才情和高尚品德,也强调了他们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知己关系。

  五六两句“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这句话寓含劝勉之意。它描绘了一般花草树木都倾向于在春天时展示美丽的芳姿,而唯独高山上的孤松,在年事已高的冬季,毫不畏惧寒风和霜雪,顽强地挺立,彰显其坚韧性格和高尚情操。正如孔子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中“孤松宜晚岁”仿佛就是此格言的引申,鼓励友人要像高山孤松一样,经历岁月的洗礼后,才能显现出坚强的品质。在后半生中,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不要像其他草木一样,只能在春季美好时展示自己,遇到风霜和严寒就萎靡不振。

  最后两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这句话表达了友人已经遭遇不公平待遇,现实已成事实,但绝不能因此而消沉。诗人在这里的意思是,虽然已经面对不公,但不能就此放弃,应当积极努力。毫不虚度年华,不要等到白发苍苍的时候才感到悔恨。诗中隐含诗人对友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慨,但诗人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友人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不被逆境击垮。这种鼓励体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即使环境不利,也要保持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诗歌情感深沉悲壮,寄托了诗人不甘示弱、积极向前的精神。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
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
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每到暮春时节,河堤、池边、小径旁、庭院里,总可见翠柳低垂,风吹柳絮满天轻盈起舞,碧绿的柳条不断地轻扬起柳花,总是别有一番精致与情趣。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这柳花,韵味多多。

  柳花俗称柳絮,又叫杨花。在春芳殆尽的晚春,柳絮似雪,无根无依,随风荡扬,引起了诗人们的联想和感概,表达着不同的感情。折柳赠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此风俗形成于秦汉。著名于西安市东郊的灞水上的灞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里有“灞柳风雪”之称,已列入“关中八景”。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特别情境当中,总有折柳相送的场景细节。于是,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就少不了“歌咏折柳”的意义。

  刘禹锡这组诗一反前人咏柳的格调,诗中写出了柳花的品格和精神。这是由于刘禹锡参与变法革新失败后,遭遇贬谪,他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把柳花写得那么高尚,那么多情。

liǔhuāsānshǒu

liú tángdài 

kāicóng绿tiáoshàng sànzhúxiāngfēngyuǎn 
huāluòshí yōuyángzhànchūnwǎn 

qīngfēijiǎfēng qīngluòwěi 
liáoluànqíngkōng rénxiàn 

qíngtiānànànxuě láisòngqīngchūn 
duōqíng qiānjiāwànji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