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已灭藏经出,四十年来事渺茫。劫后遗民吾尚在,却看孤塔过辽阳。
雷峰已灭藏经出,四十年来事渺茫。劫后遗民吾尚在,却看孤塔过辽阳。

léifēngjīngjuǎn--zhèngxiào

léifēngmiècángjīngchūshíniánláishìmiǎomángjiéhòumínshàngzàiquèkànguòliáoyáng

郑孝胥

郑孝胥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宣导者之一。著有《海藏楼诗集》。 ▶ 11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汉英雄今寂寞,两城相倚旧封疆。
楚汉英雄今寂寞,两城相倚旧封疆(jiāng)
译文:战败的楚王、战胜的汉王都被雨吹风打去,寂寞无声,只留下两座空城相互倚靠。
注释:楚汉两城:项羽和刘邦历久对峙之地,现今河南荥泽县西南的广武山。东广武城为楚王所筑,西广武城为楚王所筑。
荒台落日酣红叶,古墓秋风老白杨。
荒台落日酣(hān)红叶,古墓秋封老白杨。
译文:荒台破败,落日映照,使叶子红色更加浓重、枯深;古墓荒凉,秋风萧瑟,使白杨更加苍老、无力。
岂是有为增感慨?便令无事亦凄凉。
岂是有为增感慨?便令无事亦凄凉。
译文:难道只是那些志在建功立业的有为者徒生感慨,就是那些无意功名的无事者也会生出岁月无情、功名成土的感慨和凄凉。
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萧野水黄。
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萧野水黄。
译文:我犹豫徘徊,心潮起伏,不禁升起了对远在东南故乡的思念,却只看到了萧萧的芦苇和黄浊的河水。

chǔhànliǎngchéng

wángmiǎn yuándài 

chǔhànyīngxióngjīn liǎngchéngxiāngjiùfēngjiāng 
huāngtáiluòhānhóng qiūfēnglǎobáiyáng 
shìyǒuwéizēnggǎnkǎi biàn便lìngshìliáng 
páihuáiwàngjìndōngnán wěixiāoxiāoshuǐhuáng 
从事有示愈以《荆谭酬唱诗》者,愈既受以卒业,因仰而言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
从事¹有示²愈以《荆谭酬唱诗》者,愈既受以卒业³,因仰而言曰:“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jī)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
译文:裴公的随从官员当中,有个人拿着《荆潭唱和诗》让我来看,我接过来诵读一遍,就仰起头说道:“太平安定的曲调平淡浅薄,可是忧愁伤感的歌声深刻精彩;欢乐愉快的文辞难以写好,可是穷困痛苦的作品容易成功。因此,文学创作,常常出自漂泊异乡、隐居山林的人士。至于那般王侯显贵,官高禄厚,得意洋洋,不是自来擅长而又爱好作诗,那就没有功夫弄这个。
注释:荆潭唱和诗:裴均、杨凭唱和的诗集。裴均:字君齐,河东郡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至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出任荆南节度使。杨凭:字虚受,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出任湖南观察使。裴、杨二人及其僚属,公务之余,诗歌唱和,编成一集。今已佚。¹从事:州郡长官自任的随从官员,幕僚。²示:让……看。³卒业:诵读全书。⁴音:古代诗歌都能按曲歌唱,所以诗歌也可称“音”。⁵要妙:精微的样子。⁶羁旅:旅客。⁷草野:指代山林隐士。⁸不暇:没有空闲。
今仆射裴公,开镇蛮荆,统郡惟九;常侍杨公,领湖之南,壤地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铿锵发金石,幽眇感鬼神,信所谓材全而能钜者也。两府之从事与部属之吏属而和之,苟在编者,咸可观也。宜乎施之乐章,纪诸册书。”从事曰:“子之言是也。”告于公,书以为《荆谭酬唱诗序》。
今仆(pú)(yè)¹裴公,开镇蛮荆²,统郡惟九³;常侍杨公,领湖之南,壤(rǎng)二千里。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往复循环,有唱斯和,搜奇抉(jué),雕镂(lòu)¹⁰文字,与韦布¹¹里闾(lǘ)¹²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¹³,铿(kēng)(qiāng)¹⁴发金石,幽眇(miǎo)¹⁵感鬼神,信¹⁶所谓材全而能钜(jù)者也。两府¹⁷之从事与部属¹⁸之吏属而和之,苟在编者¹⁹,咸²⁰可观也。宜乎施之乐章²¹,纪诸册书。”从事曰:“子之言是也。”告于公,书以为《荆谭酬唱诗序》。
译文:如今裴公任荆南节度使,开辟镇守荆州地区,统辖九郡;常侍杨公,领有湖南一带,土地长两千里。他们两位,推行德政、执行刑罚都很努力,所得爵位俸禄也都极高。而且竟然还能留心研究文学艺术并且写作很下功夫,把文才运用在吟诗作赋上,往来不绝,有唱就和,搜寻奇字挑选怪词,精心雕琢文字,要与穿布衣、束皮带、住在里巷、生活困苦、专心写作的贫士争个高低。他们两位所写诗篇,音调铿锵,犹如金石之声,深刻精彩,足以感动鬼神,真是人们所说的才能全面、能力高超的诗人呀。两个幕府的随从官员,以及下属官吏,也都跟着他们的长官写了和诗,只要编进诗集的,都是值得一看的。这些诗篇,谱上乐曲,抄成书册,是应当的。”这位随从官员说:“您的话说得对。”禀告裴公,让我写下来作为《荆潭唱和诗》序。
注释:¹仆射:唐宋两代朝中设左右仆射,辅佐天子议决国政,相当于宰相职位。²蛮荆:荆州居住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落后,所以冠以蛮字。³统郡惟九:荆南统制九郡,即荆南、夔、忠、万、澧、朗、涪、峡、江陵。⁴常侍:官名,又称散骑常侍。侍从天子,掌管文书、诏令。⁵壤地:土地。⁶崇:高。⁷咏歌:指作诗,因为古代诗歌既可吟诵又能歌唱。⁸往复循环:指双方互相酬唱往来。⁹搜奇抉怪:搜索新奇,挑选怪异。形容刻意雕镂诗文。¹⁰雕镂:雕刻。文中指在文辞华丽上下功夫。¹¹韦布:布衣皮带,借指生活贫寒。¹²里闾:本指里巷的门,文中是指里巷,平民所居。¹³较其毫厘分寸:比较文章高下。¹⁴铿锵:金石之声。¹⁵幽眇:精微。¹⁶信:的确,诚然。¹⁷两府:指荆南节度使、湖南观察使两个幕府。¹⁸属:随着。¹⁹在编者:收录在这本诗歌集里。²⁰咸:都,全。²¹施之乐章:谱上乐曲。

  作者在序文中对于上司官高禄厚、有志文学说了一番称颂之辞,但是主要在于阐述“欢愉之辞难工,诗穷苦之言易好”的文学理论。揭示了封建时代达官显贵,骄奢淫逸,志得意满,不可能唱出时代的强音;相反有些仕途坎坷、备受压抑的贫士却往往能写出真实感人的诗歌。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直快,立论雄健挺拔,颂扬诗有分寸,爽直诗有余味。

  文章劈头一句“从事有示愈以《荆潭酬唱诗》者”,显然是想讲清楚这篇文章是应人所请,并非主动邀宠。但行文中却有意隐去了“从事” 的主人,隐去了拿诗给作者看的目的,似乎从事是漫不经心毫无目的地拿来给我看看罢了,并非裴公有意求序,这就不露痕迹地抬高了裴公的地位,维护了他的自尊心、谦恭的态度无疑会使求序者高兴,从诗在心理上产生后面的感慨肯定是对自己赞扬的直感,诗不去深究底层的蕴含。

  作者的感慨无疑是全文的主体,是作者精心设计出来的一段双关语性质的议论。从字面上看,作者真像是在运用常见的反衬手法,用写作的平常规律来反衬裴、杨二公的特殊性,从诗得出“材全诗能钜”的结论,在行文上又能做到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对方听了自然心满意足,深信不疑,不仅点头称是,裴公也欣然首肯,连忙命人“书以为《荆潭唱和诗序》”。这里通过强烈的对比,强调的是深切的感受,真实的内容。那些和平之音、欢愉之词,由于缺乏真情实感,哪怕在文辞上力求工巧,也是平谈无味,难以打动人心的;反之,那些愁思之声、穷苦之言。由于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即使在文辞上不刻意求工,也自然带有一种撼人心魄的神奇力量。这不单单是作者观察文艺现象的基本出发点,也给读者树立了品评诗文优劣的标准。作者把这个观点首先亮出来,作为立论的根据,接着又得出“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诗好之,则不暇以为”的结论。

  照对上述观点,再看作者对裴、杨二人的介绍,表面上虽然是一派赞扬之词,说得很热闹,但突出的只是他们的位高权重,只是他们的“搜奇抉怪,雕镂文字”,诗对诗歌的内容却较少提及。 “统郡惟九”的荆南节度使,领“壤地二千里”的湖南观察使,明显是属于“气满志得”的“王公贵人”;他们虽然“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 “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但通过两者对照,读者不难做出客观诗中肯的评价:作者在慑于权势、碍于情面的情况下违心地说了些恭维之词,通情达理的读者是会理解的,作者给后人提供了品评诗文的武器:他所序的《荆谭唱和诗》并没有因那些恭维之词诗流传千古,诗他这篇序文却因为深刻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诗永放光彩。

  作者应友人要求为诗集《荆潭唱和诗》写序文,并借着这篇应酬式的序文,趁机阐明他的文学主张,间接诗含蓄地评价了这部诗集。这篇序言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和平之音淡薄,诗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诗穷苦之言易好。”作者这几句话,其实是其“不平则鸣”之文论、“以文为诗”之技法的延伸,同时也道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翻开一部中国度学史,虽不乏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但感人至深的还是那些感时伤世、抒发优国忧民愁思的作品。描写愉悦之情的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样的作品,实属少见,诗脍炙人口、比比皆是的则是抒写穷苦与愁恨的作品。这大概与中国古代社会乱离,民生多艰,知识分子大都具有忧患意识有关。

参考资料:
1、 罗斌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第一卷: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01:第120-121页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远信¹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²
译文:远来的信使刚进门,我就流下眼泪。妻子吃惊地问:你哭什么呢?
注释:¹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²何如: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寻常¹不省(xǐng)²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³
译文:她猜想:“平常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了书信。”
注释:¹寻常:平常,平时。²不省:谓未见过。³江州司马:即白居易。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伤心?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测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心。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小诗向来以直接抒情见长,几句话很难写出什么情节、场面。元稹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他在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景,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慨,却只凝铸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全诗以素描塑造形象,从形象中见深情,句句是常语,却句句是奇语。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其实,用常得奇者,岂止白香山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过这道“重关”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52-953页

tiānshū

yuánzhěn tángdài 

yuǎnxìnménxiānyǒulèi jīngwèn 
xúnchángxǐngcéng yīngshìjiāngzhōushū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欲收嘉¹景此楼中,徙(xǐ)²阑干四望通。
译文:想观赏美景来到这多景楼中,栏杆边徘徊,极目长空。
注释:甘露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三国东吴所建古寺。多景楼:在甘露寺。¹嘉:嘉美。²徙倚:徘徊流连。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¹入青红。
译文:波光摇乱云影浮着紫色翠色,满含山中云雾之气的天空被染得时青时红。
注释:¹山气:山中的云雾之气。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一川钟呗(bài)¹淮南月,万里帆樯(qiáng)²海外风。
译文:一川钟声佛唱融入淮南月色,万里船帆桅樯乘着海外清风。
注释:¹钟呗:寺院诵经声。²帆樯:船帆和桅杆,泛指江船。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老去衣衿(jīn)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¹
译文:年老了衣服上仍旧风尘仆仆,心里真羡慕那暮色中的飞鸿。
注释:¹冥鸿:飞入远空的鸟。汉朝扬雄《法言·问明》,有“鸿飞冥冥”之语。

  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挈全篇。多景楼屹立北固山上,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无不尽收眼底。诗人这两句意谓欲于此楼周览胜景,只消徘徊倚阑,凭高四望,万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这正抓住了多景楼居高临下,境界开阔的特点。

  中间两联是写多景楼上所见景象: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佛寺的钟声梵歌;江面上强劲的海风送来了远方的航船。这四句,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南寺钟,一写江面帆船。“云乱水光浮紫翠”,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心目,于是他于尾联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意谓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旷自得情怀。诗人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仍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翮,远翔天宇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

  全诗视野宏阔,韵格浏亮,形象鲜明,对仗工稳,确能表现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207-208页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金陵津¹渡小山楼²,一宿³行人自可愁。
译文:夜晚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注释:¹津:渡口。²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³宿:过夜。⁴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⁵可:当。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潮落夜江斜月¹里,两三星火²是瓜洲³
译文: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远处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便是瓜洲。
注释:¹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²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³瓜洲: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这首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76-977

jīnlíng

zhāng tángdài 

jīnlíngjīnxiǎoshānlóu 宿xíngrénchóu 
cháoluòjiāngxiéyuè liǎngsānxīnghuǒshìguā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