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阶春冷未催班,暂拂尘衣就笏眠。孤立小心还自笑,梦魂潜绕御炉烟。
玉阶春冷未催班,暂拂尘衣就笏眠。孤立小心还自笑,梦魂潜绕御炉烟。

zǎojiànyuànèrshǒu--zhèng

jiēchūnlěngwèicuībānzànchénjiùmiánxiǎoxīnháixiàomènghúnqiánràoyān

郑谷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 3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慨叹以及对古人遗风的追慕,首联点明八咏楼的由来;领联“明月在”与“古人空”形成对比,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变化,抒发时空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以声社寂,视听结合,描绘登临八咏楼所见环境的幽静和开阔;尾联由景人情,直抒胸臆,表达对古人遗风的缅怀与追慕。

shěnyǐnhóuyǒnglóu--cuīhào

liángdōngyángshǒuwèilóuwàngyuèzhōng绿chuāngmíngyuèzàiqīngshǐrénkōng

jiāngjìngwénshānyòuchuānzhǎngshùsāi鸿hóngdēnglínbáiyúnwǎnliúhènfēng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¹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jiāo)²
译文:烈日当空好似烈火在炙烤,烤焦了田野中的稻禾。
注释:¹赤日:红日;烈日。²枯焦:干枯。多用以形容旱天中的植物。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译文:农夫心中急得犹如汤煮,公子王孙摇着扇子还喊热。

  《赤日炎炎似火烧》是《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押送生辰纲行至黄泥冈时,白日鼠白胜扮作挑酒桶的汉子所吟唱的诗作。

  该诗的一、二句“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是从天空写到地上。天上烈日当头,骄阳如火;地上稻禾枯焦,土地干裂。大旱之年,酷热难耐,庄稼被烤晒得枯焦了,押送生辰纲的人们,又将热得如何,就可想而知了。三、四句“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从农夫百姓写到公子王孙。旱情如虎,眼望着田里的稻禾枯死,一年收成无望,心如汤煮油煎一般,这是农夫心理的真实写照。那些公子王孙们,既不会在田间劳作,也不会推车挑担在路上行走,居然也热得受不了,不住地摇起扇子。这首诗从不同的侧面渲染天气的炎热,为押送生辰纲的杨志等人口渴思饮作铺垫,终于落入吴用所设计的圈套。三、四句描写了农夫与公子王孙这两个对立阶级的完全不同的心理和形态,预示着北宋王朝阶级矛盾正在日益激化。官逼民反,英雄好汉们终于聚义梁山,“替天行道”。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28页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bìn)毛不觉白毵(sān)¹,一事无成百不堪。
译文:我的鬓毛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白而细长,想起我至今一事无成,真觉不堪。
注释:¹白毵毵:形容白而细长。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译文:一起珍惜昌盛的时候辞去官职,一同百叹我们在江南过除夕。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译文:我经常回忆起家乡的山水,你细细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老校¹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译文:年老的军官适合辞官了,到了明天的新年我就五十三岁了。
注释:¹老校:称年老或任职已久的下级军官。

chúwēizhī--bái

bìnmáojuébáisānsānshìchéngbǎikān

gòngshèngshíquēxiàtóngjiēchúzàijiāngnán

jiāshānquánshíxúnchángshìfēngziān

lǎoxiàojūnxiān退tuìmíngniánbànbǎiyòujiāsān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门庭清妙即禅关¹,枉费黄金去买山。
译文:在清幽的家中修持,同样也可以进入禅关,不必花费万金去买山寻求幽静。
注释:¹禅关:禅门,指修禅学道的处所。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¹还比出家闲。
译文:只要心性澄明,智慧之光绽放如满月,就算在家被俗世缠身,内心也比出家人清闲。
注释:¹在家:佛教专有名词,与“出家”相对。

  本首诗是说明习禅贵有清妙之心,如是,则隐于山林或居于寺庙都是多事。所以“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只要心地充满慈悲,照彻光明,那么,在家修行更是本质意义上的“出家”。

  这首诗所阐明的理趣同样是“明心见性”,贵在心性的自得,而非外在的求索。作者认为只要心灵湛然,意静思定,关照自身心性的清净,那么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持,同样也可以进入禅关,而不必刻意追求清谷幽林,深山寂野。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与上一首中的“八万四千门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都重在言心性澄明,其意旨和理趣可谓互相呼应,一脉相承。佛法告诉我们人的本心本性即是我们通向自在、快乐、智慧的大门,心圆满清净了,则事事自然游刃而解,外界的一切是非曲直,好坏对错完全由我们内心来决定。

参考资料:
1、 姜剑云.禅诗百首.上海:中华书局,2008:75-76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zài)¹驰载驱,归唁(yàn)²卫侯³。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bá)涉,我心则忧。
译文: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
注释:¹载:语助词。²唁: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³卫侯:许穆夫人之兄,已死的卫懿公。⁴悠悠:远貌。⁵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⁶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既不我嘉¹,不能旋反。视²尔不臧(zāng)³,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bì)
译文: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我比起你们不高明的意见来,我的想法也未必行不通。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我的内心可以毫不隐藏地展示给你们看,我恋宗国情不已。
注释:¹嘉:认为好,赞许。²视:表示比较。³臧:善,好。⁴思:忧思。⁵远:摆脱。⁶济:止。⁷閟:同“闭”,闭塞不通。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zhì)¹彼阿丘²,言³采其蝱(méng)。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之,众(zhì)¹⁰且狂。
译文: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注释:¹陟:登。²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³言:语助词。⁴蝱: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⁵怀:怀恋。⁶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⁷许人:许国的人们。⁸尤:责怪。⁹众:“众人”或“终”。¹⁰穉:同“稚”,幼稚。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我行其野,芃(péng)¹其麦。控²于大邦,谁因³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译文: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纵有千条妙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注释:¹芃芃:草茂盛貌。²控:往告,赴告。³因:亲也,依靠。⁴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⁵之:往,指行动。

  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诗经》中许穆夫人的作品有三篇,除此篇外尚有《邶风·泉水》《卫风·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鄘风·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周南·桃夭》《鄘风·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其情景就好似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中的场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尔”,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是令人赞叹。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无道理,然依旧本,多与前四句并为一节,这样似更为合理。这四句当是承前而言,谓夫人归途中一边想向齐国求救,求救不成,又对劝阻她的许大夫心怀愤懑。此处朱熹《诗集传》释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大夫君子,无以我为有过,虽尔所以处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尽其心之为愈也。”照此解释则与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前后呼应。字面上虽是“无我有尤”,实质上应是她对许大夫不让她适卫赴齐产生怨尤,正话反说,语气委婉,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现了夫人的自信心,意为:那些大夫君子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的救卫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动词解,便是往卫国或齐国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训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04-107

zàichí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zàichízài guīyànwèihóu yōuyōu yánzhìcáo shè xīnyōu 
jiā néngxuánfǎn shìěrzāng yuǎn jiā néngxuán shìěrzāng  
zhìēqiū yáncǎiméng shànhuái怀 yǒuxíng rényóuzhī zhòngzhìqiěkuáng 
xíng péngpéngmài kòngbāng shuíyīnshuí jūn yǒuyóu bǎiěrsuǒ suǒ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