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退无因贵逼来,少仪官美右丞才。青袍早许淹花幕,
欲退无因贵逼来,少仪官美右丞才。青袍早许淹花幕,
霜简方闻谢柏台。金诺静宜资讲诵,玉山寒称奉尊罍。
霜简方闻谢柏台。金诺静宜资讲诵,玉山寒称奉尊罍。
西峰有客思相贺,门隔潇湘雪未开。
西峰有客思相贺,门隔潇湘雪未开。

wénwángyuánwàixīnēnyǒu--

退tuìyīnguìláishǎoguānměiyòuchéngcáiqīngpáozǎoyānhuā

shuāngjiǎnfāngwénxièbǎitáijīnnuòjìngjiǎngsòngshānhánchēngfèngzūnléi

西fēngyǒuxiāngménxiāoxiāngxuěwèikāi

齐己

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7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译文: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环视四周,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注释:衡岳:即南岳衡山,在湖南省境内。祝融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祝融峰是五大峰之一,也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殊不觉:一点也感觉不到。殊不,一点也不。乃:竟然。四顾:环视四周。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译文: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白云飘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顿觉胸臆开张。
注释:度:飘过。荡胸: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化用唐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地沉星尽没(mò),天跃日初熔(róng)
译文: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浮在云雾中。初出的太阳就像刚刚冶炼过的火球,霎时光焰万丈,染红了天际。
注释:地沉:指天亮。没:隐没。天跃:天豁然亮了。熔:形容太阳升起时如金属熔化一般。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译文:从高峰俯瞰,八百里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注释:半勺:指远望中的洞庭湖如半勺水。秋寒:深秋时节。起龙:指朝阳的光辉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主峰,七十二峰之最高者。峰巅有上封寺,寺东有望日台,乃观赏日出美景的绝佳之地。本首诗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首先,倾力展示祝融峰高峻雄伟之姿;接着,抒发登顶之际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美景。最后,笔触落于山巅,远眺洞庭湖,湖面犹如半勺水,细腻而神奇。整首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折射出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以及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诗中对祝融峰的描写则充满着生动的典故,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宛如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诗的起调就不同凡响,气势开阔。因置身于最高的祝融峰上,众山尽在脚下,故云“四顾乃无峰”。“殊不觉”三字说明自己虽身登峰巅,却如履平地,意犹未尽。“四顾乃无峰”是实写,但也不乏夸张的成分,意在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与凌霄之志,写景中已有人在。首联两句扣住“晨登祝融峰”的题意,交代了作者的行踪,一个意气风发、凭凌山河的青年形象已跃然可见。颔联两句作为首联的补充,极言祝融峰的高峻与雄伟。众峰不可见,唯有浮动的白云时而飘过,令人胸臆顿开。“荡胸”二字则借用了杜甫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以山中云雾的展露和飘动,喻示可荡涤人的胸襟。由此可见,诗人怀揣着壮怀激烈、意气高迈的精神境界,表达出浩然之气,豁达洒脱之意。

  颈联两句绘就黑夜凋零、朝阳冉冉升起的壮美景象。描述日出的诗作纷繁,但真正珍贵的在于能从宏大的视角以简洁生动的笔法描绘光明降临人间的霎那辉煌。首句折射太阳未显,大地沉浸于深沉黑暗中,众星亦隐匿无踪,昭示着黎明的前夜。次句则绘述天边绽放红霞,太阳犹如炼制而出的火球,刹那间光辉万丈,燃亮了天际。此处对比天地之间,气象恢宏,蕴含着惊人心魄的力量。先描绘大地的宁静与黑暗,再描绘天空的红霞与初阳,对比之中唤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爱,也展示了作者内心对光明的渴望。

  尾联两句描述登上山巅远眺洞庭湖,祝融峰高耸云端,俯瞰人间繁华,即便八百里的洞庭湖也变得渺小如半勺水。此刻,祝融峰的高峻将自己带入超凡脱俗的境地。结句以洞庭湖为引,联想秋天水位下降,湖中的蛟龙无处栖身,必将扬翅高飞。这两句收束气势雄俊,超然脱俗,展现出非凡的气度。

  全诗由登山写到观日出,再由远眺想到蛰龙欲起,舒展自如,一气直下,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而浑然一体。其中不仅写出河山壮丽,也有丰富的寓意。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叠起丛生的时期,民族的危难激起了进步知识分子图谋改革的决心。作者看到了古老中国已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然而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诗中“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二句不仅是眼前景象的纪实,还是当时形势的写照。诗的末句忽从记游写景宕开,发出蛟龙欲起的浩叹,抒发了自己跃跃欲试、奋起变革、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豪情壮怀已预示了作者后来积极参加维新变法,并以生命殉其理想的伟大精神。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1846,1851-1852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想见皇华过二京¹,壶浆²夹道万人迎。
译文:希望看见南宋使臣出使金朝,百姓们会用竹篮盛着饭,用瓦壶盛着酒浆来欢迎。
注释:¹二京:南宋使臣赴金,要经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东京(今河南开封)。²壶浆:古时百姓以壶盛浆慰劳义师。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连昌宫¹里桃应在,华萼(è)²前鹊定惊。
译文:连昌宫华万楼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
注释:¹连昌宫:唐宫名,高宗时置,在洛阳。²华萼楼:即花萼相辉楼。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但说帝心怜赤子¹,须知天意念苍生。
译文:假如皇上对人民有怜悯之心,上天也同情受苦的老百姓。
注释:¹赤子:百姓。苍生:百姓。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lǚ)¹
译文:圣上你圣明如日,你应该知道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
注释:¹长乱何须在屡盟:《诗经·巧言》:“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此诗首联出句“皇华”,意谓极大的光华。《诗经·小雅·皇皇者华》,序谓为君遣使臣之作,并云“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后来遂用“皇华”作使人或出使的典故,含有不辱使命之意。“二京”指北宋时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和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的必经之路。下句的“壶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意谓用竹篮盛着饭,用瓦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和犒劳军队。这里借指欢迎南宋使臣。

  颔联出句的“连昌宫”系唐代宫殿,在洛阳。元稹乐府《连昌宫词》有“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这里借连昌宫、千叶桃代指北宋宫殿。对句的“华萼楼”,原是长安唐玄宗时 比如“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四句,此联承上所云使者过二京时,上万人夹道欢迎的情景,进一步拟想旧时宫殿的花木、鸟鹊也将以惊喜的心情迎候这两位大得人心的使者。

  颈、尾二联分别写到皇上对人民有怜悯之心、上天也同情受苦的老百姓,甚至称颂高宗为圣明君主,还说他的信义好象白日一样光明。这样一来,或许会被认为诗人在讨好帝王大臣,还可能怀疑她写此诗的目的是为报答“韩公”对她“父祖”的荐举之恩。如果这样看,那就是对诗人诗作的误解。诗人之所以发出“帝心怜赤子”、“天意念苍生”这样的议论,那是为了说明恢复宋朝的江山社稷,不只是人间的众望所归,也是上天的意愿所向。至于“圣君大信明如日”句,其旨绝非为了颂扬赵构,而是文学语言中的抑扬“辩证法”。尾联上下句的搭配,恰恰是对赵构妥协政策的讥讽和批评。“长乱”句典出《诗经·小雅·巧言》篇:“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意思是说假如不图恢复,愈是一次又一次地会盟讲和,愈是助长祸乱。对苟安妥协的南宋朝廷来说,这是一种逆耳的忠言。应该说此诗很有现实针对性,它比前面的五言和七言古诗更具有讽刺意味。因为宋高宗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一不顾社稷江山;二不管父兄在金受苦受难,情愿向金人大量地进贡赔钱,他很爱听黄潜善、汪伯彦之劝和、说降的“巧言”,甚至不顾脸面地把金人作为叔叔看。如果不是一种强烈爱国情感的驱遣,女诗人怎么敢冒这种与皇帝唱反调,从而可能触犯龙颜的危险。

参考资料:
1、 宋师道.,四大才女之李清照: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1:第253~255页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野人¹宿在人家少,朝(zhāo)²见此山谓山晓。
译文:我很少住在这个地方,早晨看到壁画上的山。
注释:¹野人:士人自谦之称。借指隐逸者。²朝:早晨。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半壁仍栖(qī)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译文:天亮之后,本来应该散去的云雾依旧栖在半壁,本来应该飞走的湖中鸟却还在帘前。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译文:独自坐在松柏下的是谁,我对他招手他却迟迟没有站起来。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
译文:于公大笑着对我说,我画画竟然能达到这个效果。
老来经节腊,乐事甚悠悠。
老来经节腊,乐事甚悠悠。
译文:老了过农历十二月,值得快乐的事情很多。
不及儿童日,都卢不解愁。
不及儿童日,都(dōu)¹不解愁。
译文:但是比不上孩童的时候,(这些快乐的事情)通通都不能消除我的忧愁。
注释:¹都卢:统统。

shǒusuìèrshǒuèr--tóng

lǎoláijīngjiéshìshényōuyōuértóngdōujiěchóu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仕宦¹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译文:做官做到将相,富贵而回老家,这是大家都认为非常荣耀的事,也是古今都公认的。
注释:相州昼锦堂:相州,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县。昼锦堂,《三国志、魏志、张既传》:“出为雍州刺史,太祖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魏国公韩琦是相州人,以武康节度使身份回相州任知州,如衣锦还乡,因此,修建了昼锦堂。¹仕宦:做官。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¹,庸人孺子,皆得易²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³,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译文:一般当读书人穷困时,在乡里过着贫苦日子,平民儿童都可轻视甚至侮辱他。如苏秦不被嫂子礼待,朱买臣被妻子抛弃。一旦坐着四匹马拉的高大的车子,旗帜在前开道,又有骑兵卫队拥着,在街边观看的人,挤在一起肩并肩脚挨脚的,一边仰望一边赞叹;而所谓平头男女,又跑又窜又惊又慌,汗水都出来了,甚至惭愧得低头弯腰,跪在车轮辗起的灰尘和马蹄子中间,向新贵人悔过请罪。这就是一个普通士子,成功得志时,那意气的旺盛,是以前人们所比方的穿着锦绣的荣耀事啊!
注释:¹困厄闾里:在乡里受困苦。²易:轻视。³季子不礼于其嫂:苏秦,字季子。买臣见弃于其妻:朱买臣,西汉吴县人,曾以卖柴为生,妻子不能忍受穷困,弃朱而去,后来朱买臣做了大官,妻子要求复婚,朱便叫人端来一盆水泼在马头上,让她再收回来。⁴高车驷马:泛指显贵者的车乘。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子。⁵旄:古时旗杆头上用旄牛尾作的装饰;也指有这种装饰的旗。⁶骈肩累迹:肩挨肩,足迹相迭。形容人多拥挤。⁷咨嗟:赞叹。⁸衣锦之荣:富贵之后回故乡的荣耀。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惟大丞相魏国公¹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²,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³,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¹⁰,播之声诗¹¹,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译文:惟有大丞相魏国公不是这样。魏国公,相州人。祖辈起代代都有美好的德行,都是有名的高官。魏国公从年轻时就考取科举高榜,登上显要的位置。海内人士听其传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已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庸男和愚妇的意料而使他们惊异,并向他们夸耀。既然这样,那么仪仗大旗,不足为魏国公的光荣;桓圭和礼服,不足为魏国公的显贵。只有恩德遍及百姓,功勋建于国家,事迹刻入钟鼎碑石,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才是魏国公的心志。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寄望魏国公啊。哪里只是荣耀于一时一乡呢?
注释:¹大丞相魏国公:大:是尊称。魏国公,韩琦的封号。²令德:美好的德行。令:美、善。³已擢高科:已中了高高的科弟。⁴显士:显贵的官吏。⁵余光:本指落日馀辉,此处借指人们远远地瞻望韩琦的丰采。⁶有年:多年。⁷高牙大纛:高官的仪仗队。牙,牙旗;纛:仪仗队的大旗。⁸桓圭衮裳:桓圭,帝王授给三公的命圭。圭是古代帝王诸侯拿在手中的上圆下方的礼器。衮裳,三公所穿的礼服。⁹被:及。¹⁰勒之金石:刻在钟鼎、石碑上。¹¹播之声诗:颂扬在乐章里。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公在至和¹中,尝以武康之节²,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³。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译文: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身份,管理相州,就在后园建了“昼锦堂”。后又刻诗于石碑上,留给相州的人们。诗篇说的是快意于感恩报仇,夸耀个人多誉,都是值得鄙薄的。他不以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作为自己的警戒。从此可见魏国公是如何看待富贵,而志向哪能轻易测量啊!因此他能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劳地为朝廷办事,不论平顺时还是险难时都一样。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声色,把天下放置得像泰山一样安稳,可谓是国家重臣了。他的丰功伟业,被刻上钟鼎,谱成歌曲,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单是乡里的光荣啊。
注释:¹至和:宋仁宗(赵祯)的年号(1010-1063)。²武康之节:武康,地名。节,此处指节度使。³圃:园地。⁴夷险一节:夷,平;险,难;太平的时候和患难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古代官吏束在衣外的大带子。⁵笏:朝笏,也叫手板,用来指画或记事。⁶烈:功业。⁷彝鼎:钟鼎。⁸邦家:国家。邦,古代诸侯封国的称号,后来泛指国家。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译文:我虽无机会登上魏国公的厅堂,却庆幸曾诵读他的诗篇,很高兴他大志有成,并向天下宣告。于是就写下以上的文字。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相州昼锦堂记》是一篇记事散文。文章名为昼锦堂记,实际上主要写了魏国公韩琦非凡的志向和功绩,赞扬了他“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的远大理想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的丰功伟业。

  文章先写了古往今来对官至将相、富贵还乡的看法,然后以苏秦(季子)、朱买臣为例,说明读书人穷困时,连庸人孺子都可以轻侮他,一旦他成了达官显贵,那些庸夫愚妇一而俯首请罪,一面懊悔嗟叹,而春风得意的一介之士则趾高气昂。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衣锦还乡。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 一句话,“收拾前文, 振起下意”。作者简要介绍了魏国公的身世经历之后, 着重说明了做将相, 得富贵, 都是他早就应当有的; 而且作为仪仗的大旗和三公的命圭, 礼服都不足以显示他的荣耀和显赫; 只有恩及百姓, 功在国家, 并名垂青史、光照后代, 才是他的志向。然后, 作者介绍了相州昼锦堂的来历, 由昼锦堂的石碑上的诗又谈到魏国公对富贵的态度和他的志向, 并描述了他为官从政的不凡表现。因而赞叹道: 魏国公的丰功伟绩, 被刻于钟鼎, 谱进乐章,乃国家之光荣, 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最后作者表明了写作此文的动机。

  为了突出魏国公的超凡脱俗, 反映他高远的抱负, 欧阳修主要采取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官至将相,衣锦还乡,是一般读书人所追求的,也是常人所羡慕和赞叹的。作者先对此渲染一番,然后写“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对比十分强烈;什么将相富贵,是他早就应该有的;他不象侥幸得志的人,在庸俗的世人面前自夸炫耀;常人引为荣耀的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表现他的荣耀,常人所追求的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显示他的显赫;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等等。这些文字都是在进行对比。通过大量、反复的对比,利用对比所产生的强烈反差,表现出魏国公的出类拔萃,使这个确比一般的封建士大夫高出一筹的鲜明形象屹立在了读者面前。

  文章结构精巧,连接自然。以议论开始,在对比当中推出“主人公”,从写主人公的简要经历和志向,又自然引出相州昼锦堂,从写昼锦堂处石碑上的诗,又自然进入对魏国公的描写。名为记物,实则写人;写人与记物融为一体。通篇浑然天成,确无雕琢的痕迹。

  文章语言婉转流畅,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十分生动传神。例如,文章没有实写魏国公如何处理具体政务,只是简单地写他“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笔墨很少,却把魏国公的性格特征和封建政治家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文字虽简,但内涵丰富,富有感情。通过对魏国公的反复赞叹,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魏国公的敬佩之情,也表现了作者对为官从政的理解,寄托了作者本人的追求。

  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十分注意语气声调的变化,使文章富有生气,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据说,就在《相州昼锦堂记》完稿送出数日之后,他又专门派人另送一稿给韩琦,声明前稿有疵,可换此本。韩琦再三核对,只发现文章开头“仕宦”、“富贵”之下,各添了一个“而”字,从而增加了抑扬顿挫之感,与文意更加协调,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此事为历代所传诵,成为文字不厌千回改的佳语。又如,“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和“而其志岂易量哉”两句,采用了反问的句式,通过反问的语气,使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更加突出。“可谓社稷之臣矣”一句,通过感叹句的形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魏国公的衷心赞叹。

  欧阳修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兴复古道,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反对浮华的文风。在文和道的关系上,既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也不忽视文采对表现道的重要作用。《相州昼锦堂记》篇幅不长,但内容充实,叙事简洁有法,议论精辟有力,章法曲折变化,语言自然流畅,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文风,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政治见解。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xiàngzhōuzhòujǐntá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shìhuànérzhìjiàngxiàng guìérguīxiāng rénqíngzhīsuǒróng érjīnzhīsuǒtóng 

    gàishìfāngqióngshí kùnè yōngrén jiēérzhī ruòsǎo mǎichénjiàn dàngāochē máodǎoqián éryōnghòu jiādàozhīrén xiànpiánjiānlěi zhānwàngjiē érsuǒwèiyōngzhě bēnzǒuhàihàn xiūkuì huǐzuìchēchénzhījiān jièzhīshì zhìdāngshí érzhīshèng rénzhījǐnzhīróngzhě 

    wéichéngxiàngwèiguógōngrán gōng xiàngrén shìyǒulìng wéishímíngqīng gōngshàoshí zhuógāo dēngxiǎnshì hǎinèizhīshì wénxiàfēngérwàngguāngzhě gàiyǒunián suǒwèijiàngxiàngérguì jiēgōngsuǒyǒu fēiqióngèzhīrén jiǎoxìngzhìshí chūyōngzhī jīnghàiérkuāyào耀zhī rángāodào wéigōngróng huánguīgǔnmiǎn wéigōngguì wéibèishēngmín érgōngshīshè zhījīnshí zhīshēngshī yào耀hòushìérchuíqióng gōngzhīzhì érshìwànggōng zhǐkuāshíérróngxiāngzāi 

    gōngzàizhìzhōng chángkāngzhījié láizhìxiàng nǎizuò zhòujǐn zhītánghòu yòushīshí wèixiàngrén yánkuàiēnchóu jīnmíngwéi gàirénsuǒkuāzhěwéiróng érwéijiè jiàngōngzhīshìguìwéi érzhìliángzāi néngchūjiàngxiàng qínláowángjiā érxiǎnjié zhìlínshì jué chuíshēnzhèng dòngshēng ércuòtiānxiàtàishānzhīān wèishèzhīchén fēnggōngshèngliè suǒmíngdǐngérbèixiánzhě nǎibāngjiāzhīguāng fēizhīróng 

    suīhuòdēnggōngzhītáng xìngchángqièsònggōngzhīshī gōngzhīzhìyǒuchéng érwéitiānxiàdào shìshū 

    shàngshūshìláng cānzhīzhèngshìōuyángx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