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絮萦寒昼拥炉,枝头犹得暗香馀。
折来不拟供尊俎,静对悠然一榻书。
风絮萦寒昼拥炉,枝头犹得暗香馀。
折来不拟供尊俎,静对悠然一榻书。
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8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至正十三年九月某甲子,括苍章君溢,新建龙渊义塾成。
至正十三年¹九月某甲子²,括苍³章君溢,新建龙渊义塾成。
译文: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九月某日,括苍章君溢,新建龙渊义塾成。
注释:¹至正十三年:1353年。²某甲子:某日。³括苍:今浙江省丽水市。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樽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¹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²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yì)³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lǘ)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樽(zūn)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¹⁰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¹¹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¹²官山之阴,创燕居¹³以奉先圣¹⁴,而先师为之配¹⁵,春与秋行舍菜之礼¹⁶。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后敞正义堂,月旦¹⁷、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¹⁸五伦¹⁹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huáng),前后蔽荫,盖郁然²⁰云。
译文: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这里山高河险,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所遗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的北面,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注释:¹避唐讳:避唐太祖李渊讳。²欧冶子:亦称欧冶,春秋时铸工,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阳、纯钩(一作“纯钧”)五剑,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一作“工市”)三剑。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越绝书·记宝剑》。福建闽侯市冶山麓,旧有欧冶池,相传亦为其铸剑处。³通都大邑:大城市。⁴恒产:指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⁵奚可:怎么可以。⁶樽节:节省。⁷凡费:常日的花销。⁸斥田:开拓(扩大)田地,买田地。⁹妻党:妻子家的人。¹⁰曾大父:曾祖父。¹¹有畸:有余。畸:畸零。畸,通“奇”。意指二百三十亩土地之外还有零头。¹²卜地:择地。¹³燕居:本为退朝而处,宋居。《·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此处为堂名“燕居”。¹⁴奉先圣:供奉先圣孔子。¹⁵先师之为配:先师颜回享受配祀。《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汉以后,儒家思想为正统,历代都庙祀孔子。三国魏正始(齐王曹芳年号,公元240—248年)以后,规定入学行祭礼,以孔子为先圣,配颜回为先师。唐初改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但很快又改了过来。¹⁶舍菜之礼:舍,读shì,舍菜,本作“舍采”,采,读cài。古者入学,执菜以为贽(见面礼),一说持菜祀先师。《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注:“郑(玄)谓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¹⁷月旦:月初。¹⁸申饬:告诫、约束。¹⁹五伦:封建礼教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为“五伦”。²⁰郁然:茂盛的样子。
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¹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²不能裹粮³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朒(nǜ),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zhù),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¹⁰也。
译文: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注释:¹岁聘:每年聘请。²家单:家庭力量单薄,家贫。³裹粮:装粮。此处指交粮。⁴帅:遵循。⁵司:掌管。⁶籍:帐簿。⁷朒赢:亏盈。朒,不足。赢,盈利。⁸岁二会其数:每年两次会计(收入和支出)数字。⁹俟:等待。¹⁰大凡:大略,指基本情况。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朒赢,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¹参知政事²石抹公闻而嘉之,檄(xí)本郡免其科繇(yáo)³,俾(bì)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bēng)来,请濂记之。
译文: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注释:¹江浙行省:元代在江浙设行中书省。²参知政事:元代行省亦设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官员,以总揽该行省的政务。参知政事为行省行政副长官。³科繇:法律规定的徭役。繇,通“徭”,徭役。⁴俾:使。⁵与:给予。⁶条教:条文教令。⁷序:按次第排列。⁸诸:之于,兼词。⁹伻:使者。《尚书·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繇,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¹,而所以导民衷²、扶世防³者则一也。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duō)巍科而典雄藩¹⁰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jù)有古今之异哉?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¹¹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¹²先世之徽猷(yóu)¹³,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¹⁴。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¹⁵之泽¹⁶,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¹⁷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wú)(dù)¹⁸(niè)¹⁹其间以启争端,毋狎²⁰非类而斁(dù)²¹²²彝训²³,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²⁴,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²⁵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²⁶者宜匡正之。陈氏或不我屑²⁷也,则乡尹²⁸里师²⁹岂无勇于为义者。咸得纠之。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³⁰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jīng)保守之,弗暇矧(shěn)³¹³²坏。因书之以为记。
译文: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注释:¹殊:差别。²衷:正派。³世防:世所防者,犹“世风”。⁴一:一致。⁵水心叶氏正刚:叶适(1150—1223),字正刚,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人。有《水心先生文集》,《习学记言》等。⁶西山真氏希元: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南宋宁宗庆元年间进士,开禧初年中博学宏词科。使金归后,上言强兵足食以资进取。理宗立,擢礼部侍郎,奏民:“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干,奠安生民之柱石”(《宋史》)。后任参知政事。著有《大学衍义》、《真文忠公集》。⁷声感气求:《易·乾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成绩单从龙,风从虎。”意思是同类相感应。此指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应。⁸籁鸣机动:即机动籁鸣。机,关键。籁,管乐器中空的发声部分。关键动,乐器即发声。此亦互相呼应之义。⁹掇巍科:登高科。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称“登科”。¹⁰典雄藩:掌管强大的藩镇。¹¹封殖:即“封植”,聚集财物。¹²克绍:能够继承。¹³徽猷:高明的规划。¹⁴溥:广大。¹⁵涵濡:滋润。¹⁶泽:恩泽。¹⁷夙夜:白天晚上。¹⁸蠹:蛀虫。¹⁹蘖:枝叉。蠹、蘖皆作动词,即作蛀虫、生枝叉。²⁰狎:亲近。²¹斁:败坏。²²厥:其,他的。²³彝训:日常的训诫。《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²⁴互相低昂:互见高低上下。低昂,即“低昂”,高低起伏。²⁵脱:假使。²⁶端亮:正直。²⁷不我屑:即“不屑我”,为“我不屑”的倒文。²⁸乡尹:即里尹、里正。地方下层小吏。²⁹里师:即乡师。周代有乡师,《周礼·地官·乡师》:“乡师之职,掌其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³⁰县大夫:县里的官员。³¹矧:况,且。³²敢:怎么敢、不敢。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西山真氏希元,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籁鸣机动,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陈氏或不我屑也,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咸得纠之。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坏。因书之以为记。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有违于是,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陈氏或不我屑也,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咸得纠之。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坏。因书之以为记。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一条寒玉¹走秋泉,引出深萝(luó)²洞口烟³
译文: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
注释:¹寒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诗人常用来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东西,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²深萝:指藤萝深掩。³烟:指洞口蒙蒙如烟的水雾。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十里暗¹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chán)(yuán)²
译文: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注释:¹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动,行人只听到它的响声却看不见它的流淌。²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却很少得到反映。像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这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这是封建文人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所造成的。正因为这样,李群玉的这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洌,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寻求其中奥秘。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只能自听觉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这里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描绘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而渡槽则凌空跨越,这就成了“行人头上过潺湲”。诗不是说明文,花费很大气力去说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确,也不见得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邂逅如此良伴,会平添无限兴味。“十里暗流声不断”,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劳动人民巧纱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这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结合。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美的事物,能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仅此一端,也足以使后人珍视这首《引水行》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8-1239

yǐnshuǐxíng

qún tángdài 

tiáohánzǒuqiūquán yǐnchūshēnluódòngkǒuyān 
shíànliúshēngduàn xíngréntóushàngguòchányuán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松冈避暑(shǔ),茅檐(yán)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译文:在松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风雨,如此来来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摇晃的脚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飞流直下溅珠跃玉的瀑布,醉眼朦胧,辨认许久,看啊看啊,原来以前多次酒醒就在这里!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¹,灯火门前笑语。酿(niàng)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译文:东边有人娶妻,而西边已经出嫁的女儿也回娘家省亲,两家门前都灯火通明,亲友云集,一片欢声笑语。村外田野里柔风轻露漫天飘洒,它们是在酝酿制造着稻香千顷,丰收就在眼前了!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
注释:¹归女:嫁女儿。古时女子出嫁称“于归”。

  这首词与《西江月·遣兴》一样,同为辛弃疾罢官后居于江西上饶时所作: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词。这首词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当时他已五十岁了。

  辛弃疾的上饶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许的带湖之滨,登楼可以远眺灵山一带的山冈,所以他把自己的楼屋起名为集山楼(后改名雪楼)。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写的是他平时在带湖附近山冈上游览、栖息的生活。词中的松冈、茅檐、避暑、避雨,简练地概括了他在这里生活的种种生活场景。在这里,这样的日子他不知已经经历过多少次了,所以要问问“几度”句中特别点出一个“闲”字,实际上,不是作者闲情逸致的“闲”,对作者来说,是很可伤的。辛弃疾决不是贪“闲”而是怕“闲”的人,“闲”是被迫的。他总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场,为国效力,可现实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为。正如陆游《病起》诗所说的:“志士凄凉闲处老”,他自己的《临江仙》词说的:“老去浑身无着处,天教只住山林。”接下来,作者写道:“醉扶怪石看飞泉,又来是、前回醒处。”具体写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作者抱负难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浇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时身体摇晃不支,只好扶着一块怪石,停在那里看飞泉,朦胧中以为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发现还是前回酒醒之处,也还是经常止息的地方。这两句特写,从怪石、飞泉表现作者的热爱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现他的醉酒。所以要写他的“闲”和“醉”,着力点正在于表达他那无奈之情,他对朝政的失望。

  不过,作者寓居乡下,鸿图难展,心情沉重,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从他在上饶所作的一些词看,他谪居乡下的生活中,也有亮丽的一面,而这两者都是真诚的,都是来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农村中,不但有热爱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农民的感情。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写农民婚娶的欢乐、热闹情况。这和作者孤独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农民的欢乐,冲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词出现了和农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热闹气氛。“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作者以这两句结尾,写出了为农民的稻谷丰收在望而喜慰,代农民感谢夜里风露对于稻谷的滋润。这样,他就把自己的整个心情投入到对农民的爱和关心。

  总之,这首词在描写闲散生活时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写农民的纯朴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脱、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衬托,使词的意境显得十分的清新、旷逸。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0-1551页

quèqiáoxiān··yǒushānxíngshūsuǒjiàn--xīn

sōnggāngshǔmáoyánxiánxiánláizuìguàishíkànfēiquányòuquèshìqiánhuíxǐngchù

dōngjiā西jiāguīdēnghuǒménqiánxiàoniàngchéngqiānqǐngdàohuāxiāngfèitiānfēng

翠褵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翠褵(lí)千峰合,丹¹崖一径通。
译文:无数翠绿的山峰簇拥在一起,一条小径从山下一直通向红色的悬崖。
注释:¹丹:红色。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¹
译文:山上楼台被云气环绕,花草树木在风的吹拂下摇曳着身姿。
注释:¹天风: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译文:眺望山外旷野无际行人踟蹰,山下江面开阔平缓鸿雁低飞。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míng)¹
译文:怀着忧伤心情俯瞰山外城郭,烟雨飘摇,一片朦胧凄迷的景象。
注释:¹冥蒙:同“溟濛”,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
秦水别陇(lǒng)¹,幽咽²多悲声。
译文:秦水告别陇山之巅,发出幽咽的悲声。
注释:¹陇首:陇山之巅。²幽咽:细微的流水声。
胡马顾朔雪,躞蹀长嘶鸣。
胡马顾朔(shuò)¹,躞(xiè)(dié)²长嘶鸣。
译文:胡马留连朔方的白雪,徘徊嘶鸣不已。
注释:¹朔雪:北方的雪。²躞蹀:往来徘徊。
感物动我心,缅然含归情。
感物动我顾,缅(miǎn)¹含归情。
译文:对此我恻然顾动,隐约地起了归隐之顾。
注释:¹缅然:遥远的样子。
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
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
译文:来的时候还看见秋蛾在飞,如今却见春蚕已生。
袅袅桑柘叶,萋萋柳垂荣。
(niǎo)¹桑柘(zhè)叶,萋萋²柳垂荣³
译文:桑树的枝叶随风轻摆,萋萋的垂柳在春日焕发着光彩。
注释:¹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²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³垂荣:焕发光彩。
急节谢流水,羁心摇悬旌。
急节谢流水,羁(jī)¹摇悬旌(jīng)
译文:流水急匆匆地向东流去,我旅思也像摇摇悬旌一样坐稳不住。
注释:¹羁顾:旅思。
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
挥涕¹且复去,恻(cè)(chuàng)²何时平。
译文:我欲挥泪还山,顾中的哀伤什么时候才能平息?
注释:¹涕:眼泪。²恻怆:哀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