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风生古渡寒,长途无𨚗客衣单。鬓边忽点飞来雪,纵是瑶华不忍看。
泗水风生古渡寒,长途无𨚗客衣单。鬓边忽点飞来雪,纵是瑶华不忍看。
佘翔

佘翔

福建莆田人,字宗汉,号凤台。嘉靖三十七年进士。任全椒知县。与御史议事意见相左,即拂衣罢去,放游山水以终。工诗,有《薜荔园诗稿》及《文草》。 ▶ 5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孟冬¹十郡(jùn)²良家子³,血作陈陶泽中水。
译文: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注释: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¹孟冬:农历十月。²十郡:指秦中各郡。³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野旷(kuàng)¹天清²无战声³,四万义军同日死。
译文: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泽义军在同一天里慷慨阵亡。
注释:¹旷:一作“广”。²清:一作“晴”。³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⁴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¹归来血²洗箭,仍唱³胡歌饮都市
译文: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注释:¹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²血:一作“雪”。³仍唱:一作“捻箭”。⁴都市:指长安街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都人¹回面²向北啼(tí)³,日夜更望官军至
译文: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注释:¹都人:长安的人民。²回面:转过脸。³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⁴“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泽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泽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泽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1-452

bēichéntáo--

mèngdōngshíjùnliángjiāzixuèzuòchéntáozhōngshuǐ

kuàngtiānqīngzhànshēngwànjūntóng

qúnguīláixuèjiànréngchàngyǐndōushì

dōurénhuímiànxiàngběigèngwàngguānjūnzhì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yōu)姿(zī)¹不入²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译文:你美好的姿色得不到少年人的喜爱,默默无语只有孤独和凄凉相伴。冬来春去身世飘零,品行清高不同于世俗。
注释:朝中措(cuò):词牌名。《宋史·乐志》入“黄钟宫”。又名为“照江梅”、“芙蓉曲”、“梅月圆”。双调,四十八字,前片四句三平韵,后片五句两平韵。梅:梅花。¹幽姿:美好的姿色。²不入:得不到,不入别人的眼。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¹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²
译文:在江边月下你寄托了我多少诗情梦境,四溢的清香引起我多少离愁别恨。即便是春风浑然不知,你也曾是最先报春的使者。
注释:¹任:任凭。²东皇:此指司春之神,即东君。

  该词虽通篇不见“梅”字,却处处抓住梅花的特点着意描写。词人运用拟人化手法,借梅花以自喻,梅花与人熔为一体,把自己的身世之感,含蕴其中,寄托遥深。全词寓意深婉含蓄,余味悠长。

  起句“幽姿不入少年场”,其意略同词人《卜算子·咏梅》词中的“无意苦争春”。所以“不争”、“不入”的人,为洁身自好。幽姿者,美姿也。“幽”字有沉静淡泊意味,与歌舞喧闹的“少年场”相对。此句看起来是直接书写,其实是赋与兴相结合,是赞梅,也是自赏。以下三句,转为自怜自伤。

  “无语”二字是感慨当时自己的国事、身世都有不可说的地方。北方金、元厉兵秣马、虎视耽耽,而南宋朝廷,主和议者多,主战者少。一般权贵只知追名逐利,求田问舍。国事如此,夫复何言。从词人身世来说,虽然具体背景不知道,但显然未受重用。既肯定身为“幽姿”,理应洁身自好,清贫且有自己的操守,和世俗之人不同,做一个佳人高士,大部分都是这样。然而词人用事心切,耐不住寂寞,既不愿意和奸诈小人所苟同,但是僻处一隅词人又不免不了感伤一番,这种矛盾心情,词人也说不出口。故才会说“飘零身世”、“冷淡心肠”。

  下片“江头月底”三句是写梅花风韵,也是词人自我写照。漫步于江边月下,梅花疏影横斜,清香四溢,是诗境,也是梦境。几句把梅花与词人清绝愁亦绝的况味传出。结尾两句,和前文相呼应,于是词人作自赏之语,冲破了前边凄凉感伤的情调,以“光荣的过去”排遣内心的矛盾。“东皇”意味着梅花虽然没有到开花的时节,然而蒙受着花神眷顾,于是花神让梅花先开放,早早的占用一年最初的芳香。

  这篇词中,词人虽做出了一副自负自傲的姿态,然而正如李广罢官后过霸陵自称“故李将军”一样,词人的心情仍是悲凉的。全篇遣词造句,意趣十足,梅话与人难以分辨。

参考资料:
1、 孙映达主编,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131页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jiē)¹嗟臣工²,敬尔³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mù)¹⁰之春,亦又¹¹何求¹²?如何新畲(yú)¹³?於(wū)¹⁴¹⁵来牟¹⁶,将受厥(jué)¹⁷。明昭¹⁸上帝,迄(qì)¹⁹康年²⁰。命我众人²¹:庤(zhì)²²乃钱(jiǎn)²³(bó)²⁴,奄观²⁵(zhì)(yì)²⁶
译文:群臣百官听我说,应当谨慎做公务。君王赐与你成法,需要研究再调度。农官你们也听令,正是暮春的节令,有何要求说来听,新田旧田如何种。今年麦子长势好,秋天将有好收成。光明无比的上天,赐我丰收好年景。下令那些农夫们:备好锄铲等农具,同看收割的情景!
注释:¹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²臣工:群臣百官。³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⁴在公:为公家工作。⁵厘:通“赉(lài)”,赐。⁶成:指成法。⁷咨:询问、商量。⁸茹:调度。⁹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¹⁰莫: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¹¹又:有。¹²求:需求。¹³新畲: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¹⁴於:叹词,相当于“啊”。¹⁵皇:美盛。¹⁶来牟:麦子。¹⁷厥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诗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¹⁸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¹⁹迄用:终于。²⁰康年:丰年。²¹众人:庶民们,指农人。²²庤:储备。²³钱: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²⁴鎛: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²⁵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²⁶铚艾: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周颂·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这首短诗分三层,即周王给臣工们讲话,分三类对象。一是对群臣百官:辛苦了,赐你成法,请来受教。二是对分管农业的官吏们:时令已是晚春,小麦即将成熟,今年又是丰收年啊!这其实是在表彰他们的劝农之功。三是对农夫们:准备收获吧!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亦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或释为“农官”已合情合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3-665

chéngōng

míng xiānqín 

jiējiēchéngōng jìngěrzàigōng wánglàiěrchéng láilái jiējiēbǎojiè wéizhīchūn yòuqiú xīn huángláimóu jiāngshòujuémíng míngzhāoshàng yòngkāngnián mìngzhòngrén zhìnǎiqián yǎnguānzhìài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¹²³,求善良,足以謏(xiǎo),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思想得合法则,又能求自辅,这种人足以小有声誉而不足以感动民众;能亲近贤能之人又体察疏远之臣,这种人能感动民众,却不能改变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
注释:¹发:发布。²虑:谋划。³宪:法令。⁴謏:小,有声音。⁵动:触动,感动。⁶就贤体远:亲近贤能之士,体察疏远之臣。⁷化:教化。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¹。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²,教学为先。《兑(yuè)命》³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不雕琢不成器,人不学习不明道。为此,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国,治理民众,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尚书·兑命篇》说:“必须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¹道:指儒家之道。²建国君民:建立邦国,治理民众。³兑命:《尚书·商书》中的一篇,今作悦命。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⁴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⁵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¹有嘉肴(yáo)²,弗食,不知其旨³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jiāo)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¹⁰曰“学(xiào)(xué)¹¹”,其此之¹²谓乎!
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¹虽:即使。²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³旨:味美。⁴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⁵是故:所以。⁶困:困惑。⁷自反:反省自己。⁸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⁹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¹⁰《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¹¹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¹²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¹,党²有庠(xiáng)³,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¹⁰辨志¹¹;三年视敬业¹²乐群¹³;五年视博习¹⁴亲师¹⁵;七年视论学¹⁶取友¹⁷,谓之小成。九年知类¹⁸通达¹⁹,强立而不反²⁰,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²¹之道也。《记》²²曰:“蛾(yǐ)²³子时术²⁴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记》中曾说:“蚂蚁的幼子,从小学习衔泥筑巢,终于累成小土堆。”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¹塾:私塾。²党:五百家为党。³庠:设在党中的学校。⁴术:通“遂”,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⁵序:设在遂中的学校。⁶学:设在国中的太学。⁷比年:每年。⁸中年:隔一年。⁹一年:初入学一年之后。¹⁰离经:明句读。¹¹辨志:析经义。¹²敬业:专心学业,敬重师长。¹³乐群:友善朋友,切磋共学。¹⁴博习:广博学习。¹⁵亲师:亲善师友。¹⁶论学:讲论学说大义。¹⁷取友:明白择取友人。¹⁸知类:知义理事类。¹⁹通达:通达无疑。²⁰强立而不反:特立独行,不违师教。强立,坚强的意志。²¹大学:圣贤之学或成人之学。大,赞美词。²²记:书名。前人之记,具体无可考。²³蛾:通“蚁”。²⁴术:学习,效法。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¹祭菜,示敬道也。《宵雅》²(yì)³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è),孙其业也。夏(jiǎ)二物,收其威也。未卜(dì)¹⁰不视学,游¹¹其志也。时观而弗语¹²,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¹³,学不躐(liè)¹⁴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¹⁵也。《记》曰:“凡学,官先事¹⁶,士先志¹⁷。”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入学之始,教以朝进天子及祭祀先圣先师的基本礼仪,从而培养谦虚恭敬之心;诵习《诗经·小雅》头三篇,使学生体味君臣相互慰勉的心情;先生讲学以击鼓为号,发箧出书,培养学生恭敬划一的良好习惯;设立鞭扑等具,为了树立教育的威严,使学生严肃认真;未经夏季禘祭,天子、诸侯不视学考察,便于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优游其情志;教师时时观察学生而少丁宁告诚,是让学生用心思考;先生设席讲学,如有疑,应由年长者发问,而年幼者只听而不问,这是为了体现学必循序渐进而不跳跃躐等。这七项,就是大学之教的基本步骤。《记》中有云:“凡是教学,学为官者,必先教以居官之事:学为士者,必先教以为士之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¹皮弁:天子或士的礼服。²宵雅:即小雅。³肄:诵习。⁴箧:竹箱。⁵孙:同逊,顺,按次序。一说恭敬。⁶夏楚:体罚学生用的木条。夏,山榎。楚,荆条。⁷收:约束。⁸威:仪容举止。⁹卜:占卜。¹⁰禘:大祭。¹¹游:悠闲。¹²观而弗语:此言教师对学生应时时观察而少丁宁告语。¹³幼者听而弗问:此谓先生设席讲学时,有疑而问,则由长者,幼者只听勿问。¹⁴躐:超越。¹⁵伦:纲要。¹⁶官先事:学为官者,先教以居官之事。¹⁷士先志:学为士者,先教以为士之志。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¹必有正业²,退息³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¹⁰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¹¹焉修¹²焉,息¹³焉游¹⁴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¹⁵而不反也。《兑命》曰:“敬¹⁶¹⁷¹⁸时敏¹⁹,厥²⁰²¹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最理想的教育是,在校按正当的典籍进行,离校后始终遵循不疑。这犹如不练习弦上操作手法就不能演奏琴瑟,不学习比兴之法就不能作诗明志;不学习杂事就不能理解和实践各种礼仪;同样,不喜欢自己的学业,就不可能以学为荣。所以,君子对于学业,总是致力于情志的修养,技艺的修习,居处的严谨,交游的端庄。做到了这些,就能专心于学而敬爱师长,亲爱朋友而信守道义,因而即使离开他的老师和朋友也不会背离老师的教导。《兑命》说:“专心、渐进而又及时领悟,那他的学业就会有成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注释:¹时教:适合于当时实际需要的教学。²正业:正式的典籍。³退息:离开学校时。⁴居学:始终遵循不渝的学说和思想。⁵操缦:弦上的基本操作方法。⁶安弦:演奏乐章。⁷博依:博喻,比兴之事。⁸安:理解,创作。⁹杂服:杂役,泛指洒扫、应对、事长、温凊等种种礼仪规范。¹⁰不兴:不喜欢。¹¹藏:内心情志。¹²修:修习不废。¹³息:退息不辍。¹⁴游:交游不忘。¹⁵师辅:师长和朋友。¹⁶敬:专心。¹⁷孙:通“逊”,顺,按次序。¹⁸务:力求。¹⁹时敏:及时领悟。²⁰厥:其。²¹修:学业成就。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chān)¹,多其讯言²,及于数(cù)³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如今有些教师,只看着简册高诵长吟,反复地询问急切追求教学速度,而不顾学生能否适应,教师要求学生不是真心诚意,教育学生不能尽其材质之长。那样的教育已经违背情理,其要求必然产生违抗。如确是那样,就必然使学术隐微而学生怨恨其师,苦于学业之难而没有体会到学习的益处。这样,即使学完毕业,其遗忘抛弃一定很快。教育的不显彰不发展,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注释:¹呻其占毕:眼看简册,念念有词。占:通“觇”。²多其讯言:反复地询问。³及于数:解释很多很全面。数,繁密。⁴安:安于义理之真,真理解,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⁵悖:悖谬,违背真理。⁶佛:同“拂”,拂逆。⁷隐其学:学术隐微而不显扬。⁸去:遗忘,抛弃。⁹刑:通“型”,显彰弘扬。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¹,当其可之谓时²,不陵节³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最好的教育方法是,禁止于发生之前,这叫预防;当需要教学时教育,这叫及时;教学不超越等级次序,这叫循序;相互观察,取人之长,这叫观摩。这四个方面,就是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
注释:¹豫:预先防患。²时:及时,适时。³陵节:超越等级。⁴孙:通“逊”,符合程序,循序渐进。⁵摩:揣摩,琢磨,取人之长。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¹而不胜²;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p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事情已经发生,然后予以禁止,势必心怀抵触而不能承受;时机已过然后学习,必然艰苦加倍而难以收效;施教杂乱而不讲次序,势必学业坏而不能成功;独学无友,不能切磋,势必孤陋寡闻,学业难进;结成朋党,相互隐私护短,必然违背师教;行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是荒废学业,玷辱学说。这六个方面,就是教育衰败的原因。
注释:¹扞格:抵触。²胜:克服。³修:整治。⁴燕:玩、戏。⁵逆:违背。⁶燕辟:与坏朋友谈论邪僻之事。辟,邪僻。⁷废:失败。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¹也。道(dǎo)²而弗牵,强³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君子既懂得了教育所以兴旺的原因,又明白了教育所以衰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老师了。君子的教育,是引导而不强拉,勉励而不挫伤,启发而不说尽。引导而不强拉,师生之间就融洽;鼓励而不挫伤,学生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完,就能促进学生思考。师生和谐,学有信心而又促进思考,可以说是很完善的教育了。
注释:¹喻:晓喻,开导。²道:通“导”,诱导。³强:劝勉,勉励。⁴开:指示门径。⁵和:融洽。⁶易:平易,不感困惑。⁷思:促进思考。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¹²,或失则寡³,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学生往往有四种失误,老师必须明了。人们求学明道,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闻,有些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情况,各人的心情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意,然后才能补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注释:¹则:于。²多:贪多求全,务为泛滥。³寡:孤陋寡闻,思路不开。⁴易:漫易轻忽。⁵止:故步自封。⁶心:心意,心情。⁷救:帮助克服。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¹。其言也,约而达²,微而臧³,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善于唱歌的人,能让人情不自禁地学着唱;善于教育的人,也能使人自愿主动地学着他的志趣。教师的言语,简约而意义显达,含蓄而情意深长,设譬不多而意义明白,这样,就能让人继承其志趣。
注释:¹继其志:继承发扬其志趣。²约而达:简约而显达。³微而臧:含蓄而深长。⁴罕:少。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¹,而知其美恶²,然后能博喻³,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难与易、美与丑,然后才能广喻博晓;能广喻博晓,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为人君。为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古《记》说:“虞夏商周三王四代所以至治就在于重视师道。”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注释:¹至学之难易:最高境界的难与易。²美恶:资质才能的差异。³博喻:针对学生个性实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⁴三王: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禹、汤、文、武王。⁵四代:虞、夏、商、周。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凡学之道:严¹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²,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³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教育最根本的道理,难在尊敬老师。因为,只有敬重老师,才能确信老师所传之道;只有确信老师所传之道,才能使庶民百姓都重视教育。为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君王不把臣下看作臣下的有两种人:一是当此臣担任祭祀之代受祭者的时候,就不把他看作臣下;二是此臣是老师,就不把他看作臣下。大学的礼法是:即使对天子讲学,老师不居北面臣位,而居面西之主位,而天子居宾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敬重。
注释:¹严:尊敬,严肃。²道尊:师所传之道才能受人尊重和相信。³不臣:不把他当作臣看待。⁴尸:古时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祭主。⁵大学之礼:太学里面的礼法。⁶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¹。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²。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³,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⁵,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而又归功于老师;不善学习的人,老师辛苦而效果减半,而又怨恨于老师。善于提问的人,总是像攻治竹木,先治容易的地方,然后攻治关节处。经过长久努力,就能相互愉悦地解决疑难。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别人提问的,好像撞钟,撞得重则声音大些,撞得轻则声音小些,就在不慌不忙中解决了疑难。不善于回答的则相反。这些都是进德修业的基本原则。
注释:¹庸之:归功于他。²怨之:怨恨于他。³节目:木竹之关节,较坚硬。⁴说:同“悦”,愉悦。一说同“脱”,脱离。⁵从容:一舂(击)一容,其声方尽。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记问之学¹,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²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³可也。
译文:仅能记诵杂说而未能创新发挥的人,不能担任教师。这种人,必待学生发问而依问为说,就是说了仍不能让学生明白和领悟。对这种教师,辞退是应该的。
注释:¹记问之学:只能背诵一些书本知识,并无心得。²听语:待问而语之,根据学生的提问来解答。³舍之:调换这位老师。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良冶¹之子,必学为裘²;良弓³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陶瓷工的孩子,常做用兽皮拼合的游戏;制弓工的孩子,常做用柳枝曲成弓形的玩具。训练小马拉车,与大马拉车顺序相反,让小马在车后跟着跑。君子观察这些生活现象就可有志于教学了。
注释:¹良冶:好的陶瓷工。²为裘:缝制皮袄,片片相合。裘,皮袄。³良弓:好的弓箭工。⁴箕:柳条曲成弓形。⁵始驾马:幼马开始训练其驾车,套在车后跑,让其养成习惯。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之学者,比物丑¹类,鼓无当于五声²,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³,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自古以来,教与学都必须运用归类比较、综合分析的方法。譬如,鼓声并不属于宫商五音之一,但没有鼓声五音就不能和谐协调;水色并不分红黄蓝黑,但没有水则五色无法彰显;学问本身并不确指视听言貌思,但不学则五官难以得正;老师对人伦而言,并不属于哪一服,但如没有老师教导,则人伦亲疏难以用丧服显示。
注释:¹丑:比,相同。²五声:宫、商、角、徵、羽五种音级。³五色:青、赤、黄、白、黑。⁴章:同“彰”,彰显。⁵五官:耳、目、口、鼻、心。一说貌、言、视、听、思。⁶治:作用,功能。⁷五服:表示血统亲属中亲疏等级关系的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君子曰:“大德¹不官²,大道³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君子说:“最基本的德行不分职位高低,最高的理论不受形器限制,最大的信用不必文字约束,天地时令万物生死消长不可能整齐划一。深刻体察这些道理,就能使人努力务本,有志于学了。”从前三王五帝祭祀名山大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海的本源,海是河的归宿。这就叫做务本。
注释:¹大德:最基本的道德。²不官:不分职位高低,亦不决定于职位高低。³大道:事物的共同规律。⁴器:具体的事物。⁵大信:最高境界的信用,均为无言之信,不必诉诸文字之约束。⁶大时:天地时令。⁷齐:整齐划一。⁸先河而后海:意即在务本。⁹委:水的汇聚之所,归宿。

  思想内容

  《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

  《学记》专门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与作用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必须发展社会教化,通过社会教育手段,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自觉来实现。另外,人虽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王者”的法令。这就像一块美玉一样,质地虽美,但不经过仔细地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古代的帝王深谙此理,他们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使其优先发展。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二、教育制度与内容

  《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提倡建立严格的学校考核制度。

  首先,《学记》的作者规划了教育体系。他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这一提议对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教育体制。其次,《学记》的作者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他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他把大学的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七年四级,“大成”阶段为二年一级。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最早的关于年级制的设想。

  《学记》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再过二年即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对知识能融汇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大成”。

  《学记》指出,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员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毕,不要到学校里来视察和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趣从容地学习。这种天子视学制度后来被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

  由此可见,《学记》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三、教育原则与方法

  《学记》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指出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该采用的方法。

  首先,《学记》指出当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谓“呻其占毕”就是教师只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其讯言”就是只烦琐地提问,一味地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教师只顾赶速度,抢时间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诚”的意思是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教人不尽其材”是指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教学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这几大弊端对教学工作的危害极大,它导致学生讨厌学习和怨恨教师,把学习当成是痛苦的事情,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每天都在学习,但却在学业上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即使勉强结束了学业,也会很快遗忘掉。

  为了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记》论述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即“预时孙摩”四条重要教学原则:一、“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学记》提倡“禁于未发”,即当学生的坏思想、坏毛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实践证明改造旧的要比塑造新的艰难得多,正如《学记》所言,“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所以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应坚持预防为主,塑造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二、“时”,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学记》要求教学必须把握住恰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这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莫失良机;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关键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知识有强烈渴求的时候,给予及时点化。否则,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形成某种心理品质的关键期,“勤苦而难成”。三、“孙”,就是“不凌节而施”,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学记》强调“学不躐等”,其主要意思:一是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二是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四、“摩”,就是“相观而善”的原则。《学记》强调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否则,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脱离集体环境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必然造成“孤陋而寡闻”的窘态。但是,择友又必须要慎重,如果与不三不四的人结交,不仅不能达到“相观而善”的目的,反而还会违背师长的教诲,甚至荒废了学业,正所谓“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学记》对中国教育史,也是对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臧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学记》指出在四个方面的缺点或失误,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避重就轻;或浅尝辄止,畏难而退。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做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臧息相辅原则:《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它指出业余爱好即“居学”可以辅助正课学习,因为如果课外不弹奏各种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地学习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不吟咏杂诗,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经》;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杂事,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即“藏”有主攻方向,学有所成(修);业余爱好,即“息”活泼多样,饶有兴致,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张弛有节、严肃活泼的愉快过程。

  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它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却不要硬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悦相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却不要压抑其个性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这是《学记》对孔子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教学管理与教师

  《学记》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首先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学记》把入学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在开学当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开学典礼结束后,新生入学首先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三首君臣宴乐的诗。这是为了告诉学生,大学教育是培养政府官员的,上了大学就是”官其始也”,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做一名忠于君王、勤政爱民的好官。入学教育结束之后,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训诫仪式。上课时,学生只有听到鼓声才能打开书箧取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业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但不要指手画脚说得太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多听少问,依循由浅及深的学习顺序,做到”学不躐等”。这是大学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程和行为指南,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传统,认为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明确突出。关于教师的作用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记》均有论述。

  《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思想主张。

  《学记》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长善救失”。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三王四代唯其师”,这就必然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为长”“为君”的素质。

  《学记》具体谈到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只靠事先备好的课,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善于启发教学。既了解所传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又洞悉学生资质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四是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精微而稳妥,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后来也将“教学相长”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教学相长”命题的提出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

  艺术特色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它的语言多用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得出简明的结论,而没有采取滔滔论辩的方法,但其论辩性仍旧可以觉察得着的。比如“大学之法……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段,开头用对比说明问题,先正后反,最后一句总结,条理井井,使人一目了然。

  《学记》在论述中,多采用排比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得出结论,简洁鲜明,不枝不蔓。比如“虽有嘉肴……教学相长也”一段,先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强调学与教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的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参考资料:
1、 潜描金 译注.学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39
2、 高时良.学记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7-280
3、 夏征农 等.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60
4、 张岱年.中国文史百科(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64
5、 吴志红 等.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37
6、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60-162
为青口帅赋
孤亭突兀(wù)¹插飞流²,气³压元龙百尺楼
译文:孤亭傲岸地耸立河边,好似插在飞泻的滚滚水流中;气势直冲霄汉,压倒了陈登的百尺高楼。
注释:横波亭:故址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亭坐落在青口河人海口的南岸,高二十多米,六角亭盖,飞檐翘角,临海而立。今已不存。青口帅:指驻防青口的金国统帅移剌粘合。移剌瑗,本名粘合,字廷玉,契丹人,曾为青口镇统帅。他爱好诗文,延致名士,作者与其有交往。¹突兀:高耸特出的样子。²飞流:形容亭脚下向东涌人大海的青口河,急湍如飞。³气:气势,气概。⁴元龙:陈登字元龙,三国时名士。⁵百尺楼:百尺楼,本是刘备的话,后人常作为陈登事,用来表示豪放高迈的气势。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流接瀛(yíng)¹,千年豪杰²壮山丘。
译文:高亭连接的大海,浩浩茫茫,风波万里;镇守青口的豪杰,千年一遇,气壮山丘。
注释:¹瀛海:大海。青口镇地处海边,城东一里的地方就是黄海的海州湾。²千年豪杰:此指青口帅移剌粘合。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dàn)¹月鱼龙夜²,老木³清霜鸿雁秋。
译文:天幕上星光疏朗,月色昏淡,正是那鱼龙潜隐的夜晚;原野中老树轻摇,清霜遍地,又到了鸿雁南飞的寒秋。
注释:¹澹:通“淡”,淡薄,浅淡。²鱼龙夜:指秋日。此句化用杜甫《秦川》“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诗意。宋·陆佃《埤雅》卷一:“郦道元《水经注》曰‘鱼龙以秋日为夜’。按,龙秋分而降,则蛰寝于渊,龙以秋日为夜,岂谓是乎?”³老木:老树。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¹长歌一杯酒,浮云²西北是神州³
译文:我手拄宝剑,引吭长歌,望天举起了一杯清酒,浮云遮蔽的西北远空下,那正是我们沦陷的神州。
注释:¹倚剑:手拄宝剑。倚,倚持,倚拄。²浮云:这里是借来比喻蒙古侵略军。³西北是神州:指代国土。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该诗借歌咏横波亭,热烈地赞颂了移剌粘合守土安民的功绩,希望移剌粘合为国效劳,收复被蒙古军侵占的西北国土。全诗气魄宏伟,格调高昂。

  首联紧扣正题,从横波亭的雄峻落笔,描绘亭的高耸特立和非凡气势。“亭”前着一“孤”字,显示其独立不群;“亭”后着“突兀”二字,以状其高耸特出;再加“插飞流”三字,更着重突现这横波亭凌空横出的雄姿。河至海口,流速已是徐缓,诗人却在“流”前加一“飞”字,这就使凌空飞架的横波亭更有傲岸飞动之势。“气压元龙百尺楼”,是对横波亭豪雄气势的赞赏。陈登曾为官徐州,所以诗人借此典故与横波亭比较,进一步衬托了横波亭的高峻,而且赋予其志向旷远,超凡脱俗的色彩。在这一联中诗人巧用一“插”一“压”,使语意分外挺健。“插”字在状态中显其奇崛,“压”字在比照中显其气势,真可谓一字千钧,境界全出。

  颔联接写横波亭周围环境之美。“万里风涛接瀛海”承“孤亭”句,从空间的角度着笔,实写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人海口,与驱挟万里风涛的瀛海相接,写得气象壮阔,意境高远;“千年豪杰壮山丘”接“气压”句,从时间的角度着笔,虚写地处古徐州的横波亭周围山丘之壮美。山川环境陶冶着人的性格,人的杰出事迹亦在丰富着山川环境的人文内涵。人因境胜,境因人胜,地灵人杰,互为因果。千百年来,像陈登这样的豪杰在这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出了不知有多少个,他们的丰功伟绩、豪气壮志,使这里的山丘更为壮丽。此二句从大处着笔,虚实相应,把地理胜概与人文精神糅合在“万里”“千年”的时空结构中,营构成气势壮阔、豪气激烈的雄浑意境。这两句白描式的抒情,境界开阔,意气高扬,显示了青年诗人的豪情壮志。

  颈联转写萧瑟秋景。“疏星澹月鱼龙夜”写虚静寂寞之境。夜静江平,鱼龙潜藏,有静中寓动之象。前加“疏星淡月”四字,又给诗境增加了凄迷空旷、寂寞难安的色彩。“老木清霜鸿雁秋”写深秋的清旷之境。“木”前着一“老”字,从视觉的角度写败叶凋零,枝权秃兀的景象;“霜”前着一“清”字,从感觉的角度写出白霜的寒气凛冽。“鸿雁秋”三字,又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北雁南飞,哀声阵阵的情景。诗人选取了三种典型意象,营构成凄清高旷的意境,它既由鸿雁南来的凄厉哀鸣引发出如今黄河以北大半河山惨遭蒙古铁蹄蹂躏、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联想,又以凄清高旷的情境为末联的登高望西北铺开了广泛的视野。这一联写得激越苍凉,意象雄浑,象中之意,跃然欲出。

  尾联“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这是全诗的落脚点,诗人主旨尽在于此。味“倚剑”二字,其主人翁当指移剌粘合,地点仍是横波亭。古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之语,认为“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诗人以“浮云西北”象喻河朔半壁河山惨淡无光。诗人想像在这种背景下,移剌粘合及其幕僚们登上横波亭,怅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向,杯酒慷慨,倚剑长歌的情态,对他们寄寓了同仇敌忾、收复失地的深切希望。这一联沉郁悲壮,忧国之情,溢于笔端。

  金哀宗自中都(今北京市)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后,面对国势日蹙、国土日缩的残局,不思集中全力对付蒙古这一强敌,而是对南宋屡开边衅,形成腹背受敌的困境。对此当时的有识之士深以为忌。元好问在《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曾载杨云翼力谏阻伐宋事,于此可见诗人对时局的见识。诗人的这种卓见远虑早已成熟于胸,遇到切合点,便喷涌而出了,故而收到了沉雄高浑的艺术效果。

  诗题中的正题与副题的关系,继承了唐孟浩然《洞庭湖·赠张丞相》,朱庆馀《闺意·呈张水部》的体式,皆明言此而暗喻彼,言在此而意在彼。此诗即是明写横波亭,暗喻移剌粘合,以横波亭的高峻特立,来赞誉移剌粘合的功高望重,在热烈的赞誉中寄寓了诗人对移剌粘合收复故土的热切希冀。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91-9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