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细雨不沾梅,喜熟筠笼荔子来。
满眼骊山当日意,十年闽岭此时杯。
色香岂谓撩禅悦,甘旨隃知并老莱。
伏读佳章輙赓唱,敢将瓦砾拟琼瑰。
冥冥细雨不沾梅,喜熟筠笼荔子来。
满眼骊山当日意,十年闽岭此时杯。
色香岂谓撩禅悦,甘旨隃知并老莱。
伏读佳章輙赓唱,敢将瓦砾拟琼瑰。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14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于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计议言云:“何能出?”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 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言, 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过去世¹时,有城名波罗柰(nài),国名伽(jiā)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于林中。到一尼俱律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²诸伴言:“月今日死落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³作计议言云:“何能出?”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 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言, 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duò)井水中。
译文:在过去的世界,有一个伽尸国,国内有座波罗柰城。在人烟稀少的树林中,有五百只猕猴。有一天,猕猴们到了一棵尼俱律树下,树下有口井,井中有个月亮的影子。猕猴头儿见了,对他的同伴们说:“月亮今天掉入井中了,我们应当一齐把它救出来, 不要让时间夜晚都黑沉沉的。”猕猴们共同商议说:“怎样才能救出月亮呢?”领头的猕猴说:“我知道救出月亮的方法,我抓住树枝,你们捉住我的尾巴,一个连一个,就可以捞出月亮。”那些猕猴随即照领头说的做,一个捉住一个,挂成一长串。差点接近水面时,连在一起的猕猴太重,树枝弱小,“咔嚓”一下折断了,所有的猕猴都掉入井水中。
注释:¹过去世:佛教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²语:说。³共:一齐。⁴计议:商议。
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平明跨驴出,未知¹适谁门。
译文:天亮后骑驴出门溜溜弯儿,没定准要上谁家的门。
注释:从孙济:杜甫的堂孙杜济。《全唐诗》题注:济字应物,官给事中、京兆尹。¹知:一作“委”。
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
权门多噂(zǔn)𠴲(tà)¹,且复寻诸孙²
译文:想到权贵人家礼数太多费口舌,还是来找我的孙儿们。
注释:¹噂𠴲:即“噂沓”,费口舌。²诸孙:本家孙辈。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
译文:孙儿贫困又无事可做,房屋简陋得像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¹
译文:堂前长着野生的竹子,屋后长着野生的萱。
注释:¹萱:诸本植物,亦称“金针菜”。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萱诸秋已死,竹枝霜不蕃¹
译文:萱草经秋已经枯死,竹枝遇霜也已凋残。
注释:¹蕃:一作“翻”,一作“繁”。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浑。
译文:杜济哟,你淘米时要少打水,水打多了井会浑;
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
(yì)¹葵莫放手,放手伤葵²根。
译文:你割葵时不要放手砍,放手乱砍会伤葵根。
注释:¹刈:割。²葵:冬葵,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阿翁¹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译文:阿翁我已懒散惯了,今日弄得你手忙脚乱。
注释:¹阿翁:为老年男子的自称。
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
所来¹为宗族,亦不为盘飧(sūn)²
译文:我这次来是为密切宗族情谊,也不是为了一顿饭。
注释:¹来:一作“求”。²盘飧:盘盛食物的统称。飨,饭食。
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小人利口实¹,薄俗难可²论。
译文:小人好生口舌长于挑拨离间,这种薄俗姓难于详细去论谈。
注释:¹利口实:一作“实利口”。²可:一作“具”。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译文:你不要听信外人的闲言而猜忌我,古人对同姓家族一向亲密和善。

  这首诗是杜甫去从孙杜济家中受到杜济以米饭葵羹的招待,杜济可能露出勉强不耐烦的神情和举动,于是作者发出一阵牢骚和教训的话。全诗措辞委婉,语言幽默,虽是训示,却有情趣,显示了杜甫高超的诗歌艺术水平。

  此诗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杜甫当时的日常生活情况。按照陈贻焮《杜甫评传》的说法,杜甫当时在长安经常挨饿。此诗起二句“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语本陶渊明《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他来找杜济,的确有想叨扰一顿饭的意思。“权门多噂𠴲,且复寻诸孙”,是说达官贵人既然高攀不上,不得已,只好求助于族人。这四句写出了杜甫穷愁潦倒,走投无路的悲惨处境。

  “诸孙贫无事”六句,表现了杜济的宅舍之景,可见杜济的境况也不太好。他看到杜甫这位“阿翁”来了,便忙着淘米做饭相待。这从“淘米少汲水”四句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还委婉地批评了杜济的待客态度。“阿翁懒惰久”以下又有明显的长辈教训晚辈的意思。这可能是杜济有什么地方冒犯了杜甫,因而引出了他的一番牢骚和教训来。杜甫明知杜济家境不宽裕,决不会因为杜济只有米饭葵羹招待而怪罪于他,这里的冒犯主要是杜济的态度。杜济见这位不速之客上门,碍于情面,只得勉强招待他,不过心里却老大不高兴,就随便对付他一顿粗茶淡饭,加上家里人手少,杜济平日又懒散,如今要他亲自汲水淘米、刈葵作羹,无疑会感到很窝火,于是就难免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汲水将井水搅浑,刈葵放手乱砍一气。杜甫见了当会有所觉察,有所感慨,于是写出“淘米”四句加以点破。“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两句是以自己的懒散反讽杜济的行动匆忙、奔走不停。话说得委婉而幽默,讽意自明。

  为了一顿饭,没想到自讨没趣,杜甫按捺不住了,便发话说:“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说来这里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密切宗族情谊,显然是托辞。这几句也说明了杜甫居长安下杜城那段短暂时期,由于穷途落魄,常受乡里小儿、族间晚辈的凌辱、排揎、中伤和嫌弃,“朝廷故旧”冷落他,“乡里儿童”不容他,甚至连这个多少谙事的“从孙”招待一顿米饭葵羹也要给他颜色看,处此困境,他不禁感慨万千,悲愤欲绝。此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4-196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péng)(hāo)¹今日想纷披²,冢上秋风又一吹。
译文:想象中你远方的墓地,如今早已长满茂盛的蒿蓬,哀悼你的深情仍如去岁,尽管你孤独的坟茔又一度萧瑟秋风。
注释:王逢原:王令,字逢原,北宋中期诗人,年仅二十八岁就不幸病逝。¹蓬蒿:指墓地上的野草。²纷披:散乱的样子。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妙质¹不为平世²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译文: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只有深深了解你的人才能理解认同你。
注释:¹质:指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²平世:旧指清平之世,这里指当世。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庐山南堕(duò)当书案,湓(pén)¹东来入酒卮²
译文:回想起那年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正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进了你我的酒杯之中。
注释:¹湓水: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城下。²酒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陈迹¹可怜随手²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译文:可惜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
注释:¹陈迹:旧事。²随手:随着,紧接着。

  《礼记·檀弓》上说:“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就是隔年的草,意指一年以后对于已去世的朋友不必再哀伤哭泣了。“宿草”,后世便成为专指友人丧逝的用语,这里蓬蒿泛指野草,句意正是由《礼记》脱胎而来,暗喻故友虽去世一年,而他犹不能忘情。当时王安石身在汴京而王令之墓则在千里之外的常州,然而凭着诗人沉挚的感情与驰骋的想象,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凄怆悲凉的画面。哀痛之情也于景中流露而出,于是从坟地写到了长眠地下的人。

  “妙质”二字,后世注释的版本往往解释为“美妙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云云,其实不然。根据原诗第一首的尾联:“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这里是用《庄子》中匠石“运斤成风”的典故,这里的“质”指箭靶,用以比喻投契的知己。因而“妙质不为平世得”一句是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据当时记载,王逢原为人兀傲不羁,不愿结交俗恶献谀之徒,甚至在门上写道:“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即令我烦,去即我不思。”可见他清高孤傲的性格,其不为世人所重,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微言”是用了《汉书·艺文志》中“仲尼没而微言绝”的话,意指精辟深刻的思想言论。这句说只有深深了解死者的人才明白他的微言,言外之意,他才是唯一理解王令的人,因而引出下联的回忆。这两句用典熨贴精确而又不影响词意畅达,并通过典故的运用,给原来枯燥板滞的议论注入了活力和丰富的意蕴,可见王安石铺排典故的娴熟技巧,陈师道怀黄鲁直的诗中说:“妙质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即从此联化出。这两句对怀才不遇,知音者稀的感慨,关合王令与诗人自己,虽是为诗人王令叹息,也包含着他对自身的感喟。

  颈联是追忆当年与王令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按临鄱阳,王令六月中便去鄱阳与王安石聚会,诗句就是写这次会晤: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对着他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入了他们的酒杯。这两句以雄伟的气魄、丰富的想象、精炼的字句成为王安石诗中的名联。庐山如堕、湓水东来,已是雄奇绝伦,并以“当”与“入”两个动词作绾带,遂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事的叙述融为一体,且气势阔大,令人可以想见他们当日豪迈的气概和诚笃的友谊,庐山、湓水便是他们的见证。这种昂扬的格调,宏阔的意境与前文凄凉悲慨的调子适成鲜明对照,而诗人正是以这种强烈的对照,表达了不可压抑的悲愁,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尾联无限的今昔之感。

  诗人沉痛地慨叹道:一切往事都随你的离世烟消云散,昔日的欢会已一去不返。全诗便在深沉的悲哀中戛然而止。

  这首诗所以成为王安石的名作,就在于其中注入了真挚的情意,无论是对故友的深切思念,还是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或是对天不怜才的悲愤,都是出于肺腑的至情。这正说明王安石不仅是一个铁腕宰相,同时又是一个富于感情的诗人。此诗通篇以第二人称的口气来表达,如对故友倾诉衷肠,因而凄恻感人。短短八句中,有写景,有议论,有回忆,有感叹,运用了想象、使事、对比等手段,总之,体现了王安石高超的律诗技艺,所以有人以此诗为他七律的压卷之作,也是不无道理的。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03-204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
栖乌喜林曙(shǔ)¹,惊蓬²伤岁阑(lán)³
译文:栖息在林中的乌鸦最喜初沐晨光,我抚摸着一头乱发为一年将尽而伤感。
注释:¹曙:天刚亮。²蓬:散乱。这里指散乱的头发。³岁阑: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译文:空有一腔抱负,哪里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呢?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
(shuò)¹河重衣²,仆马饥且寒。
译文:北风呼啸而没有多余的衣物御寒,奴仆跟马匹都是饥寒交迫。
注释:¹朔风:北风,寒风。²重衣:谓重复多餘的衣服。
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惨戚(qī)¹别妻子,迟回²出门难。
译文:与妻儿告别时悲伤难抑,对于自己即将远行更是犹豫徘徊和悲痛。
注释:¹惨戚:亦作“惨慼”。悲伤凄切。²迟回:犹徘徊。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
男儿值休明¹,岂是长泥蟠(pán)²
译文:但是志气男儿在如今这开明盛世,又怎能一直处于困厄之中呢。
注释:¹休明:用以赞美明君或盛世。²泥蟠:蟠屈在泥污中。亦比喻处在困厄之中。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luán)
译文:且看朝堂之上谁是木偶,谁又是真正的有识之士。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河端。
译文:我郁郁寡欢的过着贫苦的生活,久久想不出端由来。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译文:成功后不求功名利禄,失败后也不会隐居遁世。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¹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时光飞逝,岁月不等人。
注释:¹跳丸:比喻日月运行。谓时间过得很快。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译文:人生真正际遇难道都是暮年才会来到吗?这真是让人悲愤不已啊!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hàn)
译文:只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我就能一展抱负。

yóuziyín--chéntáo

línshǔjīngpéngshāngsuìlán

guānsānchǐxuěchùshìtiānshān

shuòfēngzhòngqiěhán

cǎnbiézichíhuíchūménnán

nánérzhíxiūmíngshìzhǎngpán

zhěwèiǒurénshìjīnluán

shǒupínjiànyōuyōuduān

jìngōngmíng退tuìchùyánluán

qióngtōngzàiguāngjǐngtiàowán

guìzǎolìngréncuīxīngān

shìchūnzhīyángzhènxiāohàn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¹净。
译文:在这晴朗的夜晚,洞庭湖上没有风,也没有沉沉暮霭,清澈的湖水犹如洁白的绸缎。
注释:岳阳楼:湖南岳阳县城西门楼,正对洞庭湖,远望君山,自唐以来为有名的游览胜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据传旧址是三国时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始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唐开元四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岳州,在鲁肃原阅兵台兴工造阁,才定名岳阳楼。此后,岳阳楼几经兴发,当地官员屡加修缮,才使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幸存至今。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洞庭山。相传尧帝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闻舜死于苍梧,自投湘江而死,成湘水女神,君山是其居处。¹练:洁白的丝织品,这里用来比喻洞庭湖水的明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¹梳头对明镜。
译文:远望君山只看到一点的青色,景色倒映水中好似是湘水女神面对着明镜在梳练。
注释:¹湘女:神话中的湘水之神。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镜里芙蓉¹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译文:若说是湘女对明镜,为何还不把镜子收起来?仔细一看,却是青山对绿水,山也悠悠,水也悠悠。
注释:¹芙蓉:双关湖中的荷花与镜中之人面芙蓉,既是荷花的别名,又以形容美人的颜面,所谓“芙蓉如面柳如眉”也。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直教流下春江¹去,消得巴陵²万古愁³
译文:浩浩洞庭湖水顺着长江滚滚的春水东流而下吧!让江水冲去自己无穷无尽的愁苦。
注释:¹春江:指长江,洞庭湖流入长江而东下。²巴陵:古郡名,治所在岳阳,因以作为岳阳的别称。³万古愁:指湘水女神的无尽哀苦愁怨。

  开篇破题,并点明时间,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时最先所见之景;三、四句写远景,写君山之小与君山树木的葱茏,都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写诗人从遐想中醒来,只觉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闲适极了;结尾两句,人笔锋一转,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洞庭湖,并且直抒感情,以情结景。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君山的景色,化人我于一体,熔古今于一炉,通俗而又深沉,清新而又自然。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两句总写登楼望湖所见景象,这是诗人登上岳阳楼时所获得的第一眼印象。“无烟”二字含蕴丰富,既写出湖面的空明澄碧,又暗指虽是傍晚登楼,但因无雾,视线很好,为望君山做好了铺垫。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二句则具体写望君山。“一点”,既是视觉的直感,也起了衬托作用,突出了湖的广阔浩森,因而楼上望山,不过“一点”而已。“青”字则写出了山的生气,暗应上句的“春”字。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二句紧扣上句写湖光山色相映,开阔渺远,悠悠无限。既写湖山之景,也写诗人登楼纵望之时,悠悠不尽之情。诗人从遐想中醒来,愁思渺邈,只觉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闲适极了。此二句之写景也为下两句直抒情怀打下基础。

  最后,全诗用“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作结,诗人笔锋一转,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洞庭湖,由写景转入抒情。这两句含蕴丰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君山、岳阳,是长江水流出洞庭的湖口,因而,“流下春江去”是写实,但作者却以水喻愁,巧妙化用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诗意,将自己的身世感慨,思乡之念融入诗中,使诗情由清淡而浓烈、深沉、激愤,表现出更丰富深广的主题。

  此诗为登临观景之作,描写的主线随活动顺序渐次展开:由登楼望湖,由湖及山,转而山光水色综写,最后以抒情作结。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诗境空阔疏淡,语言清丽流畅,表现出明初诗风的一些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226-227页
2、 羊春秋,何严编著,明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0,第40页

dēngyuèyánglóuwàngjūnshān

yáng míngdài 

dòngtíngyānwǎnfēngdìng chūnshuǐpíngliànjìng 
jūnshāndiǎnwàngzhōngqīng xiāngshūtóuduìmíngjìng 
jìngróngshōu shuǐguāngshānliǎngyōuyōu 
zhíjiàoliúxiàchūnjiāng xiāolíngwà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