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气仍余酒后狂,十年坐斥醉中乡。
读书窗外千堆雪,利剑床头一匣霜。
收拾微吟追李杜,研摩小楷逼苏黄。
他文逍遣随儿辈,颇笑翁痴作一囊。
习气仍余酒后狂,十年坐斥醉中乡。
读书窗外千堆雪,利剑床头一匣霜。
收拾微吟追李杜,研摩小楷逼苏黄。
他文逍遣随儿辈,颇笑翁痴作一囊。
李石

李石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 3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唯天有设险¹,剑门²天下壮。
译文:天帝在人间设下一些险阻,剑门之险雄居天下。
注释:¹设险:天造地设的险要。²剑门:即大剑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大小剑山间,有栈道七十里,叫做剑阁。
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连山抱西南,石角¹皆北向。
译文:连绵的群山抱护着西南,山壁的石角指向北方。
注释:¹石角:山峰的巨石。
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两崖山墉(yōng)¹倚,刻画城²³状。
译文:两崖如同相并的两堵高墙,岩石的纹理刻画出城郭的形状。
注释:¹山墉:高峻的城墙,用以形容两崖。²城:指都色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³郭:指外城。
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一夫怒临关¹,百万未可傍²
译文:这里确乎是一人奋勇当关,百万人马无法靠前。
注释:¹关:指剑门山,山壁中断如关口。²傍,靠近。
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
珠玉¹走中原²,岷(mín)(é)气凄怆。
译文:蜀地的珠玉财宝流向中原,连岷山、峨眉也为之气色惨淡。
注释:¹珠玉:一作“珠帛”,指征效的财物。²中原:黄河中游地带,这里指代京都——朝廷所在地。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岷山在四川北部,峨眉山在四川中南部。凄怆:悲伤。
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
三皇五帝¹前,鸡犬各相放。
译文:想那三皇五帝的时代,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亲密无间。
注释:¹三皇五帝:传说中最古的一些帝王。三皇,说法不一,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见班固《白虎通》。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
后王¹尚柔远²,职贡³已丧。
译文:后代君王务以柔远,设宫纳贡致使淳朴的风俗中断。
注释:¹后王:致夏商周三朝的君主。²柔远:指对边远地区实行安抚怀柔政策。³职贡:意思就是规定各地方担负一定的劳役,按时交纳一定的贡物。也就是劳役和斌税。⁴道:指上文所说先王时“鸡犬各相放”的政治。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
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¹
译文:直到今天一些英雄豪杰,仍想据蜀称霸分裂江山。
注释:¹霸王:称主称霸。割据叫霸,统一天下叫王。
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
并吞¹与割据²,极力不相让。
译文:王者要并吞,霸者要割据,你争我夺拼力相残。
注释:¹并吞:指王者,如秦始皇等。²割据:指霸者,如公孙述、刘备等。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吾将罪真宰¹,意欲铲叠嶂(zhàng)²
译文:我要向天帝问罪,我要铲除这致乱的重山!
注释:¹真宰:指天,古人以为天主宰万物,故称。²铲叠嶂:削平重叠的山峦。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译文:想到这种据险作乱的事情还会间或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惶恐无言。

  这首诗的开始八句,突兀而起,描写了作者初见剑门山那种惊愕的神态。如此奇险、雄壮的大山,真是地造天设。山山相连环绕西南,山上的石头犄角都指向北方。两崖高耸,仿佛墙壁,砌垒之状,宛如城郭。只要有一个人怒而据守,即使百万人也莫敢近前。这些生动的描写,一方面是采用赋的手法,直接描绘山势的雄奇、险要和壮伟,展现了壮阔宏大的气势,十分形象,使人如临其境。诗中用“险”字、“壮”字来形容剑门,全篇都从这二字生发开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诗中采用了赋中有兴的手法,寄寓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尤其是“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二句,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诗人从险峻的山势中,已经清醒意识到,这样险要的地理环境,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随时都有脱离中央王朝,地方割据的危险。“石角”,表面是写山,其实是象征那些居心叵测的地方军阀。

  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作者针对时事,抒发议论。诗人先写当前朝廷剥削百姓,珠玉等物日往中原,故蜀民穷困,以至岷山、峨眉山也为之气色凄怆。其中“走”字系由《韩诗外传》中化用而来,卷六云:“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同‘由’)主君好之也。”这就委婉曲折地指出了唐王朝对四川人民的苛敛和搜刮,从而揭示了天下致敌之由。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又从历史的角度抒发议论。回想上古时代,四川未通中原,那时人们不分彼此,连鸡犬也是随便放的。而夏商周之后,虽对远方实行怀柔政策,但其设官受贡,开了后世苛捐猛征之先,并且对跋扈之徒也逐渐失去了控制,致使地方军阀高视阔步,称王称霸,彼此互不相让,厮杀得难解难分。这些议论,句句是说历史,而句句又联系着现实。

  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发动战争,割据祖国之人的强烈愤怒,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诗人说:我要谴责天公,真想铲平这重山叠嶂;想到割据一方的事将来会不时发生,我不禁临风惆怅、沉默无言了!这最后四句十分重要,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罪真宰”、“铲叠嶂”云云,与篇首对险、壮的极力描写,遥相呼应,使上面的描写落到实处;“恐此复偶然”,又是对“并吞”、“割据”等议论的总结,并进一步表达了对今后形势的忧虑。陈贻焮先生说:“诗人所虑者有二:一,剑门天险,利于军阀扼险割据,古已有之,今亦难保无虞;二,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若诛求太过,难免结怨生乱。这也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杜甫评传》中卷)这深深的忧虑,使得全诗的结尾显得更为沉郁有力。然而,作者在最后一句,却又有意宕开一笔,“临风默惆怅”,生动地画出了诗人欲言难言的形象,隐隐透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给人以悠然意远之感。诗歌突兀而起,经中间的转折变化,到最后的稍稍宕开,全诗像狂澜陡涨,腾挪跌宕百姓流转,把作者心潮变化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

  杜甫在诗中议论,是开了宋人的以议论为诗先河,但杜甫的诗中议论也不同于一般宋诗。一方面,诗人的议论与景物和人事的描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议论建立在生动的形象之上,自然生发。另一方面,作者在议论中融注着自己的激情,语语扣人心弦,因此毫不枯燥。再一方面,作者的议论处处针对着现实社会,因此毫不空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1-273

jiànmén--

wéitiānyǒushèxiǎnjiànméntiānxiàzhuàng

liánshānbào西nánshíjiǎojiēběixiàng

liǎngchóngyōnghuàchéngguōzhuàng

línguānbǎiwànwèibàng

zhūzǒuzhōngyuánmínéchuàng

sānhuángqiánquǎnxiāngfàng

hòuwángshàngróuyuǎnzhígòngdàosàng

zhìjīnyīngxióngréngāoshìjiànwáng

bìngtūnxiāngràng

jiāngzuìzhēnzǎichǎndiézhàng

kǒngǒuránlínfēngchóuchàng

悔残春、炉边买醉,豪情脱与将去。云烟过眼寻常事,怎奈天寒岁暮?寒且住!待积取叉头,还尔绨袍故。喜馀又怒。怅子母频权,皮毛细相,斗擞已微蛀。
悔残春、炉边买醉,豪情脱与将去¹。云烟过眼²寻常事,怎奈天寒岁暮?寒且住!待积取叉头³,还尔绨袍故。喜馀又怒。怅子母频权,皮毛细相,斗擞已微蛀。
译文:真后悔春末到酒炉边买醉,豪爽地脱下裘衣让人拿去典当了。本来这件寻常的事情已如过眼云烟,但到了天气严寒的去末,却不知怎么办才好了。寒冷暂且停歇一下,好等我积累够了叉头钱,赎回绨袍来还欠你的这份旧情。欢喜之余,却又感到懊恼,惆怅在利滚利后,那赎金比本金高出许多,而且抖开细看,裘衣的皮毛已被虫蛀了好些了。
注释:¹将去:意为带去。²云烟过眼:比喻日月转瞬即逝,不留痕迹。³叉头:指钱。宋代苏轼在给秦观的信中说到自己初到黄州,担忧钱不敷用,每月初将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挑下一份,随即藏起画叉,以免钱用过头。每天用剩的钱还要积聚起来,招待宾客时用。⁴还尔绨袍故:意为赎还原有的皮裘。绨袍:本指棉袍,此指皮裘。⁵子母:指本金和利息。⁶频权:意为不断变化。⁷细相:仔细察看。⁸抖擞:意为抖动、抖刷。
铜斗熨,皱似春波无数,酒痕襟上犹涴。归来未负三年约,死死生生漫诉。凝睇处,叹毳幕氊庐,久把文姬误。花风几度?怕白袷新翻,青蚨欲化,重赋赠行句。
铜斗熨,皱似春波无数,酒痕襟上犹涴。归来未负三年约,死死生生漫诉。凝睇处,叹毳幕氊庐,久把文姬误¹。花风²几度?怕白袷(jiá)³新翻,青蚨(fú)欲化,重赋赠行句。
译文:用铜熨斗来熨烫,发现这裘衣已像春江般皱起了无数波纹,衣襟上也被酒渍沾污了。毕竟没有辜负三年内便将你赎回来的旧约,详细地倾诉着这分别后出生入死的种种经历。定睛细看,不禁感叹那当铺便如匈奴的毳帐毡房,已把你这文姬耽误很久了。几度风花交替。只怕到了白夹衣需要翻新的时候,我的青蚨钱就要变化飞去了,到时又要重新为你这裘衣赋赠别送情的词句了。
注释:¹凝睇处,叹毳幕毡庐,久把文姬误:这句是用典。东汉蔡文姬在汉末战乱中被匈奴所掳,嫁于南匈奴左贤王多年,后曹操将她赎回。凝睇:意为凝视。毳幕毡庐:指匈奴族所住的毡帐。²花风:指春风。³白袷:白色夹衣。⁴青蚨:即钱,据《搜神记》载,钱能象青蚨虫一样地飞去又飞回。

  这首词看来不过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赎回典当出去的皮裘,但从这件小事却透现出主人公曲折多变的心理。谭献称这首词“姿态横生”(《箧中词续》),确是贴切的评语。词一开头,主人公懊悔万分的神态就呈现在眼前:“悔残春,炉边买醉,豪情脱与将去。”“将去”意为带去。为买酒,仍然在残春时节,皮裘就典当出去了。皮裘一去,似乎连豪情也一并带去了,从中可见主人公与皮裘的关系是何等深切,他对皮裘的情感是何等深厚!所以,他的懊丧心情并非是没有来由的。日月易过,光阴似梭,然“云烟过眼”倒是极其平常的事,引起主人公凄凉心境的是另外的原因:“怎奈天寒岁暮”。“云烟过眼”比喻日月转瞬即逝,不留痕迹。岁月流逝,眼看严寒又到,然而皮裘被典当于外,御寒无计.这是他的愁因。主人公窘态毕现,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悔而转愁,由愁进而想要设法解愁,于是痛下决心,要积聚起钱来,重新赎回皮裘。“待积取叉头”,“叉头”指钱。宋代苏轼在给秦观的信中说到自己初到黄州,担忧钱不敷用,每月初将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挑下一份,随即藏起画叉,以免钱用过头。每天用剩的钱还要积聚起来,招待宾客时用。“还尔绨袍故”,意为赎还原有的皮裘。“绨袍”本指棉袍,此指皮裘。随着皮裘赎回,主人公的心境也为之一变,愁心一扫而空,喜意油然而生。从“寒且住”的描写中,颇能见出主人公那略带沾沾自喜的神态。但刚觉心喜,却又心情陡变,转而“喜余又怒”了。为什么?“怅子母频权,皮毛细相,抖擞已微蛀。”“子母”指本金和利息,“频权”意为不断变化。“细相”,仔细察看。“抖擞”意为抖动、抖刷。赎裘花的钱比原来多得多,而心爱的皮裘仔细一看,却已有些微蛀了。主人公喜而又怒,心中气愤和惆怅之情交织一起,心情极为繁杂。

  下片紧承上片而下,主人公既怒于当铺的收藏不善,又痛惜于皮裘的受损坏,“铜斗熨”,皱折难以熨平,衣襟上酒渍仍在。词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皮裘写得富有生命和情感。主人公未负典当三年之约,皮裘赎回;皮裘向主人倾诉自己三年来的遭遇和离别之情。主人公的心境由对皮裘损坏的惋惜转为对皮裘被耽搁三年的悲叹:“凝睇处,叹毳幕毡庐,久把文姬误。”这句是用典。东汉蔡文姬在汉末战乱中被匈奴所掳,嫁于南匈奴左贤王多年,后曹操将她赎回。“凝睇”意为凝视。“毳幕毡庐”指匈奴族所住的毡帐。把将皮裘赎回比拟为蔡文姬归汉,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皮裘的深厚情感。全词结束时,主人公想到今后,心境又为之一变:“花风几度,怕白袷新翻,青蚨欲化,重赋赠行句。”“花风”是指春风;“白袷”,白色夹衣。“青蚨”即钱,据《搜神记》载,钱能象青蚨虫一样地飞去又飞回。此时主人公的心情是深切担忧,怕春暖花开,夹衣做好,钱用完时,皮裘又要和他重新分手,他只好再带着痛惜之情写下送行词章。

  这首词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描写赎裘之事,以曲折多变、摇曳生姿的心理描写见长。主人公由赎裘而产生回忆、联想,由赎裘而产生悔、愁、喜、怒、怅、惜、叹、忧等种种复杂情感,这些复杂情感随皮裘的命运而起伏变化。词作以一连串形容心理状态的词描写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常常极妙地表现两种心态之间逐渐置换的渐变过程或突变过程。由懊悔而忧愁、由惆怅而惋惜、由惋惜而悲叹、由悲叹而担忧,这是渐渐变化。而由愁而喜、由喜而怒,这又是反差极强烈的心理突变。通过极为细小的赎裘情事,淋漓尽致地刻划人物的种种心理状态,展示人物生活的某个侧面和某种性格,正表现了词人善于寄兴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可可诗词网
楚竹燕歌动画梁,更阑重换舞衣裳。
楚竹¹燕歌²动画梁,更阑(lán)³重换舞衣裳。
译文:南方的管乐,北方的燕歌发出的声音都震动了厅上的画梁雕栋了。夜深了,舞女们又换取新的舞衣,开始下一场演出了。
注释:喻:开导。¹楚竹:楚地的音乐。竹,指管乐,这里泛指音乐。²燕歌:北方燕地的歌曲。³更阑:夜深。又作“春兰”一词,意指舞女。
公孙开阁招嘉客,知道浮云不久长。
公孙¹开阁²招嘉(jiā)³,知道浮云不久长。
译文:汉代的名相公孙宏广开门庭,招纳四方宾客。因为他知道这种荣华富贵不是能长久的。
注释:¹公孙:即指公孙弘,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他在位时,知道一个人的富贵的长久与他的名声相关。于是公孙宏开东阁招待宾客,广纳人材,因为他的谦恭,四方人士都传颂他贤相的美名。²阁:又作“馆”。³嘉客:指贵宾。⁴云:又作“荣”。

  这首诗中王韫秀用典贴切,展现了自己才女的史学功底,历来为后代文人赞赏。其中“知道浮云不久长”因为蕴含着哲理性被誉为名句。

  开头一句“楚竹燕歌动画梁”,楚竹和燕歌,分别指代南北方的音乐,由此可见元载网罗了全国各地的佳丽。家中的美女之多,不言而喻。其中动一字,可见声音之大,绝非一个两个歌女在歌唱。画梁应该是指元载专门修建的芸辉堂,有金屋藏娇之意。“更阑重换舞衣裳”点明是在夜深时,元载还在观赏歌舞,早就沉醉于酒色之中,政务已经被他抛在脑后了。

  接下来王韫秀笔锋一转,从现实中来到历史中。“公孙开阁招嘉客”一句中“公孙开阁”这个典故用的贴切自然,公孙宏,元朔中为丞相,封平津侯。为了收罗人才,就起客馆,开东阁以迎贤人,士人也因此而认为他是贤相。享年八十,死于丞相位。而他之后的几任丞相,由于作事乖戾,故多遭刑戮。王韫秀是想用这个典故告诉丈夫,富贵要想像公孙宏一样长久,要广纳人才,交友四方。“知道浮云不久长”这句是在前三句上得出的结果,结论更直白的来劝告元载,富贵如浮云一般,不可能长久,要早做打算,居安思危。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王韫秀的才女气质,更显示了她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洞悉人心的哲学思想,在表达上相对委婉,后世文人皆赞扬王韫秀能力在其丈夫元载之上。

参考资料:
1、 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4(8)
2、 鲜于煌.历代名媛诗词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92.

--wángyùnxiù

chǔzhúyàndònghuàliánggènglánzhònghuànshang

gōngsūnkāizhāojiāzhīdàoyúnjiǔzhǎng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早觅(mì)¹为龙去,江湖莫漫²游。
译文:早日寻求化身成龙离去,江河湖海中切莫随意逗留。
注释:¹觅:寻求。²漫:随意,随便。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须知香饵¹下,触口是铦(xiān)²
译文:要知诱人的香饵之下,张口就是锋利的钓钩。
注释:¹香饵:诱饵。²铦钩:锋利的钓钩。

  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篇幅短小,意味隽永。中国古诗中,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篇。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枯鱼过河泣》,则是以鱼为抒写对象的完整的全篇。唐代咏物诗不少,然而写鱼的专篇仍然不多,所以这首《放鱼》是独具一格的难能可贵之作。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撰成章。“早觅为龙去”,一开始就运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经注·河水》:“鳣鲤出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另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鱼寻觅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世界。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企望之殷切。接着以“江湖莫漫游”句,须承而下。“漫游”本是为鱼所独有的生活习性,但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却又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又劝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这就自然无迹地引发了下文:“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香饵”与“铦钩”也都是和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这两句诗一气奔注,分外醒人耳目。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须知”使诗人告诫的声态更加恳切动人,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环生的险要,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担心的情态。寥寥二十字,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用语看似平易,运笔却十分灵动而巧妙。
 
  “寄托”是咏物诗的灵魂。这诗抒写的是放鱼入水的题材,但它又不止于写放鱼入水。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题材的表面,而是在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绘中,寄寓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这首《放鱼》寄意深远。其特色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写的是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恶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这一寻常事物,但诗人却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因而音流弦外,余响无穷,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许多正直的人们的遭际而深感同情。正如陶明濬《说诗札记》所指出的:“咏物之作,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语,乃为上乘也。”此诗可谓得其旨。

参考资料:
1、 崔钟雷.唐诗三百首.吉林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年01月第1版:第134页

fàng

qún tángdài 

zǎowéilóng jiāngmànyóu 
zhīxiāngěrxià chùkǒushìxiāngōu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帘幕疏(shū)¹风透。一线香飘金兽²。朱阑(lán)³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译文:户外的风吹进疏帘,香炉里飘起一线香烟。黄昏后倚遍红色的栏杆,廊上的月光如同白天。
注释:¹疏疏:稀疏。²金兽:兽形的香炉。³朱阑:红色栏杆。⁴月华:月光。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墙东 一作:东墙)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¹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墙东 一作:东墙)
译文:别离的滋味比酒还浓酽,令人瘦损病恹恹。此情比不上墙东的杨柳,春天时柳色依旧如去年。
注释:¹著人:使人。

  上片写景,由室内写到帘外,是寓情于景。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这两句通过对细风透进帘幕、香炉缕缕飘香的描绘,明写官妓刘淑奴闺房的幽雅芳美,暗写前来幽会告别的环境气氛,隐含越是美好、越是值得留恋,越是幽静、越是格外凄清的弦外之音。

  “朱栏倚遍黄昏后”二句,紧承首二句而来,由室内转而写室外,由黄昏写到深夜,勾勒出倚遍每一根栏杆、凝视着画廊上如昼月光的生动画面,传达出回忆往昔并肩倚栏,携手赏月,而今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愁绪。原来她从寂寞空房的炉烟袅袅记起当时两情绻缱的往事,如今离分两地,叫人思量。所以她不禁由室内走出帘外,在朱栏绕护的回廊上,一遍又一遍地倚栏望着,从白天盼到黄昏,从黄昏盼到浩月流辉的深夜。“月华如昼”,说明这是一个月白风清的良夜,往日相聚,两人浓情密意,喁喁低语,何等欢爱;可是而今天各一方,形单影只,欲语无人谁诉。教人深深惆怅。上片四句全部写景,而字里行间则洋溢着离愁别绪,因为往昔天天如此,而从今以后却不复再见了,对景伤情,万般无奈之意,尽在不言中了。这两句主要从时间上着笔,写离别之人从黄昏到深夜,倚遍栏杆,离愁无限,对月无绪的痛苦情态。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片写法正是如此。

  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着重抒情,借外景反衬内心的苦闷,是以景衬情。

  “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这两句是全词的主调,这种“别离滋味”只有自己深深地感到,要说出来却又十分抽象。词人在这里用“浓于酒”一词来形容描写这种离愁别绪的浓烈程度,这就使抽象的情感物态化、具体、形象,它不仅将比酒更浓烈的离愁别恨极为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来,而且将词人借酒浇愁的神态巧妙勾出,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著人瘦”一句便水到渠成,落到了实处。这种离愁竟使人为之憔悴,其滋味便可想而知了。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紧承前句而来,前两句写离愁滋味超过浓酒,进行正面对比;这两句写别情不及墙柳,则从反面衬托:柳叶只枯黄萎落于一时,春风一吹,柳色如故。言外之意,人一离别,各自天涯,是否能再续旧情,可就说不准了。这一反衬,由眼前的墙东柳触发而起,既信手拈来,又新奇贴切,极为深切地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情和缠绵悱恻之意,这就成为全词的点睛之笔。

  这首词写景纯用白描,毫不雕饰,清新流丽,而情寓其中;写情,直抒胸臆,决不做作,层层转跌,入木三分。其中绝无香泽绮罗之态,唯有不加矫饰之情。使词作具有清新流丽的风格特征。(池万兴)这首词风调清丽,情致缠绵,在婉约词中也属上乘之作。 (郑临川)

qiūruǐxiāng ·liánshūshūfēngtòu

zhānglěi sòngdài 

liánshūshūfēngtòu xiàn线xiāngpiāojīnshòu zhūlánbiànhuánghūnhòu lángshàngyuèhuázhòu 
biéwèinóngjiǔ zhuórénshòu qíngqiángdōngliǔ chūnniánniánjiù  (qiángdōngzuò dōngqiáng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