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万端空,赖存兄弟乐。移心入枯枰,暂得破寂寞。
老去万端空,赖存兄弟乐。移心入枯枰,暂得破寂寞。
胜负事小小,几人悟死活。分当推枰起,全局覆一著。
胜负事小小,几人悟死活。分当推枰起,全局覆一著。
陈曾寿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 6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不自识疏鄙(bǐ)¹,终年住在城。
译文: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
注释:¹疏鄙:粗野,俗陋。这里指诗人自己疏懒的性格。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过门¹无马迹,满宅是蝉(chán)声。
译文: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院子里尽是一片蝉的叫声。
注释:¹过门:登门;上门。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带病吟虽苦,休官¹梦已清。
译文: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
注释:¹休官:辞去官职。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何当学禅(chán)¹,依止古先生²
译文: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注释:¹禅观:即禅理、禅道,学佛参禅。禅,梵语“禅那”的省略,意“静思自虐”,“思维修”,为心注一境、正深思虑的意思。观,即观照。²古先生:道家对佛的称呼。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观,即观照。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即禅理、禅道),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

参考资料:
1、 韦立军 .《宋词鉴赏辞典》 :北京出版社 ,2009年05月 :15 .

xián--yáo

shíshūzhōngniánzhùzàichéng

guòménmǎnzháishìchánshēng

dàibìngyínsuīxiūguānmèngqīng

dāngxuéchánguānzhǐxiānshēng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秋夜促织¹鸣,南邻捣(dǎo)²急。
译文:寂静的秋夜,蟋蟀在尽情鸣叫。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正在赶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注释:¹促织:蟋蟀。²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思君隔九重¹,夜夜空伫立。
译文:亲爱的人啊!与你相隔千里却惹我每晚独自空立想念。
注释:¹九重:泛指多层。这里指遥远。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北窓(chuāng)¹轻幔(màn)垂,西户月光入。
译文:凝望北方只有静静的垂帘,不经不觉月已西沉、长夜过半,却无睡意。
注释:¹窓:同“窗”。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译文:透过窗纱,清幽的露水早已湿漉了天井边的台阶。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译文:问世间,有哪一对恩爱夫妻能承受这年复一年的分隔远离呢?

  南北朝诗人谢朓以山水诗著称,而《秋夜》却是一首闺怨诗,深刻地描写闺中怀人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后,却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留下诸多留守妇人愁漫空房,思满织机的悲壮诗篇。

  诗中首写就用了“促织”、“捣衣”两种常代表秋寒将至、巧妇勤织、远寄征人的意象,寓情于象,托物起兴,引发长期分居的年青妇女对远方亲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怀着缠绵思愁,深深情愫,直诉衷情:思君忆君远无期,唯有梦中才能一见,梦醒情尤伤,太伤神,太伤情,无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伫立”。

  诗中虽只写“南邻”、“北窓”、“西户”三个方位名词,却有隐却了“东落”之意,让人体会到独守空房,苦对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轻轻的垂帘却阻隔着远在万里的亲人,百般煎熬唯有无穷思忆。

  诗中“西户月光入”用景物来喻示时间。“入”字用得细致入微,写出圆月西沉,长夜过半的幽静时刻,而思妇心系夫君,幽怨难眠那种寂寞难奈的心境。

  在这“百草凝霜,玉阶露湿”的时节,久伫窗前。突然手触到湿冷的罗衣。啊!是露水侵润进来了。抬头往外一看,透过窗纱,隐隐看到湿漉的台阶闪着亮光。“何知”在这里更有惊觉之意。写出闺中妇人忘情沉思的痴呆形象。更表现出多年征战对夫妻家人的极度伤害。作者借秋夜思妇伤感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征战的深深痛恨及对因征战长期分离的人民深表同情。

  谢朓对唐代浪漫诗人李白影响极大。李白的诗中也常见谢朓所写物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就共用了谢朓《秋夜》中“捣衣”、“阶”、“露”。所以 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qiū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qiūzhīmíng nánlíndǎo 
jūnjiǔchóng kōngzhù 
běichuāngqīngmànchuí 西yuèguāng 
zhībáixià zuòshìjiēqiánshī湿 
shuínéngchángfēn qiūjìndōng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万里江天杳(yǎo)(ǎi)¹,一村烟树微茫²
译文:万里江天深远无际,近处的一村烟树也隐约微茫。
注释:¹杳霭:深远无计际的样子。霭:云气。²微茫:迷蒙的样子。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只欠孤篷(péng)¹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译文:面对这派烟雨迷檬的画卷,令人恍然如置身茫湘。只是没有真地坐在孤篷船上,倾听那满江的雨声飒飒地响。
注释:¹篷:船篷,这里指船。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译文:早晨淡淡的薄雾环绕在青山腰间,远处茫茫的烟水与沙岸齐平。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安得绿蓑(suō)¹青笠(lì)²,往来泛宅浮家³
译文:怎样才能身披绿蓑衣、头戴青竹笠,在这江湖之上以船为家飘荡一生?
注释:¹蓑: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²笠:用竹或草编的帽子。³泛宅浮家:以船为家,往来于江湖之间。

  第一首,先以“万里江天”写大景、远景,后以“一村烟树”写小景、近景,大、小、远、近结合,又以“杳霭”“微茫”表现其烟雨迷蒙、云树苍茫的景象。仅用十二字,“米家山水”的气象、神韵已和盘托出。

  三、四句倒装,既是表现对此画的观感,又是对此画艺术魅力的赞扬。因为所画者乃“茫湘奇观”,所以细观此画,恍如身在茫湘”;因为画里有水面无船,所以说“我”恍然之间已经身在茫湘,如果纵一叶扁舟“听雨”,该多好!可是呢,别的什么已应有尽有,就“只欠”一只小船。“只欠孤篷听雨”一句当然不是说没画孤篷是个缺点,而是用跳脱的诗句赞颂此画有“移情”魅力;又顺便补出一个“雨” 字,为前面的“香霭”“迷茫”点睛。

  第二首一二句“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进一步为“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补景。这么一补,江、天、树、村以及晓山、远水、平沙等,都迷蒙于云雾烟雨之间,因云雾烟雨的变化面“变态万层”,顿成奇观”。

  诗人面对“茫湘奇观”,萌生了弃官归隐,徜徉于“茫湘奇观”之间的意念,写出了后两句:“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张志和的《渔歌子》,又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之句。很明显,尤袤题画诗结尾两句中的“泛宅浮家”和“往来”“绿蓑”“青笠”,都取自张志和的言论和诗句,其借题发挥之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说,他厌倦仕途,想学张志和做烟波钓徒了;然而弃官归隐,又有许多实际困难,两句诗以“安得”领起,表现了难言的苦衷。题画诗,也以“诗中有我”为高格。既展现《茫湘奇观图》的气象神韵,又自抒怀抱,二者妙合无垠,正是这两首题画诗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名家选评中国文学经典丛书 宋诗举要[M].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350页
2、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M]: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067页

yuánhuīxiāoxiāngèrshǒu

yóumào sòngdài 

wànjiāngtiānyǎoǎi cūnyānshùwēimáng 
zhǐqiànpéngtīng huǎngshēnzàixiāoxiāng 

dàndànxiǎoshānhéng mángmángyuǎnshuǐpíngshā 
ān绿suōqīng wǎngláifànzháijiā 

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
故国¹春归²未有涯³,小栏高槛(jiàn)别人家。
译文:春回故乡美妙的景象无边无涯,那优美的小栏高槛是别人的家。
注释:¹故国:指作者的家乡。²春归:指春回大地。³未有涯:无边无际。⁴小栏高槛:小小的栏杆,高高的横槛。
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
五更¹(chóu)(chàng)回孤枕(zhěn)²,犹³自残灯照落花
译文:五更时惆怅苦闷又回到我心上,仍是孤灯一盏照着这片片落花。
注释:¹五更:天快亮时称五更。²孤枕:指作者自己孤零零地睡着。³犹:还。⁴残灯:灯已没油,光也昏暗了。⁵落花:指花朵零落,春即归去。

  诗的第一句写梦中的境界。作者远离家乡,久久不能归去,又正是大好的春天,思乡之情与眼前之景便衍成一梦,写自己回到了故乡,正是春光洒遍大地,无边无际。这里的“未有涯”三字,既包括姹紫嫣红”、“莺啼燕语”,也有作者的内心活动和无限的喜悦。虽然着笔不多,而喜悦之情却十分明显。次写梦后。一梦醒来,眼前所见却是小栏高槛,环境虽然优美,可惜不是梦中的故乡了,而是“别人家”。在这两句诗中,梦中回到故乡与现实中回不了故乡成了对比,梦中家乡春光大好与醒来“别人家”的“小栏高槛“成了对比。这样便把诗人极度怀念故乡,又恨不得归去的复杂情怀抒发得十分真切。

  诗的第三、四句紧承前两句写作者梦醒后的心情和环境。这些描写与第一句梦游故乡相对照,与第二句的描写紧紧相连。这里的“小栏高槛”是“别人家”,这里没有了梦游回乡的欢乐,有的只是自己五更独眠,苦闷、惆怅,室内只有残灯一盏,窗外还有纷纷的落花。这样便把诗人的内心世界,把诗人的情态和愁容展示出来,环境的凄凉冷落也写得逼真形象。这样,总观全诗,作者思乡这个题意便表现得更为完整了。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92-194 .

huáxià--kōng

guóchūnguīwèiyǒuxiǎolángāokǎnbiérénjiā

gèngchóuchànghuízhěnyóucándēngzhàoluòhuā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¹林。
译文:翡翠鸟栖息于南海之滨,雌雄相伴比翼树林间。
注释:¹珠树:即三珠树,古代传说中的树名。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译文:哪里知道美人的心思,对它的珍爱不下于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译文:在炎热的南国被杀害,珍丽的羽毛被放在宫殿之中。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yǐ)(nǐ)¹光首饰,葳(wēi)(ruí)²烂锦衾。
译文:美丽的翠羽制成的首饰光艳夺目,用羽毛装饰的被褥绚丽多彩。
注释:¹旖旎:本为旌旗随风飘扬貌,引申为柔美貌,犹言婀娜。²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岂不在遐远,虞(yú)¹²忽见寻。
译文:难道南海还不算遥远么,可是猎人们还是罗网追杀而来。
注释:¹虞:虞人(周礼执掌打猎的官名)。²罗:罗网。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译文:因为自己有才华,却反被才华所累,可叹这珍禽翡翠鸟也遭此厄运!

gǎ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sān--chénziáng

fěicuìcháonánhǎixióngzhūshùlínzhīměirénjiāoàihuángjīn

shāshēnyánzhōuwěitángyīnguāngshǒushìwēiruílànjǐnqīn

zàixiáyuǎnluójiànxúnduōcáixìnwèilèitànzhēnq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