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纪相思欲奋飞,百年心事苦相违。风尘跋涉容颜改,豺虎纵横信使稀。
二纪相思欲奋飞,百年心事苦相违。风尘跋涉容颜改,豺虎纵横信使稀。
忽枉缄书如见面,不胜悲喜却沾衣。有怀欲语无由写,骢马天涯几日归。
忽枉缄书如见面,不胜悲喜却沾衣。有怀欲语无由写,骢马天涯几日归。

yùnjiābīnshǐjiàn--liú

èrxiāngfènfēibǎiniánxīnshìxiāngwéifēngchénshèróngyángǎicháizònghéngxìn使shǐ

wǎngjiānshūjiànmiànshèngbēiquèzhānyǒu怀huáiyóuxiěcōngtiānguī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13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泉壑(hè)¹带茅茨(cí)²,云霞生薜(bì)³
译文:山泉沟壑绕着我的茅舍,云霞掩映帷幕般的薜荔。
注释:¹泉壑:这里指山水。²茅茨:原指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³薜帷:生长似帷帐的薜荔。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竹怜¹新雨²后,山³爱夕阳时。
译文:新雨过后青竹更是苍翠,夕阳挥中山色增添秀美。
注释:¹怜:可爱。²新雨:刚下过的雨。³山:即谷口。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闲鹭栖(qī)常早,秋花落更迟¹
译文:悠闲的白鹭早早就栖息,秋日的花朵迟迟不凋谢。
注释:¹迟:晚。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家僮(tóng)¹扫萝径²,昨³与故人期。
译文:家仆清扫着缀满绿萝的小径,早与故人相约盼他到来。
注释:¹家僮:即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²萝径:长满绿萝的小路。³昨:先前。

  从诗题中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邀请朋友赴约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他的书斋的清幽雅致,意在表达对杨补阙的盛情,期待他能如期来访,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准确、细腻的描绘来实现的。

  首联中“茅茨”为“茅屋”之意,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简朴的书斋。“薜帷”指“薜荔的墙帷”。应理解为墙上长满了薜荔,显示了居所的自然状态。句中用得最妙的是“带”字,应为动词“像带子一样环绕”,与第二句中的“生”相对应,能充分的引发读者的想象:山泉沟壑萦绕着诗人的小屋,浮云彩霞似从小院中升腾而起。此联为全诗的起笔,远观书斋,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如赏人间仙境。

  颔联与颈联写书斋周围的景物,“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是此诗是最出彩的句子,二者为倒装句,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指出它们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如此遣词造句,不仅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而且让它们具有了极强的色彩感,使读者很有质感地感受到竹林高山的清秀壮丽。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写了这里的鸟与花。白鹭早早的休息,只因一个“闲”字,充分说明了这里的幽静:鸟儿少有人打扰,便可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秋花迟迟不肯落下,只能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宜它们生长,便可久驻枝头。写鸟、花意在突出书斋环境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

  尾联写诗人早已让家人把那缀满绿萝的小径打扫干净,原因是昨天与杨补阙的约定。一如“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之妙。诗人在上文极力地推崇书斋的环境,意在引出这个约定,希望朋友能如约而至。

  此诗用字精准,形式工整,手法独到,写景唯美,表意含蓄,值得后人品读。

参考资料:
1、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06年10期

kǒushūzhāiyángquē

qián tángdài 

quándàimáo yúnxiáshēngwéi 
zhúliánxīnhòu shānàiyángshí 
xiánchángzǎo qiūhuāluògèngchí 
jiātóngsǎoluójìng zuórén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风雨端阳¹生晦(huì)(míng)²,汨(mì)³无处吊英灵
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注释:¹端阳:端午节。²晦冥:昏暗;阴沉,昏暗气象,出自《史记.龟策列传》。³汨罗:汨罗江。⁴吊:凭吊,吊祭。⁵英灵:指屈原。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海榴¹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²亦独³
译文: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注释:¹海榴:即石榴,古人以石榴传自海外,故名。²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诗人。³独:独自。⁴醒:清醒。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此诗起句写景,先写端午节的天气,晦冥而有风雨,借景抒情,运用风雨之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第二句兴“英灵何在”之叹,诗人想起了屈原的怀才不遇,运用屈原之典故,进而感伤身世,为屈原以及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感到愤懑,“汨罗无处吊英灵”一句中的“无处”既对应了上文的风雨晦暝,也抒发了屈原英灵无人凭吊的伤感。

  后两句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巧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运用对比的方法,表在自嘲,实指超脱自我。一个”醒“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回味无穷。

  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

参考资料:
1、 孙正国.元代以来的端午诗词: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91

yǒuduān

bèiqióng yuándài 

fēngduānyángshēnghuìmíng luóchùdiàoyīnglíng 
hǎiliúhuāyīngxiāngxiào jiǔyuānmíngxīng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昔人怀井邑(yì)¹,为有挂冠²期。
译文:过去那些离乡求仕的人,他们也时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最终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辞官荣归故里。
注释:郡楼:指滑州城楼。赞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¹井邑:乡邑,故里。²挂冠:谓辞官。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gěng)¹移。
译文:叹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虽然暂得返乡,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
注释:¹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
越吟¹因病感,潘鬓(bìn)²入愁悲。
译文:我年来多病,常常产生思乡之情;鬓发发白,但未曾建功立业,愈发感到失意。
注释:¹越吟:春秋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做官,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乡思。后用喻思乡之情。²潘鬓:西晋诗人潘岳,三十二岁鬓发就开始斑白,作《秋兴赋》以感怀。见《秋兴赋》序。后以指中年鬓发初白。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北指邯(hán)(dān)¹,应无归去期。
译文:马上又要离开故乡,这一去归乡无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壮志实现,功成名就。
注释:¹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从滑州(今河南滑县)归故乡赞皇,经过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言归乡无期。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诗的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抒写自己飘泊宦游,功业未就的悲叹。“挂冠”,本指指辞官,但这里的挂冠当指致仕返乡,此据上下诗意可知。后二句笔锋一转,感叹自己的仕宦未遇。诗人以飞转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树梗自喻,抒写飘泊之感,十分形象。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越吟”“潘鬓”来说明自己年来多病,经常引起思乡之情;鬓发早斑,功业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叹。“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而李德裕的家乡赵郡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诗中即以邯郸道代指通向家乡赵郡的道路。从“应无归去期”这句看,作者当是马上又要离开家乡,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够壮志实现,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这首诗在写法上独具特色。开头二句为立论的大前提,作者认为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历观古志士仁人的挂冠归乡,都是在功业成就之后。从而领起以下六句,反衬自己长期宦游各地不得返乡;今虽暂得归乡,而因职事在身,功业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荣归故里的遭际,内在逻辑十分严谨。通读全诗,虽多飘泊失意之叹,但仍然不乏对仕途的热切追求,表现出不做出一番事业就不返乡的进取精神。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019-1020页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白山¹前知世郎²,纯着³红罗锦背裆
译文:长白山脚下有一位知世郎,一律穿着红罗袍,外罩着鲜艳华丽的马甲。
注释: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公元605—616年)。¹长白山: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南。²知世郎:王薄起义后的称号,意即了解时势,懂得历史趋向的人。这里泛指王薄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³纯着:一律穿着。⁴罗锦:都是丝织品。⁵背裆:背心。这句描写王薄起义军身穿红衣,威武整齐。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长矟(shuò)¹侵天半²,轮(lūn)³刀耀日光。
译文:手持冲天的丈八长矛,手中挥动的宝刀刀光如日光耀眼。
注释:¹矟:同“槊”,长矛。²侵天半:伸到半空。³轮:同“抡”,旋转飞舞。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译文:以獐鹿、牛羊为食,保持着勇猛豪放的生活习性。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忽闻官军¹至,提刀向前荡²
译文:一旦听到官军来围剿的消息,他便提刀上马,带领队伍奋勇杀敌。
注释:¹官军:指隋王朝的反动军队。²荡:冲击。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¹
译文:是啊,与其远征辽东去战死,还不如跟随这位领袖起义反抗,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伤心的呢?
注释:¹伤:这里指悲伤。

  这是一首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歌谣,热情地赞美了王薄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他那种与反动统治阶级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这首歌谣以通俗的语言、高昂的格调、热烈的感情、铺叙的手法,颇为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古代革命农民的英雄群相。

  前四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其外貌:长白山脚下有一位英俊的青年,他身穿纯一色的红罗袍,外罩鲜艳华丽的马甲,手持着冲天的丈八长矛,腰挂着闪闪发光的弯刀……从衣着到携带的武器,一幅生动的肖像画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注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语,如“红”“锦”“耀日光”等,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立体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重点写他携带的武器,则突出了他的性格和身份,为下文作了铺垫。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这两句从主人公的生活习性来写,突出主人公的英勇、剽悍和粗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至此,一个勇猛英武的农民起义领袖在读者眼前树立起来了。“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转入战场斗争场面的描写。作为起义军领袖,他对朝中的贪官污吏和保护这些贪官污吏的官兵是怀着刻骨仇恨的,当他听到官军来围剿起义军的消息时,立即英姿勃勃地提刀上阵,带领起义军奋勇杀敌。起义军英勇无畏,所向无敌的气概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炀帝曾想远征辽东,大批征发百姓充当士卒。这两句的意思是:与其远征辽东,参加不义的战争,白白地死在外面,还不如拿起武器来反抗,斩杀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这里,表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与其受压迫而死,倒不如起义反抗而死!表现了当时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无比憎恨,和视死如归的反抗精神。

  这首歌谣气势雄浑、豪放,形式质朴、生动。遣词造句,也准确、精炼。特别是所用的动词,大都写得有声有色。如“侵”字,表现出起义军高昂的士气夭矫天际,“耀”字,衬托出起义军光辉的业绩昭同日月。一个“荡”字,更生动有力地描绘出起义军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真实地描写了起义军的一个生活侧面。“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更喊出了起义军宁死不屈的心声。

  隋代的民谣,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存的一些篇章,主要是反映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富于现实性和斗争性。这首《隋大业长白山谣》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中通过对起义军领袖的塑造、歌颂,表现了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对起义军的无比爱戴。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主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969
2、 叶桂刚,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 白话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5,第93页
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赤阑(lán)¹尽香街²直,笼(lǒng)³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译文:赤阑桥同芳香的繁华街市笔直连接,笼罩街市的细柳娇弱无力。金碧辉煌的楼阁直上青空,花映晴日,隔着帘帷透过红影。
注释:¹赤阑桥:又称赤栏桥,赤红栏杆的桥,在安徽合肥城南。²香街:指各种香气混杂的繁华街市。³笼街:指柳荫。⁴金碧:指金碧辉煌的楼阁。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黄衫¹飞白马,日日青楼²下。醉眼不逢人,午香³吹暗尘。
译文:黄衫贵少骑着飞奔的白马,日日寻花问柳,系马在青楼下。两眼醉朦胧,在闹市上横冲直撞旁若无人,正午风吹花香,散入马蹄扬起的暗尘。
注释:¹黄衫:贵族的华贵服装。黄衫客。唐代蒋防《霍小玉传》谓有豪土身穿轻黄衫,骑骏马,将李益带至霍小玉处。这里指豪侠之士。²青楼:指妓院。³午香:中午时分散发的花香以殛脂粉香混合在起。

  此词上片写繁华都市花街柳巷之景,下片写冶游狎妓之人品行之丑恶、神态之骄横,状景写人,前后相合,寓讽其中,委婉含蓄,艺术上颇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十里长街繁华绮丽的外景,且于写景中寓有情意,词境迷离悄恍:朱红栏干的桥梁横跨水面,桥的尽头是一条笔直的长街;街的两旁,嫩柳繁茂,柔条披拂,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桥曰“赤阑”,暗示桥的华美;街曰“香”,更耐人寻味;而且它是笔直的,暗示街道繁华。柳可“笼街”,足见柳多。这柳又既“细”且“娇”,显示出她那婀娜多姿,柔条动人的神态。难怪李庚说陈克“诗多情致,词尤工”(《词跋》),只此开头两句,就已情致绵绵了。不仅把柳的姿态“形容曲尽”;而这既“香”且“直”又紧挨着河桥的“街”,更婉转多姿。

  第三句应首句的“香街直”,写这长街果然与众不同,它的楼房建筑,金碧辉煌,高大伟岸,直上青空。“金碧”色浓,“青空”色淡,用一“上”字把它们联系起来,一片青淡高远的背景衬托下,“金碧”更光辉耀眼。“花晴帘娇红”,由上句楼房的巍峨矗立,而到那一户户的具体人家。这些人家也与众不同,不仅有花,而且花色鲜艳,花光明媚,花气袭人。一个“晴”字把花的艳丽芬芳,和其爽心悦目的视觉美,充分表露出来。接着,词人又用“帘娇红”来作渲染。这五个字意境完整,帘娇的红,是由于“花晴”,而若无“帘娇红”的映衬,也就减少了“晴”的份量,所以这里它们是互为表里的。这一来,花红,帘红,帘娇红,连晴朗的天气,也都成了红彤彤的。词人很善于烘托气氛,渲染环境,他的词格调高远,情思闲雅,而终归于淳厚。所谓“一语之艳,令人魂绝”(王世贞语),但这“艳”,绝不如温词的“香而软”,而是更具意趣。

  过片两句黄衫,隋唐时贵族少年所穿的黄色华贵服装。《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唐明皇“以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后用黄衫指衣饰华丽姿容秀美的少年公子。这里身着黄衫的贵公子,骑着白马,不是去游春,却是“日日青楼下”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以“飞”字联系“黄衫、白马”,缴足了人的奔驰之状。而“日日”二字又见人的奔驰之频。

  下片第三句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这些贵公子花天酒地一番之后,醉眼惺忪,骑高高的白马上,横冲直撞,旁若无人。十里长街,花香柳媚,时当午刻,正是繁华热闹的时候。说“不逢人”,是从反面着笔,说明这公子哥目中无人,一切都不在乎。

  结句写一阵马蹄声沙沙踏过去后,“黄衫飞白马”的娇子远去了,马蹄掀起的尘土仍腾起空中。这时,正是中午,花开正红,随着尘土,也传来阵阵花香。“香”与“尘”是给人以相反感触的事物,但此刻,它们却夹杂一起。“午香”与“暗尘”之间,用了一个“吹”字。“暗尘”不会送来“午香”,只有风可送来花香,说“吹”有“暗尘”扬起的意思。

  这首词的结构于写景中寓有深意。李白《古风》之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写豪贵人物招摇过市的情状,只以“扬尘”一事点出,此词结句拟之,而作者寓意,则藏而不露,更有“似尽而不尽”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117-1119页

mán··chìlánqiáojǐnxiāngjiēzhí--chén

chìlánqiáojǐnxiāngjiēzhílóngjiēliǔjiāojīnshàngqīngkōnghuāqíngliányǐnghóng

huángshānfēibáiqīnglóuxiàzuìyǎnféngrénxiāngchuīàn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