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花影太夸犹,香不能沾影自留。咫尺直须论万里,终朝何止似三秋。
水中花影太夸犹,香不能沾影自留。咫尺直须论万里,终朝何止似三秋。
月临窗纸将穿眼,风透帘栊未上钩。此是最消魂境界,蓬山何处海西头。
月临窗纸将穿眼,风透帘栊未上钩。此是最消魂境界,蓬山何处海西头。

huāyǐng--sūnyuánxiāng

shuǐzhōnghuāyǐngtàikuāyóuxiāngnéngzhānyǐngliúzhǐchǐzhílùnwànzhōngcháozhǐshìsānqiū

yuèlínchuāngzhǐjiāng穿chuānyǎnfēngtòuliánlóngwèishànggōushìzuìxiāohúnjìngjièpéngshānchùhǎi西tóu

孙原湘

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 58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何处名僧到水西¹,乘舟弄月宿泾(jīng)溪。
译文: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注释:¹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平明¹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cè)²踏云梯。
译文: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注释:¹平明:天明、天亮。²金策:禅仗。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腾身转觉三天¹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译文: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注释:¹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是指高空。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xuè)浪肯居支遁(dùn)¹下,风流还与远公²齐。
译文: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注释:¹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骏。”见《世说·言语》注。²远公:即慧远,晋名僧。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míng)猿啼。
译文: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徵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水西寺是唐代一所著名的寺院。此寺座落在安徽泾县城西。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上。这里“林壑邃密,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宝胜寺又叫水西奇,白云寺又叫水西首寺,崇庆寺又叫天宫水西寺。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李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因此,此诗开头就写道:

  “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自何方和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他来泾溪是为了欣赏这里的风月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泾溪就是在水西寺旁。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第二天清晨此僧就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上山走了。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却走的山路。“金策”即锡杖,“云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云中,故云“踏云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上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紧接着后—联又顺手拉来历史上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是东晋时的高僧。他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他为人放浪不羁、善于玄辩。

  《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为后代文人所赞赏。此联的意思是: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一夜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自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却用七言排律写诗。李白这首七言排律,也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373-375

biéshānsēng--bái

chùmíngsēngdàoshuǐ西chéngzhōunòngyuè宿jīng

píngmíngbiéshàngshānshǒuxiéjīnyún

téngshēnzhuǎnjuésāntiānjìnhuíkànwànlǐng

xuèlàngkěnzhīdùnxiàfēngliúháiyuǎngōng

biéjiànxiāngmíngyuán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zhà)¹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译文:霅溪湾里一钓鱼为生的渔翁,舴艋小舟做家一会向西一会向东。
注释:渔父:一名“渔歌子”。¹霅溪:水名,在今浙江。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江上雪,浦(pǔ)¹边风,笑着荷衣²不叹穷。
译文:江上的白雪,水滨的清风陪伴,面带笑容,身着荷叶做的衣服并不感觉自己贫穷。
注释:¹浦:水边、岸边。²荷衣:用荷叶编成的衣。此处指隐士的衣服。

··yúnwāndiàowēng--zhāngzhì

zhàwāndiàowēngměngwèijiā西dōng

jiāngshàngxuěbiānfēngxiàozhetànqióng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行尽荒林一径¹²,竹梢深处数枝开。
译文:走到荒林的尽头,只见一条布满青苔的小路,通向竹林深处,那里数枝梅花傲然开放。
注释:¹径:狭窄的道路。²苔:苔藓植物,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绝知南雪羞(xiū)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译文:尽管花色洁白,它却羞于与向阳的白雪为伍。它本想与春风结伴,迎风展瓣又耻于自我为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译文:长在野桥旁边的梅花呵,你好像只愿意接受月光的恩惠。寒谷中,只要根还在,到了春天你依然会抽枝吐蕊。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¹忽吹花落来。
译文:我酒醉之后,不忍心睡在庭前梅树之下,是害怕春风突然吹落花瓣,让我触目伤怀洒泪。
注释:¹恐:害怕。

  诗人着意突出梅花之品节,而不是突出其形之美。梅花不慕盛春之荣华,不畏霜雪,也不步他花之后尘,独自在冰天雪地之中傲然开放。

  诗歌为突出梅的高尚品节,从三层意义上进行对比描写:

  一是开放于“竹梢深处”,荒林、苔藓之类更烘托出梅之清高风格;

  二是与南雪相比,与桃杏众花相比,南雪易于消融,而梅花却不易凋谢,梅花也不像桃杏众花那样,轻易委身于东风;

  三是以其生长环境之恶劣、冷寞烘托其品节,即使在野桥边、寒谷中,它也能显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

  此诗托物寓志,借梅花抒发自己真实情感。在张道洽的所有梅花诗中,确为上乘之作。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东阁¹官梅²动诗兴,还如何逊(xùn)在扬州³
译文: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注释:¹东阁: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²官梅:官府所种的梅。³何逊在扬州:典出《初学记》卷二十八。何逊:南朝梁诗人。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¹²自由?
译文: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在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注释:¹春:一作“花”。²可:一作“更”。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幸不折来伤岁暮¹,若为²看去乱乡愁。
译文: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注释:¹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²若为:怎堪。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江边一树垂垂¹发,朝夕²(cuī)人自白头。
译文: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注释:¹垂垂:渐渐。²朝夕:时时,经常。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用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遇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谊。“此时”,即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大概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一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诉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两句是说:这一树梅花啊,如今也在渐渐地开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此头安得不白?与梅花梅树又有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

  此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原来,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立论的出发点,应该也是一个“情”字。这首诗“直而实曲,朴而实秀”(清人黄生语),在杜诗七律中,别具一种风格。

参考资料:
1、 赵庆培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16-517 .

péidēngshǔzhōudōngtíngsòngféngzǎoméixiāngjiàn

 tángdài 

dōngguānméidòngshīxìng háixùnzàiyángzhōu 
shíduìxuěyáoxiāng sòngféngchūnyóu 
xìngzhéláishāngsuì ruòwéikànluànxiāngchóu 
jiāngbiānshùchuíchuí zhāocuīrénbáitóu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却,双眉敛(liǎn)恨春山¹远。
译文: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注释: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¹春山:指美人眉色。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蜡烛泪¹流羌(qiāng)笛怨²,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lǎn)。醉里不辞金爵(jué)³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译文: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
注释:¹烛泪:烛油下流如泪也。²羌笛怨:羌人吹笛往往引起戍边者思归之情,故日“羌笛怨”。³金爵:饮器也。爵,雀也,刻其形于器上,故名饮器为爵。⁴阳关: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上片写情侣相逢和追忆,用了几个大起大落的顿挫转折,将当前和往昔的时间线纠结成一团乱麻。“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而“低语”的,虽是“前欢”,但看到的却是昔日爱侣由于情感复杂而“频转面”,由于喜中含悲而“双眉敛恨春山远”。难忘的旧情,离别的痛苦、长久的思念,意外的重逢,这些复杂的经历和情感在某个时间地点如果突然交织在一起,自然会触发情感的猛烈撞击和引起思维的纷繁扰乱,词中出现的忽今忽昔,忽喜忽悲的跌宕起伏,正是体现了这种极度的复杂和矛盾情感。

  下片写短暂相逢后的再别之痛。在蜡泪频流的烛光下,在羌笛声声的怨曲中,她情知将别,“偷整罗衣”,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慌乱,想说出自己的心思,又因为大庭广众之中,难于启齿,索性装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矛盾;而他什么话也无法说,只是“醉里不辞金爵满”,毫不推辞地一杯接着一杯。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时,酒宴上奏起了离歌《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令他肝肠寸断。

diéliànhuā··fènglóutóngyǐnyàn--féngyán

fènglóutóngyǐnyànxiāngféngquèshèngdāngshíjiànqiánhuānpínzhuǎnmiànshuāngméiliǎnhènchūnshānyuǎn

zhúlèiliúqiāngyuàntōuzhěngluóchàngqíngyóulǎnzuìjīnjuémǎnyángguānchángqiāndu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