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软黄金茹,咸酸碧玉齑。诗脾本虚薄,莫遣着羊蹄。
甘软黄金茹,咸酸碧玉齑。诗脾本虚薄,莫遣着羊蹄。
刘崧

刘崧

(1321—1381)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11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缸中酒似渑,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
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缸(gāng)中酒似渑(shéng)¹,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²
译文:水面辉映着美丽的晚霞,船头纷扬着细细的芦花。缸中酒有渑水那么多,天边的山色美如画,宽阔的秋江上有一片海鸥栖息的江沙。如果要问哪里是我家,红树掩映中有柴门的那间屋子就是啦。
注释: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此为北曲,属双调。¹酒似渑:酒像渑水那么多。渑水,古河名,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今已淤塞。²那搭:那里,那一带。

  这是一首小令,抒写的是作者游宴后邀朋乘舟晚归时的情景,是作者描写自然风光、表现闲适放逸生活情调的代表作。小令前五句写景,以浓墨重彩由远及近、由面及点、由实及虚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境界恢宏的秋江晚霞图;最后两句是写人,通过作者与友人的对话表现其归隐生活的惬意。全曲语言通俗而不乏文采,笔调轻松而富于情韵。

  首二句“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地点。芦花在秋天开放,这是一个霞光明丽的秋天的傍晚。“水面”“船头”“芦花”三者组合在一起,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地方色彩。这二句字面没有写人,然而抒情主人公已在其中,他的目光由远而近,在船头停住,所以说:“铺水面辉辉晚霞,点船头细细芦花。”“辉辉”“细细”是仔细观察体会的结果,因为细,所以芦花下垂,所以会点着船头,他看得那么细,那么有味,可见其心绪之恬静悠逸。

  次三句“缸中酒似绳,天外山如画,占秋江一片鸥沙”,再由近而远,描绘山水。这三句也没有写人,而又句句写人,——原来这位抒情主人公正坐在船中喝酒,所以有这时间、这心情去欣赏远近景物。“酒似渑”,极言酒之多,还够他慢慢喝的,他就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地观赏景物。他看了水面晚霞、船头芦花之后,便放目望去,远山隐约可见,在宽阔的江面上有一片栖息水鸥的沙渚。山水如此淡雅闲静,这是把抒情主人公的心态物化了。远近上下的景物全由“我”将其连缀组合成一个整体画面,并且是物“我”交融的。

  最后二句“若问谁家是俺家,红树里柴门那搭”以自问自答作结。这“红树”“柴门”所在的地方,从抒情主人公的视线看,当是在鸥沙附近的秋江之畔,而且也只有这样画面才完整,色调浓淡相衬而又和谐,与首二句相应而圆合。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至此才直写人物,自道府第,看来他也有点憋不住了,饶有趣味。

  因陈铎作曲,化用前人的较多,故常被论家指斥,或谓其“曲多蹈袭(《曲苑·雨村曲话》),或说他“所为散套,既多抄袭,亦少才情”(何良俊《四友斋曲说》),而对他精通声韵协律合乐的制曲艺艺术却是一致公认的。即便批评他“多抄袭”的何良俊也不得不肯定他在声韵艺术方面的成就:“字句流丽,可入弦索。《三弄梅花》一阕,颇称作家。”(《四友斋曲说》)顾启元则更为概括地对此作了肯定:“陈铎为指挥,善词曲,又善谑。”(《客座曲话》)这二“善”当然仅是从制曲艺术而言的,并完全扣住了曲的特点和陈铎的独到之处。陈铎确实是善谑的,如上举诸曲,都具有程度不同的谑味,而在《滑稽余韵》集中更是比比皆是,真可谓竭尽揶揄调侃之能事。

  总之,尽管陈铎有“蹈袭”之病,而作为讲究声韵必须合律的散曲艺术而言,人以“能手”“乐王”称之,适得其所,而广泛而又生动地反映明弘治正德间社会生活面貌的《滑稽余韵》集更属他人所无,前人都充分肯定了他所作出的贡献。汪廷讷曰:“曲虽小技乎,摹写人情,藻绘物采,实为有声之画……金元作者尚矣。于昭代,独北面陈大声氏。……其韵严,其响和,其节。词秀而易晰,音谐而易按。言言蒜酪,更复擅场,借使骚雅属耳,击节赏音。里人闻之,亦且心醉。”(《刻陈大声全集序》)曹学佺曰:“其所著有《梨云》《可雪》《月香》《纳锦郎》诸稿,而《滑稽余韵》……则又妙极俳谐,令人绝倒。大都流丽清圆,丰藻绵密,事尽而思不乏趣,言浅而情弥刺骨。”(《汪昌朝精订陈大声集序》)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下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209
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草寒鸦。隐映残霞,寥落归帆,呜咽鸣笳。
记当年六代¹豪夸²,甚江令³归来,玉树无花?商女歌声,台城(chàng)望,淮水烟沙。问江左风流故家,但夕阳衰(shuāi)草寒鸦。隐映残霞,寥(liáo)落归帆,呜咽鸣笳(jiā)
译文:记得六朝时的金陵,是多么显耀豪华!为何江令归来以后,竟满城衰败无花?隔江犹听亡国歌女的声声卖唱,台城远望秦玉河水的渺渺烟沙,问金陵旧时的豪门如今都在哪里?只见夕阳斜照下的一片枯草,飞来飞去的几点寒鸦;残霞掩映中的寥落归帆,伴着呜咽悲凉的胡笳。
注释:双调: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双调为元曲常用宫调。蟾宫曲: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小令兼用。又名“折桂令”“步蟾宫”“东风第一枝”。¹六代:指三国时的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它们都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历史上合称“六朝”。²豪夸:竞相夸耀奢侈豪华。³江令:指江总,陈代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东)人,仕梁、陈、隋三朝。⁴玉树无花:即指由陈后主亲自创作的曲子《玉树后庭花》,它历来被看作是亡国之音。⁵商女:歌女。⁶台城:六朝时的禁城,三国时期为东吴后苑所在,遗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⁷江左:即江东,今江苏一带,此专指金陵。⁸风流故家:指六朝显赫一时的王、谢家族。

  这是一支小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之作。全曲内容共分三个层次。

  开头三句为第一层,缅怀往昔。一般文人登临怀古,都是触景生情,面对江山发思古之幽情。这首小令一开始就将读者引入千年前的历史氛围中:“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在金陵建过都城的六个朝代,都竞相夸耀自己奢侈豪华。这层曲的意思是,在这六朝竞相夸耀奢侈豪华的金陵,当年陈朝的江总,回来后为什么再也听不到《玉树后庭花》的歌曲了呢?这就是说,六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已是繁华销歇,江河日下,并隐含有责备陈代君臣荒淫无度、误国害民的弦外之音。

  接着三句为第二层,写作者似仍沉浸在历史的反思之中,耳边仍萦绕着歌女们《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当登上台城纵情眺望之时,他眼前便展现出一片辽阔无垠的江淮原野。这就是:“商女歌声,台城畅望,淮水烟沙。”以上三句化用刘禹锡《台城》诗:“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最后五句是曲子的第三层,作者面对如画的大好河山,生发无限感慨。这一层曲词的意思是,试问当年世代相传的大贵族世家哪里去了?只剩下夕阳、衰草、寒鸦,一派深秋的黄昏景象。在晚霞的映照下,大江之中,归帆点点,凄凉寥落,胡笳呜鸣,显然已是元代蒙古人的天下!故国之思尽在不言中。这几句写得情景交融。

  综观这首词,含蓄凝练,工丽精巧,引用典故也顺应自然,显示了卢挚散曲创作明白如话、生动清丽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元曲鉴赏辞典(第一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76

chángōng··jīnlíng怀huái--zhì

dāngniánliùdàiháokuāshénjiānglìngguīláishùhuāshāngshēngtáichéngchàngwànghuáishuǐyānshāwènjiāngzuǒfēngliújiādànyángshuāicǎohányǐnyìngcánxiáliáoluòguīfānyànmíngjiā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译文:秋风夹杂着秋雨吹过南楼,立秋这一天,夜晚比以往更凉快一些。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宝鸭¹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²
译文:鸭形状香炉里的沉香已消散火星已消灭,侍女们闲暇时间自顾自弹奏着箜篌。
注释:¹宝鸭:即香炉。因作鸭形,故称。²空侯:即箜篌。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这首诗是赞扬李白的诗歌及其才识。李白的诗歌想落天外,气势宏大,情感激昂奔放,语言流畅自然,诗风豪迈飘逸;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在诗歌格律、炼字、奇崛等方面对后世的韩愈、孟郊、江西诗派等都有重大影响,有一定的流弊。而元好问崇尚的是雄浑自然的风格,对于刻意雕琢、苦吟等都是持反对意见的。因此,这里元好问以 “总为从前作诗苦”而“憔悴”杜甫来反衬李白笔底银河,奔流直下,一气呵成。另一方面,元好问认为李白不光文才卓异,而且也是象鲁仲连一类的人物,关注现实,有政治才能,不为官而周游各地,排难解纷。

lùnshīsānshíshǒu··shí--yuánhǎowèn

yínluòjiǔtiāncéngqiáocuìfànshānqián

shìjiāndōng西shǒuwǎngzheshūshēngdàilián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
译文:夏麦上场,春蚕出筐,这正是田家大忙的时节。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yāng)¹
译文:风调雨顺,半月天才下一个晚上的雨,过几天看田地的秧苗都泛青。
注释:¹皆青秧:田地的秧苗都泛青。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
译文:天晴下雨都恰合农民的心愿,自古难得。妻子在家里,丈夫在农田雨自忙碌。
倏凉骤暖蚕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
倏凉骤暖蚕易蛾¹,大妇络丝中妇织。
译文:天气很快就从凉爽变得暖和,蚕很快结茧,茧破蛾出来,大媳妇在缫丝,二媳妇在织布。
注释:¹蚕易蛾:蚕很快结茧,茧破则蛾出。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中妇辍(chuò)闲事铅华¹,不比大妇能忧家。
译文:二媳妇忙里偷闲修饰打扮,和大媳妇相比,不能很好为家里操劳。
注释:¹铅华:搽脸的粉。事铅华,修饰打扮之意。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译文:大媳妇饭做熟了都不能及时吃,辛辛苦苦等到养蚕的事情忙结束。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小妇初嫁当少¹宽,令伴阿姑²³过日。
译文:小妇刚刚过门,不好就让她辛苦,只是陪着阿婆玩笑度日。
注释:¹少:稍微。²阿姑:即小姑。³顽:嬉也。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zhù)二麦饶丝绵¹
译文:希望明年还有今年这样的收成,能有多余的大麦、小麦和丝绵。
注释:¹“剩贮”句:意为能有多余的大麦、小麦和丝绵。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
小妇莫辞担上肩¹,却放大妇当姑前²
译文:小媳妇不推辞挑起家务的担子,自己去劳动,让大媳妇在婆婆前侍奉相陪。
注释:¹担上肩:挑起家务的担子。²当姑前:在婆婆前侍奉相陪。

  这首诗描述农桑丰饶之年,一个农家各有分工共同努力从事紧张劳动的欢悦情景。诗歌刻画这家三个媳妇的不同个性及其在繁忙时刻的不同表现,并表达了农民对农业不断获取丰收的愿望,以及对改善生活的追求。全诗风调纯美,情趣盎然。

  全诗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由农时人笔,写夏麦上场,春蚕出筐,这正是田家大忙的时节,恰好又是风调雨顺,“阴晴随意”。麦收过后,新秧又已泛青,只见那夫妻双双在田地里忙碌。这真是农家难得的好时光。这一层作者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写出了田家不误农时的勤劳和劳动的热情,赞叹之意已包融在字里行间。

  第二层集中笔墨写农家三妇。在蚕已作茧、蚕事正忙之时,大妇绕丝,中妇织帛。中妇年轻,忙里偷闲,不时还要用胭脂打扮一番,比不上大妇操劳顾家,忙得连吃饭都不能及时,一直辛苦到蚕事结束。小妇刚刚过门,不好就让她辛苦,

  只是陪着阿婆玩笑度日。这田家辛劳而又和美的情景,是通过家中三位媳妇各自不同的神态举止表现出来的。这里的笔法与辛稼轩《清平乐》词“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相似。辛词依次刻画人物以赞美农家的劳动生活。陈诗则从农家妇女来落笔,排行地位分明,神情各异,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的情趣。第三层写对明年继续得到好收成的祝愿,“剩贮二麦饶丝绵”,农家希望辛苦劳动能结出果实。作者在全诗的结尾,又补写一笔“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小妇今年是新嫁娘,理当照顾,明年就应该减轻大妇的负担,让她去陪陪阿婆了。

  作者在这首古诗里反映了风调雨顺年景农民一家的辛勤劳动生活,也写出了劳动之家纯朴和美的家风,以及获得丰收的喜悦和愿望。作者的赞美田家之情是以质朴真切而又饶有情趣的笔触表现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210页
2、 王国钦.《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 云中谁寄锦书来:宋代合集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02月第1版:第39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