駴目新传鬼斧工,飞轮何事走艨艟!于今旧物尤珍重,看取枯槎入禁中。
駴目新传鬼斧工,飞轮何事走艨艟!于今旧物尤珍重,看取枯槎入禁中。

lánshǐfàncháliù--qiūféngjiǎ

xièxīnchuánguǐgōngfēilúnshìzǒuméngchōngjīnjiùyóuzhēnzhòngkànchájìnzhōng

丘逢甲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 1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bì),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¹,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²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³,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
译文: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如今这一个劫后余生的人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哀声,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被我谢绝。
注释:¹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²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³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撚 一作:捻)
中州¹盛日,闺门多暇(xiá),记得偏重三五²。铺翠冠儿³,撚(niǎn)金雪柳,簇(cù)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huán)霜鬓(bìn),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多有闲暇游戏,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头上戴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撵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到如今形象容貌十分憔悴,像被风吹过一样蓬乱的斑白两鬓也无心梳理,也懒得夜间出去看灯了。倒不如偷偷地守在帘儿底下,听听外面别人家的欢声笑语。
注释:¹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²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³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⁴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⁵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⁶济楚: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处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yǒng ·luòróngjīn

qīngzhào sòngdài 

luòróngjīn yún rénzàichù rǎnliǔyānnóng chuīméiyuàn chūnzhī yuánxiāojiājié róngtiān fēng láixiāngzhào xiāngchēbǎo xièjiǔpéngshī  (róngjīnzuò róngjīn )
zhōngzhōushèng guīménduōxiá piānzhòngsān cuìguānér niǎnjīnxuěliǔ dàizhēngchǔ jīnqiáocuì fēnghuánshuāngbìn jiànjiānchū xiàng liánérxià tīngrénxiào  (niǎnzuò niǎn )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¹归于腐坏澌(sī)²(mǐn)³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gōng)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¹⁰施于事,况于言乎?
译文: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也都变成腐朽、消亡殆尽的地步。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各种事物及世人有分别——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圣贤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或著作了。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有著作传世的了。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然而当时孔门中众多弟子都极其尊重颜渊,无人敢与他相比。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在德行上能胜过颜渊。由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来看,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注释:¹一:全,都。²澌尽:全部消失。澌,尽。³泯灭:消灭净尽。⁴逾:通“愈”。⁵不朽:不可磨灭。⁶有得:指能成功。⁷政事:冉有、季路。⁸陋巷:狭小的巷子。⁹肱:指胳膊。¹⁰待:凭借。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予读班固¹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zhù)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shǔ);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²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³? 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译文: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多至百余篇,也有少的约三四十篇。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 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失,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功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注释:¹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²工:工巧。³汲汲营营:心情急切地营求不已。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¹文章,稍稍见²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³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译文: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而名声显著人前。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不过,我希望借本篇文章挫一挫你的锐气,和勉励你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这篇文章给你。同时,我自己相当喜爱为文写作,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注释:¹为:写。²见:助动词,表被动。³文辞:文章。⁴摧:折,抑制。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穆叔与范宣子论何者为“不朽”的一段名言。范宣子以世禄为不朽,穆叔却认为世禄不能称为不朽。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欧阳修这篇文章里所说的“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就是指立德、立功、立言。全文用了一半篇幅,论三者之所以为不朽。并将“修之于身”(立德)放在最高地位,“见之于言”(立言)排在第三,这自然不无重道轻文的意思。但这篇文章的主旨,又不在权衡文道之孰重孰轻,而另有其深意在。

  文章重点在第三段——论立言之不可恃。细读这段文字,会发现文章在立论上有一个矛盾。前面说,圣贤是不同于草木、鸟兽、众人的,这种人“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他们之所以被人尊为圣贤,长存不朽,是由于他们曾经立德、立功、立言。这里指明立言为三不朽之一。而第三段又说:“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这是说,立言之士,与草木鸟兽之必然速朽没有区别。下文说得更明显:著作之士“卒与三者(指草木、鸟兽、众人)同归于泯灭”,是前后矛盾。

  再三涵泳这段文字,就会悟出这里面有含而未申之意。这含而未申之意,正是该文的主旨之所在。第一,古人留下的著作,大多数仅在《汉书·艺文志》诸书中著录其书名、篇目,具体的作品则“百不一二存”。这说明,历史对立言之士的著作进行了无情的淘汰。那“百不一二存”的传世之作,是大浪淘沙剩下来的金子,是经受过时代的严格考验的,其余的早就湮没不存了。于此可见,文章难工,传世不易。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这是作者的慨叹,既以自勉,也以之勉徐无党。其次,前两段把“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三者并列为“不朽”,是阐述古代经传中论道之言,反映的是书本上的人生价值观念。第三段论立言之不可恃,将与鸟兽众人同归于泯灭,是欧阳修读史自悟之理。所谓言之不可恃。就是文章著述不重于人的委婉说法。这是从历史事实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实践中呈现的另一种价值观念。书本上的价值观念与实践中的价值观念如此不同,遂使古今无数文士为之荷笔彷徨。作者自己一生的体验,便是明证。因此,文章结尾用“亦以自警焉”,暗暗透出个中消息。由此可见,这篇文章还表明了自古以来文章之士共同的悲哀,因以之警徐无党。

  这样就见出该文的第一个特点:题旨深隐。欧阳修在其《论尹师鲁墓志》一文中提出:写作应该力求“文简而意深”,并说:“春秋之义,痛之益至,则其辞益深。……诗人之志,责之愈切,则其言愈缓。”他这篇《送徐无党南归序》,无愧于文简意深、爱深言切的典范之作。

  全文立意,既重在表明文之难工与立言之不足恃,抒发包括自己在内的千古文章之士共同的悲慨,写来便情真语切,感慨深沉,这是该文的另一个特点。自古文士,留下来的篇章已仅“百不一二”,其余都“散亡磨灭”,是事之一可悲。留传下来的文章,“文字丽矣,语言工矣”,又“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是事之二可悲。这些人士活着的时候,“汲汲营营”,辛苦忙碌、呕心沥血地进行写作,才达到文丽语工的境地;而当其“忽焉以死”,仍然免不了“同归于泯灭”,是事之三可悲。末了写到“今之学者”,穷其一生精力,孜孜于文字著作,结果是“皆可悲也”。这段文字,饱含深情,既哀人亦复自哀。那种苍茫万古之意,发而为声,则抑扬唱叹,慷慨苍凉。试诵读第三段,先用“百不一二存焉”,“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发出深沉的咏叹;次用“汲汲营营”一个反问句抒发感慨;再用“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一收一顿;最后用“皆可悲也”放声长吁:语调吞吐抑扬,声情契合,不仅足以“摧其(徐无党)盛气”,也足以引起后之文士读此文者无限悲怆。事之不平,积为愤懑。全篇无一愤语,却饱含愤意于笔端。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还有一个特点:结构非常紧凑,前呼后应,针线绵密,因此读来气势流贯,又回环往复,现出一种感情上的涡流。人手一句,先提出“草木”、“鸟兽”、“众人”三者都无法逃避同归灭亡的自然规律,然后从“众人”中引入“圣贤”,说他们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六字扣紧首句,文境稳步推开。接下去论圣贤之所以不朽在于修身、施事、见言,将三者平列。继以比较法层层筛选,步步推出中心。首则拿“施事”与“见言”比,论见之于言者不如施之于事;再拿“施事”、“见言”与“修身”比,引孔子的弟子宰我、子贡善于言语,冉有、季路长于政事,都比不上能修身立德而并不长于言语、政事的颜回,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立言居三者之末,渐渐过渡到第三段论立言之不足恃,文意暗暗逗出,又层层推进。到第三段,先说“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束以“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荣华”紧承“丽”字,“好音”紧承“工”字,接榫紧密。又加上“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使草木、鸟兽、众人汇齐,与篇首第一句“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桴鼓相应。复承以“而卒三者同归于泯灭”、“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再提“泯灭”、“不朽”,首尾回环,遥相顾盼,使这篇短文在畅达中有一种遒练逆折的劲气。这些地方,都见出作者为文炼气的功力和缜密的文心。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439-1443

sòngdǎngnánguī

ōuyángxiū sòngdài 

    cǎoniǎoshòuzhīwéi zhòngrénzhīwéirén wéishēngsuī érwéitóng guīhuàijìnmǐnmièér érzhòngrénzhīzhōng yǒushèngxiánzhě shēngqiějiān ércǎoniǎoshòuzhòngrénzhě suīérxiǔ yuǎnércún suǒwéishèngxiánzhě xiūzhīshēn shīzhīshì jiànzhīyán shìsānzhěsuǒnéngxiǔércún xiūshēnzhě suǒhuò shīshìzhě yǒuyǒuyān jiànyánzhě yòuyǒunéngyǒunéng shīshì jiànyán shīshūshǐsuǒzhuàn rénjiēnéngyánzhīshìzāi xiūshēn érshīshì jiànyán  kǒng yǒunéngzhèngshìzhě yǒunéngyánzhě ruòyánhuízhě zàilòuxiànggōngér qúnránzhōngrén rándāngshíqúnjiētuīzūnzhī wéigǎnwàngér érhòushìgèngbǎiqiānsuì wèiyǒunéngzhīzhě xiǔércúnzhě dàishīshì kuàngyán 

    bānwénzhì tángshū jiànsuǒliè sāndàiqínhànlái zhùshūzhīshì duōzhězhìbǎipiān shǎozhěyóusān shípiān rénshèngshǔ érsànwángmiè bǎi èrcúnyān qièbēirén wénzhāng yángōng cǎorónghuázhīpiāofēng niǎoshòuhǎoyīnzhīguòěr fāngyòngxīnzhīláo zhòngrénzhīyíngyíng érránzhě suīyǒuchíyǒu érsānzhětóngguīmǐnmiè yánzhīshìgài jīnzhīxuézhě shèngxiánzhīxiǔ érqínshìjìnxīnwénjiānzhě jiēbēi 

    dōngyángshēng shǎocóngxué wéiwénzhāng shāoshāojiànchēngrén  érqúnshìshì gāo yóushìzhīmíng wénjìn shuǐyǒngérshānchū cuīshèngérmiǎn guī gàoshìyán ránwéiwénzhě yīnjǐngyān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万里¹(qú)²月,春来³六上弦
译文: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注释:¹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²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³春来:今春以来。⁴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时时¹²暗室,故故满³青天
译文: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搜索,洒满无垠的蓝天。
注释:¹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²开:指照亮。³满:指月光洒满。⁴青天:蓝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¹²风襟(jīn)³静,高当泪脸悬
译文: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注释:¹爽:清爽,凉爽。²合:环绕,充满。³风襟:衣襟。⁴当:对着。⁵悬:悬挂天空。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南飞有乌鹊¹,夜久²落江边。
译文: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注释:¹乌鹊:乌鸦。²夜久:夜深。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万里瞿塘月

wàntángyuè

 tángdài 

wàntángyuè chūnláiliùshàngxián 
shíshíkāiànshì mǎnqīngtiān 
shuǎngfēngjīnjìng gàodānglèiliǎnxuán 
nánfēiyǒuquè jiǔluòjiāngbiān 
有时云与高峰匹,不放松峦历历。望里依岩附壁,一样黏天碧。
有时云与高峰匹,不放松峦(luán)历历¹。望里依岩附壁,一样黏(nián)天碧。
译文:一时间云彩与高峰相聚,与峰间青松不明的样子。望着依偎在另一侧岩壁的云彩,一样的与天交接。
注释:松峦峰:山名,浙江遂昌、河北平泉、辽宁锦州等地均有之,此处可能指浙江。¹历历:清楚明白。²
有时峰与晴云敌,不许露珠轻滴。别是娇酣颜色,浓淡随伊力。
有时峰与晴云敌,不许露珠轻滴。别是娇酣(hān)颜色,浓淡随伊力。
译文:有时候山峰与天气作对,不允许山间的露珠轻易滴落,而云气的颜色深浅浓淡,随着山崖之势变化。
此词咏山岚云雾变幻奇观。上片以云为主,下片以山为主。各以“历时”两字作领,叙次井然,奕奕历神。全词以拟人手法,写得清新别致,和婉多姿。

měirén··yǐngsōngluánfēng--hóuwényào

yǒushíyúngāofēngfàngsōngluánwàngyányàngniántiān

yǒushífēngqíngyúnzhūqīngbiéshìjiāohānyánnóngdànsuí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
幽人在何所,紫岩有仙躅。
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
月下横宝琴,此外将安欲。
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
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
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
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
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续。
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续。
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
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
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
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
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
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
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
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霄密。
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实。
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实。
宁知轩辕后,更有伶伦出。
宁知轩辕后,更有伶伦出。
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
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
裁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
裁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
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
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
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
不如山上草,离离保终吉。
宝龟尺二寸,由来宅深水。
宝龟尺二寸,由来宅深水。
浮游五湖内,宛转三江里。
浮游五湖内,宛转三江里。
何不深复深,轻然至溱洧。
何不深复深,轻然至溱洧。
溱洧源流狭,春秋不濡轨。
溱洧源流狭,春秋不濡轨。
渔人递往还,网罟相萦藟。
渔人递往还,网罟相萦藟。
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
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
丰骨输庙堂,鲜腴藉笾簋。
丰骨输庙堂,鲜腴藉笾簋。
弃置谁怨尤,自我招此否。
弃置谁怨尤,自我招此否。
馀灵寄明卜,复来钦所履。
馀灵寄明卜,复来钦所履。
松生北岩下,由来人径绝。
松生北岩下,由来人径绝。
布叶捎云烟,插根拥岩穴。
布叶捎云烟,插根拥岩穴。
自言生得地,独负凌云洁。
自言生得地,独负凌云洁。
何时畏斤斧,几度经霜雪。
何时畏斤斧,几度经霜雪。
风惊西北枝,雹陨东南节。
风惊西北枝,雹陨东南节。
不知岁月久,稍觉枝干折。
不知岁月久,稍觉枝干折。
藤萝上下碎,枝干纵横裂。
藤萝上下碎,枝干纵横裂。
行当糜烂尽,坐共灰尘灭。
行当糜烂尽,坐共灰尘灭。
宁关匠石顾,岂为王孙折。
宁关匠石顾,岂为王孙折。
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
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
寄言悠悠者,无为嗟大耋。
寄言悠悠者,无为嗟大耋。
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
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
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
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
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
幽人重其德,徙植临前堂。
连拳八九树,偃蹇二三行。
连拳八九树,偃蹇二三行。
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
枝枝自相纠,叶叶还相当。
去来双鸿鹄,栖息两鸳鸯。
去来双鸿鹄,栖息两鸳鸯。
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
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
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
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
彩凤欲将归,提罗出郊访。
彩凤欲将归,提罗出郊访。
罗张大泽已,凤入重云飏。
罗张大泽已,凤入重云飏。
朝栖昆阆木,夕饮蓬壶涨。
朝栖昆阆木,夕饮蓬壶涨。
问凤那远飞,贤君坐相望。
问凤那远飞,贤君坐相望。
凤言荷深德,微禽安足尚。
凤言荷深德,微禽安足尚。
但使雏卵全,无令矰缴放。
但使雏卵全,无令矰缴放。
皇臣力牧举,帝乐箫韶畅。
皇臣力牧举,帝乐箫韶畅。
自有来巢时,明年阿阁上。
自有来巢时,明年阿阁上。

  第一首,王绩选择宝琴以自喻,“材抽下山干,徽点昆丘玉。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都是自己才华的象征。而且宝琴又先后奏了《广陵散》和《楚明光》这样高雅的曲子,但曲高和寡,无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来欣赏,寄寓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二首王绩以翠竹自比,写了他所处的艰难的环境“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食”,不仅如此,还有性命之忧,“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翠竹虽然有用,但却终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之草,得以繁茂生长。他上一首表现了出仕的愿望后,在这一首又马上表现出了消极的畏祸心理,又趋向于隐。这种心理状态又持续到下一首。

  第三首写宝龟处身不慎,因此落入罗网,惨遭杀身之祸。王绩想到了出仕后政治生涯的风波无常,继上一首表现出了畏惧和隐逸避祸的心理。

  在第二首和第三首王绩意欲归隐后,王绩第四首又写了松树,尽管生得其地,免遭砍伐,但却是自生自灭。“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表现了王绩想到归隐虽可自保,但却不甘心无为无用的心理。出仕的欲望又有所抬头,接着又写了第五首。

  第五首虽然写了“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流露了王绩知足求全的心理,似乎道家的隐逸思想又占了上风,但最后一句“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却又明显地表现出他渴望出仕的心理。

  可将第六首视为前五首的总结和终结,它是王绩苦苦思索和挣扎后得出的一个结果。前几句写凤凰高翥远翔,表明了王绩决心归隐。但最后四句又写在“皇臣力牧举,帝乐箫韶畅”的时候,他自会重返朝阁,经世济用的。

  《古意六首》风格朴质无华,完整地体现了王绩关于仕与隐的心理矛盾,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从怀才不遇到归隐避祸,从不甘无用到意欲出仕,从决心归隐到期盼清明盛世重返朝阁的心理过程。

liùshǒu--wáng

yōurénzàisuǒyányǒuxiānzhú

yuèxiàhéngbǎoqínwàijiāngān

cáichōushāngànhuīdiǎnkūnqiū

bàojiāolóngchúnchánfènghuáng

qiándàn广guǎnglínghòumíngguāng

bǎijīnmǎishēngqiānjīnchuán

shìzhōngzishuízhīxīnsuǒshǔ

zhúshēngxiàcāngcāngzhì

绿yínfēngjìncuìjīngfànxiāo

shuāngsǎnfēngyuānluánshíshí

níngzhīxuānyuánhòugèngyǒulínglúnchū

dāoéjiànxúngēnzhūzuòxiāngshī

cáiwèishíèrguǎnchuīzuòxióng

yǒuyòngsuīshāngxīnzhāo

shānshàngcǎobǎozhōng

bǎoguīchǐèrcùnyóuláizháishēnshuǐ

yóunèiwǎnzhuǎnsānjiāng

shēnshēnqīngránzhìqínwěi

qínwěiyuánliúxiáchūnqiūguǐ

rénwǎngháiwǎngxiāngyínglěi

cháoshīyùnhuìchángxuèliú

fēngshūmiàotángxiānbiānguǐ

zhìshuíyuànyóuzhāofǒu

língmíngboláiqīnsuǒ

sōngshēngběiyánxiàyóuláirénjìngjué

shāoyúnyānchāgēnyōngyánxué

yánshēnglíngyúnjié

shíwèijīnjīngshuāngxuě

fēngjīng西běizhībáoyǔndōngnánjié

zhīsuìyuèjiǔshāojuézhīgànzhé

téngluóshàngxiàsuìzhīgànzònghéngliè

xíngdānglànjǐnzuògònghuīchénmiè

níngguānjiàngshíwèiwángsūnzhé

shèngshuāiyǒushíshèngxiánwèichángxiè

yányōuyōuzhěwèijiēdié

guìshùcāngcāngqiūláihuāgèngfāng

yánsuìhánxìngzhīshuāng

yōurénzhòngzhílínqiántáng

liánquánjiǔshùyǎnjiǎnèrsānxíng

zhīzhīxiāngjiūháixiāngdāng

láishuāng鸿hóngliǎngyuānyāng

róngyīnchénghòujīnshāng

chìxīnjūnshíwàng

cǎifèngjiāngguīluóchūjiāo访fǎng

luózhāngfèngzhòngyúnyáng

cháokūnlángyǐnpéngzhǎng

wènfèngyuǎnfēixiánjūnzuòxiāngwàng

fèngyánshēnwēiqínānshàng

dàn使shǐchúluǎnquánlìngzēngjiǎofàng

huángchénxiāosháochàng

yǒuláicháoshímíngniánāsh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