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暖还寒昨夜风,江城东望晓溟蒙。不知春色在何处?三十二峰烟雨中。
骤暖还寒昨夜风,江城东望晓溟蒙。不知春色在何处?三十二峰烟雨中。

zhōngchūnwàng--qiūféngjiǎ

zhòunuǎnháihánzuófēngjiāngchéngdōngwàngxiǎomíngméngzhīchūnzàichùsānshíèrfēngyānzhōng

丘逢甲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 14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秋风入窗里,罗帐(zhàng)¹起飘飏(yáng)
译文: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注释:¹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仰头看明月,寄(jì)情千里光¹
译文: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诗的第一句“秋风入窗里”,以朴素本色的口语,写出日常生活极为平常的景象。“秋风”这一意象所特具的萧瑟感和时序易迁,给思妇带来的感触是不难想见的。尤其是“入窗里”三个字,仿佛将秋风那股萧瑟寒凉之气也带入了室内,弥漫于整个闺房。虽未明写思妇的感触,但由此引起的凄寂感固可意合。紧接着第二句,仿佛又只是写极平常的风起帐飘的景象。但罗帐的意象本与夫妻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罗帐飘扬的动象,往往更具有这方面的暗示。可是,如今当秋风入窗、罗帐飘扬之时,这个室内却显得分外空寂,往日双方深情蜜意、鱼水谐和的象征物——罗帐,由于人在千里之外,此刻竟成为触景生悲的媒介物了。这就自然引出了三、四二句。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有瞥见风飘罗帐到仰头看月,视线由室内移至室外。这本是思妇不假思索而不自觉的目光转换,但在“看月”的过程中,却不由自主地产生连翩浮想。明月光照千里,分隔两地的离人皆可看到它,而且把它看作传递相思的凭籍,在“仰头看明月”的过程之间,思妇已然思扬千里、心飞向远方的亲人;但“隔千里兮共明月”,双方空间的遥隔又使相思之情更为强烈。因此,又进一步产生“寄情千里光”的愿望:既然彼此同在一轮明月的光照之下,想必也能托此“千里光”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千里之外的远人吧!这个想象极为新奇,也极自然而优美。引起思绪的外物(明月),在女主人公感情的酿化之下,此刻竟成了寄情的载体。由于明月的光波柔和清亮似水,在形态、质感上,与女子相思怀远的柔情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把它化为“寄情”的载体,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全篇只写了秋风、罗帐和明月这三种物象,但是由于它们作为诗歌意象,各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的色彩,都与思妇怀远之情有着关联,因此就共同组成了一个情调幽美、意境悠远的艺术境界。它有一般民歌的清新明朗、朴素自然,却跟它们在表情上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¹人去,拜月楼空。
译文:初晓雾朦胧,前面溪水潺潺,百鸟啼叫匆匆,心上人早已离去,只余下空荡荡的拜月楼。
注释:¹凌波:形容女子走路轻盈,后代指美人。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¹。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译文:去年的今日,我俩邂逅于东面的城门,仍记得那时的你,恬淡的站在桃花树下,随风翩翩起舞的桃花和你姣好面容相映发出温暖的光彩。
注释:¹“鲜妆”句:化用唐朝诗人崔护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当年志意欲横秋,今日思之重可羞。
当年志意¹欲横秋²,今日思之重(zhòng)³可羞
译文:想当年雄心壮志高,现在想来真真觉得无比羞愧。
注释:岁暮:暮年。自贻:写给自己。¹志意:雄心壮志。²横秋:形容人的气势很盛。³重:很,特别。⁴可羞:惭愧。
事到强图皆屑屑,道非真得尽悠悠。
事到强图皆屑(xiè)¹,道非真得尽悠悠²
译文:正发奋强图之时却疲惫匆迫,未求得真知灼见便转向庸俗无为。
注释:¹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²悠悠:指悠闲自在。庸俗,荒谬。
静中照物情难隐,老后看书味转优。
静中照物情难隐,老后看书味转优。
译文:静心观察事物才能求真,年老读书会越发感悟。
谈麈从容对宾客,荐章重叠误公侯。
谈麈(zhǔ)¹从容对宾客,荐章²重叠³误公侯。
译文:清雅的谈论足以从容应对宾客,连篇累牍的举荐奏章反误了功名。
注释:¹谈麈:清谈。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谈麈,指古人清谈时所执的麈尾。清谈是指在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释义为清雅的谈论。²荐章:推荐人材的奏章;举荐文书。³重叠:重重叠叠。指连篇累牍。
已蒙贤杰开青眼,不顾妻孥怨白头。
已蒙贤杰开青眼,不顾妻孥(nú)¹怨白头。
译文:既蒙贤人垂青重用,哪管妻儿报怨发白年衰。
注释:¹妻孥:妻和子。
谷口郑真焉敢望,寿陵余子若为谋。
谷口郑真¹焉敢望,寿陵余子²若为谋³
译文:做不到谷口郑真那样清高隐居,倒像寿陵少年邯郸学步。
注释:¹谷口郑真:西汉末年谷口(今陕西礼泉东北)人郑子真,为人清高,耕读不仕,修道静默,隐逸民间,修身自保,非其所有,决不苟求。焉敢望:怎敢企望。²寿陵余子:战国时期,燕国寿陵(现在的河南洛宁县)一个少年,特别迷恋赵国国都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专门到邯郸学习,结果他不仅没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态,连自己的也全忘了。余子:长子之外的儿子。³若为谋:好像是同谋,同类。
鼎间龙虎忘看守,棋上山河废讲求。
(dǐng)¹龙虎²忘看守³,棋上山河废讲求。
译文:管控不好厨房的水火,又讲不清棋中谋略。
注释:¹鼎间:指厨房。²龙虎:指水火。龙为水,虎为火。³忘看守:忘记了看管。⁴棋上山河:指棋枰世界。废讲求:很难讲明白。
一枕晴窗睡初觉,数声幽鸟语方休。
一枕晴窗¹睡初觉,数声幽鸟²语方休。
译文:明亮的窗边一觉睡到大天亮,闻听得静鸟数声鸣叫。
注释:¹晴窗:明亮的窗户。²幽鸟:静鸟。用于描写幽静环境中的鸟儿,一动一静,交相辉映,增添意趣之用。
林泉好处将诗买,风月佳时用酒酬。
林泉¹好处将诗买,风月²佳时用酒酬(chóu)
译文:好山好水好写诗,良辰美景饮美酒。
注释:¹林泉:山林与泉石。指隐居之地。²风月:指美丽的景色。
三百六旬如去箭,肯教襟抱落闲愁。
三百六旬¹如去箭,肯²³(jīn)落闲愁。
译文:一年三百六十日光阴似箭,岂能让无端无谓的忧愁装满胸。
注释:¹三百六旬:指一年。旬:一旬为十天。²肯:岂肯,岂能。³教:让。⁴襟抱:胸襟,内心。胸中。落:装。闲愁:无端无谓的忧愁。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zhēn)¹送风急,蟠(pán)(shuài)²思高秋³。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líng)(lù),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译文: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注释:¹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²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³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⁴兴况:情趣,意趣。⁵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⁶醽醁:古代的一种美酒。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¹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ōu)²。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lán)干十二³,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qī)枕卧江流。
译文: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注释:¹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²金瓯:酒杯的美称。瓯,杯子。³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⁴欹:斜倚着,斜靠。

  米芾写中秋赏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上片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来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来,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shuǐdiàotóu··zhōngqiū--fèi

zhēnshēngsòngfēngpánshuàigāoqiūláiduìjǐngxuésòngjiěbēichóushōushíliángxìngkuàngfēnzūnzhōnglíngbèijuéshèngyōuyǒuduōqíngchùmíngyuèguànánlóu

chàngjīn怀huáihéngyùnyōuyōuqīngshíliángjièdàojīnōuàitiānfēngbiànlángànshíèrzhòuruòpíngzuìkùnzhīxǐngzhěnjiāngliú

濛濛洒平陆,淅沥至幽居。
(méng)¹洒平陆²,淅(xī)(lì)³至幽居。
译文:大雪纷纷飘落在原野上,淅沥的声音笼罩着我的居所。
注释:¹濛濛:微雪空濛貌。²平陆:平原。³淅沥:雪落之声音。
且喜润群物,焉能悲斗储。
且喜润群物¹,焉(yān)能悲斗储²
译文:我且为它能滋润万物而欢喜,哪里能因为自己无斗米之储而悲哀呢。
注释:¹群物:万物。²斗储:斗米之蓄。
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译文:旧友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只见鸟儿雀儿成群地落到我庭中觅食。

xuěshǒu··sān--gāoshì

méngméngpíngzhìyōu

qiěrùnqúnyānnéngbēidòuchǔ

jiāojiǔjiànniǎoquèt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