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筴迈前路,将言陟高岑。中途阻且艰,忽复至夕阴。
理筴迈前路,将言陟高岑。中途阻且艰,忽复至夕阴。
林木郁萧森,烟雾亦何深。不见好鸟翔,但闻哀猿唫。
林木郁萧森,烟雾亦何深。不见好鸟翔,但闻哀猿唫。
重明曷由际,怅望此嵚崟。恒恐岁年暮,遂为霜雪侵。
重明曷由际,怅望此嵚崟。恒恐岁年暮,遂为霜雪侵。
恻怆不能言,泪下忽沾襟。
恻怆不能言,泪下忽沾襟。
刘崧

刘崧

(1321—1381)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11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更沽(gū)¹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sī)马愁。
注释:¹沽:买。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¹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²
注释:¹兴:感兴,感怀。²明珠莫暗投:喻贤者应择主而仕。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此诗写高适在淇水卫地送别魏八时依依不舍之情。高适事先备好淇上美酒,然后骑马到驿站,与魏八泛舟淇水。船行进在弯弯的淇河上,两岸山岭乌云密布,风雨大作,适逢中秋。诗人告诫魏八,若无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
月高楼外柳花明,单衣怯露零。小桥灯影落残星,寒烟蘸水萍。
月高楼外柳花明,单衣怯露零¹。小桥灯影落残星,寒烟蘸(zhàn)水萍²
译文:月亮高悬在楼外的天空,皎洁的月光将杨柳、花草照得鲜明。衣裳单薄,耐不住夜晚的寒冷。小桥上闪烁的灯影陪伴着落入水中的星星,冷冷的烟雾笼罩着河中的浮萍。
注释:¹单衣怯露零:指衣裳单薄,耐不住夜晚的寒冷。²寒烟蘸水萍:水中的浮萍浸没在夜晚寒冷的烟雾中。
歌袖窄,舞环轻,梨花梦满城。落红啼鸟两无情,春愁添晓酲。
歌袖窄,舞环¹轻,梨花梦满城。落红啼鸟两无情,春愁添晓酲(chéng)²
译文:歌女窄窄的袖口将飘带一圈圈轻盈地舞动,梨花飘落纷飞梦幻般地洒满全城。花落凋零与杜鹃啼鸣这两样最是无情,它们出现就预示着春天踏上了归程,春天的愁绪都添注进清晨的酒醉之中。
注释:¹舞环:指歌女歌舞时所佩玉环。²春愁添晓酲:一春的忧愁还要添上清晨醉酒的苦痛。酲,病酒。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shēn)¹彼南山²,维³之。畇(yún)原隰(xí),曾孙之。我疆¹⁰我理¹¹,南东¹²其亩。
译文: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注释:¹信:即“伸”,延伸。²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³维:是。⁴禹:大禹。⁵甸:治理。⁶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畇:平整田地。⁷原隰: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⁸曾孙:后代子孙。⁹田:垦治田地。¹⁰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¹¹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¹²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上天¹同云²。雨(yù)³(fēn),益之以霡(mài)(mù)。既优既渥(wò),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译文:冬日的阴云密布天曾,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曾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注释:¹上天:冬季的天空。²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³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⁴雰雰:纷纷。⁵益:加上。⁶霢霂:小雨。⁷优:充足。⁸渥:湿润。⁹沾:沾湿。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疆埸(yì)¹翼翼²,黍稷彧(yù)³。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bì)我尸宾,寿考万年。
译文: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注释:¹埸:田界。²翼翼:整齐貌。³彧彧:同“郁郁”,茂盛貌。⁴穑:收获庄稼。⁵畀:给予。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中田有庐¹,疆埸有瓜。是剥是菹(zū)²,献之皇祖³。曾孙寿考,受天之祜(hù)
译文: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曾天的赐福。
注释:庐:草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²菹:腌菜。³皇祖:先祖之美称。⁴祜:福。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祭以清酒¹,从以骍(xīng)²³,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liáo)
译文:祭坛曾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注释:¹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时用。²骍:赤黄色(栗色)的牲畜。³牡:雄性兽,此指公牛。⁴鸾刀:带铃的刀。⁵膋:脂膏,此指牛油。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是烝(zhēng)¹是享²,苾(bì)³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驾临徜徉。愿神灵赐以宏福无量,子孙们享福万寿无疆。
注释:¹烝:冬祭。²享:祭献,上供。或以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³苾:浓香。

  此诗首章写开疆拓土,开篇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第二章写风调雨顺。天上彤云密布,瑞雪纷纷,加之小雨如酥,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第三章写酒食祭祖。地界整齐,庄稼茂盛,曾孙收获,酿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宾客,静享清福,万寿无疆。

  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田中有庐,地畔种瓜,剥削干净,腌渍上供,敬献先祖。曾孙长命百岁,都是受上天佑护。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第五章写清酒牺牲。先以清酒祭献,继之以红色雄牛作牲,一并敬献先祖享受。曾孙作为主祭之人,手执带鸾铃之刀,剥开皮毛,取出血脂,干干净净敬献先祖。

  第六章写祭典礼成。冬祭进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报子孙大福大贵,万寿无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56-460

shēnnánshān

míng xiānqín 

shēnnánshān wéidiànzhī yúnyúnyuán zēngsūntiánzhī jiāng nándōng 

shàngtiāntóngyún xuěfēnfēn zhīmài yōu zhān shēngbǎi 

jiāng shǔ zēngsūnzhī wéijiǔshí shībīn shòu寿kǎowànnián 

zhōngtiányǒu jiāngyǒuguā shìshì xiànzhīhuáng zēngsūnshòu寿kǎo shòutiānzhī 

qīngjiǔ cóngxīng xiǎngkǎo zhíluándāo máo xuèliáo 

shìzhēngshìxiǎng fēnfēn shìkǒngmíng xiānshìhuáng bàojiè wànshòu寿jiāng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凉风起天末¹,君子²意如何。
译文: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
注释:¹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²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¹几时到,江湖²秋水多。
译文: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注释:¹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²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文章¹憎命²达,魑(chī)(mèi)³喜人过
译文: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注释:¹文章:这里泛指文学。²命:命运,时运。³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⁴过:过错,过失。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应共冤魂¹语,投诗赠汨(mì)²
译文: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¹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²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tiānhuái怀bái

 tángdài 

liángfēngtiān jūn 
hóng鸿yànshídào jiāngqiūshuǐduō 
wénzhāngzēngmìng chīmèirénguò 
yīnggòngyuānhún tóushīzèngluó 
背庭缘恐花羞坠。心事遥山里。小帘愁卷月笼明。一寸秋怀禁得、几蛩声。
背庭缘¹恐花羞坠。心事遥山里。小帘愁卷月笼明。一寸秋怀禁得、几蛩(qióng)²声。
注释:¹缘:因为。²蛩:此处指蟋蟀。
井梧不放西风起。供与离人睡。梦和新月未圆时。起看檐蛛结网、又寻思。
井梧¹不放西风起。供与离人睡。梦和新月未圆时。起看檐(yán)²结网、又寻思。
注释:¹井梧:井边的梧桐。唐女诗人薛涛有《井梧吟》诗。²檐蛛:屋檐下的蜘蛛。

  《虞美人》,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双调,有两格,其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此首为第一格。  

  “背庭”两句怕赏花,并触发怀乡情。“背”,即弃也,这儿引申为“不去”。此言词人不去庭园赏花,是因为怕园中之花被人滥赏而愤而早凋。其实这并非是“花羞坠”,而是人有愁,且惜花也。词人心中愁的是羁旅在外,因秋至而起乡愁,所以词人的心早已不在乎欣赏什么花,而是已飞向群山阻隔的故乡——四明。“小帘”两句,言词人卷起帘子放那明亮的月光入室,室中瞬时由朦胧转为清晰,词人的心境也随之由浓愁减为轻忧。但是,心境刚刚转好,却又因“举头望明月”,两耳闻蛩鸣,使他又添一重怀乡新愁。  

  “井梧”两句,紧承上片,发挥思乡情。言秋风起,桐叶落,簌簌的落叶声,似那西风烦人的脚步声,在室外徘徊不去。词人羁旅在外,夜闻此声,辗转反侧,更是因离愁别恨而不能成眠。“梦和”两句,言词人即使在睡梦中,也在思念亲人。他说:我们分居两地多像天上的弯弯新月,还不到十五团圆之时。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醒后不能成寐,他索兴披衣起来,踱到室外,见屋檐边蜘蛛正在周而复始地劳碌结网,不禁又联想到自己也与它一样,为生计所迫,在他乡劳碌奔波度日的处境。真是对景伤情,徒添悲伤。据词意此词应是词人早期之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