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深息交游,独往寻僧庵。径转忽异色,迎面堆浓岚。
山深息交游,独往寻僧庵。径转忽异色,迎面堆浓岚。
高柯正脱叶,新红醉霜酣。上方带修竹,万翠犹毵毵。
高柯正脱叶,新红醉霜酣。上方带修竹,万翠犹毵毵。
到门剥啄久,伛偻应瞿昙。院静无履声,微闻度檀楠。
到门剥啄久,伛偻应瞿昙。院静无履声,微闻度檀楠。
长老信古德,耿悫致敬谦。同居尽清修,不数前三三。
长老信古德,耿悫致敬谦。同居尽清修,不数前三三。
上堂俨夕课,龙吟起深潭。一步千威仪,千业一拜参。
上堂俨夕课,龙吟起深潭。一步千威仪,千业一拜参。
皈依罪过身,惨怛人天含。旁观敢赞叹,偷懈徒心惭。
皈依罪过身,惨怛人天含。旁观敢赞叹,偷懈徒心惭。
方知设教力,历劫礼所担。晚寻竹径归,回首情犹耽。
方知设教力,历劫礼所担。晚寻竹径归,回首情犹耽。
夜枕接瞻闻,寝寐同清严。
夜枕接瞻闻,寝寐同清严。
陈曾寿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 6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摄帽弛带隐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衣短褐,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久之,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长叹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谐,困如是也!”翁曰:“观子形体,无苦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适之谓?”翁曰:“此不谓适,而何谓适?”答曰:“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吾尝志于学,富于游艺,自惟当年青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亩,非困而何?”言讫,而目昏思寐。
开元¹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hán)(dān)道中,息邸舍²,摄帽弛带隐囊而坐,俄见旅中少年,乃卢息也。衣短褐³,乘青驹(jū),将适于田,亦止于邸(dǐ)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久之,卢息顾其衣装敝亵(xiè),乃长叹息曰:“大丈夫息世不谐,困如是也!”翁曰:“观子形体,无苦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息曰:“吾此苟息耳,何适之谓?”翁曰:“此不谓适,而何谓适?”答曰:“士之息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吾尝志于学,富于游艺,自惟当年青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quǎn)亩,非困而何?”言讫,而目昏思寐。
译文:唐开元七年,有一个道士吕翁,获得了神仙之术。有一次他行走在邯郸的路上,住在旅舍中,收起帽子解松衣带靠着袋子坐着,一会儿见一个走在路旅途中的少年,这位少年就是卢生。他身穿褐色粗布的短衣服,骑着青色的马,准备去田间劳作,也在旅舍中停下,和吕翁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言谈非常畅快。过了好长时间,卢生看看自己的衣服破烂肮脏,便长声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不得意,困窘成这样啊!”吕翁说:“看您的身体,没有痛苦没有灾病,言谈有度,却叹困,为什么啊?”卢生说:“我这是苟且偷生啊,哪有什么合适之说?”吕翁说:“这样还不叫合适,那什么叫合适呢?”回答说:“士人活在这世上,应当是建功立名,进出朝廷应该不是个将就是个相,家中用来盛装食物的鼎应该排成列,听的音乐应该可以选择地听,让家族更加昌盛家庭更加富裕,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合适啊。我曾经致力于学习,具有娴熟的六艺,自己觉得高官可以容易地得到。现在已经是壮年了,还在农田里耕作,不是困还是什么?”说完,就眼睛迷蒙,昏昏欲睡。
注释:¹开元:唐玄宗年号。²邸舍:旅舍,旅店。³短褐:古时贫贱人所穿的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一本作“短裘”。⁴列鼎而食:古代王侯贵族,家口众多,以鼎盛食进餐。⁵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⁶畎:田间小沟。
时主人方蒸黍。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甆,而窍其两端,生俛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生资愈厚。生大悦,由是衣装服驭,日益鲜盛。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应制,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卞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是岁,神武皇帝方事戎狄,恢宏土宇,会吐蕃悉抹逻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沙,而节度使王君毚新被杀,河湟震动。帝思将帅之才,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边人立石于居延山以颂之。归朝册勋,恩礼极盛,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望清重,群情翕习。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征为常侍,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执大政十余年,嘉谟密令,一日三接,献替启沃,号为贤相。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制下狱。府吏引从至其门而急收之。生惶骇不测,谓妻子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引刃自刎。其妻救之,获免。其罹者皆死,独生为中官保之,减罪死,投驩州。
时主人方蒸黍(shǔ)。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甆(cí),而窍其两端,息俛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数月,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息资愈厚。息大悦,由是衣装服驭(yù),日益鲜盛。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¹秘校²,应制³,转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息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卞州,领河南道采访使,征为京兆尹。是岁,神武皇帝方事戎狄,恢宏土宇,会吐蕃悉抹逻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沙,而节度使王君毚(chán)新被杀,河湟震动。帝思将帅之才,遂除息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边人立石于居延山以颂之。归朝册勋,恩礼极盛,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望清重,群情翕(xī)。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征为常侍,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执大政十余年,嘉谟(mó)¹⁰密令,一日三接,献替启沃¹¹,号为贤相。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制下狱。府吏引从至其门而急收之。息惶骇(hài)不测,谓妻子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引刃自刎。其妻救之,获免。其罹者皆死,独息为中官保之,减罪死,投驩(huān)¹²
译文:当时店主正蒸黍做饭。吕翁从囊中取出枕头给他,说:“您枕着我的枕头,可以让您荣华富贵恰如夙愿。”这是一个青瓷枕头,两端开有孔。卢生侧过头去睡在枕头上,看见那孔渐渐变大,并且其中明亮有光。便投身进入,于是回到了家。几个月后,他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子做妻子,这女人容貌很美丽,卢生的资产更加丰厚。卢生非常高兴,于是衣服装束和车马,日渐鲜亮隆重。第二年,科举考进士,他通过了科举考试脱去平民的衣装,任秘书校对官,之后他又参加拔萃考试,转到渭南当县尉,不久迁升做监察御史,接着被提拔为起居舍人,授予知制诰的衔位,三年过后,出掌同州当地方长官,升迁到陕当牧,生性喜好水利建筑,从陕西开河八十里,解决了交通,当地的人们因此获利,刻石碑记录他的功德,改任卞州的地方长官,到河南道当采访使,应皇帝的命令到京城当京兆尹。当年,神武皇帝唐玄宗正用武力对付戎狄,拓展疆土,当时吐蕃的悉抹逻和烛龙莽布支攻陷了瓜沙,节度使王君毚刚刚被杀,黄河、湟水一带告急。皇帝想要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于是授予卢生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的官职。卢生大破戎虏,斩杀了七千个首级,拓展了疆土九百平方里,建筑了三座大城来把守要害,边疆的老百姓在居延山立石碑歌颂他。回到朝廷按照功劳受到封爵授勋,封赏的礼仪非常盛大,官职升为吏部侍郎,迁升为户部尚书并兼任御史大夫,一时之间名望清高而尊重,大家都安然服帖。这样一来非常被当时的宰相所妒忌,宰相用流言飞语中伤他,被贬做端州刺史。三年后,应皇帝的命令到皇帝身边当常侍,没多久,当上了宰相。和宰相肖嵩、宰相裴光庭共同执掌朝政大权十多年,高妙的谋略严谨的命令,每天接连发布,出谋划策启发皇帝,卢生被人们称为贤相。同朝的官僚害他,又诬陷他和边疆的将领勾结,图谋不轨。皇帝下诏把他关进监狱。官吏带着随从到他家马上将他抓起来了。卢生惊惶恐怕自己将要没命,对妻儿说:“我老家在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防饥谨,何苦要求官受禄呢?如今落得如此地步,向往当初穿短的粗布衣服、骑青色的小马,行走在邯郸的路上,得不到了啊!”于是拿刀自杀抹脖子。他的妻子赶紧抢救,才没有死。受他牵连的人全部死了,只有卢生被宦官求情保住了性命,免了死罪,流放到驩州。
注释:¹释褐:脱下粗布衣服,指初次做官。²秘校:秘书省校书郎的简称。³应制:指应制举,即参加皇帝自下制诏的特别考试。⁴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诏书之事。⁵神武皇帝:指玄宗皇帝。开元二十七年(739)加尊号称“开元圣文神武皇帝”。⁶瓜沙:即瓜州。⁷王君毚:河西节度使。开元十五年(727),吐蕃大将攻陷瓜州,王君㚟被回纥余党所杀。⁸翕习:和顺的样子。一说和煦的样子。翕,统一,协调。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或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¹⁰嘉谟:策略,谋略。¹¹献替启沃:这是缩合两句成语。献替,献可替否,即提出可行的办法,废止不可行的办法,后来也指臣下对君主劝善规过。启沃,《书·说命》:“启乃心,沃朕心。”即竭诚忠告的意思。¹²驩州:州名,地在今越南境内,是隋唐时发配罪犯之处。
数年,帝知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生子曰俭、曰传、曰位,曰倜、曰倚,皆有才器。俭进士登第,为考功员;传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倜为万年尉;倚最贤,年二十八,为左襄,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孙十余人。两窜荒徼,再登台铉,出入中外,徊翔台阁,五十余年,崇盛赫奕。性颇奢荡,甚好佚乐,后庭声色,皆第一绮丽,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后年渐衰迈,屡乞骸骨,不许。病,中人候问,相踵于道,名医上药,无不至焉。将殁,上疏曰:“臣本山东诸生,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列官叙。过蒙殊奖,特秩鸿私,出拥节旌,入升台辅,周旋内外,锦历岁时。有忝天恩,无裨圣化。负乘贻寇,履薄增忧,日惧一日,不知老至。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钟漏并歇,筋骸俱耄,弥留沈顿,待时益尽,顾无成效,上答休明,空负深恩,永辞圣代。无任感恋之至。谨奉表陈谢。”诏曰:“卿以俊德,作朕元辅,出拥藩翰,入赞雍熙。升平二纪,实卿所赖,比婴疾疹,日谓痊平。岂斯沈痼,良用悯恻。今令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针石,为予自爱,犹冀无妄,期于有瘳。”是夕,薨。
数年,帝知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息子曰俭、曰传、曰位,曰倜、曰倚,皆有才器。俭进士登第,为考功员;传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倜为万年尉;倚最贤,年二十八,为左襄¹,其姻媾(gòu)皆天下望族。有孙十余人。两窜荒徼(jiào)²,再登台铉(xuàn)³,出入中外,徊翔台阁,五十余年,崇盛赫奕。性颇奢荡,甚好佚乐,后庭声色,皆第一绮丽,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后年渐衰迈,屡乞骸骨,不许。病,中人候问,相踵(zhǒng)于道,名医上药,无不至焉。将殁(mò),上疏曰:“臣本山东诸息,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列官叙。过蒙殊奖,特秩鸿私,出拥节旌(jīng),入升台辅,周旋内外,锦历岁时。有忝天恩,无裨圣化。负乘贻寇,履薄增忧,日惧一日,不知老至。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钟漏并歇,筋骸俱耄(mào),弥留沈顿,待时益尽,顾无成效,上答休明¹⁰,空负深恩,永辞圣代。无任感恋之至。谨奉表陈谢。”诏曰:“卿以俊德,作朕元辅¹¹,出拥藩翰,入赞雍熙¹²。升平二纪,实卿所赖,比婴疾疹¹³,日谓痊平。岂斯沈痼,良用悯恻。今令骠(piào)(qí)大将军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针石,为予自爱,犹冀无妄,期于有瘳(chōu)。”是夕,薨(hōng)
译文:过了几年,皇帝知道冤枉了卢生,重新任命他为中书令,加封燕国公,加给他的恩宠非同寻常。他生了几个儿子,名叫俭、传、位、倜、倚,都很有才能。卢俭中了进士,当上了考功员外;卢传当上了侍御郎;卢位当上了太常丞;卢倜当上了万年的县尉;卢倚是最出色的,年龄二十八岁,当上了左襄。他们所结的亲都是名门望族。有孙子十多个。卢生两次流放边塞,一再登上宰相高位,出入朝野,徘徊于高官爵位之间,五十多年,崇高显赫非常。如今性情颇为奢侈放荡,很喜欢放浪淫乐,后院的妻妾,都是天下第一的美色,先后赏赐的良田宅美女、名马,数都数不清。后来卢生年纪渐渐衰老,多次要求告老辞官,都没有得到允许。病了,皇帝身边的宦官前来探病,接踵而至,名医和上等的药材,没有不是最好的。将要死了,上奏书说:“我本来是山东一般的儒生,以在田圃中劳作而自得其乐。偶尔遇上皇上的恩宠,得以名列官员的位置。承蒙皇帝过分特殊的嘉奖,得到特别的俸禄和太多的家私,出门拥有隆重的仪式,进朝当上了宰相的高职,与朝中内外的皇亲国戚结交,锦绣人生多年。有负于皇帝的恩宠,对皇帝圣明的教化没有什么帮助。我不过是个小人却居了圣贤的位置遗留不少祸害,深感如履薄冰诚惶诚恐,一天比一天担心,不知不觉我已经老了。今年已经超过八十岁了,我的官位高到了三公的极点,命岁到头了,筋骨形骸都老了,弥留之际身体沉重困顿,等待死期的时日马上要完了,管不成什么事情的了,非常感谢皇上的无限圣明,白白辜负了皇帝的恩宠,永远歌颂当今皇帝这年代。非常感激和留恋。我非常诚恳地奉上此表陈述我的感谢。”皇帝下诏书说:“你以美好的德行,作我的首席辅佐,出可以作我的保障和护翼,入朝帮我实施和谐光明的朝政。平安繁盛二纪,完全是靠你啊,你得的疾病,原以为马上就可以痊愈。没想到病久难治,令我非常担心痛惜。现在命令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去你家探望,好好治疗,为了我你要珍惜生命,还要心存希望,期望能够痊愈。”当天晚上,卢生去世。
注释:¹左襄:唐时一种官职的俗称,可能指左补阙、左拾遗之类官。²徼:边缘,即边塞。³台铉:等于说台鼎。铉是鼎耳,此代鼎。鼎三足,象征三公,所以用台铉代指宰辅重臣。⁴台阁:尚书台称台阁,泛指宰相等高官。⁵乞骸骨:请求皇帝把骸骨还给自己带回故乡,即请求告老还乡。⁶殁:死。⁷鸿私:鸿大之恩。私,恩。此指皇恩。⁸钟漏并歇:报更的钟、计时的漏壶都停下了,喻息命到了尽头。⁹耄:老。¹⁰休明:原指政德的美善和清明,此指君主。¹¹元辅:首相,宰相。以其辅佐皇帝而居大臣首位,所以叫元辅。¹²雍熙:积微光渐至光明,后常指光明。一说和乐的样子。¹³疹:病。
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卢息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息蹶(jué)¹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息曰:“人息之适,亦如是矣。”息怃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息之情,尽知之矣。此先息所以窒(zhì)²吾欲也,敢不受教!”稽首再拜而去。
译文:卢生打了个呵欠伸了伸懒腰醒来,看见自己的身体还睡在旅舍之中,吕翁坐在自己身旁,店主蒸的黍还没有熟,接触到的东西跟原来一样。卢生急切起来,说:“难道那是个梦吗?”吕翁对卢生说:“人生所经历的辉煌,不过如此啊。”卢生惆怅良久,谢道:“恩宠屈辱的人生,困窘通达的命运,获得和丧失的道理,死亡和生命的情理,全知道了。这是先生你遏止我的欲念啊,我哪能不接受教诲啊!”一再磕头拜谢后离去。
注释:¹蹶然:急迫的样子。²窒:遏止。

  文章描述不得志的士子卢生在道士吕翁的帮助下做了一个美梦,梦中曾一度享尽荣华富贵,飞黄腾达,而梦醒之时连一顿黄粱饭尚未煮熟,揭露了封建官场的凶险和黑暗,讽刺了那些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文士,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人生如梦的消极出世思想。全文结构谨严,前后以黄粱照应,以黄粱蒸始,以黄粱未熟终,同时穿插一个高人吕翁点拨,一线贯穿,毫无滞碍之感。

  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卢生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中了进士,升为陕州牧、京兆尹,最后荣升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他的五个孩子也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卢生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八十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还没熟。此即“黄粱一梦”的由来。

  《枕中记》讽刺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当时的社会官场。贫寒之士卢生慨叹自己生世不谐,不能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道士吕翁使他入梦,在梦中这一切向往皆得以实现:与高门大族联姻,进士及第,青云直上,出将入相,受封国公,子孙满堂,年逾八旬,寿终正寝。然而作者并未让他的仕途一帆风顺,正当卢生双功齐建,功成名就之时,“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贬为端州刺史”。当他任中书门下章事十余年,号为贤相时,“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制下狱“,经过两次打击,甚至下狱几死的卢生,被减死罪,重封燕国公后,“性颇奢荡,甚好佚乐,后庭声色,皆第一绮丽“,如此不似当初建功立业,却耽于声乐。这是作者以自身的经历感受到整个世风如此,因为居官不到两载即因党争株连而遭贬的沈既济,对官场斗争是深有感触的。“晏与炎,相继覆败,其必出于党争倾陷可知,亦何至皆入死罪?……德宗之猜忍,则于此可见矣,贞元后之失败,非无故也。“唐中期朝廷内部斗争,昏君奸相与忠臣良将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很尖锐的。《唐纪·玄宗天宝十载》描述昏君奸相造成的腐败局面:“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为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塞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玄宗以后,肃宗代宗德宗无不昏庸猜忌,任用奸臣佞相,把持朝政,忠良被贬被杀,因此,作者写卢生终于醒悟:世人共浊己独清时,便会被贬被杀,而与世同浊,便会荣华富贵,福禄寿禧可见,卢生由执于功业而到耽于荒乐,非本性如此,黑暗之官场使然,作者这里是将讽刺的矛头指向社会,指向官场。

  主人公因对现实不满而本人亲自入梦,感受梦中和现实的差别。梦前的卢生“短褐,乘青驹“,一副贫寒书生的样子,梦中的他曾拥有功名富贵,但有“下制狱“的危险,为此梦中的他甚至后悔“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衣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梦中和现实即形成对比。另外,卢生入梦之前,主人方在蒸黍,梦中经历一生荣辱成败,醒后主人蒸黍未熟,突出辉煌的一切,不过是短暂的一梦。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人生如梦,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莫不如此而已的结论。

  作品构思新颖,对比鲜明,感染力很强。作品极力渲染卢生娶妻,“女容甚丽”,屡建奇功,“立碑颂德”,富贵之极,显赫之至。然后,笔峰陡转,点破这一切原来都是白日梦。梦中卢生何其富贵、显赫,而现实中卢生则极其困顿、贫寒,形成天壤之别的巨大反差。虽透露出人生似梦、富贵无常的虚无主义人生哲学,却也给予追名逐利之徒以委婉嘲讽,发人深思。

参考资料:
1、 王红梅.跨越时空的艺术碰撞——《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与《九云梦》创作之比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23(1):12-15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霜草¹苍苍²虫切切³,村南村北行人绝
译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
注释:¹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²苍苍:灰白色。³切切:虫叫声。⁴绝:绝迹。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前门 一作:门前)
¹出前门望野田²,月明荞(qiáo)³花如雪。(前门 一作:门前)
译文: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远处田野,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
注释:¹独:单独,一个人。²野田:田野。³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前两句写村夜秋色的浓重,后两句描绘出乡村之夜的美景。诗人通过秋夜的凄清,透露了孤独寂寞的心情。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的吟唱。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前门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诗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参考资料:
1、 李万龙.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年:44-45

cūn

bái tángdài 

shuāngcǎocāngcāngchóngqièqiè cūnnáncūnběixíngrénjué 
chūqiánménwàngtián yuèmíngqiáomàihuāxuě  (qiánménzuò ménqián )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岁癸(guǐ)¹春暮²,余游甬(yǒng)³,闻雪窦(dòu)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注释:¹岁癸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²春暮:晚春。 ³甬东:古地名,今浙江舟山岛。⁴游胜最诸山:游览之美好是众山中最突出的。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yè)(yàn)¹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²西,大桥横绝³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jí)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hè)深窈(yǎo),有曰“仙人洞”,巨石临¹⁰水,若坐垂踵(zhǒng)¹¹;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注释:¹北曳堰:中间一字原缺;堰,拦水坝。²之:往。 ³横绝:横断,横跨。 ⁴覆以栋宇:在桥上盖了亭子;栋宇,泛指房屋、亭阁一类的建筑物。 ⁵楫:船桨,此指船。 ⁶时:季节,指潮汛季节。⁷挽:牵,拉。⁸ 薄:迫近。⁹ 岩壑深窈:山谷幽深。¹⁰ 临:从高处往下靠近。 ¹¹若坐垂踵者:好像一个人放下脚坐着。“踵”,脚后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水益¹(sè)²,曳(yè)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hè),盖涧水尔。桑畦(qí)麦陇(lǒng),高下联络,田家隐翳(yì)竹树,樵童牧竖(shù)¹⁰相征逐¹¹,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¹²,则舆(yú)¹³朴野¹⁴,不深解吴语¹⁵,或强然诺¹⁶,或不应所问¹⁷,率¹⁸十问仅得二三。次¹⁹²⁰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²¹,广三尺余,修²²且²³二百跬(kuǐ)²⁴,独野人²⁵往返捷甚²⁶。次溪口²⁷²⁸,凡大宅多废者,间(jiàn)²⁹有诵声³⁰出廊庑(wǔ)³¹,久听不知何书,殆(dài)³²所谓《兔园册》³³耶?渐上,陟(zhì)³⁴林麓(lù)³⁵,路益峻,则睨(nì)³⁶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³⁷,他香无是³⁸清也。
注释:¹益:更加。²涩: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³曳:拉,牵引。 ⁴负:背,背靠。⁵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类”,类似。 ⁶越:过。⁷信宿:连住两夜。 ⁸畦、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⁹联络:连接。¹⁰ 牧竖:牧童。¹¹征逐:追逐。¹²地所历名:所经之处的地名。¹³舆夫:轿夫。¹⁴朴野:质朴土气。 ¹⁵不深解吴语:不很懂得吴地(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方言。¹⁶ 或强然诺:有时勉强答应。 ¹⁷或不应所问:有时答非所问;“不应”,对不上。 ¹⁸率:大致、大抵。¹⁹次:接下去,接着。²⁰度:过。 ²¹相啮:相接;“啮”,咬。 ²²修:长。²³且:将近。²⁴跬:半步,实指一举足的距离,等于今称“一步”。²⁵野人:指当地村民。²⁶捷甚;轻快得很。²⁷ 溪口:地名,即今奉化县溪口镇。²⁸市:街市。 ²⁹间:间或,偶而。³⁰诵声:读书声。³¹廊庑:堂前两侧的厢房。 ³²殆:大概。³³《兔园册》:即《兔园策》,唐代人(一说虞世南,一说杜嗣先)编纂的一部书,民间用作启蒙课本。 ³⁴陟:登,上。³⁵林麓:树林覆盖的山脚。 ³⁶睨:斜看。³⁷ 不去:谓花粉不掉落。³⁸是:指花粉香。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越二岭,首¹有亭当道²,髹(xiū)³“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xiá)读;相对数步为漱(shù)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jī)¹⁰,饮之甘。次大亭,值¹¹路所入¹²,路析为两。先朝¹³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¹⁴梦游绝境,诏图¹⁵天下名山以进,兹山¹⁶是也。左折松径,径达¹⁷雪窦¹⁸;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¹⁹,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²⁰,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sì)²¹,烂然疑(nǐ)²²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liáo)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shāng)²³²⁴客,相与道钱塘故旧²⁵。止余宿²⁶;余度(duó)²⁷(jié)²⁸且雨,不果留²⁹
注释:¹首:起头。²当道:正处在路上。³髹书:用漆涂饰书写。“髹”,把漆涂在器物上。 ⁴奥:深。⁵林际:树林边缘。 ⁶廓然:广阔的样子。 ⁷一瞬:一眨眼;这里有一眼望去的意思。⁸不暇:没有空闲。 ⁹窦:孔,这里指泉眼。¹⁰汲:由下往上取水。¹¹值:正对。¹²所入:所延伸的地方,前方。¹³ 先朝:指宋朝。¹⁴昭陵:古代宗庙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这里“昭陵”是指南宋理宗陵。“绝境”,风景最佳的地方。¹⁵图:画。¹⁶兹山:此山。 ¹⁷径达:直到。¹⁸雪窦:寺名,唐末始建,初名瀑布观音禅院,至宋真宗时,赐名雪窦资圣禅寺,是禅宗十刹之一。¹⁹ 因桥为亭:就着桥盖了一座亭子。²⁰ 径余十丈:直径有十丈多。²¹水涘:水边。²²疑:通“拟”,比拟。缭曲:缭绕曲折。主僧:主持寺庙的和尚,法号少野。有诗声:谓作诗有点名气。具觞豆劳客:准备了酒菜招待客人。 “觞”,酒器。²³豆:盛菜器。²⁴劳:慰劳。 ²⁵钱塘故旧:杭州的老朋友。²⁶止余宿:留我住一夜。²⁷度:揣度:估计。²⁸诘旦:第二天早晨。²⁹不果留:没有留宿。“不果”,事情没有实行。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出寺右偏¹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²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³,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qì)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yǎn)¹⁰,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¹¹
注释:¹右偏:右侧、右边。²引手援树:伸手攀树。³练:白绢。⁴沾醉:大醉,谓为风景陶醉。⁵清谈玄辩: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⁶触喉吻:指话到了嘴边;吻,嘴唇。⁷无足与云者:没有够得上共谈的人。⁸坐:因。⁹平生:一生,这辈子。¹⁰羡衍:延伸,扩展。¹¹高复称此:意谓从雪窦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庄的距离相当,也有数百丈。“称”,相当。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次妙高台,危石¹突岩畔²,俯视山址环凑³,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gàn)或苍;孟者,委弁(biàn)者,蛟而跃、兽而踞(jù)者,覆不可殚(dān)状。远者晴岚(lán)上浮,若处子¹⁰光绝溢出眉宇¹¹,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¹²,胜¹³观花焉。
注释:¹危石:高耸的岩石。²突岩畔:突出在山崖边。 ³环凑:合拢聚集在一起。 ⁴绀:稍带红的黑色。⁵委弁:周代的礼帽,用绢做的叫委,用皮革做的叫弁,形状像倒扣的杯子,前头高而宽,后面矮而尖。⁶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⁷ 踞:蹲坐。⁸殚:尽。 ⁹晴岚:晴天山中的雾气。¹⁰处子:处女。¹¹溢出眉宇:充满表露于眉额之间。 ¹²陵登:指爬山。¹³胜:超过。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¹,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²。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注释:¹小雪窦:即白岩山。 ²四明洞天:在丹水山。白岩山、丹水山都属于雪窦山。

  雪窦,即雪窦山,在今浙江省奉化县西60里,海拔800米,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为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今虽废,但乃有不少景点。

  邓牧于癸巳(1293)春暮二十四日游雪窦山。这篇游记留下了他的踪迹,也使我们今天能一睹七百年前的雪窦山的风光。

  游记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四段文字,记叙由石湖(今江苏省吴县盘门西南十里)至雪窦山的行程,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二。记叙游程,交待行止,使景点所处及周围环境了然于纸,也为后来的探奇访胜者导游,这种笔法已经形成我国游记散文的共同特点。但是象本文,开篇在交待行程上就如此泼墨,还是不多见的。

  但细细读来并不乏味。沿途几百里,水陆兼程,由石湖起程,舟行二十五里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入溪水又行“九折达泉口”,水浅处,“曳舟不得进”,则“陆行六七里”,经两天两夜后,又涉小溪大溪,抵达溪口才转入山路。这段朴实的文字,不仅写出了路途遥远曲折,而且在长途跋涉中,使人看出作者“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后,就不殚旅途险阻,而“一意孤行”的勃勃兴致。

  江浙一带,素以风景优美着称,沿途几百里,自多奇山异水,一路揽胜,倒也不觉乏累。作者用悠闲的笔调写道:“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轻舟飞驰的畅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一会儿舟行大溪上,深沟险壑,森然可怖。一会儿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多么悠闲自在。一会儿溪水环山,自高处坠入山涧,远远望去,犹如自蛇奔赴大壑,气象万千。更有“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村舍,“隐翳竹树”,樵夫牧童,追逐嬉戏,颇有些桃花源的味道。作者很想知道这地方的名称和历史,无奈村民不谙吴语,无从得知;遗憾的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行程不惜笔墨,是有所记而记的,并非闲笔。

  从第五段起转入山路,开始登临雪窦山。作者着重记叙了雪窦山观亭,千丈岩观瀑和妙高台观石。

  雪窦山观亭。作者移步换景。上到第二座山峰,这里景亭棋布,各揽一胜。因此作者没有把“亭”作为描写对象,而把镜头转向了它们周围的景物。隐秀亭处是万杉藏秀;漱玉亭下是甘甜清泉;锦镜边海棠围池,花影映水,灿烂如锦秀;寒华亭内题留荟萃,文采精华;大亭上有宋理宗的“应梦名山”御笔……一路观光,美不胜收。

  千丈岩观瀑。千丈岩,顾名思义,这里崇岩壁立,谷深千丈,是个险峻之地。作者登临“崖端”,攀树“下视”,以至“目眩心悸”,历险逐胜之情跃然纸上。飞雪亭观瀑,是千丈岩的着名景观。“初若大练,触岩石,喷薄如急雪飞下。”寥寥十余字,写出了瀑布自崖顶飞泻潭下的壮观景象:它自锦镜直径十余丈的大园池喷薄而下,始则宽如大练,继而与岩石相激,珠玑四溅,细若飞雪,纷纷急下。沾湿衣襟,着实让人心醉。“情以物生”(刘勰《文心雕龙·铨赋》),“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一惊一喜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他唇吻翕动,刚要启口,环顾四周,竟没有一个知音,不禁“怅然久之”。他想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决非是要赞山吟水,他要“清谈玄辩”(多指玄妙的哲理)。作者32岁时南宋灭亡,怀着悲愤的心情,拒不出仕;放浪山水以后,逢寓止则“杜门危坐,昼夜为一食”(《洞霄图志》),以后隐居洞霄宫,也过着“身不衣帛,楮御寒暑”(《伯牙琴》)的清苦生活,直到在超然馆无疾坐化,终不改志,走的是一条多么艰险的人生之路啊!虽有谢翱、周密(也是抗节隐逸之士)二位好友,但都未曾同游,且境况相似……在伤时感遇的慨叹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幽愤与渴望。

  妙高台观石。这里山石岩岩,奇形怪状,作者就极力描摹它们的形象,盛赞它们“自然动人”,远远胜过“观花”。刚才的“怅然”云散了。其实,这种伤时感遇之痛是切肤入髓的,稍有引发,就由衷而出。上文有三处写到琅琅书声:一处是药师寺的寺僧读书声,一处是溪口大废宅中传出“诵声”,一处是雪窦寺的主僧少野读诗声。听到这些亲切的读书声,作者不仅驻足谛听,还要辩析一番,评论一番。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是修身积学,齐家治国。作者在《逆旅壁记》中说:“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这位书香了弟对读书声倍感亲切与惊喜,正反映了他虽身在山水,但终难忘情于世事人道。可见,寄身荒野乃是出于无奈。作者惟恐没有人懂得他的心曲,特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伯牙琴》,大概就是耿耿于此吧。

  邓牧在自叙传中说:“以文字请,每一篇出争传颂之,非其人求之厚馈弗为。”我们不必对他索取厚馈加以厚非,且看他对自己的文字是何等的自重。总观全文,作者很善于把握景物的特点:雪窦山的亭,千丈岩的瀑,妙高台的石,各具特色。闽浙一带,三江九溪,苍山与碧水,总是相依相伴,雪窦山更是如此。但作者写水,各择其妙:或写形,如“白蛇蜿蜒”;或写声,“溪声绕亭”;或写味,“饮之甘”;或写动,“大溪薄山转”;或写静,“花时影注水中”;总之,使人领略到每一景物的独胜之处。

  作者描摹景物的形态,不拘一格。妙高台的山石:色,“或绀(gān微带红的黑色)或苍”。形,有的象扣着的盂;有的象丢弃的帽子,委屈地躺在地上;有的象蛟跳跃;有的象兽蹲踞。远处的山峰,“青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青霭缭绕,阳光穿射,色彩缤纷,简直象个蛾眉秀目,脉脉含情的少女,再美的花也比不上。这段不足百字的景物描写,竟川了动情结合,比喻拟人,远眺近观,对比衬托……直到穷形尽相方才收笔,如此的精细酣畅。

  寄情于景,寓志于物,是我国游记散文的传统,到唐宋时期,已经达到“物我双会”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伤时感怀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亲切,令人心领神会。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人间岁月堂堂¹去,劝君快上青云²路。圣处一灯传³,工夫萤(yíng)边。
译文:光阴匆匆而去,劝君早立高志,登程前行。儒家思想的精义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授下去,全在有车胤囊萤,孙康映青般的读书决心。
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菩萨蛮》为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曹君:未详何人。¹堂堂:盛大。²青云:比喻志高。句意:光阴匆匆而去,劝你快快立志去做一番事业。这两句语本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怀二首》诗:“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³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释氏以灯喻法,故纪载其衣钵相传之史迹者名《传灯录》。⁴萤青:车胤囊萤,孙康映青。指学习刻苦。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qū)¹风味恶²,辜(gū)负西窗约³。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译文:不要因喝酒而耽误读书,会贻误终身,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远远看到有小船向沙岸驶来。而我寄去的家书啊,却迟迟不见携带回信而来的大雁。
注释:¹麴生:谓酒。《开天传信记》》:“道士叶法善精于符籙之术。……尝有朝客数十人诣之,解带淹留,满座思酒。忽有人叩门,云麴秀才,……傲睨直入。年二十余,肥白可观。笑揖诸公,居末席,伉声谈论,援引古人,……法善密以小剑击之,随手丧元,坠于阶下,化为瓶榼。一座惊慑惶遽。视其处所,乃盈瓶醲酝也。咸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坐客醉而揖其瓶曰:‘麴生麴生,风味不可忘也。’”²风味恶:黄庭坚《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舜泉已酌尽官酝不堪不敢送》诗:“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³西窗约: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送别词,是送曹君之庄所,即去他的田庄或别墅的。全词洋溢着作者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开头二句劝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说:“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发出人生易老的慨叹。此处与之同意,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身青云之上。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学习。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承传下来的,它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下苦工夫才能学到手。作者还认为:“学窥圣处文章古,诗到穷时风味苦。”这就是说“学窥圣处”便可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就可以从政了。“工夫萤、雪边”五字,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工夫学习,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换头二句劝其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曲生,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结尾二句讽其来书。言其乘小舟离沙岸而去,不要不寄书哟!可谓语重心长!

mán··sòngcáojūnzhīzhuāngsuǒ--xīn

rénjiānsuìyuètángtángquànjūnkuàishàngqīngyúnshèngchùdēngchuángōngyíngxuěbiān

shēngfēngwèiè西chuāngyuēshāànpiànfānkāishūyànlái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饭颗山¹头逢杜甫,顶戴笠(lì)²日卓午³
译文: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与你相遇,刚好是正午太阳当顶,你头上戴着竹笠。
注释:¹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²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³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借问¹别来太瘦生²,总为³从前作诗苦
译文:询问你,你我分别后为何如此消瘦?怕是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注释:¹借问:请问的意思。²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³总为:怕是为了。⁴作诗苦: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全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杨钟岫.唐诗译赏:重庆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56-57
2、 王志远等.禅诗今译百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6-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