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晓红幢绿盖明,使君千骑会耆英。
笙歌递奏连云上,荷芰传香拂面清。
遐想雅欢均四坐,欲寻幽梦下重成。
负薪独恨穷阎卧,不得临流预濯缨。
露晓红幢绿盖明,使君千骑会耆英。
笙歌递奏连云上,荷芰传香拂面清。
遐想雅欢均四坐,欲寻幽梦下重成。
负薪独恨穷阎卧,不得临流预濯缨。
曹勋

曹勋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特命赴进士廷试,赐甲科。靖康元年(1126),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绢书,自燕山逃归。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徽宗。当权者不听,被黜。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充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金人归还徽宗灵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两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他的诗比较平庸,但有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 ▶ 14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¹²。既而³君悔阿,遣(qiǎn)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阿。”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阿智¹⁰,以少者决阿¹¹,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gēng)¹²,出仓廪(lǐn)¹³以济¹⁴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¹⁵治邑,库无兵,仓无粟(sù),乃起兵击阿。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¹⁶战,遂(suì)败魏师。
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注释:¹治:治理。²阿:地名,即今山西阿县。³既而:后来,不久。⁴遣:派遣。⁵使:派遣。⁶反:通“返”,返回。⁷共载:同车。⁸白首:老年人。⁹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¹⁰智:智慧。¹¹决阿:决断政事,决断事情。¹²耕器:农具 ,器具。¹³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¹⁴济:救济。¹⁵童子:小孩子,儿童。¹⁶私兵:私人武器。兵:兵器。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缓辔(pèi)¹西风,叹三宿²、迟迟行客。桑梓³外,锄(chú)(yōu)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yè)笛傍宫墙,苔花碧。
译文:马缰轻勒,西风伴送我这个使金行客。虽已三天,我仍行道迟迟,留恋故都风物。汴京是我的家乡,黍离麦秀之地,曾是繁华街陌。远眺桑阙龙凤影,宫内空剩鸳鸾阁。再也没有人,持笛天津桥,傍宫阙。眼前只见苔花碧。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¹缓辔:放马徐徐而行。²三宿:三天。³桑梓:故乡的代称。⁴锄耰:前者指锄,后者用以整地,类似耙之功用。⁵双阙:宫城前供了望的楼。⁶龙凤影:谓龙楼风阙。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天相¹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líng)一举,并收鳌极²。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³。办⁴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译文:天助我大汉,人民怀念宋朝;金虏当灭,他们的臣子都离心离德。愿王师,泰山压顶行天讨,快收复故国。老夫空有救国术,却无由得献平戎策。只新诗准备,待河清海晏,祖国统一。我放开歌喉,吟唱春色。
注释:¹相:看重。²鳌极:指边疆。³平戎策:平定异族入侵的策略。⁴办:准备。

  首先说一下,词题中的“怀古”。从全词内容看,实在没有多少“怀古”成份。写孔、孟之事是在运用典故,擫笛宫墙是借喻,都是一点即可,没有就古人之故事作深入阐述。而其余部分则都是在写自己,说当世,以“伤今”则更为妥当。大概是因为“伤今”不便明说,只好借“怀古”来打打掩护罢了。

  起笔“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就用了《孟子》两处的典故。《孟子·公孙丑下》说孟子离开齐国,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的昼县留宿了三晚才离去(“三宿而后出昼”)。有人背后议论他为什么走得这样不爽快,孟子知道了就说:我从千里外来见齐王,谈不拢所以走,是不得已才走的。我在昼县歇宿了三晚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哩,我岂是舍得离开齐王啊!——这就是“三宿”两字所概括的内容。又《万章下》说:“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这两句用典,很能表达词人留恋旧京、故乡,至此不得不去而又不忍离去的心情。再加以“缓辔”二字表行动带难舍之意,“西风”二字表时令带悲凉之情,充分衬托出词人此际的心绪。不想行而终须行了。“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昔日汴京繁华时,“都城左近,皆是园圃。……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东京梦华录》卷六)。此时词人行到故乡郊外,只见旧日园林,尽成种庄稼之地(锄耰是种田的农具),感慨之情,已含景中。词写到郊外农村景色,说明离京已有一段路了,然后接写“桑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回过头来再说城内。词题为“出京”,按行路顺序是由城内出至郊外,这里倒过来写并非无故,盖所写城内景观乃是在郊外回望所见,一个“远”字足以说明,条理还是顺的。“桑梓”三句除寓有黍离之悲,更重要的是为回头望阕作必要的过渡。“桑阙”句写回望眼中所见宫殿影象。《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条说:“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词人出郊回望所见的正是龙凤桑阕之影。“桑阙”代指大内皇宫,其中曾经有过朝廷、君王,统包在“桑阙”之内,然而它“远”矣!“远”字体现了此时眼中空间的距离,更体现了心上时间的距离。故国沦亡,心情无法平静。

  “九门”句更作进一步的嗟叹。“九门”泛指皇宫,“鸳鸾”本为西汉后宫诸殿之一,见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这里特拈出“鸳鸾”一处以概其余,则为了与上句的“龙凤”构成对偶。由“鸳鸾”又生出一“翼”字,与上句的“影”字为对。句言后宫“空锁”,语极沉痛,其中包含着汴京被金攻破后“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宋史·后妃·哲宗孟皇后传》)这一段痛史。“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用元稹《连昌宫词》“李笛傍宫墙”句而反说之。天宝初年唐室盛时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宫中新制乐曲,声流于外,长安少年善笛者李笛听到速记其谱,次夕即于酒楼吹奏。此词反用其事,以“无人擫笛”映照宫苑空虚、繁华消歇景况;苔花自碧,亦写荒凉。其陪同使节北行词中也有“神州未复”、“独怜遗老”的感情抒发。至此回经旧都,远望宫阕,宜有许多感叹之情;而图谋克敌恢复中原的急切心事,亦于此时倾吐,于下片见之。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气氛压抑悲怆。下片转入议论,仍是承接上片牵国事的意脉,而用语则转为显直,大声疾呼:“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汉”、“虏”字代指宋与金,“天”谓“天意”。古人相信有“天意”,将事势的顺逆变化都归之于“天”。“天相”意为上天帮助,语出于《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天厌”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厌”谓厌弃。事势不利于金即有利于宋。《永乐大典》卷一二九六六引陈桱《通鉴续编》载:“金主自即位,即为北鄙阻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藏空匮,国势日弱,群盗蜂起,赋敛日繁,民不堪命。……韩侂胄遂有北伐之谋。”

  就在李壁等出使的这一年春,邓友龙充贺金正旦使归告韩侂胄,谓在金时“有赂驿吏夜半求见者,具言虏为鞑(蒙古)之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侂胄“北伐之议遂决”(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罗大经是肯定这些密告者的,说是“此必中原义士,不忘国家涵濡之泽,幸虏之乱,潜告我使”。这也是“民怀国”之一证。《通鉴续编》所谓的“群盗蜂起”,即是说的金境内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民怀国(宋)”的又一证。以上这些情况,对金国内部必有影响,李壁、史达祖一行当有更新的情况了解。如此年六月,金制定“镇防军逃亡致边事失错陷败户口者罪”,七月,定“奸细罪赏法”(均见《金史·章宗纪》),反映了其内部的不稳。总的看民心向着宋,背着金,大可乘机恢复,统一全国。话虽如此说,但一想到自己并非无才,只因未能考取进士不得以正途入仕,只屈身作吏,便觉英雄气短,于是接着有“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的大声慨叹。最后“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办”是准备之义,“升平”即上文“建瓴一举,并收鳌极”,国家恢复一统的太平盛世,也就是下句的“春色”。

  这里一个“看”字耐人寻味。“平戎策”既因自己无位无权而“不预”,“收鳌极”又望其成,则只有等着“看”而已,其中也颇含自嘲之意。“吟”字上应“诗人”。风月满襟,畅谈春色,把政治上的理想写得诗意十足,也补救了下片纯乎议论的偏向,以此结束,情韵十足。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3-1845页

mǎnjiānghóng··jiǔyuèèrshíchūjīng怀huái--shǐ

huǎnpèi西fēngtànsān宿chíchíxíngsāngwàichúyōujiànliǔfānghuāshuāngquēyuǎnténglóngfèngyǐngjiǔménkōngsuǒyuānluángèngrénbànggōngqiángtáihuā

tiānxiānghànmín怀huáiguótiānyànchénchènjiànlíngbìngshōuáolǎozijīngshìshùshīrénpíngróngbànjīnfēngyuèkànshēngpíngyínchūn

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
(sài)¹得家报²云秋海棠³开矣,赋此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唐教坊曲,为双调小令。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¹塞上:塞边,边界上。²家报:家中信息。³秋海棠:又称“八月春”、“断肠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秋海棠科。此花叶大棵矮,背有明显的红丝,花小,聚生、粉色。
六曲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钗绿,犹裹泪绡红。
六曲阑干¹三夜雨,倩谁护取此慵(yōng)²。可怜寂寞粉墙³东,已分裙钗(chà)绿,犹裹泪绡(xiāo)
译文:家里已经下了三夜的雨,谁来保护这亭园里娇弱的秋海棠?可惜粉墙的东边寂静无人,秋海棠花绿萼已分,红花上带着雨滴,好像哭泣的美人一样。
注释:¹六曲阑干:指代亭园。²此慵:柔弱倦怠的样子,这里指秋海棠花。此系以人拟花,为作者想象之语。³粉墙:用白灰粉刷过的墙。⁴裙衩:裙子和头钗都是妇女的衣饰,这里以女子绿色裙衩比喻秋海棠绿色的枝叶。⁵绡红:生丝织成的薄纱、薄绢。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xīng)(sōng)¹。旧欢²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译文:还记得海棠花曾在她的鬓边落下,那时她睡眼惺忪,静静感受着这半床月亮的清凉一往日的欢乐时光仿佛在梦中,还没等秋风吹起,我就已经痛断肝肠。
注释:¹惺忪:形容刚刚睡醒,神志、眼睛尚模糊不清的样子。²旧欢:指往日的欢乐情怀。

  词前“塞上得家报云秋海棠开矣赋此”寥寥十三个字,如云出岫,把纳兰心中的孤寂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离人在异乡收到了家书,也许一低头便柔肠寸断了。

  上片化虚为实,从想象中落笔,写家中“粉墙东”那“娇墉”、“寂寞”的秋海棠经“三夜雨”后,娇艳地开放。秋海棠香艳而多情,想来纳兰每每看见时必会想起心上人。“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花朵娇红,枝叶青绿,像极了红衫绿裙的美人伫立在粉墙下。许多男人形容女子容貌时都爱说“花似人艳,人比花娇”,似乎很矫情。可真正地爱上,某位女子真正地烙于体的心上时,就会懂得那一低头的风情,似花枝轻摇,又似花露滚落。而纳兰的妻子优雅清丽,一如随风扭动腰肢的秋海棠般娇而不艳。

  下片转入追怀往昔,描绘了往日的美好时光和此时“肠欲断”的凄苦之情。一句“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表现出爱妻在纳兰心中就如梦幻中的仙子。词中写道:明明夜已深,她却不知为何突然醒了,半抬的睡眼惺忪着,白日里摘下的秋海棠仍在鬓边垂着,清冷的月光倾泻半床,好像才从仙境而来的仙子,娇媚慵懒。“旧欢如在梦魂中”,眼前的这一切是真还是假,是实还是虚,恐怕纳兰自己也无法分辨,爱妻的模样早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旧爱已逝,新欢如何,或许这位续娶的夫人深深地爱着纳兰,看到明媚的花儿开了,赶紧摘一朵垂于鬓下,欢喜地为夫君写去家书,小女儿的情态跃然纸上。海棠还是那枝海裳,可她怎知自己那鬓垂海棠花的模样像极了夫君昔年的旧人。塞外西风呼啸,连着天际的枯黄令离人更加愁苦。词的最后写道:身在塞外,心里却时刻惦念着家中。逝去的时光只能在梦中再相见,而如今早已肝肠寸断,秋风又何必再来滋扰。

  通篇以花喻人,以人喻花,拿捏得当,既是极力描写烘托寂寥苦涩之意,也不显得矫揉造作,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212页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今年寒食¹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²
译文:今年寒食节我留在商山,商山里的风情光景也令人喜欢。
注释:¹寒食: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²可怜:令人喜欢,讨人喜欢。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稚子¹就花拈蛱蝶,人亦依树系秋千。
译文:年幼的孩子靠近花朵逗弄蝴蝶,民家住户依傍树木系上秋千。
注释:¹稚子:幼儿,小孩子。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译文:原野清晨的葱绿植被刚经过雨水洗涤,街巷迎来春日的光景方才熄灭陈年烟火。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zhuàn)¹碑钱。
译文:即使自己身担副使官事清闲也不要感到惆怅,酒钱里还是有撰写碑文得来的钱。
注释:¹撰:写。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白云无赖¹帝乡²遥,汉苑³谁人奏洞箫
译文:看到天空中无所依赖的流云,不由得思绪万千,想到飘渺不可期的遥远的京城,此时此刻,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在那皇家官苑歇奏洞箫呢?
注释:睢阳学舍:即应天书院,又叫睢阳书院,位于今天河南商丘睢阳。北宋建都汴梁,商丘改称应天府,因而睢阳书院又叫应天书院。此诗是诗人年轻时在此求学时所作。¹无赖:无所依赖。²帝乡: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³汉苑:指皇家官苑。⁴洞箫:吹管气鸣乐器,是汉民族非常古老的乐器,简称作箫,发音清幽凄婉。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多难¹未应歌凤鸟²,薄奏³犹可赋鹪(jiāo)(liáo)
译文:对于我来说,尽管世路艰难,遭遇诸多不幸,也绝不会应该唱着“凤兮凤兮”,在心中生出遁世归隐的念想。虽说我才华微薄,但也应该像张华一样写出《鹪鹩赋》以自我寄托。
注释:¹多难:多不幸遭遇。²凤鸟:楚狂接舆曾劝孔子避世,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³薄奏:指微薄的奏能。犹不奏。常用为自谦之辞。⁴赋鹪鹩:写出《鹪鹩赋》。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奏也!”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piáo)思颜子¹心还乐,琴遇钟君²恨即销。
译文:我向往着如颜回一般,就算身处贫穷也能处之泰然,不因贫穷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与乐趣。如果能够得到像钟期一样的知音,我辛苦求学的遗憾会立即消解。
注释:¹瓢思颜子:颜子的典故。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食瓢饮”的原义是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指颜回生活虽然清苦,却依旧不改乐道的志趣,后用以比喻安贫乐道。²琴遇钟君: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¹使斯文天未丧²,涧(jiàn)³何必怨山苗
译文:只要是上天没有来使礼乐斯文消失,我这棵涧底之松又何必埋怨长在山顶的苗木呢?
注释:¹但:只。²斯文未丧:孔子在匡地受困,他说:“如果老天不丧失‘文’,那么匡人能把我怎样呢?”孔丘说的“文”是指礼乐。他认为周文王死后,正是他继承了文王的礼乐制度的一套理论。后人遂以“斯文”指儒者或文人,也用指文雅、典雅。“未伤斯文”喻指文雅犹存。³涧松:涧谷底部的松树,多喻德奏高而官位卑的人。⁴山苗:指山上初生的草木,也喻指世袭高位的庸奏。

suīyángxuéshěshū怀huái--fànzhòngyān

báiyúnlàixiāngyáohànyuànshuírénzòudòngxiāo

duōnánwèiyīngfèngniǎobáocáiyóujiāoliáo

piáoyánzixīnháiqínzhōngjūnhènxiāo

dàn使shǐwéntiānwèisàngjiànsōngyuànshānm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