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蝶游蜂总未知,小窗低亚两三枝。夜阑灯下横疏影,浑似西湖月上时。
戏蝶游蜂总未知,小窗低亚两三枝。夜阑灯下横疏影,浑似西湖月上时。

chéngxìngzhàngshānzhíméishǐhuāpéihuíjiǔzhīyīnzhéshùzhīzhìzhīdēngxiàmànlàngchéngjiǎnzhūyǒuxiàoyún--duànchéng

diéyóufēngzǒngwèizhīxiǎochuāngliǎngsānzhīlándēngxiàhéngshūyǐnghúnshì西yuèshàngshí

段成己

段成己

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段克己弟。稷山人(今属山西)。与兄克己以文章擅名,赵秉文成为“二妙”。金正大年间中进士。金亡后与兄避地龙门山中。元世祖召其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不赴任,闭门读书。与兄段克己所作诗合刊为《二妙集》,词有《菊轩乐府》一卷。 ▶ 2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几度¹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²过于诗。
译文:多次读到你的诗总是觉得很好,等见过你后觉得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注释:¹度:次。²标格:风采,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和气度等几方面的综合表现。犹规范,楷模。晋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远名于万代,求知己于将来,岂能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乎?”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平生不解¹藏人善(shàn)²,到处逢人说项斯。
译文:平生不知道掩盖别人的优点,所以无论到哪里逢人就赞扬项斯的人品。
注释:¹不解:不会。²善:优点,这里指品质、言行、文学方面。

  杨敬之的诗,《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一首极为后世传诵,并且因为众口争传,逐渐成为人们常说的“说项”这个典故。

  关于项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斯,字子迁,江东人。始,未为闻人。······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云。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诗》收项斯诗一卷,此外未见有任何突出成就,只是因为有杨敬之的这首诗,他才为后人所知。杨敬之在当时是一个有地位的人,而这首诗却真心实意的推荐了一个“未为闻人”的才识之士,他虚怀若谷,善于发掘人才;得知之后,既“不藏人之善“”,而且又“到处”“逢人”为之赞扬,完美的表现出一种高尚品德。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多次读到你的诗又总是觉得很好,等到看见你的气度品格更高于诗。

  首句是衬垫之笔,也点出作者所知道的项斯,是从得见其诗开始的;赏识项斯又是从觉得其诗好开始的。次句进一步写见到了本人之后,惊叹他“标格过于诗”,心中更为悦服。对项斯标格之好,诗人不直接写,却先提一句“诗好”,然后说“标格过于诗”,则其标格之好自不待言。“标格”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即仪容气度、才能品德的统一。品评人物应该重视才德,古今皆然。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平生不愿意藏匿人家的长处,无论到哪里见人就会推荐你。

  “平生不解藏人善”,这句话很占身份。世间自有见人之善而不以为善的,也有见人之善而匿之于心的,缄口不言,唯恐人家优秀了会成为自己仕途的障碍的;诗人于此明确表示“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即不会这样做,他的胸襟度量是超过常人。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并以高屋建瓴之势,震动世间一切压制人才,对人才怀着嫉妒之心的小人。诗人对于“扬人之善”,只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曾丝毫顾虑到个人的得失,是否会被人讥笑为“自我标榜”。他的古道热肠,令人钦佩。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说出,更见直率可爱。本来奖掖后进,揄扬人善,一向传为美谈;诗人自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劝导世人之意。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所表现的感情高尚美好,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这种难得的、可贵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广泛流传,成为赠友诗中的上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资料:
1、 陈长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60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1

zèngxiàng

yángjìngzhī tángdài 

jiànshīshīzǒnghǎo guānbiāoguòshī 
píngshēngjiěcángrénshàn dàochùféngrénshuōxiàng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一塍(chéng)¹芳草碧芊芊²,活水穿花暗护田。
译文:东马塍芳草碧绿茂盛,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
注释:东马塍:地名。¹塍:田畦,田间界路。²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译文:正是养蚕农忙时节,也不知这美丽春色是为给谁看?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¹
译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
注释:¹不群:不平凡,高出于同辈。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清新庾(yǔ)开府¹,俊逸²(bào)参军³
译文: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秀飘逸之风。
注释:¹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²俊逸:一作“豪迈”。³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wèi)¹春天树,江东²日暮云。
译文: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注释:¹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²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¹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喝酒,与你慢慢品论文章呢?
注释:¹细论文:一作“话斯文”。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第一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它的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第二联是说,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的那种俊逸之风。

  借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都是对李白的热烈赞美。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的钦仰。这不仅表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诚挚的友谊。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第三联是说,如今我在渭北独自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想思念。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有深重的离情。这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的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末联是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 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再次会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读完全诗后,作者的无限思情仍在心中回荡。

  整首诗杜甫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代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的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为此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35-436 .

chūnbái

 tángdài 

báishī piāoránqún 
qīngxīnkāi jùnbàocānjūn 
wèiběichūntiānshù jiāngdōngyún 
shízūnjiǔ chónglùnwén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译文:汉朝君主夺回了东边的封地,于是报告平安。没有人在宫殿议论在边疆的士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译文:就算侥幸夺得了林胡地区,这些地方也是寸草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誓扫匈奴¹不顾身,五千貂锦²丧胡尘。
译文: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注释:¹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²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¹边骨,犹是春闺²梦里人。
译文: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注释:¹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陕西北部。²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译文:在陇地多次看到边塞的青草,楼善骑射的将士替换下了原本的羌族士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译文:一起来的人有的去世了,充满了离别之情,夜晚孤魂的哭声响彻旧的营帐。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译文:被匈奴掳走的人没有止境,黑山营地辨认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译文:自从两国君主和亲之后,胡风习俗有一半与汉族相似。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参考资料:
1、 阎昭典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24-1125

lǒng西xíngshǒu

chéntáo tángdài 

hànzhǔdōngfēngbàotàipíng rénjīnquèbiānbīng 
zòngráoduólínsài sāngzhòngshēng 

shìsǎoxiōngshēn qiāndiāojǐnsàngchén 
liándìngbiān yóushìchūnguīmèngrén 

lǒngshùsānkànsàicǎoqīng lóufánxīnqiāngbīng 
tóngláizhěshāngbié húnjiùyíng 

xiáshēngqínwèiyǒu hēishānyíngzhènshílóngshé 
cóngguìzhǔqīnhòu bànfēnghànjiā 

家善百自崇川来,小饮冒巢民先生堂中。闻白生璧双亦在河下,喜甚,数使趣之。须臾白生抱琵琶至,拨弦按拍,宛转作陈隋数弄,顿尔至致。余也悲从中来,并不知其何以故也。别后寒灯孤馆,雨声萧槭,漫赋此词,时已漏下四鼓矣。
家善百¹自崇川²来,小饮冒巢民³先生堂中。闻白生璧双亦在河下,喜甚,数使趣(cù)之。须臾白生抱琵琶至,拨弦按拍,宛转作陈隋数弄,顿尔至致。余也悲从中来,并不知其何以故也。别后寒灯孤馆,雨声萧槭(qì)¹⁰,漫赋此词,时已漏¹¹下四鼓¹²矣。
注释:¹家善百:指陈善百,其人不详。家,本家。²崇川:地名。³冒巢民:冒襄,字辟疆,号巢民,江苏如皋人。明末“四公子”之一。明亡后,隐居于家乡水绘园中,著书自娱,与文人墨客宴游酬唱。⁴白生璧双:明末清初时杰出的琵琶演奏家,姓白,名珏,字璧双,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人称“琵琶第一手”。⁵趣:催促。⁶宛转:指弹奏时指法与音乐的变化。⁷陈、隋数弄:指流行于南朝陈和隋朝的乐曲,曲调哀感顽艳。弄,音乐之一曲,如琴曲有《梅花三弄》。⁸顿尔:顿时,突然。⁹至致:达到某种境界。¹⁰萧槭:寂寥。¹¹漏:古代滴水计时的漏壶。¹²四鼓:四更。古代以“更”作为夜间的计时单位。一更约两小时,一夜分为五更。
是谁家本师绝艺,檀槽搯得如许。半弯逻逤无情物,惹我伤今吊古。君何苦。君不见、青衫已是人迟暮。江东烟树。纵不听琵琶,也应难觅,珠泪曾乾处。
是谁家本师¹绝艺,檀(tán)²(tāo)³得如许。半弯逻(luó)(suò)无情物,惹我伤今吊古。君何苦。君不见、青衫已是人迟暮。江东烟树。纵不听琵琶,也应难觅,珠泪曾乾处。
译文:是哪一家本色师傅传授的绝艺,琵琶弹得精妙如许。半弯西藏产的檀木本是无情之物,竟惹得我伤今吊古。你这是何苦,你难道没看见座上流泪的人年已迟暮。江东的烟霭笼罩着远树,纵然不听你演奏的琵琶,也应难以找到,珠泪曾经哭干之处。
注释:¹本师:授业的老师。²檀槽:用檀木制成的槽。槽,琵琶一类乐器上架弦的格子,也叫“象”。³搯:叩,击。⁴逻逤:即唐时土番都城,又作“逻娑”,指今西藏拉萨。此指用西藏生产的檀木制成的琵琶。⁵青衫:指青色官服,唐代低级官员的服色。⁶迟暮:暮年。⁷江东烟树: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时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东。此化用其句意。原句“春天树”和“日暮云”互文见义。
凄然也,恰似秋宵掩泣。灯前一队儿女。忽然凉瓦飒然飞,千岁老狐人语。浑无据。君不见、澄心结绮皆尘土。两家后主。为一两三声,也曾听得,撇却家山去。
凄然也,恰似秋宵掩泣¹。灯前一队儿女。忽然凉瓦飒(sà)²飞,千岁老狐人语。浑无据。君不见、澄心³结绮皆尘土。两家后主。为一两三声,也曾听得,撇却家山去。
译文:真凄切啊,你的演奏就像秋夜的哭泣,而灯前正坐着一对哀伤的儿女。忽然又像飒飒的秋风吹过冰凉的屋瓦,千年老狐窃窃低语。一切全无凭据,你难道没看见澄心堂,结绮阁都变成了尘土。陈和南唐的两家后主,就因为那几声乐曲,也曾经听过,就抛先了江山匆匆而去。
注释:¹掩泣:掩面而泣。²飒然:指风声。³澄心:澄心堂。南唐亡国之君后主李煜宴居之所。⁴结绮: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建造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于光昭殿前,穷奢极侈。⁵家山:指南朝陈和五代南唐两朝的江山。

  这首词序较长,记叙了在冒巢民先生堂中听白生抱琵琶弹唱后引起的无限悲慨。冒巢民,即冒襄,字辟疆,自号巢民。江苏如皋人。明亡以后,他隐居不仕,以著书自娱,工于诗文,是清初著名文学家。序文中强调小饮冒巢民先生堂中,而联系作者二十岁遭受明亡之痛的身世,从中可以透露出“悲从中来”的消息,而这正是词中“伤今吊古” 的“主心骨”。

  词的开头“是谁家”两句,紧扣序中拨弦按拍弹琵琶的本事。“檀槽”指用檀木做的琵琶乐器上架弦的格子。搯 (tāo),叩。李商隐《定子》: “檀槽一抹《广陵春》,定子雨开睡脸新。却笑吃虚隋炀帝,破家亡国为何人?”这里的“檀槽搯得如许”是写弹琵琶师的高超技艺。但词人没有接着从正面摹写美妙的音乐境界,而是由贵重的琵琶弦乐器引起自身的伤今吊古的情绪。“逻逤”,亦作逻娑,即今西藏拉萨。此指逻逤槽,一种用西藏产的檀木制作的琵琶。乐器本是没有感情的东西,白生用它弹奏出来的曲调,却使词人产生伤今吊古的情绪。“君何苦”两句,承上伤今自叹。“青衫”,青色官服,唐代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迟暮之感,不仅是对人生短促的悲叹,而且含有官场失意的自嘲。“江东烟树”以下四句,词人把伤今的意绪拓开深化。江南一片烟花草树,足以伤魂,纵然没有听到催人泪下的琵琶声音,也禁不住泪如泉涌,不断浸湿衣衫。作者没有道破为何如此伤心?更耐人思考、寻味。

  下片运用历史典故,抚今吊古。“凄然也”以下数句,从上片的琵琶声而来。词人在孤馆寒灯下体味这哀怨低回的音调,仿佛是秋夜灯前的一对小儿女在低声抽泣。忽然声调急转,犹如秋风秋雨敲打屋瓦,发出象千年老狐学人语的声音,此景此情,更觉凄楚动人。“浑无据”以下,由听觉形象转入思维空间,词人借古抒怀,感慨情深。“澄心”,指澄心堂,南唐烈祖李昪所居。后主李煜造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后世所重。“结绮”,指结绮阁,南朝陈后主所筑三座楼阁之一,穷极奢华。此阁为张贵妃所居。刘禹锡《台城》诗:“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而如今的澄心堂、结绮阁早已野草丛生,成为一片废墟了。“家山”,家乡,此借指国家。陈后主、李后主这两位亡国之君,当年为了纵情欢乐,不事朝政,结果丢掉了江山。这一幕幕的历史悲剧,怎不发人深思,令人悲慨不已呢!

  这首词融纪事、写景、抒情三者于一体。词人把听琵琶古乐而涌起的无限悲叹,与别后孤馆寒灯的凄苦情景相交融,寄实于虚,引发出“吊古伤今”的深沉意绪,而在悲慨中蕴藏人生寥落的哀怨情致,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故谭献评此首为“拔奇本师长歌之外” (《箧中词》) 。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