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青青不尽山,石屏茅屋碧松关。锄云短钁孤峰顶,钓月轻舟一水间。
家住青青不尽山,石屏茅屋碧松关。锄云短钁孤峰顶,钓月轻舟一水间。
野鹿衔花常款曲,山猿分果惯盘环。无端轻作红尘梦,身老乾坤未得还。
野鹿衔花常款曲,山猿分果惯盘环。无端轻作红尘梦,身老乾坤未得还。
叶颙

叶颙

(1296—?)元明间金华府金华人,字景南,一字伯恺,自号云𩕢天民。元末隐居不出,至正中自刻其诗,名《樵云独唱》。入明,举进士,官行人司副。后免官家居,授徒甚众。 ▶ 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贵逼人来¹不自由,龙骧(xiāng)凤翥(zhù)²势难收。
译文:富贵袭人而来人也没有办法,一个人奋发,他的成就是止不住的。
注释:¹贵逼人来:富贵逼人而来,即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²龙骧凤翥:一作“几年勤苦踏林丘”也。作凤翥龙骧,形容发奋有为。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¹
译文: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宾客,一把利势横扫两浙十四州。
注释:¹十四州:当时吴越王钱镠安居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鼓角¹揭天²嘉气³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译文:战鼓和号角声冲入云霄使得天之气都变得寒冷,风浪席卷而来让天下好像入了秋。
注释:¹鼓角:战鼓和号角声。²揭天:指声音高入天际。³嘉气:即瑞气。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东南永作金天柱¹,谁羡当时万户侯²
译文:掌握这东南之地,作祥瑞天象的支柱,谁还羡慕旧时的万户侯呢。
注释:¹东南永作金天柱:一作“莱子衣裳宫锦窄。”金天:黄色的天,古时以为祥瑞。²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常用来泛指高爵显位。

xiànqiánshàng

guànxiū tángdài 

guìrénláiyóu lóngxiāngfèngzhùshìnánshōu 
mǎntánghuāzuìsānqiān jiànshuānghánshízhōu 
jiǎojiētiānjiālěng fēngtāodònghǎishānqiū 
dōngnányǒngzuòjīntiānzhù shuíxiàndāngshíwànhóu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wèi)¹自萦(yíng)秦塞²曲,黄山³旧绕汉宫斜。
译文: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注释:¹渭水:即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²秦塞:犹秦野。塞:一作“甸”。这一带古时本为秦地。³黄山:黄麓山,在今陕西兴平县北。⁴汉宫:也指唐宫。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luán)(yú)¹(jiǒng)²千门³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译文: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注释:¹銮舆 :皇帝的乘舆。²迥出:远出。³千门:指宫内的重重门户。此句意谓銮舆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而出。⁴上苑:泛指皇家的园林。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云里帝城双凤阙(què)¹,雨中春树万人家。
译文: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注释:¹双凤阙:汉代建章宫有凤阙,这里泛指皇宫中的楼观。阙:宫门前的望楼。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玩 一作:重)
为乘阳气¹行时令,不是宸(chén)²玩物华³
译文:为了把住春光时令出巡民忧,不是因为玩赏春光驾车逛游!
注释:¹阳气:指春气。²宸游:指皇帝出游。宸: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处,后又引伸为帝王的代称。³物华:美好的景物。后两句意谓,皇帝本为乘此顺应时令,随阳气而宣导万物,并非只为赏玩美景。

  蓬莱宫,即唐大明宫。唐代宫城位于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位于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从大明宫经兴庆宫,一直到城东南的风景区曲江,筑阁道相通。帝王后妃,可由阁道直达曲江。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所谓“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诗一开头就写出由阁道中向西北眺望所见的景象。首句写渭水曲折地流经秦地,次句指渭水边的黄山,盘旋在汉代黄山宫脚下。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不仅显得开阔,而且因为有“秦”、“汉”这样的词语,还增强了时空感。诗人驰骋笔力,描绘出这样广阔的大背景之后,才回笔写春望中的人:“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因为阁道架设在空中,所以阁道上的皇帝车驾,也就高出了宫门柳树之上。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这两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这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古代按季节规定关于农事的政令叫时令。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

  古代应制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词。王维这首诗也不例外,但诗歌的艺术性很高,王维善于抓住眼前的实际景物进行渲染。比如用春天作为背景,让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层春色;用雨中云雾缭绕来表现氤氲祥瑞的气氛,这些都显得真切而自然。这是因为王维兼有诗人和画家之长,在选取、再现帝城长安景物的时候,构图上既显得阔大美好,又足以传达处于兴盛时期帝都长安的风貌。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66-167页

fèngshèngzhìcóngpéngláixiàngxīngqìngdàozhōngliúchūnzhōngchūnwàngzhīzuòyìngzhì

wángwéi tángdài 

wèishuǐyíngqínsài huángshānjiùràohàngōngxié 
luánjiǒngchūqiānménliǔ dàohuíkànshàngyuànhuā 
yúnchéngshuāngfèngquè zhōngchūnshùwànrénjiā 
wèichéngyángxíngshílìng shìchényóuwánhuá  (wán zuò zhòng )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秀樾(yuè)¹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²雪瘦熏沉水³,翡翠盘高走夜光
译文: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你看那娇美的荷花多像深闺中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少妇,白净的面颊上淡施红粉如熏了沉水清香;那含露的荷叶多像高高托起的翡静盘上面流转的夜明珠在闪光。
注释:¹秀樾:青翠的树荫。²胭脂:形容荷花红如胭脂。³沉水:沉香。指荷花香气熏人。⁴翡翠:指绿色荷叶。⁵夜光:荷叶上的水珠。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zhàn)潇湘。醉魂应逐凌波¹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译文:一带远山如眉黛横卧,一脉清流拉长了月亮的倒影,秋夜的云影映入潇湘。在睡梦中,醉魂要去追逐那企慕已久的凌波仙子,请告诉西风,今夜里给我多送些清凉。
注释:¹凌波:形容步履轻盈。“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见曹植《洛神赋》。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上阕前两句总写荷塘的美妙意境,后两句工笔刻画荷花的迷人丰采,并以五个比喻,将花色、香、形、光、质感作了形象的描述。下阙自己的感受来烘托映衬,以梦中的凌波仙子巧妙地写出了荷花之“神”,使人们的欣赏感情在想象中得到升华,更留下了咀嚼回昧的余地。动静有致而形神兼具、层次分明而流转自如。

  词的上片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

  “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慨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zhètiān··shǎng--càisōngnián

xiùyuèhéngtángshíxiāngshuǐhuāwǎnjìngniánfāngyānzhīxuěshòuxūnchénshuǐfěicuìpángāozǒuguāng

shāndàiyuǎnyuèzhǎngyúnqiūyǐngzhànxiāoxiāngzuìhúnyīngzhúlíngmèngfēn西fēngliáng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平远江山极目¹回,古祠漠漠²背城开。
译文:纵目远眺,只见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近处古老的三闾祠,却萧条冷落,背城而立。
注释:三闾(lǘ)祠:位于湖南汨罗,为纪念屈原而建。屈原曾官三闾大夫,故名。¹极目:纵目远眺,尽目力所及。²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译文:不要埋怨当时无城了解你忠心耿耿,历史上没有庸俗小城不忌贤妒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放逐¹肯消亡国恨²?岁时³犹动楚人哀!
译文:驱逐流放哪里能消除亡国之恨,直至今日逢年过节也总是激起楚城的悲哀!
注释:¹放逐:屈原曾经被流放。²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逝世以后,但在屈原生前,楚国郢(yǐng)都就已经被秦兵攻破,屈原作有《哀郢》。³岁时:一年中的节令。⁴楚人:即居住在楚地的人。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湘兰沅(yuán)¹年年绿,想见吟魂²自往来。
译文:蕙兰白芷年年绿遍湘江沅江两岸,料你英灵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注释:¹湘兰沅芷:“湘”、“沅”均为水名,今湖南境内的两条江流。“兰”、“芷”均为芳草名,屈原常用以比喻正人君子及自比。²吟魂:诗人的灵魂。这里指屈原。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城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颔联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涵了悲愤及同情;颈联正面抒写对诗城的沉痛惋惜之情;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像作结。全诗沉郁而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此诗首联以写景兴起。“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由远及近,渐渐地收回目光,却看到古老的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作者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故宫黍离之感,油然而生。

  触景兴怀,作者自然地联想起诗城的平生遭际,屈原以光明正直存心国家民族的忠贞之士,竟至落入谗言的深海而尽忠无路报国无门,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可谓千古奇冤“国无城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这是诗城泣血的深慨和绝望的浩叹。然而在颔联,作者并未直接抒写对诗城悲剧城生的同情嗟叹,却转而生发出这样的议论:“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城不忌才”意谓用不着嫌怨举国难觅知音。诗句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城无限的同情。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城哀!”颈联是一个转换,正面抒写对诗城的沉痛惋惜之情。这二句说,即使被放逐,都不能消除亡国之恨。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城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的哀思。史载,屈原在怀王朝和顷襄王朝曾两度被放逐。此联首句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然而,其志向理想可“与日月争光”的屈原是不死的。千载而下,诗城屈原的悲剧命运犹自动城哀伤,足见其高洁的志行感城至深。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一个浪漫的美丽想像作结:“湘兰元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湘、沅、兰、芷,都是屈原诗篇中经常味叹的楚地风物。这二句说,兰蕙和白芷年年绿遍沅湘两岸,沁芳吐艳,屈原的灵魂定会眷怀故地常来常往。

  这首七律写得沉郁而清幽,既表现了屈原的悲愤也抒发了作者的哀深情。通观全篇,开头以写景生发,触起遐思由作者眼中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慨叹。中间两联论事,笔力曲折,言议透辟,而不乏情韵。末二句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此见出作者情意之真切运思之灵妙。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071-1072页

sān--cháshènxíng

píngyuǎnjiāngshānhuíbèichéngkāi

xiánshìzhīwèiyǒuyōngréncái

fàngzhúkěnxiāowángguóhènsuìshíyóudòngchǔrénāi

xiānglányuánzhǐniánnián绿xiǎngjiànyínhúnwǎnglái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风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miǎo)难收。徙倚¹栏干久,缺月挂帘钩²
译文:疲倦于湖海飘泊的生活,离开江陵乘舟沿江东归。西风正盛,一日千里一般,今夜把我送到岳阳楼。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思绪翻腾,颇难平静。独自倚栏凝思,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¹徙倚:犹低回,有留连不舍的意思。²帘钩:门窗上挂帘子所用的钩子。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雄三楚¹,吞七泽²,隘(ài)九州³。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lěi)无所,但有渔儿樵(qiáo)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yú),杜若满芳洲。
译文:三楚、七泽、九州雄伟险要。人间美景,哪里比得上岳阳楼上所见呢?想祭奠屈原而不得,只能借登山临水,效渔儿樵子,抒发离忧之情。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杜若花开满了水中沙洲。
注释:¹三楚:指西楚、东楚、南楚,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²七泽:古来相传楚地有七泽(七个大湖泊)。³九州:指整个中国。⁴沉累:指屈原。⁵虞舜:上古的一位帝王,相传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下(在今湖南宁远县)。

  上片写词人登楼背景和楼上初见时的景致。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词人湖海飘泊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词人曾在《请说归休好》诗中吐露过脱离官场的复杂心情:“请说归休好,从今自在闲。”又说:“田间四时景,何处不开颜?”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休的感受,贯穿全篇,使这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承上意写经过长途的江面飘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夕阳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再看那湖中君山的暮霭云雾,四周萦绕。这些自然景色,引起词人内心的深长感触,思绪翻腾,颇难平静。“徒倚栏干久”二句,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更深一层地刻画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笔墨又为下片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

  上片尾句承上启下,既收住了上片的写景,也开启了下片的抒情,为后文直抒胸臆营造了一个富含情味的环境。

  下片首句描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色。“吞”意在表现岳阳楼视野的开阔。“隘九州”,点明岳阳楼位居国内险要的地方。见到如此壮景,词人反问:“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疑问中不掩赞誉,认为人世间的一切好处,都比不上此处的景色。“欲吊”句写词人对曾流放此地的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凭吊。词人欲要凭吊屈原,却“无所”可吊,词人不知道屈子沉水处,虽然心有遗憾、惭愧,但看到“渔儿樵子”不免庆幸,屈原死前与渔夫有过对话,便猜想他们可能懂得屈原离忧。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所以有了“回首叫虞舜”。但是除了满山开得正艳的杜若花外,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的苦苦呼唤。其中花开烂漫的美景反衬出词人心境的悲凉。

  词中上片写登临岳阳楼,并赞赏岳阳楼的美景。下片接着写雄美之景,并由此联想到屈原的离忧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哀愁。结尾他喊出了自己渴求被遇的心声,最后却以无声的景语默默作结,仿佛是给词人的凄凉回答。整首词在满含豪气的描写中,夹杂栏杆拍遍却无人会得的心酸,复杂的情感使词情波澜起伏。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59-460页
2、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5-145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