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馆成佳集,临觞送远征。
厨烟含烛焰,溪雨夺琴声。
愁动草边色,恨牵花外情。
明朝过平望,应念隔春更。
旅馆成佳集,临觞送远征。
厨烟含烛焰,溪雨夺琴声。
愁动草边色,恨牵花外情。
明朝过平望,应念隔春更。
周弼

周弼

周弼(一一九四--一二五五),字伯弜,(又作伯弼,正卿),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祖籍汶阳(今山东汶上)。周文璞之子。与李龏同庚同里。诗书画皆工,尤擅画墨竹。宁宗嘉定间进士(《江湖后集》卷一小传)。曾任江夏令。十七年(1224)即解官(本集卷二《甲申解官归故居有以书相问者》)。以后仍漫游东南各地,是否复官不详。卒于理宗宝佑三年(1255)。 ▶ 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译文: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qīng)¹
译文: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注释:¹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

  洗儿,旧时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苏轼当年得子,“洗儿”之外,赋《洗儿诗》一首。这首诗语言浅白易懂,虽然仅28个字,情感却跌宕起伏,表面上是为孩儿写诗,而实际上既讽刺了权贵,又是“似诉平生不得志”。

  苏轼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曾任凤翔判官、殿中丞等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等地方官。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回京,入御史台狱,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而后一再遭贬,先后贬到惠州、琼州、昌化。宋徽宗即位大赦,被召回京,病死在常州旅舍。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苏东坡《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身居杭州一位先辈瞿存斋写过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反《洗儿诗》意,一目了然。郎瑛以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ér--shì

rénjiēyǎngziwàngcōngmíngbèicōngmíngshēng

wéiyuànháiérqiězāinándàogōngqīng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¹萧然²似野僧(sēng)
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注释:¹兴味:兴趣、趣味。²萧然:清净冷落。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邻家乞(qǐ)新火¹,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¹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
2、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编;张卫国译评.千家诗.湖北:崇文书局,2015.06:第20页
3、 (宋)谢枋得选;张凌翔解译.千家诗全鉴(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第147-148页
4、 林风编著.廉吏诗三百首选注.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01:第107页

qīngmíng--wángchēng

huājiǔguòqīngmíngxìngwèixiāoránshìsēng

zuólínjiāxīnhuǒxiǎochuāngfēnshūdēng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
译文:长在山岩上的桂花很稠密,一片白色。梨树上的果实已稀疏了,树叶已经变红。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江皋(gāo)¹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译文:在这寒冷的江边,眺望到远方尽头,我的归乡之心就像离了本根的征蓬一样,已经跟随着长风飘荡而去。
注释:¹江皋:江边。

dōngjiāoxíngwàng

wáng tángdài 

guìyánhuābái shūlínhóng 
jiānggāohánwàngjìn guīniànduànzhēngpéng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宅边秋水浸(jìn)¹(jī)²,日日持竿去不归。
译文:想到以前故乡的住宅边,秋水满塘,浸润着满是青苔的矶石,每日无事就持竿远钓,整日不归。
注释:¹苔:指青苔。²矶: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jiān)(jiā)霜冷雁初飞。
译文:杨柳岸,秋风吹拂,潮水涌动。蒹去旁,寒霜凝结,秋雁南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¹忆翠微²
译文:今日里,再闻匹马嘶鸣,忍不住红叶题诗,吟诵传情,又听疏朗钟声,不由得忆念故乡,青山绿水。
注释:¹疏钟:稀疏的钟声。²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也泛指青翠的山。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译文:今晚夜色朦胧,月光洒满长安城楼;老友相见,忆起故乡,泪湿衣襟。

zhǎngānyuèyǒurénhuàshānzuòjiùshānzuòrén--zhào

zháibiānqiūshuǐjìntáichí竿gānguīyángliǔfēngduōcháowèiluò

jiānjiāshuānglěngyànchūfēizhòngyínhóngquètīngshūzhōngcuìwēi

jīnqínchéngmǎnlóuyuèrénxiāngjiànzhān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晓发(fà)¹梳临水,寒塘²³见秋。
译文: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注释:¹晓发:早起弄发。²寒塘:秋天的池塘。³坐:因。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乡心¹正无限,一雁(yàn)²南楼。
译文: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注释:¹乡心:思乡之心。²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52-1253页

hántáng--zhào

xiǎoshūlínshuǐhántángzuòjiànqiū

xiāngxīnzhèngxiànyànnánl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