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鱼中素,幽缄手自开。斜红馀泪迹,知著脸边来。
重叠鱼中素,幽缄手自开。斜红馀泪迹,知著脸边来。

zhōng--yuánzhěn

zhòngdiézhōngyōujiānshǒukāixiéhónglèizhīzheliǎnbiānlái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6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唤起窗前尚宿酲,啼鹃催去又声声。
唤起¹窗前尚宿酲(chéng)²,啼鹃³催去又声声。
译文:被窗前的鸟儿啼鸣声唤醒,还带着昨夜未消的酒意,杜鹃鸟又在声声催促着我归去。
注释:¹唤起:韩愈有《赠同游》诗:“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黄庭坚认为“唤起”和“催归”是二鸟名。唤起,声如络丝,圆转清亮,偏于春晓鸡。催归,即杜鹃鸟。然“唤起”亦不一定要坐实为鸟名。²酲:喝醉了神志不清。³啼鹃:传说杜鹃鸟的啼声好像“不如归去”,故曰“催去”。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
丹青¹旧誓相如²(zhá),禅榻³经声杜牧情。
译文:那坚贞不渝的旧日的誓言,虽然还留在像司马相如写的优美的书札中;但历时经久,少日青春,终归空寂之境。
注释:¹丹青:丹砂和青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其色不易泯灭,故常以喻坚贞不渝。阮籍《咏怀》诗:“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²相如:司马相如。汉代有名的辞赋家,他曾以琴声挑逗卓文君私奔。³禅榻:和尚坐禅的床。杜牧《醉后题侩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以谓少日青春,终归空寂之境。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¹
译文:离别之后,隔着盈盈一水,枉自千万遍相思。今日重游旧地,回首往事,彷佛已隔三生了。
注释:¹三生:即“三世”,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唐代有三生石上旧姻缘的传说。
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
云阶月地¹依然在,细逐空香²百遍行。
译文:当时相会的地方依然如故,我追寻着那已消失在空中的馀香,百遍巡行,低徊不已。
注释:¹云阶月地:苏轼诗:“月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²空香:指在空中若有若无、难以追寻的馀香。

  《感旧》一类的题目通常是写重经某地、因追忆平生一段经历而引发的感触,离黄景仁(字仲则)时代最近的名作是吴梅村的《琴河感旧》四首,系梅村偶过常熟,好事的东道主知道他和名妓卞玉京有一段情缘,遂使人邀卞玉京前来相见,梅村即席为赋四律。其事哀感顽艳,其诗凄婉动人,故其事与诗喧传一时。“却悔石城吹笛夜,青骢容易别卢家”,“缘知薄倖逢应恨,恰便多情唤却羞”,“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等句,后来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仲则这组七律显然也是重经旧地,为感念一段旧情而作,但写作时间、地点均不详。郁达夫的小说《采石矶》曾演绎其本事:“······这样的叹了一声,远远的向东天一望,他的眼睛,忽然现了一个十六岁的伶俐的少女来。那时候仲则正在宜兴氿里读书,他同学的陈某、龚某都比他有钱,但那少女的一双水盈盈的眼光,却只注视在瘦弱的他的身上。他过年的时候因为要回常州,将别的那一天,又到她家里去看她,不晓是什么缘故,这一天她只是对他暗泣而不多说话。同她痴坐了半个钟头,他已经走到门外了,她又叫他回去,把一条当时流行的淡黄绸的汗巾送给了他。这一回当临去的时候,却是他要哭了,两人又拥抱着痛哭了一场,把他的眼泪,都揩擦在那条汗巾的上面。一直到航船要开的将晚时候,他才把那条汗巾收藏起来,同她别去。这一回别后,他和她就再没有谈话的机会了。他第二回重到宜兴的时候,他的少年悲哀,只成了几首律诗,流露在抄书的纸上。”这几首律诗便是《感旧》。

  这情景当然是郁达夫想象的虚构,其实诗中追怀的女子绝不可能是宜兴的那个女子,那据说是他姑母的侍婢。而这个女子,从首章“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一联来看,显然不是良家女子,诗中再三用杜牧在扬州的典故,正取唐于邺《扬州梦记》所载情节。据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小秦淮录》载:“珍珠娘,姓朱氏,年十二,工歌。继为乐工吴泗英女。染肺疾,每一禅杓,落发如风前秋柳。揽镜意慵,辄低亚自怜。阳湖黄仲则见余每述此境,声泪齐下。美人色衰,名士穷途,煮字绣文,同声一哭。”仲则于朱氏用情如此之深,《感旧》四首是否即追怀其人呢?考虑到这组诗编次于康熙三十三年(1768)秋的《观潮行》(客有不乐游广陵)之前,可以推断是同时的作品。重经故地,斯人已嫁,一段情缘失之交臂,仲则不由得因自己当时“无坚约”而深憾不已:“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四章的内容都很清楚,但并不依时间顺序排列。首章忆初相见,春风得意;次章追寻旧迹,无限怅惘;三章感念其人,暗寓自责;末章遥想此后情怀,憾恨不已。相比之下,首章仅“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一联,风情旖旎,全篇平平;三、四两章取意造语都较成熟,没什么出色之处。只有次章缠绵悱恻,最为动人。

  首联承前篇“杯底人如解语花”之句,写又是同样的早晨,带着未解的宿酲匆匆离去。“唤起”昔日是心爱的女子,此刻却是谁呢?两句明显脱胎于韩愈《赠同游》“唤起窗全曙,催归日未西”一联。宋代黄庭坚说“唤起”和“催归”都是鸟名(见《冷斋夜话》),未免有点牵强,但这里“啼鹃催去”仍寓催归之意。历来不是传说杜鹃的啼声像“不如归去”吗?仲则正取此意。“又声声”暗示了一个今昔相似的情境,物是人非之感尽在言外。

  “丹青旧誓”本自阮籍《咏怀》“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比较清楚,但“相如札”意思较曲。司马相如事迹中与“札”有关的,只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看来相如札只能作遗札理解,那就是说书写誓约的情书并未寄出,将来只能留做遗札交给她。这正印证了次章的“无坚约”。“禅榻”句又取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之意,写自己带醉归去,途经禅寺时的失意情怀。《感旧》四章中用了三次杜牧的典故,表达三层意思:首章“匆匆觉得扬州梦”是前缘如梦的失落感,“多缘刺史无坚约”是失之交臂的内疚,而“禅榻经时杜牧情”则是少年早衰的心境。这里为什么特地要提到“禅榻经时”?当时实有依寺休憩的经历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杜牧诗中空虚无聊的意绪,十分切合仲则当时的心境,让他产生强烈的共鸣。仲则显然熟读过《樊川集》,杜牧那股俊爽英发之气,那种怀才不遇的落寞心境,也是时常弥漫在他诗中的固有情调。但他天性中终究少一分杜牧的洒脱,所以总不免因执着而遭受情感的煎熬。

  与那女子别后,所隔不过一水,却再无相见之缘。故而重游故地,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颈联两句用字都很平常,却极具抒情的力量。上句言“空”、言“一水”,都有往小里说的意思,但由于“一水”积淀着《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味,与“空”相连反更强化了隔绝之感、茫然之感。而下句通过“回首”这瞬间的动作,将为时不久的重来与佛家前世、今生、来世的漫远相提并论,又构成巨大的语言张力,造成震撼人心的强烈效果,也将作者怅惘失意的心情抒发尽至。

  结联情绪由怅惘向眷恋转化,以一个痴情的动作结束全诗。“云阶月地”取自杜牧《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也可能与牛僧孺《周秦行纪》所载“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句有关,用以描写眼前的庭院和阶除,平添一层幽美脱俗的诗意,同时也暗示了当时两人看云步月的美好时光。如今人去楼空,只有庭院如故,诗人一遍遍踱步往来,细细地寻索斯人留散的余香。这里不说“余香”,而言“空香”,既言散布在空气中,又有若有若无之意,再添加一个“细逐”的身姿,一个“百遍”的不甘,就生生刻画出一个执着而痴情的诗人形象。

  仲则诗最动人之处就在这里,他让我们知道一种情感、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会化作何等令人刻骨铭心的样态。他最为人传诵的名句不正是这类的吗?“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悄立州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自古以来,善于写情的诗人很多,但像黄仲则这样善于刻画情“态”的诗人,却不多见吧?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出林杏子¹落金盘²。齿软³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chún)
译文: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青紫色的残杏上,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
注释:¹杏子:一种果实,圆形,未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为黄红色,味酸甜。²金盘:金属制成的盘子。³齿软:牙齿不坚固。⁴可惜:意谓应予爱惜的。⁵半残:指杏子被咬了一口。⁶青紫:此处指杠杆透出紫红的半熟青杏颜色。⁷唇丹:嘴唇上限量的丹砂红。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南陌¹上,落花闲²。雨斑(bān)³。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译文:南边的田间小路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少女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注释:¹陌:泛指田间道路。²落花闲:花儿安静地飘落。闲,安静。³斑斑:颜色驳杂貌。这两句说落花如雨,纷纷飘坠在地。⁴伤春:因春天的景物而引起的伤感。

  这是一首写少女伤春的词。少女伤春,在周邦彦以前的诗人词人中有不少人写过,但跟尝果怕酸联系起来,却是罕见的。周邦彦这首词由少女尝果写到伤春,过渡自然,联系紧凑。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可见杏子成熟,当在暮春时节了,新摘来的杏子放在金盘里,色泽鲜艳明丽,不用“置金盘”,而用“落金盘”,因“落”字有从摘下到放置过程的动态感,即摘下放入的意思,比“置”字生动得多。新出林的杏子特点是鲜脆,逗人喜爱。但又由于是新摘,没有完全熟透,味道是酸多甜少,颜色青紫而不太红。而少女好奇,好新鲜,见到鲜果以先尝为快。但乍尝之后,便觉味酸而齿软了。正如韦应物诗“试摘犹酸亦未黄。”少女怕酸,不敢再吃,只剩下大半个吃剩的杏子。青紫色的残杏,留下少女一道小小的口红痕迹,唇丹与青紫相间,在词人看来,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这位少女也必然因怕酸而攒眉蹙额,娇态可掬,更惹人怜爱了。所以词人用了“可惜”二字,而不用“留得”二字。因为这不只是在写半枚残杏,而是透过残杏写少女。

  下片先从少女眼里写周围环境,南陌上,满地落花狼藉,春雨斑斑,送走了春天。真是春雨无情,落花有恨。这三句似与上下文无关系。但看最后三句之后,便可体会到这三句环境描写对少女的伤春情怀起了烘托作用。正是在这样一个落花春雨的撩乱氛围中,才使少女感到“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而伤春心事“都在眉间”。也就是说因伤春而愁眉深锁。对于妙龄少女来说,伤春每由怀春引起。对花落春归,感岁月如流,年华逝水,因而有了某种爱情意识的跃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却是少女不可透露的内心世界的秘密,所以她只能不言不语,终日攒眉。

  上片说的少女因尝杏怕酸而攒眉,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少女因怀春伤春而攒眉,则是生活中的必然现象。这两种现象在词中来了个巧合,少女以尝杏怕酸而攒眉,巧妙地掩饰了她因怀春而攒眉,掩饰了她内心的秘密,可谓妙合无垠,这也正是作者构思细密,匠心独运之处。

  这首词上下两片初看似无关系,不易衔接,实则用暗线贯串,自然过渡,结构曲折。作者又善于抒写女性心理,将女性心理活动与景物描摹巧妙结合,所以后来评论周词的都很称赞他的词法,如清陈世焜云:“词至美成,开合动荡,包扫一切。”(《云韶集》卷四)

zhōngqíng ·chūlínxìngluòjīnpá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chūlínxìngluòjīnpán chǐ齿ruǎnchángsuān bàncánqīng yóuyìnxiǎochúndān 
nánshàng luòhuāxián bānbān yán duànshāngchūn dōuzàiméijiān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幽兰生前庭,含薰(xūn)¹待清风。
译文: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
注释:¹薰:香气。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清风脱然¹至,见别萧艾(ài)²中。
译文: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
注释:¹脱然:轻快的样子。²萧艾:指杂草。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行行¹²故路³,任道或能通。
译文: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
注释:¹行行:走着不停。²失:迷失。³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失故路”指出仕。⁴任道:顺应自然之道。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¹
译文: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注释:¹鸟尽废良弓: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废弃或杀害给他出过力的人。

yǐnjiǔ ·yōulánshēngqiántíng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ōulánshēngqiántíng hánxūndàiqīngfēng 
qīngfēngtuōránzhì jiànbiéxiāoàizhōng 
xíngxíngshī rèndàohuònéngtōng 
juédāngniànhuán niǎojìnfèiliánggōng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¹杨柳绿烟丝。
译文:那郊野小店旁的株株桃花,恰似那施罢脂粉的美女,娉婷而立,分外娇媚;那田间小路边的棵棵杨柳,恰如那绿色的轻烟,依风袅袅,丝丝缕缕。
注释:¹陌头:路上,路旁。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译文:如果不是因为送客而来到这城东,恐过这大好春光过去了,自己也全然不会知晓。

  这是赵孟頫因送客城东,适见郊外春光明媚,心有所感而作的一首小诗。

  诗人以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野春色的美丽,抒写了他偶见春光的真切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着意描写郊野春色。“野店”、“陌头”,是用村野小店、田间小路,点明此乃郊外。“红粉姿”,是用女子的姿色,来形容桃花。“红粉”,即胭脂和铅粉,因其皆为女子的化妆品,故引申而指女子。“绿烟丝”,是用绿色的轻烟,来形容嫩绿的杨柳细枝。这两句写得集中概括,如描如绘。春光种种,自难以一一道尽,故而诗人仅选择那最醒目的红的桃花、绿的杨柳以概括之。这样写,不仅大省笔墨,而且能突出诗人放野郊野的第一印象,还能以鲜明的色泽,唤起人们对春日郊野生机勃勃的种种美好联想。真是一以当十之笔法。

  诗的后两句,是巧妙抒写偶见春光之感受。“却”,犹“了”。“过却春光”是“春光过却”之倒置。这两句,语极浅显,而充满真情,并且很有点哲理意味。其中,固然包含有时光易逝的感慨,而更多的却是得见春光的喜悦。试想,一个久居城中之人,整日琐事缠身,何以得见春色?一旦来到郊外,突然发现那艳丽的春光,怎能不欣喜万分?怎能不产生一种差点错过之感?何况,诗人得见这美丽而易逝的春光,乃是因为送客城东这样一个偶然的机缘。那种不期而获的惊喜和侥幸之情,怎能不荡溢心间?本因送客而伤感,不想得遇此机缘,很有点因祸得福的味道了。

  此诗,虽无惊人之语,也谈不到什么重大的思想意义,但它却写得绘景如画,抒情真切,于自然流畅的语言中,传达出一种偶然得见郊野春光的真实感受,仍不失为一首精巧的诗作。

dōngchéng--zhàomèng

diàntáohuāhóngfěn姿tóuyángliǔ绿yān

yīnsòngdōngchéngguòquèchūnguāngzǒngzhī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译文:苏武被匈奴拘押了十九年,始终保留了汉节与对汉朝的忠诚。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译文:他利用白色大雁传信息,飞到了汉昭帝的上林苑。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译文:他在遥远的北方牧羊,艰苦万分,回归家乡的心如同西落的太阳,几乎要绝望。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译文:渴了就饮用寒冷的冰窖水,饿了就食用天上的飘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译文:终于在汉昭帝的关怀下,苏武可以从遥远的漠北回归长安了,他和李陵临河诀别,怆恻心欲绝。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译文:苏武拉着李陵的衣袖,哭尽眼泪,替之以血(苏武成为了千古忠臣,而李陵却万古蒙羞,使人扼腕出血!)。

  其实,李陵还是不错的汉子,三千人抵抗了匈奴十几万人的围攻,最终兵尽力竭负伤被俘。这种情况,就是按现在国际公约来看也不算叛徒,而汉武帝却杀他全家,怎么不让投降?!

  李白借咏叹苏武,隐约为李陵抱不平,在当时的唐朝是了不起的!表扬!有人考证李白是李陵的后代,真有点不知其然,毕竟年代太遥远。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这两句应该是岳飞:“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源头吧。

bái tángdài 

zàixiōng shíniánchíhànjié 
báiyànshànglínfēi kōngchuánshūzhá 
yángbiān luòguīxīnjué 
yǐnyuèbīng cāntiānshàngxuě 
dōnghuánshāsàiyuǎn běichuàngliángbié 
líng xiāngkànlèichéngx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