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那会我,傲兀苇边行。乱世难逸迹,乘流拟濯缨。
渔翁那会我,傲兀苇边行。乱世难逸迹,乘流拟濯缨。
江花红细碎,沙鸟白分明。向夕题诗处,春风斑竹声。
江花红细碎,沙鸟白分明。向夕题诗处,春风斑竹声。

xiāngzhōnggǎn怀huái--

wēnghuìàowěibiānxíngluànshìnánchéngliúzhuóyīng

jiānghuāhóngsuìshāniǎobáifēnmíngxiàngshīchùchūnfēngbānzhúshēng

齐己

齐己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7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生入 一作:生出)
投荒¹万死鬓(bìn)²³,生入瞿(qú)塘滟(yàn)(yù)。(生入 一作:生出)
译文: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
注释:¹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²鬓毛:鬓发。³斑:花白。⁴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入:一作“出”。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滟滪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未到江南¹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译文: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注释:¹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满川¹风雨独凭栏,绾(wǎn)²湘娥³十二鬟(huán)
译文: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
注释:¹川:这里指洞庭湖。²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一作“绾髻”。³湘娥:《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⁴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鬟:发髻。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可惜不当¹湖水面,银山²堆里看青山。
译文: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
注释:¹当:正对着,指在湖面上面对着湖水。²银山:一作“银盘”。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时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诗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0-561

zhōngdēngyuèyánglóuwàngjūnshān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tóuhuāngwànbìnmáobān shēngtángyànguān  (shēngzuò shēngchū )
wèidàojiāngnánxiānxiào yuèyánglóushàngduìjūnshān 

mǎnchuānfēngpínglán wǎnjiēxiāngéshíèrhuán 
dāngshuǐmiàn yínshānduīkànqīngshān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正月¹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²
译文: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
注释:¹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²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楼船一举风波¹静,江汉²翻为³燕鹜(wù)
译文: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风平浪静。
注释:¹风波:指乱象。²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³翻为:反而成为。⁴雁鹜池: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yǒngwángdōngxún··--bái

yǒngwángzhèngyuèdōngchūshītiānziyáofēnlóng

lóuchuánfēngjìngjiānghànfānwèiyànchí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清心为治本,直道¹是身谋。
译文: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注释:端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包拯曾任端州知州。郡斋:郡守的府第。¹直道:正直之道。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秀干¹终成栋(dòng)²,精钢不作钩³
译文:茂盛的树干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注释:¹秀干:茂盛的树干,喻指优秀的人才。²栋:屋中的正梁,此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³不作钩:不作弯曲的钩子,意思是说不愿枉道而行。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仓充¹鼠雀²喜,草尽兔狐愁。
译文:粮仓贮存充足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贮存不充足时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
注释:¹仓充:粮仓贮存充足。此喻引起腹心贪欲的财宝。²鼠雀:指贪官污吏。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史册有遗训,毋贻(yí)¹来者²羞。
译文: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注释:¹贻:留给。²来者:后人。

  这首诗主要讲述包拯为官不屈不挠,一身正气的事迹。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颔联进一步写为人处世之道是“直”;颈联写除暴安良;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这首诗字字如钢,句句沥血,令后学振奋,令巧伪蒙羞。

  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

  颔联进一步写“直”:只有笔直挺拔的树干,才能终成栋梁之材;纯正的精钢,宁折不弯,决不被外力折服。作者以“秀千”、“精钢”自比,是自勉自励,也是自负自信,很有力度。

  颈联写除暴安良。先写鼠雀之“喜”,是纵;后写兔狐之“愁”是擒。而铲除这些贪官污吏、害民之徒的根本办法,就是“草尽”,即拆除屏障,消灭他们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他们就无法逞凶了。

  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言外之意是要光耀青史,流芳千古。

  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身体力行的座右铭。诗作持重刚健,严谨有力,质朴无华,掷地作金石声,充满堂堂正正之气,磊磊落落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世琦评注.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述志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01月:162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¹雁南度²,北风江上寒。
译文: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注释:¹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²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襄(xiāng)水曲(qū)¹,遥隔楚云端²
译文:我家就在弯曲的襄水边,远隔楚地天地云海茫茫。
注释:¹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²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乡泪客中尽¹,孤²帆天际³看。(孤帆 一作:归帆)
译文: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
注释:¹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²孤:一作“归”。³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¹欲有问,平海²夕漫漫³
译文: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注释:¹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²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³漫漫:水广大貌。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第一联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第一联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家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津:渡口。平海:至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最后两句是说,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

zǎohánjiāngshàngyǒuhuái怀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luòyànnán běifēngjiāngshànghán 
jiāxiāngshuǐ yáochǔyúnduān 
xiānglèizhōngjìn fāntiānkàn  (fānzuò guīfān )
jīnyǒuwèn pínghǎimànmàn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人有卖人马者,比¹三旦²³市,人莫之。往见伯乐曰:“臣有人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¹⁰¹¹而视之。去¹²而顾¹³之,臣请献一朝之贾(jià)¹⁴。”伯乐乃¹⁵还而视之¹⁶,去而顾之,一旦¹⁷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集市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一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围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看,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
注释:¹比:连续,接连。²旦:天。³立:站立。⁴于:在。⁵莫:没有谁。⁶知:知道,了解。⁷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⁸言:交谈。⁹愿:希望。¹⁰子:代词,代指伯乐。¹¹还:同“环”,围绕。¹²去:离开。¹³顾:回头看。¹⁴一朝之贾:一天的收入;贾:这里指贩卖商品所得的收入;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¹⁵乃:就 ,于是 。¹⁶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¹⁷一旦:一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