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公昔钓璜,乃得丹灶术。闭门养真火,赣瓮酿新秫。
仇公昔钓璜,乃得丹灶术。闭门养真火,赣瓮酿新秫。
酒熟分四邻,丹成活千人。穷巷不改乐,一室长如春。
酒熟分四邻,丹成活千人。穷巷不改乐,一室长如春。
我知酒中仙,岁晚当得度。乘云见东皇,请诵浊醪赋。
我知酒中仙,岁晚当得度。乘云见东皇,请诵浊醪赋。

zhuóláohòu--zhāngxiàoxiáng

chóugōngdiàohuángnǎidānzàoshùményǎngzhēnhuǒgànwèngniàngxīnshú

jiǔshúfēnlíndānchénghuóqiānrénqióngxiànggǎishìzhǎngchūn

zhījiǔzhōngxiānsuìwǎndāngchéngyúnjiàndōnghuángqǐngsòngzhuóláo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 5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风起,风起,棹入白苹花里。
一抹斜阳沙觜(zī)¹,几点闲鸥草际,乌榜²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风起,风起,棹(zhào)³入白苹花里。
译文:已是傍晚时分,一抹斜阳照在沙洲渡口上,点点海鸥悠闲地游玩了一天,也都在这时飞回来了,飞向碧草深处栖息去了。不管是江边的游船,还是渔人驾海出行的小渔舟,都在秋水中飘摇,飘离江岸已经很远了,被半江秋水包围环绕。一阵风吹起,又一阵风吹来,游船和小渔舟又都飘回了原地,船棹都飘到白蓣花里去了。
注释:¹沙觜:沙洲口。²乌榜:用黑油涂饰的船,此指船。榜,船桨。³櫂:摇船的用具。此指船。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它生动地描绘了夕阳照射下秋天江边美丽的景色。

  “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傍晚,夕阳西下,一抹斜阳的余辉照射在沙洲口上。几只闲适的水鸟,点缀在远处的绿草之中。这二句写的是远处的静景。“一抹”与“闲鸥”,突出了景色的幽静,“几点”与“草际”则点出了景色的幽远。接下几句描写的是动景:“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风起,风起,棹人白苹花里。”一只小船,摇过明净的秋水。划着划着,起风了,小船被吹得不能自主,一下划进了白苹花里。这几句,写的是动景,但动中有静,仍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这首小令写水乡秋色。景物的描写,有动有静,有近有远,都联合一体,融为一幅幽静恬淡的图画。意境优美,朴素,清新,使人得到一种很好的审美享受。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主编.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 下: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07:第1423页

mènglìng··xiéyángshā--liú

xiéyángshādiǎnxiánōucǎobǎngxiǎozhōuyáoguòbànjiāngqiūshuǐfēngfēngzhàobáipínghuā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xún)¹。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注释:¹成旬:一作“经旬”,即连续下雨十来天。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¹
注释:¹“做春”句:是说当初还不如不要做春。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写这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天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

  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当日仍有下一日的希望。而此时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深;而这种至情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喟,词中埋怨花开不得其时,也蕴含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cǎisāngzi··niánniáncáidàohuāshíhòu--míng

niánniáncáidàohuāshíhòufēngchéngxúnkěnkāiqíngquèxúnhuāshàngrén

jīncháobàodàotiānqínghuāchéngchénhuāshénshìdāngchūzuòchūn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如果一味去“暗中摸索”,临摹前人的作品,是永远不可能在诗中真实地描绘出现实对象的(“总非真”)。这样,元好问就在杜甫和杜诗的影写者们中清晰地划出了一条真、假诗人地界限。

lùnshīsānshíshǒu ·shí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yǎnchǔxīnshēngshén ànzhōngsuǒzǒngfěizhēn 
huàlínchūqínchuānjǐng qīndàochángānyǒurén 
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
无聊¹笑捻(niǎn)²花枝说,处处鹃啼血³。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zhàn)战场开。
译文:烦愤无聊地苦笑,捻搓着花枝说,处处杜鹃在悲鸣啼血。美丽的花应去映衬漂亮的楼台,不要傍着秦关蜀栈在战场开。
注释:¹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²捻:用手指搓。³鹃啼血:杜鹃,即子规鸟,又名杜宇、布谷鸟。⁴秦关:指陕西一带的关口。因陕西为古秦国所在地,故称。⁵蜀栈:蜀川道路艰险,多在山间凿岩架木,筑成栈道,以作通路。故称蜀栈。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倚楼极目¹深愁绪,更对东风语。好风休簸(bò)²战旗红,早送鲥(shí)³鱼如雪过江东
译文:登楼凭栏放眼看,心绪更惆怅。面对东风说一声。好风不要吹动战旗红,应早把如雪的鲥鱼吹送到江东。
注释:¹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²簸:簸动,摇动。³鲥:名贵食用鱼。⁴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这里泛指江南没有战争风云的和平美好的生活。

  陈维崧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他继承宋代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出生于一个具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文学世家,少时享有盛名,被誉为“江左凤凰”。明亡入清后,漂零四方,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因而词作多具现实主义的深刻内容。这首词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篇什。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憎恶战争、盼望和平的美好心愿。开头“无聊笑捻花枝说,处处鹃啼血”两句,以悠闲轻淡的语调落笔,给人们展示了千紫万红、鲜花烂漫的春日景象。“无聊”二字,既点出了词题,又刻划了客观物景的艳丽夺目的意象。“鹃啼血”以杜鹃啼血来比拟杜鹃花红艳的色彩,而蕴含更深一层的意念。李山甫《闻子规啼》诗:“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这一切似乎给人既带来愉悦又值得深思的感觉。

  下两句笔锋陡转,“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恰似一声春雷,惊醒人们温馨的梦。“休傍”不但是作者正面的劝阻与否定,而且暗示着如念这芬芳艳丽的鲜花,并没有装点在和平的人们中间,西南之地仍是狼烟滚滚,战火未灭。据史料记载,清兵自入关后到建国初年,争夺战事一直纷纷扰扰。词人曾目睹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如1648年,清军大举进攻东南各省的抗清队伍,所到之处,杀从掳掠,“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尚钺《中国历史纲要》)。在作者晚年时,清统率军队又进军四川陕西一带镇压人民反抗。词人希望好花不要开遍在战场旁,正是这一现实的折射,同时又表现了他对战争的强烈谴责。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这里承上句,表现词人对战争的深切忧虑,由亢烈的情感转入如泣如诉的悲怆之中,“更对东风语”尤显得哀婉、凄切。既然倚楼极目更添许多愁绪,而又无人领略,只能面对东风而语,含意深远。结末两句,融情于景,耐人寻味。“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温暖和煦的春风,不该为战旗而飘摇,应该是为人们送来雪白而鲜美的鲥鱼。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迦陵(陈维崧)词气魄绝大,骨力绝遒,填词之富,古今无两。”在这些词中最有价值的是反映社会现实和同情民生疾苦的词篇,此词成功之处正在着眼于现实,而感情的抒发,由激亢到舒缓,在平淡中见曲折,使全词抑扬顿挫而错落有致。《白雨斋词话》中称其词“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确有眼力。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这首词与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有着同样的含意和工妙。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词曲赋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630-631

měirén··liáo--chénwéisōng

liáoxiàoniǎnhuāzhīshuōchùchùjuānxuèhǎohuāyìnghǎolóutáixiūbàngqínguānshǔzhànzhànchǎngkāi

lóushēnchóugèngduìdōngfēnghǎofēngxiūzhànhóngzǎosòngshíxuěguòjiāngdōng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客行新安¹道,喧呼闻点兵。
译文: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新安吏在按户籍册点兵。
注释:¹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¹无丁?”
译文: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注释:¹更:岂。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府帖(tiě)昨夜下,次¹选中男²行。”
译文: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下令说没有壮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注释:¹次:依次。²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译文:又问“抽来的未成年男子实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líng)(pīng)¹
译文: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注释:¹伶俜:形容孤独。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译文: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译文:“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译文: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但天地终归是无情的,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我军取相州¹,日夕望其平。
译文:我们官军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注释:¹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译文:可是贼心难料,致使官军溃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就粮近故垒(lěi),练卒依旧京¹
译文:我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注释:¹旧京:指东都洛阳。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掘壕(háo)不到水¹,牧马役亦轻。
译文: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注释:¹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译文: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送行勿泣血,仆射¹如父兄²。”
译文: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
注释:¹仆射:指郭子仪。²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xīnān

 tángdài 

xíngxīnāndào xuānwéndiǎnbīng 
jièwènxīnān  xiànxiǎogèngdīng  
 tiězuóxià xuǎnzhōngnánxíng  
 zhōngnánjuéduǎnxiǎo shǒuwángchéng  
féinányǒusòng shòunánlíngpīng 
báishuǐdōngliú qīngshānyóushēng 
 shǐ使yǎn shōulèizònghéng 
yǎnjiàn tiānzhōngqíng 
jūnxiàngzhōu wàngpíng 
zéinánliào guījūnxīngsànyíng 
jiùliángjìnlěi liànjiùjīng 
juéháodàoshuǐ qīng 
kuàngnǎiwángshīshùn yǎngshènfēnmíng 
sòngxíngxuè xi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