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居安稳似乘船,鱼跃池光鹭宿烟。还有一生江海客,钓竿闲放日高眠。
斋居安稳似乘船,鱼跃池光鹭宿烟。还有一生江海客,钓竿闲放日高眠。

chuánzhāi--zhāngxiàoxiáng

zhāiānwěnshìchéngchuányuèchíguāng宿yānháiyǒushēngjiānghǎidiào竿gānxiánfànggāomián

张孝祥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 5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 一作:不曾)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¹上翠楼²
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注释:¹凝妆:盛妆。²翠楼:特指妇女居处。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忽见陌头¹杨柳色,悔教(jiāo)²夫婿觅(mì)封侯³
译文: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¹陌头:路边。²悔教:后悔让。³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guīyuàn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guīzhōngshàozhīchóu chūnníngzhuāngshàngcuìlóu  (zhīzuò céng )
jiàntóuyángliǔ huǐjiào婿fēnghóu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译文:担子虽小却挑着无限风光,白白红红的花朵,每样花都很好。卖花人每日穿街过巷,巷东家、巷西家四处吆喝。
注释:昭君怨:本调四十字,前后阕相同。第一、二、三句,正与﹝如梦令﹞句法相同;惟﹝如梦令﹞第三句不用韵,此则换用平韵。第四句三字,即协平韵,句法为仄平平,不可移易。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huán)¹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译文:帘外好声声高叫,帘内丫鬟进去禀报。询问着女主人:买梅花还是买桃花好?
注释:¹鸦鬟:丫环。

  上片以“担子挑春虽小“起笔,花担虽小.怕挑起的却是整个春天。接下来笔锋好转.不写春天.而把目光投向担子里的花儿,那白白红红的花就是春天的象征。第二句“卖过巷东家,巷西家”以不免重复的方式写出了卖花人走街串巷的情形,通过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卖花人那熟悉而又悠长的叫卖声在曲折而深幽的老巷里回荡。

  下片紧接着写这叫卖声穿帘入户’被帘里的丫环听到,问道小姐"买梅花?买桃花?”

  在春雨过后的早提,俏丽的小丫环倚在窗边等待着这卖花的好声声吆喝。此刻地正迫不及待的回报着主人:卖花的已在门外了。她们等的岂只是那些花,俨然是春天的到来。最后以"买梅花?买桃花?"这样好个菏单的问句收尾.既让我们再次回咏起担花郎担子中的白白红红的花,又让我们不禁去猜想,主人家到底是想要悔花还是桃花呢?没等揭晓答案.整首词就戛然而止了,留下好丝回味。

  整首词作并不长,却为我们描绘 了好个鲜活的情景剧:在好个春雨后的早晨,卖花郎挑着红红白白的好担花,就象挑起了按个春天好样.走街串巷。他悠长的叫卖声在深幽的空巷中起伏。然后镜头好转,好个俏丽活泼的丫环出现了,她迫不及待的问主人要梅花还是要桃花?还没等主人回答.幕布便拉上了。这其中有人物、有声音、有色彩、有对话,让人过目难忘。此外,全词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平实的生活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生活中最常见、最生动、最真实的好幕,因而显得明具好格。

zhāojūnyuàn··dānzitiāochūnsuīxiǎo--jiǎngjié

dānzitiāochūnsuīxiǎobáibáihónghóngdōuhǎomàiguòxiàngdōngjiāxiàng西jiā

liánwàishēngshēngjiàoliánhuánbàowèndàomǎiméihuāmǎitáohuā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¹是。
译文:我曾听说天子有匹千里马,如今这幅图上画的莫非就是它?
注释:天育:皇家马厩名。题下原注:“天育,厩名,未详所出。”骠骑:犹飞骑。一作“骠图”,骏马的图像。骠,骏马的一种,黄白色。¹无乃:只怕的意思,推测词。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是何意态¹雄且杰,骏图萧梢²朔风起。
译文:这是何等雄杰的神态啊!骏尾一甩朔风便呼啸而起。
注释:¹意态:犹神态。²萧梢:摇图之态。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毛为绿缥(piǎo)¹两耳黄²,眼有紫焰双瞳方³
译文:它毛色淡青两耳微黄,两眼瞳仁呈方形眼睛闪着紫光。
注释:¹缥:淡青色。一作“膘”。²两耳黄:即黄耳,千里马的一种。³双瞳方:两眼瞳仁呈方形。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矫矫龙性¹²变化,卓立天骨³森开张
译文:像龙一样的桀骜不驯神态干变万化,卓然而立伸张着伟岸的骨架。
注释:¹矫矫龙性:一作“矫龙性逸”。矫矫,雄桀貌。一作“矫然”。龙性,古代有骏马为龙种之说。²合:一作“含”。³天骨:非凡的骨骼。⁴森开张:耸立展开。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
¹昔太仆²张景顺³,监牧攻驹阅清峻。
译文:当年身任太仆的张景顺,在监牧驯练时发现了这匹清峻的马。
注释:¹伊:语助词。²太仆:官名,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³张景顺:开元年间为太仆少卿兼秦州都督监牧都副使。唐玄宗曾称赞他说“吾马蕃息,卿之力也”(张说《陇右监牧颂德碑序》)。⁴监牧攻驹:一作“考牧攻驹”,一作“考牧神驹”。攻,攻治,即训练。驹,马二岁为驹。
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遂令大奴¹²天育,别养骥子³怜神俊
译文:便命令牧马的头目将它牵入天育,专人饲养特殊照顾它。
注释:¹大奴:牧马人头目。²守:一作“字”,即养育。³骥子:即骠骑。⁴俊:一作“骏”。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¹
译文:当时国家养有四十余万匹马,张公叹息它们都是些凡庸的马。
注释:¹材尽下:都是凡庸的马。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故独写真¹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²
译文:因此唯独给它画像以传给世人,张挂在座位右方去欣赏,久赏更觉形象新。
注释:¹写真:画像。²久更新:百看不厌,日久弥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年多¹物化²空形影³,呜呼健步无由骋⁴。
译文:年深日久良马死,空留个图像到如今。唉,画的马再好又有何用?已不能健步追风云!
注释:¹年多:马为开元时物,至天宝来,已历多年。²物化:化为异物,即已死去。³空形影:徒留画像。⁴无由骋:不能驰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如今岂无騕(yǎo)(niǎo)¹与骅(huá)(liú)²,时无王良³伯乐死即休。
译文:如今难道真的再无千里马?只因现实没有王良伯乐这类相马师,良马被埋没,死了也就白白地死去啦!
注释:¹騕褭:古骏马名,日行千里。²骅骝:周穆王八骏之一,色如华而赤。³王良:春秋时赵人,善御马。⁴伯乐:春秋时秦人,善相马。

  这首诗写画马之生动传神,叹今无识马的王良、伯乐,而良马被埋没,实自叹不遇,尽显讽刺之意。

  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后半部分回顾太仆驯养此马,抚图兴叹,伤知马者难逢,而自叹不遇。全诗摹写传神,借画抒怀,尽显讽刺之意。

  此诗开头直接描绘了马的出众之处,“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但是笔锋一转写道“年多物化空形影,吗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已不如当年,空有矫健的步伐却没有可以驰骋的场地。这句话作者同样是在说自己,感慨自己空有满腹的オ气去无人赏识。

  “千里马”如何,“汗血宝马”又如何,“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作者借马来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也是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之士感叹。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2、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8
3、 黄桂凤.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¹起登江上台。
译文:重阳佳节,抱病登台,只想一边独酌美酒,一边欣赏九秋佳色。
注释:¹抱病:指有病缠身;带着病。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¹于人既无分,菊江从此不须开。
译文:既然在重阳节不能喝酒,那么菊花也没有必要开放。
注释:¹竹叶:指竹叶青酒。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译文:日落时传来黑猿的啼哭声,久久不住,南来的白雁带来长安的霜讯。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¹衰谢两相催!
译文:无法相见的亲人现在都在哪里呢?战争频繁不断,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
注释:¹干戈:战争。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jiǔshǒu ·

 tángdài 

chóngyángzhuóbēizhōngjiǔ bàobìngdēngjiāngshàngtái 
zhúrénfēn huācóngkāi 
shūfāngluòxuányuán jiùguóshuāngqiánbáiyànlái 
mèixiāotiáozài gānshuāixièliǎngxiāngcuī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甘蝇¹,古之善²射者,彀(ɡòu)³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¹⁰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¹¹,而¹²¹³可言¹⁴射矣。”
译文:伏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只要他拉开弓,走兽便趴下,飞鸟就会落地。他有个弟子叫飞卫,飞卫向伏蝇学习射箭,技巧超过了他的老师。又有一个叫纪昌的人,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习不眨眼的本领,然后才能说学习射箭的事。”
注释:¹甘蝇:古代传说中善于射箭的人。²善:擅长,善于。³彀弓:张弓,拉开弓。彀:满。⁴伏:倒下,倒伏。⁵飞卫:古代传说中的善于射箭的人。⁶而:但是。⁷巧:本领。⁸过:超过 。⁹纪昌:古代传说中的善于射箭的人。¹⁰于:向。¹¹不瞬:不眨眼;瞬:眨眼。¹²而:表承接。¹³后:然后。¹⁴言:谈及。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纪昌归,偃(yǎn)¹其妻之机²下,以³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zì)而不瞬也。以告飞卫¹⁰,飞卫曰:“未也¹¹,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¹²如著,而后告我。”
译文:纪昌回家后,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对着上下不停移动的踏板练习。两年以后,即使锥尖碰着眼眶,他也不眨一下眼睛。他把这个本领告诉了飞卫,飞卫说:“不行,还必须学会看东西,然后才可以学射箭,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能像看显著的东西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注释:¹偃卧:仰卧。²机:这里专指织布机。³以:用。⁴承:这里是由下向上注视的意思。⁵牵挺:织布机的踏板。因其上下动作,故可练目不瞬。⁶虽:即使 。⁷锥末:锥尖。⁸倒:尖向下落下。⁹眦:眼角。靠近鼻子的为内眦,两翼的为外眦。¹⁰以告飞卫:把这件事告诉飞卫。¹¹未也:还不行啊。¹²微:微小(的东西)。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昌以牦(máo)¹悬虱于牖(yǒu)²,南面³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gàn)射之,贯¹⁰(shī)之心而悬不绝¹¹。以告飞卫。飞卫高蹈¹²(fǔ)¹³(yīng)¹⁴曰:“汝¹⁵¹⁶之矣!”
译文:于是纪昌用牛尾巴上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挂在窗口,面朝南望这只虱子。十来天后,他所看到的虱子逐渐变大;到三年之后,大得像车轮一样。再看别的东西,就都成了丘陵和高山。于是他用燕国的牛角装饰的弓、楚国的蓬草做的箭去射那只虱子,正好穿透了虱子的心脏,而挂虱子的长毛却没有断。他又把这个本领报告了飞卫,飞卫高高地跳起来拍着胸脯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本领了!”
注释:¹牦:牛尾巴上的毛。²牖:窗户。³南面:面朝南。⁴旬日:十日。⁵浸:渐渐。⁶以睹余物:用这种眼光看其他的事物。⁷ 乃:于是,就。⁸燕角之弧:燕国(燕地)牛角做的弓。弧,弓。朔应为“荆”,指楚国(楚地)。⁹簳:楚地蓬梗做的箭。¹⁰贯:穿透。¹¹绝:断。¹²高蹈:举足顿地,表喜悦。¹³拊:拍。¹⁴膺:胸。¹⁵汝:你。¹⁶得:掌握。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shǐ)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hàn)¹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kè)²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译文:纪昌完全学到飞卫的箭术之后,估摸着天下能够与自己匹敌的,不过飞卫一个人而已;就图谋杀死飞卫。一次,两人在郊野相遇,便张弓对射;半路上彼此的箭锋相互碰击,落到地上,却不扬起一点尘土。飞卫的箭先射完了。纪昌还剩下一支箭;发出后,飞卫用荆棘刺的尖端来抵御他的利箭,竟毫无差失。于是,两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扔掉手中的弓箭,在路上对拜起来,互相认为父子。他们在手臂上刻下标记,盟誓永远不把射箭的绝技告诉别人。
注释:¹扞:抵挡。²尅臂:割臂。尅: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