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月寻溪过佛斋,溪边石藓湿芒鞋。
虚窗独卧听松竹,半夜一山风雨来。
步月寻溪过佛斋,溪边石藓湿芒鞋。
虚窗独卧听松竹,半夜一山风雨来。
晁补之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86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城上斜阳¹画角²哀,沈园³非复旧池台。
译文: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注释:¹斜阳:偏西的太阳。²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³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¹照影来。
译文: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依然碧绿的春水,曾经照映出她那么美丽的身影。
注释:¹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欢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99-1001

shěnyuánèrshǒu ·

yóu sòngdài 

chéngshàngxiéyánghuàjiǎoāi shěnyuánfēijiùchítái 
shāngxīnqiáoxiàchūn绿 céngshìjīnghóng鸿zhàoyǐnglái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启:五月末,舍弟¹来,得手书²,劳问甚厚。日欲裁谢³,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lǚ)兹初寒,因居何如。
译文:苏轼启:五月末,我弟弟来,带来了你写给我的信,劳你在信中情意深厚地慰问我。我每天都想写回信致谢,一直拖到今天。现在又收到你通过驿车寄给我的信,让我更加感激和惭愧。最近已进入初寒天气,你的生活、身体好吗?
注释:秦太虚: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人,由苏轼推荐为太学博士,善诗文。苏门四学士之一,著有《淮海集》。¹舍弟:在别人面前对弟弟的谦称,这里指苏辙。²得手书:得到亲笔信。秦观的信是由苏辙带来的。³日欲裁谢:每天都想要裁笺写信答谢。⁴因循:照旧不改,引申为拖沓,疲塌。⁵递中复辱教:驿车又送来你的书信。递,驿车。复、又,再次。辱教,承蒙您指教,指来信。辱,承蒙,谦词。⁶益:更加。⁷比日履兹初寒:比日,近日。比,近来。履兹初寒,进入今年初寒的天气,苏轼写信时已是初冬。履,踏入、经受。兹,今年。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轼寓居粗遣¹。但舍弟初到筠州²,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³,悼(dào)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译文:我寄居在这里,大致上还过得去。但我弟弟刚到筠州,就死去一个女儿,我的老奶妈也去世了。哀悼之情还未消去,又收到家里来的信,信中说我的堂兄太子中舍苏不欺也在九月中旬去世。我在异乡既老又病,看到的都是些凄凉的事物,想到人的生命就这样脆弱!又蒙你(在信中)告诉我,你有段时间病得很重,令我高兴的是你现在康复了。
注释:¹粗遣:大体上过得去。²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元丰三年,苏辙就任筠州盐酒务。³乳母:指苏轼的乳母任采莲,八月死于黄州临皋亭寓所。⁴堂兄中舍:苏轼的堂兄苏不欺,字子正,官太子中舍,人称“苏中舍”,同年九月死于成都。⁵承见喻:承蒙告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吾侪(chái)¹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²,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³,厚自养炼。谪(zhé)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mí),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¹⁰。此后纵¹¹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¹²,自不能废矣。此书到日,恐已不及,然亦不须用冬至也。
译文:我们都慢慢变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了。应赶紧用道家书上说的方术,好好保养、锻炼自己的身体。我在谪居之地闲来无事,了解了(道家修炼的)一些方法。已经向本州的天庆观借好了三间道堂,冬至后就搬去,住满四十九天才出来。要不是被贬、被流放,怎么能这样做呢?你以后一被官务束缚,想要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哪里能得到?应该现在抓紧时间进行。只要选择你平时所谓的简明扼要、容易实施的方法日夜修炼,除了睡觉、吃饭之外,不做其他事情,只要满了(四十九天的)期限,养身的根本就建立了。从此以后你即使再出来处理人间事务,事情一做完心思就返回(到那种境界里去了),自然就不会停止修炼的事了。你收到这封信时,恐怕已过冬至日,但你也不必从冬至日开始修炼。
注释:¹吾侪:我们这一辈人。侪,辈,类。²不可复作少年调度:不能再象年轻时那样调理安排工作和生活。调度:调理安排。³“当速”句:应当马上采用道家的法术,加强养身练性。方士,古代讲求神仙方术的人,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自我欺骗或欺骗别人。⁴窥:观看。⁵“已借”句:借道堂事,苏轼在《与王定国书》中也提到:“非久冬至,已借得天庆观道堂三间,燕居其中,谢客四十九日。”本州,指黄州。观,道教的庙宇。⁶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雪后十五日,阴历十一月中,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北半球冬季开始。⁷废放:废官远放,指贬官黄州。⁸安得:怎么能够。⁹縻:牛缰绳。引申为牵系,束缚。¹⁰根本立矣:指为养身打下了基础。根本:基础。¹¹纵:纵然,即使。¹²事已则心返:办完事情后就会心静如初。已,止,完了。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¹,娓(wěi)²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³。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¹⁰时事也。但旋¹¹作此书,亦不可废¹²应举。此书若成,聊¹³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译文: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写得十分高超,美妙到了极点,娓娓道来,有一种逼人的才华。像我这样的人也用不着逼了。你以后免不了要求官、求俸禄,要通过科举考试求官俸,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够中举,我私下里为你考虑过,可以多写些书。像你寄示的论兵和论盗贼的这些文章都写得很好,只要像这样的写它数十篇,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不一定要触及现在的事。但你这些时日写这类书时,也不能忘记了做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这本书要是写好了,最好也给我看看,肯定有人明白你的用心。想来你会了解这个意思的吧。
注释:¹超然胜绝:超脱人世,绝妙无比。²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³“如我”句:象我等这些不求仕禄的人,用不着催逼去努力追求高官了。⁴未免求禄仕:未免,不免,免不了。禄,俸禄,指官吏的报酬。仕,做官。⁵方应举求之:正在用参加科举考试的途径去追求它。方,正。之,代词,它,指禄、仕。⁶应举不可必:应举不一定都成功如愿。⁷窃为君谋:我私下为你考虑。⁸宜:适宜,应该。⁹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卓然,高超的样子。《汉书·成帝纪》:“使卓然可观”。颜师古注:“卓然,高远之貌也”。有可用之实,即切合实用。¹⁰及:涉及。¹¹旋:随后,不久。¹²废:废除,停止。¹³聊:姑且。
公择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莘老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
公择¹近过此,相聚数日,说太虚不离口。莘老²未尝得书,知未暇通问³。程公辟须其子履中哀词,轼本自求作,今岂可食言。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gǔn)多言矣。
译文:李公择最近从此路过与我相聚了几天,他一直说到你,简直不离口。未曾得到孙莘老的信,我知道他没时间写信。程公辟等着我为他儿子履中写的悼念文章,这本来是我自己要求写的,现在怎么能不履行诺言呢?然而自从我获罪以来,不再写文章,自已控制得很严格,如果再一写,就会冲破限制,从此以后又会滔滔不绝地多嘴了。
注释:¹公择:李公择,于同年十月由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顺便来黄州探访苏轼。²莘老:即孙莘老,名孙觉,官至龙图阁学士。苏轼的朋友。³未暇通问:没有时间写信问候。通问,互通问讯,即写信。⁴“程公”句:程公辟要苏轼为他的儿子程履中写哀词。哀词,悼念死者的文字。⁵食言:言而无信,不履行诺言。⁶得罪:指“乌台诗案”系狱及被贬。经过这场文字狱后,苏轼限令自己不再作诗文。⁷若复:如果再。⁸决坏藩墙:比喻冲破了不再作诗文的约束。⁹衮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初到黄,廪(lǐn)入既绝¹,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²,挂屋梁上,平旦³,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顾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译文:我刚到黄州,薪俸已断,家中人口不少,我自己很为此事担忧,只好厉行节约之法,每天的费用不能够超过一百五十钱,每个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份,把它们悬挂到屋梁上,每天清晨用把挂书画的长柄叉子挑下一份来,就把叉子藏过,把那些每天用不完的钱仍旧放到大竹简里贮存因来,用来招待客人。这是贾耘想出来的老办法。我计算了一下,钱囊中的钱还可以用一年多的时间,到时候另外筹划。水到渠成,不用预先考虑。这样一来,我心中记挂的事就一件也没有了。
注释:¹廪入既绝:伙食费用断绝来源。²断为三十块:分为三十份(每天一份)。³平旦:平明,早晨。⁴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把每天节省下来的钱单独存放在一个大竹筒里,作为款待客人的费用。⁵此贾耘老法也:这是贾收用过的方法。贾耘老,即贾收,苏轼的朋友。⁶度:估量,计算。⁷别作经画:另想办法。⁸水到渠成:成语,水一流到渠就会成,比喻到条件成熟的时候,事情就好办了。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桔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所居对岸武昌¹,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²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³者,作酒店樊(fán)口,棹(zhào)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chún)(yàn)。柑桔椑(bēi)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¹⁰。羊肉如北方¹¹,猪牛獐鹿如土¹²,鱼蟹不论钱¹³。岐亭监酒胡定之¹⁴,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¹⁵,皆家善庖(páo)(zhuàn)¹⁶,喜作会¹⁷。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¹⁸!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rán)¹⁹一笑也。
译文:我所住的江对岸就是武昌,山水美到极致,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去了以后)经常被江中风涛阻隔,不能立刻回来,那王生就为我杀鸡做饭,有时在他那里住几天,他一点也不厌烦。又有一个姓潘的年轻人,在樊口开了家酒店,我常常乘小船径直到他的酒店旁,那里有乡村酿的酒,味道很醇酽。这里柑子、橘子、椑子、柿子很多,芋头大得长达一尺多,不比蜀地的差。外县的米一斗二十钱,从水路可以运来,这里的羊肉价格和北方一样,猪肉、牛肉、獐肉、鹿肉价格贱得如同泥土一样,鱼、蟹根本就不计算价钱了。歧亭的监酒胡定之,随车载有万卷书,喜欢借给别人看。黄州官署里的几个官员,家里人都善于做菜,喜欢举行宴会。太虚你看看这些事,我的生活不是还过得去吗?我想与你说的话无穷无尽,但纸用完了。你打开信读到这里,可以想见我掀因胡子呵呵一笑。
注释:¹武昌:黄州对面长江南岸的武昌,是现在的鄂城县。²蜀人王生:四川人王齐愈、王齐万兄弟,寓居鄂城,常同苏轼来往。³潘生:潘大临,在樊口(鄂城西北江边)开了个小酒店,苏轼被贬黄州后,二人交为朋友。⁴棹小舟径至店下:划小船一直划到潘生在樊口的酒店。棹,摇船用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摇船。⁵醇酽:酒味浓烈。酽,液汁浓。⁶椑:水果名,似柿而色青,汁可制漆。⁷大芋:芋艿,俗叫“芋头”。⁸不减蜀中:不比蜀中差。⁹米斗二十:一斗米二十个钱。¹⁰有水路可致:从长江水路可以运到。¹¹羊肉如北方:羊肉的价格如同北方一样。¹²如土:象土一样多而不值钱。¹³不论钱:价格低,不用议价。¹⁴胡定之:黄州人,苏轼的朋友,时任歧亭(镇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县西南)监酒。¹⁵曹官数人:黄州所属官员有好几个。如黄州太守徐大受、黄冈令何长官、主簿段玙、武昌令李观、主薄吴壳等,都同苏轼友善交往。¹⁶皆家善庖馔:各家都很会做饭菜。庖,厨房。馔,安排食品。¹⁷喜作会:喜欢举行宴会。¹⁸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意思是我的生活不是满过得去吗。既济,已经成功,完事。¹⁹掀髯:开口张须大笑的样子。髯,胡须。
子骏固吾所畏,其子亦可喜,曾与相见否?此中有黄冈少府张舜臣者,其兄尧臣,皆云与太虚相熟。儿子每蒙批问,适会葬老乳母,今勾当作坟,未暇拜书。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李端叔一书,托为达之。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子骏¹固吾所畏,其子亦可喜,曾与相见否?此中有黄冈少府张舜臣²者,其兄尧臣,皆云与太虚相熟。儿子每蒙批问,适会³葬老乳母,今勾当作坟,未暇拜书。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李端叔一书,托为达之。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译文:鲜于子骏一直是我敬畏的人,他的儿子也十分可爱,你曾与他见过面了吗?这里有位黄冈少府张舜臣,还有他的哥哥尧臣,都说和你熟悉。每次蒙你问及我的儿子,这次恰巧遇上埋葬我老奶妈的事,他现在正料理做坟墓的事,来不及给你写信。又快到年末岁尾了,天气非常寒冷,请你千万自己保重。我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麻烦你转交给他。晚上我喝酒稍稍过量,字写得很不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别的不一一细说了。苏轼再拜。
注释:¹子骏:复姓“鲜于”,苏轼的朋友。²张舜臣:黄冈县尉。唐宋时,县尉也可称“少府”。儿子每蒙批问:秦太虚来信问到苏轼的儿子,所以回信这么说。³适会:正好遇到。⁴勾当作坟:勾当,办理。作坟,筑造坟墓。⁵未暇拜书:没有空闲时间写信问候。⁶李端叔一书:指苏轼《答李端叔书》。⁷不罪不罪:不会怪罪吧。⁸不宣:不尽,书不尽意,书信结尾套语。

  这封书信开头尽述“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可见作者在谪居中遭遇的种种不幸。然而在随后的叙述中,苏轼乐观豁达的性情渐渐显露,虽异乡谪居、生活清苦,连遭痛失亲人的打击,但他仍然自得其乐,入道观养炼,与山水为伴,与友人同乐,时时“掀髯一笑”,其安之若素的豪情令人肃然起敬。全文行语亲切自然,内容琐碎平凡,而琐碎之中显示了作者超凡的洒脱和博大的胸襟。

  信中以亲切省净的口语去写家常琐事,尤其是中间一段,作者向对方倾谈黄州的山水、与居民的友谊、当地的物产、饮馔等等,写得从容自然,津津有味,娓娓动听,可见其心态的从容和安然。特别是写他如何对付没有收入的穷日子一段,苏轼到黄州后面临三大问题:贬谪余悸、贫病交加、家门破败。他曾在《谢量移汝州表》中追述初到黄州时的心态:“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照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又在《答李端叔》中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但前两者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最重要的是二十多口人每天必须要吃饭。

  万般无奈之下,苏轼灵机一动,启动了严格的定量配给制:把每月开支限定于四千五百钱,每天一百五十文钱;又怕超支,使用时控制不住,于是把钱挂到房梁上,每天取下一百五十文后就又把叉子藏起来,即使想取也毫无办法了;剩下的节余则另贮入竹简,作为招待宾客之用。一个平日旷达而潇洒的大诗人,竟拮据到如此地步,让人扼腕而叹,但即使这样还是有难以维持的时候,他只好求人:“然轼平生未尝作活计,子厚所知之。俸入所得,随手辄尽。而子由有七女,债负山积,贱累皆在渠处,未知何日到此。”(《与章子厚书》)若不是弟弟子由经常救济,苏轼的家恐怕早就揭不开锅了。而作者把这种穷对付的生活居然写得如此津津有味、娓娓动听,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心胸的豁达和性格的开朗。就像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形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那样,一个如光风霁月般的伟大人格形象,矗立在人们眼前。

  秦观是苏轼的门生,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又是苏轼政治上的同道,一生因苏轼牵连四处颠沛,刚值盛年就死于流放之中。面对这位在政治上亦遭坎坷且又非常关心自己的门人,苏轼把自己的流放生活说得安定又有乐趣,这固然反映了作者坦荡的襟怀和履险如夷的开朗性格,但如《送沈逵赴广南》和《别黄州》等另外反映黄州贬居生活的写实诗篇,就可以看到这封信中将实情是大打折扣了。在给这位门生的信中,苏轼宽慰多于自诉,对对方的关心也多于自身感慨的抒发,从中又可看到苏轼对友谊、对后辈的尊重和关怀。所以这封信无论是对研究苏轼的生平、思想,还是给人们在困窘之中如何去对待生活、对待友谊以启示,都是很有价值的。

参考资料:
1、 陈友冰.《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鉴赏》.陕西:三秦出版社,1998年05月第1版:第387页—388页
2、 饶晓明等.《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05页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西园¹一曲艳阳歌²,扰扰车尘负薜(bì)³
译文:在西园听一曲艳阳之歌,京城扰扰车尘让人深负隐逸之志。
注释:¹西园:泛指,未必与曹植兄弟及邺中诸子同游之“西园”。²艳阳歌:犹《阳春》曲。一说泛指春之歌。³薜萝:薜荔和女萝,喻指隐士之服。负薜萝,即怀有隐逸之志。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自欲放怀¹犹未得,不负经世²竟如何?
译文:虽然想要放宽心怀但难以遂愿,而经世的愿望也不知究竟能否实现。
注释:¹放怀:开怀,放宽心怀。²经世:治理国事。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夜闻猛雨判¹花尽,寒恋重衾(qīn)²觉梦多。
译文:听到夜雨强劲而势猛,预示且判定着花残落尽,春夜寒冷夜晚更长,贪恋重衾觉得梦多。
注释:¹判:判断,断定。俗作“拚”。²衾:被子。一作“裘”。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钓渚(zhǔ)¹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译文:想别后钓渚春色应该比以前更好,春风在水面吹起微波。
注释:¹钓渚:当指作者鄠杜郊居旁的垂钓处。

  诗人于三春时节,闻西园艳阳之歌,深感春光烂漫,当尽情享受,奈己则困居长安,目睹车尘扰扰,深有负于夙昔隐遁山林之志。虽自欲放宽心怀,不计名利得失,然犹未能;而经世之志愿固不知究竟能否实现。三四句一纵一收,一宕一抑,极有笔意、情致。五六句写春夜闻猛雨,判定花已凋尽,春寒夜长,恋重衾而梦多,系写困居长安之苦闷无聊意绪。尾联“钓渚”应首联“薜萝”,暗用东汉初期隐士严子陵隐居垂钓于浙江省富春山七里濑事。钓渚春好,风起微波,固不如归隐鄠郊旧墅(温庭筠故宅)也。语淡荡而有致。此诗纯用白描,转折如意,风格类似义山之《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见温诗不仅有秾艳一格。

  有人认为“西园一曲艳阳歌”于此诗中未必是歌颂阳春时节之美好。“艳阳”一词诚有歌颂明媚春天之意,然而细味此处之“艳阳”,似给人一种燥热烦愁之感。于高照的艳阳之下,一般人大概都是一副眯眼皱眉的表情,其实也是一种苦态。而与下句“扰扰车尘”连看,则正符合温庭筠此时烦躁又无奈的情绪。再观末句,俨然一幅云淡水清、宁静致远的画卷,大概这才是温庭筠所向往的隐逸之境,而西园艳阳春景恐未必是。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3-94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秦中岁云暮(mù)¹,大雪满皇州²
译文:秦中一年时光已将尽,一场大雪落满了长安城。
注释:歌舞:一作“伤阌乡县囚”。¹岁云暮:年终。云,语气助词。²皇州:唐朝帝都长安城。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译文:大雪中退朝回家的官员,都是身穿朱紫官服的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贵有风雪兴¹,富无饥寒忧。
译文:权贵们有赏风雪的兴致,富豪们没有饥寒的忧愁。
注释:¹风雪兴:这里指赏风雪的兴致。风雪,一作“风云”。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所营¹唯第宅²,所务³在追游
译文:需经营的唯有豪华的住宅,忙碌的只是成群结伙,追逐游乐。
注释:¹营:营求。²第宅:府第,住宅。³务:从事。⁴追游:成群结伙,追逐游乐。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朱轮¹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译文:车马纷纷来了许多贵客,唱歌跳舞红烛照耀着高楼。
注释:¹朱轮:贵族所乘车以朱红色漆轮。一作“朱门”。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欢酣(hān)¹密坐,醉暖脱重裘(qiú)
译文:喝得痛快忘形地紧坐在一起,醉得发热脱去身上的皮裘。
注释:¹促:靠近。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秋官¹为主人,廷尉²居上头。
译文:秋官是宴会的主人坐在下首,廷尉是客人坐在上头。
注释:¹秋官:掌刑狱的官员。²廷尉:秦汉时掌刑狱审判的长官,相当于唐代的大理寺卿。
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
日中为乐饮,夜半不能休。
译文:从中午起摆开筵席张乐饮酒,一直闹到半夜还不能罢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岂知阌(wén)¹狱,中有冻死囚!
译文:他们哪里知道阌乡的牢狱,里面有冻死的冤囚。
注释:¹阌乡:旧县名,在今河南灵宝西北部。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白山¹前知世郎²,纯着³红罗锦背裆
译文:长白山脚下有一位知世郎,一律穿着红罗袍,外罩着鲜艳华丽的马甲。
注释: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公元605—616年)。¹长白山: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南。²知世郎:王薄起义后的称号,意即了解时势,懂得历史趋向的人。这里泛指王薄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³纯着:一律穿着。⁴罗锦:都是丝织品。⁵背裆:背心。这句描写王薄起义军身穿红衣,威武整齐。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长矟(shuò)¹侵天半²,轮(lūn)³刀耀日光。
译文:手持冲天的丈八长矛,手中挥动的宝刀刀光如日光耀眼。
注释:¹矟:同“槊”,长矛。²侵天半:伸到半空。³轮:同“抡”,旋转飞舞。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译文:以獐鹿、牛羊为食,保持着勇猛豪放的生活习性。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忽闻官军¹至,提刀向前荡²
译文:一旦听到官军来围剿的消息,他便提刀上马,带领队伍奋勇杀敌。
注释:¹官军:指隋王朝的反动军队。²荡:冲击。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¹
译文:是啊,与其远征辽东去战死,还不如跟随这位领袖起义反抗,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伤心的呢?
注释:¹伤:这里指悲伤。

  这是一首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歌谣,热情地赞美了王薄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他那种与反动统治阶级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这首歌谣以通俗的语言、高昂的格调、热烈的感情、铺叙的手法,颇为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古代革命农民的英雄群相。

  前四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其外貌:长白山脚下有一位英俊的青年,他身穿纯一色的红罗袍,外罩鲜艳华丽的马甲,手持着冲天的丈八长矛,腰挂着闪闪发光的弯刀……从衣着到携带的武器,一幅生动的肖像画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注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语,如“红”“锦”“耀日光”等,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立体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重点写他携带的武器,则突出了他的性格和身份,为下文作了铺垫。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这两句从主人公的生活习性来写,突出主人公的英勇、剽悍和粗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至此,一个勇猛英武的农民起义领袖在读者眼前树立起来了。“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转入战场斗争场面的描写。作为起义军领袖,他对朝中的贪官污吏和保护这些贪官污吏的官兵是怀着刻骨仇恨的,当他听到官军来围剿起义军的消息时,立即英姿勃勃地提刀上阵,带领起义军奋勇杀敌。起义军英勇无畏,所向无敌的气概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炀帝曾想远征辽东,大批征发百姓充当士卒。这两句的意思是:与其远征辽东,参加不义的战争,白白地死在外面,还不如拿起武器来反抗,斩杀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这里,表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与其受压迫而死,倒不如起义反抗而死!表现了当时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无比憎恨,和视死如归的反抗精神。

  这首歌谣气势雄浑、豪放,形式质朴、生动。遣词造句,也准确、精炼。特别是所用的动词,大都写得有声有色。如“侵”字,表现出起义军高昂的士气夭矫天际,“耀”字,衬托出起义军光辉的业绩昭同日月。一个“荡”字,更生动有力地描绘出起义军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真实地描写了起义军的一个生活侧面。“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更喊出了起义军宁死不屈的心声。

  隋代的民谣,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存的一些篇章,主要是反映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富于现实性和斗争性。这首《隋大业长白山谣》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中通过对起义军领袖的塑造、歌颂,表现了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对起义军的无比爱戴。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主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969
2、 叶桂刚,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 白话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5,第9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