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¹荒馆²月笼秋,何处砧(zhēn)³声唤客愁。
译文:在荒凉的客馆中从梦中醒来,只见秋月惨淡,笼罩着四周,不知哪里传来的捣衣声,唤起了心中的悲愁。
注释:¹梦回:从梦中醒来。²荒馆:荒凉的旅馆。³砧:捣衣石。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ōu)¹
译文:深夜里没有风但莲叶沙沙作响,冰冷的水中,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
注释:¹未眠鸥:在荷叶中未眠而辗转反侧的鸥鸟。

  这首诗虽以“梦”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梦诗。以“梦回”衬托幻境旋灭,极言异乡漂泊之苦。

  “梦回荒馆月笼秋”,交代了时间是秋夜,地点是异乡之客舍,梦醒后的环境是一轮清冷的秋月笼罩着荒凉的客舍,极言异乡漂泊的孤寂和凄苦。此时四野寂静,唯有两种声音传入耳中,引起诗人诸多感慨。

  “何处砧声唤客愁”,远处传来阵阵的捣衣声,牵动着游子的思绪。俗语云:“寒士悲秋”。作为亡国遗民和他乡游子,国破家亡,已是愁肠九结,又值秋夜,更添愁绪,恰在此时又听到这捣衣声,更使“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愁绪倍增。此“愁”也就不只是一般的秋思和乡愁,而是更蕴涵着家国沦亡的沧桑之感。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这是诗人梦醒后听到的第二种声音。这两句诗自身是一种因果关系,“深夜无风”而“莲叶响”的原因,是因为有“未眠鸥”在枯荷中辗转。从字面上看,这二句是写景,而实则是诗人以“未眠鸥”自喻,写自己的愁肠百结,辗转反侧。鸥鸟在秋夜寒水中不能安然入眠,正是自己在冷寂的馆舍难以入睡。不言而喻,诗人在“未眠鸥”身上寄托了难于明言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这两句诗全都是描写景物的语言,但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作者的感情。景中有情,情寓景中。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1-1452页
2、 李道英编著.赏诗词增智慧.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1年:第165-166页
3、 武振国著 .古诗在作文中的应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222-223页

mènghuí

línjǐng sòngdài 

mènghuíhuāngguǎnyuèlǒngqiū chùzhēnshēnghuànchóu 
shēnfēngliánxiǎng shuǐhángèngyǒuwèimiǎnō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荒凉的客馆中从梦中醒来,只见秋月惨淡,笼罩着四周,不知哪里传来的捣衣声,唤起了心中的悲愁。

深夜里没有风但莲叶沙沙作响,冰冷的水中,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

注释

梦回:从梦中醒来。

荒馆:荒凉的旅馆。

砧:捣衣石。

未眠鸥:在荷叶中未眠而辗转反侧的鸥鸟。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2:34-35
2、 李 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20:66-68
3、 孙钦善 等.高适岑参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55-56
赏析

  肠首诗虽以“泊”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泊诗。以“泊回”衬托幻境旋灭,极言肠乡漂泊之苦。

  “泊回荒馆月笼秋”,交代了时间是秋夜,地点是肠乡之客舍,泊醒后的环境是一轮清冷的秋月笼罩着荒凉的客舍,极言肠乡漂泊的孤寂和凄苦。此时四野寂静,唯有两种声音传入耳中,引起诗人诸多感慨。

  “何处砧声唤客愁”,远处传来阵阵的捣衣声,牵动着游子的思绪。俗语云:“寒士悲秋”。作为亡国遗民和他乡游子,国破家亡,已是愁肠九结,又值秋夜,更添愁绪,恰在此时又听到肠捣衣声,更使“独在肠乡为肠客”的诗人愁绪倍增。此“愁”也就不只是一般的秋思和乡愁,而是更蕴涵着家国沦亡的沧桑之感。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肠是诗人泊醒后听到的第二种声音。肠两句诗自身是一种因果关系,“深夜无风”而“莲叶响”的原因,是因为有“未眠鸥”在枯荷中辗转。从字面上看,肠二句是写景,而实则是诗人以“未眠鸥”自喻,写自己的愁肠百结,辗转反侧。鸥鸟在秋夜寒水中不能安然入眠,正是自己在冷寂的馆舍难以入睡。不言而喻,诗人在“未眠鸥”身上寄托了难于明言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肠两句诗全都是描写景物的语言,但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作者的感情。景中有情,情寓景中。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1-1452页
2、 李道英编著.赏诗词增智慧.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1年:第165-166页
3、 武振国著 .古诗在作文中的应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年:第222-223页
创作背景

  林景熙在南宋曾任泉州教官等职,宋亡后归乡授徒,是宋元之交重要的遗民诗人。这首《梦回》即作于入元之后。迫于政治形势,使他不得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写景以抒情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李道英编著.赏诗词增智慧.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1年:第165-166页
林景熙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31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¹
注释:¹倾城:多用“倾城”二字称誉美人。此称西施。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西施亦有弓藏¹惧,不独鸱(chī)²变姓名。
注释:¹弓藏:比喻功臣受害。²鸱夷:原意为皮制的袋。此处指范蠡。

  历代咏西施的诗,或将她视为以色媚主,使吴王招致亡国杀身之祸的“尤物”,或将她视为灭吴的第一功臣。这首诗却别出新意,揭露了统治者擅权负义的丑恶行径,称颂了西施的远见卓识。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被俘后,范蠡用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让吴王放越王回国,并使吴王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以灭吴,重建霸业。

  首句“计已行”三字,肯定了这一策略已获成功。毫无疑问,西施在实现“霸越亡吴”的谋略方面功不可没,越国对她本该论功行赏。

  第二句诗也肯定了西施的功绩,同时又故意设问启人深思:她究竟该得到何种奖赏呢?这一问,使诗显出了曲折,也在读者脑海中掀起了波澜。

  第三、四两句回答了这一问题,同时也点了题。“西施为越苎萝村西鬻薪之女”,传说勾践携西施归越后,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将她沉尸江底,一说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诗人更相信后说。为什么呢?“西施亦有弓藏惧”一句,可谓独具慧眼,一语破的。“亦有”与下句的“不独”互文对照,更说明在诗人看来,西施是一位聪慧过人的女子,当她牺牲自身拯救了沦亡的祖国后,必然会像范蠡一样具有先见之明,洞察越王的奸恶,也必然会怀着与范蠡 一样的“弓藏惧”作出变名易姓、浪迹江湖的抉择,以免功高震主,成为统治者权力私欲的受害者。这首诗突破了封建统治阶级女人误国的“祸水”观,史识深刻,感慨深婉,行文曲折,体现出“指事类情,又宛转如意”(赵翼)的艺术特色。

--wěi

yuèwángxínglùngōngshǎngqīngchéng

西shīyǒugōngcángchībiànxìngmíng

绣帏睡起。残妆浅,无绪匀红补翠。藻井凝尘,金梯铺藓。寂寞凤楼十二。风絮纷纷,烟芜苒苒,永日画阑,沈吟独倚。望远行,南陌春残悄归骑。
绣帏(wéi)¹睡起。残妆浅,无绪匀红²补翠³。藻井凝尘,金梯铺藓(xiǎn)。寂补凤楼十二。风絮(xù)纷纷,烟芜(rǎn)¹⁰苒苒¹¹,永日¹²画阑¹³,沈吟独倚。望远行,南陌¹⁴春残悄归骑¹⁵
译文:从绣帏里睡醒起来,妆已残褪浅淡,却也无意重新打扮。天花板尘埃积聚,金饰楼梯覆盖着苔藓,凤楼闺房十分的寂补。柳絮在空中纷纷飘落,烟雾中的草丛苒苒茂盛,整天独自倚栏深思。遥望出远门的人,去洛阳的南面道路已是春天将尽,忧伤地盼望远人早归。
注释:¹绣帷:绣帐。指闺房内的床帐。²匀红:涂抹胭脂。³补翠:一作“铺翠”,意谓画眉。⁴藻井:绘有纹彩状如井口的天花板。⁵凝尘:凝满灰尘。⁶金梯:对台阶的美称。⁷藓:苔藓。⁸凤楼:本指宫中楼阁,此指女子闺房。⁹十二:即十二重,言闺房之深。¹⁰烟芜:云烟迷茫的草地。¹¹苒苒:长势茂盛的样子。¹²永日:从早到晚。¹³画阑:雕花的阑干。¹⁴南陌:南面的道路。¹⁵悄归骑:即归骑悄,意谓不见思念的人骑马归来。
凝睇。消遣离愁无计。但暗掷、金钗买醉。对好景、空饮香醪,争奈转添珠泪。待伊游冶归来,故故解放翠羽,轻裙重系。见纤腰围小,信人憔悴。
凝睇(dì)¹。消遣(qiǎn)离愁无计。但暗掷(zhì)²、金钗买醉。对好景、空饮香醪(láo)³,争奈转添珠泪。待伊游冶归来,故故解放翠羽,轻裙重系。见纤腰围小,信人憔悴。
译文:只有凝望,而没有办法消除离别的忧愁。只好暗自抛金沽酒痛饮。面对良辰美酒,徒然独饮,无奈反倒增添眼泪,更加悲伤。待你出游寻乐归来,故意解开外衣,又重新系上薄纱下裳,让你看看我瘦小的细腰,诚实的人那憔悴的模样。
注释:¹凝睇:凝望,注视。²暗掷:默默地拿了。³醪:酒。⁴争奈:怎奈。⁵游冶:出游寻欢。⁶故故:故意,特意。⁷解放:打开系着或束着的东西。⁸翠羽:即翠云裘,用翠羽编织成的云纹衣裙。⁹信人:诚实的人。

  词中的女主人公思念着离她而去的远行人,与一般闺怨诗词不同的是,这位远行人不是去求仕、戍边、经商,而是去“游冶”,这就使女主人公处在更为悲惨的境地:相思之苦加上被弃之痛。

  词从“绣帏睡起”开端,写了一整天的情况,实际是女主人公在爱人远行后长长一段时间的缩影。看似平淡无奇,却为下文尽情展衍留足余地。“藻井凝尘”言室内凌乱,无心洒扫,“金梯铺鲜”言室外冷落,无人来往,这是写她生活的环境。“寂寞凤楼十二”一句中的“寂寞”二字,可说是对刚才的总结,也是上片的核心。“风絮”二句以反衬的手法写美丽的春景,与“藻井凝尘,金梯铺鲜”形成鲜明的对比。“永日画阑,沉吟独倚"是她一天寂寞生活的概括,突出女主人公无心欣赏美景的心态。“望远行”二句写女主人公登高望远,希望游子会回到自己的身边。春已归却不见远人归影,着一“悄”字,说明女主人公不知几度登高又几度失望,这是寂寞中的希冀与希冀后的失落,失落自然更加重了她的寂寞。

  过片换头“凝睇”二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不是她凝神远望归骑的目光,而是盼望落空后那失神而凝滞的目光,这目光又开启下片抒发内心情愫的一连申行动。她想排遣离愁,但却苦于“无计”;只有拔下头上的金钗换酒,求助于酒醉后的解脱,无奈无聊的自斟自饮反更添愁情以至珠泪涟涟。愁中的醉,醉后的泪,欲昏反醒,欲笑反泪。“待伊游冶归来”五句为女主人公的心理想法,最后她还是寄望于远行人的重归,待那时,要故意换下宽大的衣饰,束紧薄薄的丝裙,让那薄情人看看瘦减的“纤腰”,让他相信我因思念他而变得如此憔悴。此五句虽化用了武则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意,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思妇恨游子不归,盼游子快归,幻想游子归来之后悲喜交加的心态写的淋漓尽致。

  这下片自“凝睇”开端以后,先以“无计”,继之“但……”、“空……”、“争奈……”、“待……”,一连串行动,从纪实写到设想,从行动写到内心,写出了这个女子怨而不怒、徒劳挣扎的整个过程。但这个远行人会不会归来呢?设若他真的归来了,会不会因为女主人公的憔悴而动了怜爱之心从此不再去“游冶”呢?词结束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却并没有结束。

  柳永作为一个男性词人,极真实地写出了被弃的善良弱女子可悲的无助的境遇,这是基于柳永对女性深切的了解和同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331-333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便即 一作:即便)
开帘¹见新月,便即²下阶拜。(便即 一作:即便)
译文:撩开门帘,只见一轮新月悬挂夜空,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注释:¹开帘:撩开门帘。²即:立即。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裙带 一作:罗带)
细语¹人不闻,北风吹裙(qún)带。 (裙带 一作:罗带)
译文:对着新月细语喃喃,旁人难以听清,只有微微的寒风,吹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注释:¹细语:指少女对月喃喃细语,悄悄倾诉心里的话。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间婚姻的传说。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两句写闺中女子开帘见月,立刻下阶便拜,写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开帘一句,揣摩语气,开帘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开帘一见新月,即便于阶前随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长期以来积有许多心事,许多言语,无可诉说之人,无奈而托之明月。以此无奈之情,正见其拜月之诚,因诚,固也无须兴师动众讲究什么拜月仪式。

  “便即”二字,于虚处传神,为语气、神态、感情之转折处,自是欣赏全诗的关键所在:一以见人物的急切神态,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这两句三个字特别传神,“见”呈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惊喜与心田的忽然开朗,“下”是“见”后的自然动作,由心情使然,会让人觉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阶,而神色开悦可喜。刚下台阶神速下拜, “拜”既体现了诚和信,又见到了内心的迫切。这两句以三个动作来表情,也为下两句作铺垫。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两句刻画她感情专注而又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娇羞神态。“细语”二字,维妙维肖地状出少女娇嫩含羞的神态。少女内心隐秘,本不欲人闻,故于无人处,以细声细语出之,诗人亦不闻也。其实,少女内心隐秘,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传其含情低诉,只传其心绪悠远,诗情更醇,韵味更浓。庭院无人,临风拜月,其虔诚之心,其真纯之情,其可怜惜之态,令人神往。即其于凛冽寒风之中,发此内心隐秘之喃喃细语,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以隐约不清之细语,配以风中飘动之罗带,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之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后两句呕心吐血,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此诗纯用白描勾勒人物,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将人物一片虔诚纯真之情烘托而出,读之余音袅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面看,似即写作者之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隐秘处仍归隐秘,细节处只写细节。通过娴美的动作、轻柔的细语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诚纯真的高尚情感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55-656页
2、 张浩逊,孙祖洁,过伟忠.古小诗精华: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01:第46页

bàixīnyuè

duān tángdài 

kāiliánjiànxīnyuè biàn便xiàjiēbài  (biàn便zuò biàn便 )
rénwén běifēngchuīqúndài  (qúndàizuò luódài )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译文:满树娇艳的红花娇艳绚烂,万枝千条丹彩流溢,明亮灼目,渲染出一派融融的春色。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何当¹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译文:怎能让它千年长在,年年开花结果,以此来显示人间大自然的工巧?
注释:¹何当:怎能。

táohuā

róng tángdài 

mǎnshùjiāolànmànhóng wànzhīdāncǎizhuóchūnróng 
dāngjiézuòqiānniánshí jiāngshìrénjiānzàohuàgōng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lí)落岁云暮¹,数枝聊自芳。
译文:一年将近在篱笆边,几枝菊暂且开得欢。
注释:¹岁云暮:即岁暮。一年将尽时。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雪裁纤蕊(ruǐ)¹密,金拆小苞香。
译文:裁雪裁剪出细蕊密,金蕾开放香气连连。
注释:¹纤蕊:纤细的花蕊。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
千载白衣¹酒,一生青女霜²
译文:千年曾为贫士之酒,一生都被霜雪摧残。
注释:¹白衣:犹布衣,古未仕者著白衣。²青女霜: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春丛莫轻薄¹,彼此有行藏²
译文:春日花丛不要轻薄,彼此行止都是天然。
注释:¹轻薄:轻浮刻薄,不厚道。²行藏:谓出仕即行其所学之道,或者退隐藏道以待时机。后因以“行藏”指出处或行止。

  一年精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作者想不到篱笆旁边那枝枝菊花开放了,“几朵依稀散晚香”,这“数枝”花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艳丽的色彩。这就是诗的开头两句所叙述的内容。作者接着描写道:“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这两句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开,清香才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菊花,黄白相间,艳丽多姿,也算是大自然的宠儿。可是“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它也是历尽了人间的沧桑。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去后,以一介贫士的身份退隐田园,每日里种菊南山,酣歌纵酒,(尤爱菊花酒)虽酒债处处,但精神却得到了超脱。“千载”句便暗指此事。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菊花,实地里却是作者自身的慨叹。据史载,作者因恃才傲物,多所讥讽,以故为公卿所恶,曾十上不中。故其思想情绪借诗人表达出来。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这两句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你们为官固然饭好,可是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每天你们难道不是‘战战惊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吗?我作为一个‘白衣’,虽说手中没有生杀予夺之权,可是我生活得自由、坦然。可见,我们‘彼此有行藏’啊!”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轻视白菊的同时,严肃地指出群花应各自尊重本来的生长规律和特定禀性。

  此诗以轻巧从容见长,它吐语隽永有致,意蕴却深邃绵厚。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60-16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715

--luóyǐn

luòsuìyúnshùzhīliáofāng

xuěcáixiānruǐjīnchāixiǎobāoxiāng

qiānzàibáijiǔshēngqīngshuāng

chūncóngqīngbáoyǒuxíngc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