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绕重门昼亦扃,白袍摇笔坐中庭。摛词绵密多根道,论事轩昂各传经。
棘绕重门昼亦扃,白袍摇笔坐中庭。摛词绵密多根道,论事轩昂各传经。
学博素推通德里,名高先动进贤星。知谁吉梦如扬辇,一石龙驹落大霆。
学博素推通德里,名高先动进贤星。知谁吉梦如扬辇,一石龙驹落大霆。

zàiyùnshǒuchéngzhìèr--shèngzhòng

ràozhòngménzhòujiōngbáipáoyáozuòzhōngtíngchīmiánduōgēndàolùnshìxuānángchuánjīng

xuétuītōngmínggāoxiāndòngjìnxiánxīngzhīshuímèngyángniǎnshílóngluòtíng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 6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三年¹(jī)²客,今日又南冠(guān)³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注释:¹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²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停留。³南冠:被囚禁的人。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译文: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已知泉路¹近,欲别故乡难。
译文: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注释:¹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毅魄¹归来日,灵旗²空际看。
译文: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注释:¹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²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山河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诗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参考资料:
1、 周志恩,夏完淳《别云间》赏析,语文天地,2001(14)

biéyúnjiān

xiàwánchún míngdài 

sānnián jīnyòunánguān 
xiànshānlèi shuíyántiānkuān  (shānzuò shān )
zhīquánjìn biéxiāngnán 
guīlái língkōngkàn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南望朱雀门¹,北望宣德楼²,皆旧御路也。
注释:¹朱雀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旧城南面有三座门,朱雀门是中间的一座,为正南门。²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州桥¹南北是天街²,父老³年年等驾回
译文:天汉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旧老年年都伫足南望,盼望王师返回。
注释:¹州桥:正名为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²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这里说州桥南北街,是指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³父老:指汴梁的百姓。⁴等驾回:等候宋朝天子的车驾回来。驾,皇帝乘的车子。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忍泪失声¹²使者,几时真有六军³来?
译文:哭不成声,强忍泪水询问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
注释:¹失声:哭不成声。²询:探问,打听。³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天子设六军。此处借指王师,即南宋的军队。

  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此诗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 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旧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旧老苦不欲生。这里,“旧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

  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 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 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旧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旧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旧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立凝眸,企首悬望,旧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20-1021

zhōuqiáo

fànchéng sòngdài 

nánwàngzhūquèmén běiwàngxuānlóu jiējiù 

zhōuqiáonánběishìtiānjiē lǎoniánniánděngjiàhuí 
rěnlèishīshēngxúnshǐ使zhě shízhēnyǒuliùjūnlái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不觉¹初秋²夜渐长,清风³习习凄凉
译文: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注释:¹不觉:不知不觉。²初秋:立秋左右。³清风:清凉的风。⁴习习:微风吹的样子。⁵重:再次。⁶凄凉:此处指凉爽之意。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炎炎暑退茅斋(zhāi)¹静,阶下丛莎²有露光³
译文: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
注释:¹茅斋:茅草盖的房子。²莎:多年生草本植物。³露光:指露水珠。

chūqiū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juéchūqiūjiàncháng qīngfēngchóngliáng 
yányánshǔtuì退máozhāijìng jiēxiàcóngsuōyǒuguāng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阑干凭。杏花疏影,杨柳新晴。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¹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阑(lán)²凭。杏花疏(shū)影,杨柳新晴。
译文:隔着帘栊,一次又一次听到风儿送来卖花女那如歌的卖花声。走出闺房才发现夜来下过一场小雨把台阶冲洗得干干净净。在安闲幽静的庭院里,翠微中微感寒冷。穿过花间小径,倚遍所有的阑干来欣赏春景,只见盛开的杏花舞动着稀疏的枝条,和在细雨中沐浴过更加青翠的柳枝,交相辉映。
注释:¹天阶:原指宫殿的台阶,此处是泛指。²十二阑干:十二是虚指,意谓所有的阑干。古人好用十二地支的数目来组词,如“十二钗”、“十二楼”等等。

殿diànqiánhuān··liántīng--guànyúnshí

liántīngfānfēngsòngmàihuāshēngláiwēitiānjiējìngxiǎoyuànxiántíngqīngháncuìxiùshēng穿chuānfāngjìngshíèrlángànpíngxìnghuāshūyǐngyángliǔxīnqíng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骊岫(xiù)¹飞泉²泛暖香,九龙³呵护玉莲房
译文:骊山温泉如同香汤,暖雾霭霭泛出芳香。九条龙嘴中吐出泉水,呵护着泉中的玉莲房。
注释:¹骊岫:即骊山;岫,峰峦。骊山在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南,因古骊戎族居此而得名,亦名郾山。²飞泉:指温泉。“泛”,汲古注:“一作‘有’。”³九龙:华清宫九龙殿,唐明皇御汤浴殿。⁴呵护:阿禁守护。⁵莲房:莲蓬。因各孔分隔如房,故名。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平明¹每幸长生殿²,不从金舆(yú)³惟寿王
译文:每天清晨在长生殿,明皇与贵妃成对成双。皇亲国戚都乘金舆去,不愿去长生殿的只有寿王。
注释:¹平明:犹黎明。²长生殿: 华清宫之斋殿,一说寝殿。³金舆:皇帝的车驾。⁴寿王:李瑁,明皇第十八子,母武惠妃。

  全诗对玄宗强占儿媳的秽行不着一字,而其荒淫已揭露无遗。 作者对玄宗因专宠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从此一蹶不振,深为慨叹,不仅屡刺其荒淫,且一再举出寿王,刺其无道之至,在当时文人中最为大胆尖锐。

  诗的首句写景,描绘骊山温泉的优美环境。次句表面上写温泉之景,实寓隐比在内。龙,在义山诗中本来就是男性的代称。九龙吐温泉水,由“玉莲房”承接,这一意象隐指明皇、贵妃在温泉池的相会。作者用“呵护”把龙拟人化,极妙。明皇宠幸玉环,用“呵护”十分形象。三四句一转,写寿王内心的怨恨,他不去长生殿,不愿看到父皇与昔日的“寿王妃”亲昵。诗人抓住这一细节,以之入诗,极有魅力。诗人对寿王是寄予同情的,这是李商隐正义感的品格显示。诗人对明皇、贵妃之恋从无好感,作者所有涉及明皇贵妃的诗都是明证。

参考资料:
1、 钟来茵:李商隐爱情诗解. 学林出版社,1997,281
2、 储大泓. 历代咏史诗选注[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201.

shānyǒugǎn--shāngyǐn

xiùfēiquánfànnuǎnxiāngjiǔlóngāliánfáng

píngmíngměixìngzhǎngshēng殿diàncóngjīnwéi寿shòuw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