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一何好,持觞惟尔从。
名应称晚秀,色岂为人容。
正似花重九,休论月孟冬。
霜威占清晓,直欲犯其锋。
黄菊一何好,持觞惟尔从。
名应称晚秀,色岂为人容。
正似花重九,休论月孟冬。
霜威占清晓,直欲犯其锋。
朱翌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3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早是¹他乡值早秋²,江亭明月带江流³
译文: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注释:¹早是:已是。²早秋:秋天的第一个月,旧称孟秋,即阴历七月。³明月带江流:指月光随着江水流动。带,连带,随着。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已觉逝川¹伤别念,复带津²树隐离舟。
译文: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已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注释:¹逝川:这里指流逝的江水。²津:渡口。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归舟归骑俨(yǎn)¹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译文: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列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注释:¹俨:好像。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谁谓波澜¹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译文: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注释:¹波澜:波涛。

  这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第一首诗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带到离去的朋友。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第三、四句说带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更何况带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乡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两句用的也是这种更进一层的写法。这里化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语句,显示了王勃擅长化用前人诗文的特点。

  第二首诗同样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初唐四杰”传世之诗作,七言绝句很少。就这组诗带,作者对于七言绝句创作技巧的掌握显然还不够纯熟。

参考资料:
1、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03-104

qiūjiāngsòngbiéèrshǒu

wáng tángdài 

zǎoshìxiāngzhízǎoqiū jiāngtíngmíngyuèdàijiāngliú 
juéshìchuānshāngbiéniàn kànjīnshùyǐnzhōu 

guīzhōuguīyǎnchéngháng jiāngnánjiāngběixiāngwàng 
shuíwèiláncáishuǐ juéshānchuānshìliǎngxiāng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¹²石壕(háo)³,有吏捉人。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注释:¹暮:傍晚。²投:投宿。³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⁴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⁵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出门看 一作:出看门)
老翁逾(yú)¹墙走²,老妇出门看。(出门看 一作:出看门)
译文: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注释:¹逾:越过;翻过。²走:跑,这里指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吏呼¹一何²³!妇啼一何苦
译文:官吏大声呼喝是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是多么悲苦。
注释:¹呼:诉说,叫喊。²一何:何其、多么。³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⁴啼:哭啼。⁵苦:凄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听妇前致词¹:三男邺(yè)²(shù)³
译文: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注释:¹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²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³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男附书至¹,二男新²战死。
译文: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注释:¹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²新:刚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¹者且偷生²,死者长已矣³
译文: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注释:¹存:活着,生存着。²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³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室中¹更无人²,惟³有乳下孙
译文: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注释:¹室中:家中。²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³惟:只,仅。⁴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有孙母未¹²,出入无完裙³
译文: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注释:¹未:还没有。²去:离开,这里指改嫁。³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妪(yù)¹力虽衰²,请从吏夜归³
译文: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注释:¹老妪:老妇人。妪:年老的女人。²衰:弱。³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急应河阳役¹,犹得²³晨炊
译文: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注释:¹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²犹得:还能够。得,能够。³备:准备。⁴晨炊: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久¹语声绝²,如³泣幽咽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注释:¹夜久:夜深了。²绝:断绝;停止。³如:好像,仿佛。⁴闻:听。⁵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明¹登前途²,独³与老翁别。
译文: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
注释:¹明:天亮之后。²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³独:唯独、只有。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作者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83-486 .
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shíháo

 tángdài 

tóushíháocūn yǒuzhuōrén 
lǎowēngqiángzǒu lǎochūménkàn  (chūménkànzuò chūkànmén )
  
tīngqiánzhì sānnánchéngshù 
nánshūzhì èrnánxīnzhàn 
cúnzhěqiětōushēng zhěcháng 
shìzhōnggèngrén wéiyǒuxiàsūn 
yǒusūnwèi chūwánqún 
lǎosuīshuāi qǐngcóngguī 
yìngyáng yóubèichénchuī 

jiǔshēngjué wényōu 
tiānmíngdēngqián lǎowēngbié 

景阳钟动宫莺转,露凉金殿。轻飙吹起琼花绽,玉叶如剪。
景阳钟¹动宫莺转²,露凉金殿。轻飙(biāo)³吹起琼花,玉叶如剪。
注释:¹景阳钟:宫内报时之钟。²转:一作“啭”。³轻飙:轻风。⁴琼花:这里泛指色泽鲜丽如玉的花朵。⁵绽:一作“旋”。
晚来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修蛾慢脸陪雕辇,后庭新宴。
晚来高阁上,珠帘卷,见坠(zhuì)¹千片。修蛾慢脸²陪雕辇(niǎn)³,后庭新宴
注释:¹坠香:落花。²修蛾慢脸:长眉娇脸。修:细长。慢:娇美。³雕辇:皇帝所乘之车。⁴后庭新宴:在后宫摆设新宴。”

  这首词咏陈后主宫中事,属怀古之作。上片写宫中晓景:景阳钟声悠长,露凝金殿,轻风吹拂,琼花绽放,一派明丽的春色。

  下片头三句写宫中晚景。“坠香千片”,是盛变衰的表现。后二句写那些漂亮的宫娥,陪着君王在后庭欢宴。这首词作者虽是客观地叙当时之事,然而也透露了他对陈后主沉湎酒色、不恤国事的谴责之意。

hòutínghuā··jǐngyángzhōngdònggōngyīngzhuǎn--sūnguāngxiàn

jǐngyángzhōngdònggōngyīngzhuǎnliángjīn殿diànqīngbiāochuīqiónghuāzhànjiǎn

wǎnláigāoshàngzhūliánjuǎnjiànzhuìxiāngqiānpiànxiūémànliǎnpéidiāoniǎnhòutíngxīnyàn

离棹逡巡欲动,临极浦,故人相送,去住心情知不共。
离棹(zhào)¹(qūn)²欲动,临极浦(pǔ),故人相送,去住³心情知不共。
译文:客船徘徊着即将开动,故友又赶来水边相送,虽说是行客和送者心情各不相同,
注释:¹离棹:将离别的船。²逡巡:迟疑不决,欲进不进的样子。³去住:离去与留下。
金船满捧,绮罗愁,丝管咽。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
金船¹满捧,绮(qǐ)²愁,丝管咽。回别³,帆影灭,江浪如雪。
译文:我们仍满饮大斗金杯,用酒来表达惜别之情。歌女在唱着伤愁的送别曲,伴奏的弦管似呜咽着别情。当我向远处回首告别的时候,一弯明月已高挂帆顶。只见如雪的浪花,涌动在浩淼的江中。
注释:¹金船:大酒杯,因形如船,故称。又称“金斗”。²绮罗:穿绮罗之人,此指侍女、歌女。³回别:回首告别,依依不舍貌。回,一作“迥”。

  这首词是写与故人相别的情景,纯用白描的方法,从“极浦送别”写到帆影消失在“浪如雪”的碧江中,把去者和住者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十分细腻地表现出来。王湘绮说孙词写“常语常景,自然风采”,这首词正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词的上片,概括地写“故人相送”的地点和心情。原来“离棹逡巡欲动”的原因, 故人赶来相送,那无穷的离愁,不尽的祝愿,依依难舍的心情,都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去住心情知不共”一语,在结构上来说,既是上片的结句,又是下片的过渡。从传达手法上来说,它是语常而意新,语浅而意深,描绘了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美的境界。在去者此时此刻不免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之感;而在住者则自然而然地要在内心里发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的疑问。这句话写的常景常情,但它所包含的意义和韵味,大大地超出了它的语言框架,值得去思索和玩味。

  下片十五前三句是铺叙宴别时的情景,是“故人相送”的具体描绘。后三句是写住者伫立凝望的神情,是依依惜别的形象刻画。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情和景,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别有风采。故人举行丰盛的惜别宴会,捧着满杯的酒,向去者表示美好的祝愿。然而别易会难,聚少离多,在这“连理分枝鸾失伴,又是一场离散” (孙光宪《清平乐》)的时候,那穿着绮罗的美人,必会“歌袖半遮眉黛惨,泪珠旋滴衣襟”(孙光宪《何满子》)。那奏着丝管的美人,必会发出“轻别离,甘抛掷,江上满帆风疾” (《谒金门》)的感叹。这一个“愁”字,一个“咽”字,把住者黯然销魂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回别,帆影灭,江浪如雪”,是以景语总结全词,一句一韵,一韵一顿。他那伫立极浦,目送征帆,一直看到帆影消失在浩渺的烟波之中,但江上的浪涛卷起千堆雪,而他还在伫立凝思,种种神情心事,婉曲传出。这情景很像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的“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和《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他们都是用同一机杼,构造出一个余味无穷的审美意境,都是不言情而情自见。不言愁而愁自深。不过李白写的是当时当地的真实生活,是实写;而作者在这里所写的是想象。是想到“挥手自兹去”以后,故人的一往情深,不忍离别,伫立极浦。如痴如醉的情状,是虚写。以实写虚,或者以虚写实,都是含蓄美最常见、最一般的表现手法。他写的现象是具体的,是有限的,但他辐射出来的内涵却是抽象的、无限的,耐人深思、耐人咀嚼的,因而具有更好的、感人的艺术魅力。吴梅认为“孟文(孙光宪)之沉郁处,可与后主并美。”又说:“俊逸语,亦孟文独有。”这首词的下片的沉郁,上片的俊逸,确实是不容易达到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0-261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雨映寒空半有无¹,重楼²闲上倚³城隅(yú)
译文:秋雨与寒冷的天空相映显得若有若无,我在闲暇时分登上层楼依靠着栏杆欣赏秋色。
注释:¹半有无:是说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²重楼:层楼。³倚:依凭,依靠。⁴城隅:城角。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¹
译文:只见山色葱茏,树色苍翠,或青或黛,有浅有深,真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墨画!
注释:¹水墨图:水墨画,指不施色彩,纯用水墨绘制的画图。

  这首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第一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第三句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参考资料:
1、 陈文新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82-183

wēidēngchéngèrshǒu ·

liúchǎng sòngdài 

yìnghánkōngbànyǒu chónglóuxiánshàngchéng 
qiǎnshēnshāngāoshù piànjiāngnánshu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