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屋中作山舫,开窗看山篷背上。
两峰高并玉玲珑,大孤小孤无此样。
主人酿酒书满船,读书饮酒酣且眠。
应笑周郎赤壁下,龙骧万斛风动天。
君家屋中作山舫,开窗看山篷背上。
两峰高并玉玲珑,大孤小孤无此样。
主人酿酒书满船,读书饮酒酣且眠。
应笑周郎赤壁下,龙骧万斛风动天。
李石

李石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 3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不趁¹常参²久,安眠(mián)向旧溪³
译文:我已经离开朝廷很久,安心地居住在故乡。
注释:¹趁:跟随。²常参:宋制,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天参加朝见,称常参官。³旧溪:指家乡宣城。宣城有东西二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五更¹千里梦²,残月一城鸡³
译文:晚上忽然做了个梦,梦中又回到了千里外的京城,与你相会;梦醒时已是五更,鸡鸣阵阵,落月照着屋梁。
注释:¹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此为第五个时段,即天将明时。²千里梦:梦到了千里外的京城。³一城鸡:满城鸡鸣。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适往¹更犹在,浮生²理可齐。
译文:回味梦中,欢叙友情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想到这人生,不也和一场梦一样?
注释:¹往:指梦中赴京华与欧阳修相会。²浮生:人生。这是梅尧臣自嘲的说法,指自己大半生虚度。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山王¹今已贵,肯听竹禽(qín)²啼。
译文:老朋友啊,你如今已登显贵,是不是还肯像过去同游时,再听那竹禽啼唱?
注释:¹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均为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后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²竹禽:即竹鸡,善啼,栖竹林内。

  诗题是“梦后”,诗的重点也是抒发梦后感怀,但诗先从未入梦时写,交代自己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首联实写,随手而出,说自己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这联很质朴,实话实说,但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唯有“不趁常参久”,与友人离别多日,所以思之切,形诸梦寐;唯有“安眠向旧溪”,满足于现状,才会有下文感叹人生如梦,唯适为安,希望欧阳修富贵不忘贫贱之交的想法。接下去,“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两句,转入“梦后”情景。

  这首诗之所以见称于人,主要就在这三四两句,特别是第四句,写景如画,并含不尽之意。一些文学史就以它作为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范例。

  梅尧臣提出这一名论时,他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认为“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梅尧巨这时“安眠向旧溪”,并没有“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然而,他在梦中走过“千里”(在梦中走到京中,见到欧阳修),“五更”时醒来,看到的是屋梁“残月”,听到是满城鸡啼。这种眼前光景与梦境联系起来,就有了说不尽之意。

  杜甫《梦李白》中写到梦后时说:“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那是把要说的“意”说了出来(也还含有未尽之意)。这里“残月”二字实际上概括了杜甫那十个字。这里的“一城鸡”与茅店的鸡声不一样,因为那是催人上道,而这里却还在“安眠”之中。但“残月”虽在,而不见故人“颜色”,耳边唯有“一城鸡”声,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不特如此,“鸡唱”还是催人上朝的信号。《周礼·春官·鸡人》即利用鸡的“夜呼旦,以叫百官,王维诗也说:“绛帻鸡人报晓筹”。梅尧臣“不趁常参久”,在梦回闻鸡时,又会想到“汉殿传声”(《春渚纪闻》语)。所以,这一句不仅写出在“安眠向旧溪”时的梦醒情景,而且寄托着去国(离开京城)、思友之深“意”。

  第五句的“往”,指梦中的魂“往”到京城与欧相见,是承“千里梦”而来的。“言犹在”是梦后记忆。杜甫的梦李白,写梦李白来;此诗则写诗人“往”;杜甫对梦中情景描写较多;而此则仅以“言犹在”三字概括过。这是因为两诗所要表现的重点不同,详略自异。梦中“言犹在耳”,顷刻间却只剩下“残月”、鸡声,这使诗人想到“人生如梦”,因之而觉得得失“可齐”之“理”。这就是第六句“浮生理可齐”的含意。关于“人生如梦”,有人斥为消极,但这只是一方面;从身在官场者说,看轻富贵功名之得失,才能保持廉节、操守,因而还是未可厚非的。

  最后两句,由梦中与欧阳修相会,想到了现实中的交往。诗用竹林七贤中山涛、王戎来比欧阳修,因为欧阳修当时已擢官翰林学士,因此梅尧臣希望他虽然已处高位,但不要忘记当年朋友之间的交往。诗以听竹禽啼鸣为往日萧散自在、相互脱略形骸的生活的代表,以问句出之,正是深切希望欧阳修莫改初衷,与诗人保持友情,珍惜过去。方回认为末联是说欧阳修已登显贵,要忙于朝政,已经无法享受高眠之适,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山涛保荐嵇康,而嵇康却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梅尧臣却希望欧阳修保荐自己,有人认为这样太庸俗了,是贬低了梅尧臣。其实,当时的时代、事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梅尧臣原本不是山林隐士,而宋朝制度,官吏考绩又要看保荐者多少。而且,梅尧臣在诗中先说“不趁常参久”,再说到“梦后”的满城鸡声;又说到他对官场得失并不十分介意,然后再微示求助之意,正是老老实实说话。既不是遗世脱俗,也不是汲汲富贵,这样反而表现出梅尧臣的品格。另外,写此诗的那一年八月,梅尧臣返回京城;第二年(1056年,即嘉祐元年)便由欧阳修与赵概的联名奏荐,而得官国子监直讲。

  论人必须顾及“全人”,讲诗也必须顾及全诗。如果寻章摘句,再加抑扬,反而会失去真实。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29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09-110

mènghòuōuyángyǒngshū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chènchángcānjiǔ ānmiánxiàngjiù 
gēngqiānmèng cányuèchéng 
shìwǎngyányóuzài shēng 
shānwángjīnguì kěntīngzhúqín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译文:男子汉生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在壮年时候实现自己的抱负。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译文:只有征战沙场,才能建功立业,哪能空守着旧家园?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召募¹赴蓟(jì)²,军动不可留。
译文:今日正当招募将士,开赴蓟门。军队马上开拔出发,不可停留。
注释:¹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²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千金买马鞍(ān),百金装刀头。
译文:我花了千金买了马鞍,花了百金,装了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¹
译文:乡亲们为我送行,亲戚相拥,围在了道路四周。
注释:¹道周:即道边。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bān)¹居上列,酒酣(hān)²进庶(shù)³
译文:头花半白的长辈,位居上列,送行的筵席上,酣畅地饮着美酒,美食不断的送到桌上。
注释:¹斑白:头发半白,泛指老人。居上列,即坐在上头。²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³庶羞:即莱肴。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少年别有赠¹,含笑看吴钩²
译文:少年我今日出征,与大家话别,说出了豪迈的赠言。一边说一边含笑看了看自己手中的吴钩。
注释:¹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²吴钩进: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朝进东门营¹,暮上河阳桥²
译文: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注释:¹东门营: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²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落日照大旗¹,马鸣风萧萧。
译文: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注释:¹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平沙列万幕¹,部伍各见招。
译文: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注释:¹幕:帐幕。列,是整齐的排列着。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译文: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悲笳(jiā)¹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译文: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注释:¹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huò)(piāo)(yáo)¹
译文: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注释:¹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古人重守边,今人¹重高勋(xūn)²
译文:古代的将军重视守卫边疆,如今的边将却只重高官厚禄。
注释:¹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²重高勋:即贪图功名。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gèn)¹长云。
译文:哪里料得到皇帝偏又好武,出征的军队绵亘不断,漫卷长空。
注释:¹亘:是绵亘不断。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¹孤军。
译文:当今全国既已统一,就没有出师必要,这样却还要孤军深入。
注释:¹且:尚也。跟上句“已”字对照。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遂使¹(pí)²虎士,奋身勇³所闻
译文:使得战士们都是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
注释:¹遂使:于是使得。承上“且孤军”来。²貔: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³勇,是勇往。⁴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汉书·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上车令等持千金以请宛王善马。”即此“所闻”二字的本意。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拔剑击大荒¹,日收胡马群;
译文:在穷荒之地拔剑练习作战,每天征收成群的战马。
注释:¹大荒:犹穷荒,过去所谓“不毛之址”。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誓开玄冥(míng)¹北,持以奉吾君!
译文:将军发誓要开发极北的地方,对吾皇效忠心。
注释:¹玄冥:传说是北方水神,这里代表极北的地方。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献凯日继踵,两蕃(fān)¹静无虞²
译文:捷报不断传来,其实是虚报邀赏,因为是奚族与契丹本无寇警。
注释:¹两蕃:是奚与契丹。²静无虞,本无寇警。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渔阳¹豪侠地,击鼓吹笙(shēng)(yú)
译文:渔阳郡尚武,多豪士侠客,此豪侠之地,成天鼓乐轰隆。
注释:¹渔阳:郡名,今河北蓟县一带。其地尚武,多豪士侠客,故曰豪侠地。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云帆转辽海¹,粳(jīng)稻来东吴²
译文:渤海上船只鼓帆前进,那是装载来自东吴的粮食。
注释:¹辽海:即渤海,粳音庚,晚熟而不黏的稻。²来东吴,来自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yú)台躯。
译文:还有越罗与楚练,其光彩照耀得人身都发光。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主将¹位益崇,气骄凌上都²
译文:主将的地位更崇高,气焰更嚣张,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注释:¹主将:即安禄山。天宝七载禄山赐铁券,封柳城郡公:九载,进爵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从他开始。²上都:指京师,即朝廷。凌,凌犯,目无朝廷。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qú)
译文:边疆之人不敢议论,有敢议论告发的死无葬身之地。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¹
译文:我本来出身良家,懂得许多门道,揣知主将有叛逆的可能,所以不敢跟从。
注释:¹多门:许多门道,有多次意。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将骄益¹愁思²,身贵不足论。
译文:主将骄矜增加了我的忧虑,荣华富贵已不值得一说。
注释:¹益:是增益,“思”字照过去读法应作去声。²愁思:即忧虑,是名词。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跃马¹二十年,恐辜(gū)明主恩。
译文:跃马横刀二十年,担心的是辜负了明主的恩情。
注释:¹跃马:指身贵,兼含从军意。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坐见¹幽州骑,长驱河洛昏²
译文:眼看幽州叛军长驱直入,洛阳即将沦陷。
注释:¹坐见:有二义:一指时间短促,犹行见、立见:一指无能为力,只是眼看着:这里兼含二义。长驱,言其易。²河洛昏:指洛阳行将沦陷。当时安禄山所部皆天下精兵。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中夜间道归¹,故里但空村。
译文:于是半夜里抄小路逃回家,可是故乡已经变成了空村。
注释:¹间道归:抄小路逃回家。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恶名¹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译文:我幸亏没有背上叛逆的罪名,如今孤身一人,没有儿孙。
注释:¹恶名:是叛逆之名,禄山之乱,带有民族矛盾性质,这个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后出塞五首》组诗叙写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一位军士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的“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自开元中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兵农分离,出现了职业兵。德宗时李泌论募兵制是祸乱的根源,说这种应募的兵士,既非土著,又无宗族,重赏赐而轻生。《后出塞五首》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应募者形象。一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诗中提到相赠吴钩的“少年”,当属唐诗中常常写到的少年游侠一类人物。物以类聚,此诗主人公也应是这一类人物。组诗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叙赴军途中情事,尚归美主将;第三首是诗人的议论;第四首则揭露蓟门主将的骄横;第五首则写逃离军旅的经过。此组诗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对此诗的赏析,便应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

  一度怀着功名万里雄心的军士后来逃归,其逃离的动机,诗中说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蓟门军中看到“主将”(当指安禄山)日益骄横、目中无君,而朝廷一味姑息养奸“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自己本为效忠国家而来(“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却上了“贼船”,“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

  诗一开始就讲得很明白,主人公赴边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首章便作高兴语,往从骄帅者,赏易邀,功易就也。”(浦起龙)此人正是第三首所谓“重高勋”的“今人”、“奋身勇所闻”的“貔虎士”中的一员。“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也正属于这类人物的夸耀口吻。从第一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到第五首“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的表白,可见主人公求取功名封赏的思想是一贯的,并未发生何种转变。“古人重守边”六句,不能理解为诗中人思想的转变,而只能理解为诗人自己对时事的评议,或者说它们恰恰是诗人对笔下人物思想、行动的一种批判。说这是杜甫微露本相的地方还不够,应该说这是作者直接激扬文字,站出来表态。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杜甫诗中原是并不罕见的。

  据《通典》称:“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竟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罗之战,云南渡沪之役,没入异域数十万人,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邪!”当时的边境战争,唐玄宗好战固然是一个原因;兵制的改变,也同样是个重要原因。府兵原是寓兵于农的一种兵制,将帅不能拥兵自重,故唐朝前期没有武夫割据事件。而募兵之行,诚如李泌所说,应募兵士多是不事生产的亡命之徒,他们贪功重赏,形成军中好战心理。上自朝廷,下至士兵,互相影响,正是“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但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对侵侮邻国的兴趣随战争的进行愈来愈浓厚,野心的将帅也就得到长成羽翼的机会。

  《后出塞五首》就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诗中主人公正是募兵制下一个应募兵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应募兵通常有的贪功恋战心理,又有国家民族观念。他为立功封爵而赴边,又为避叛逆的“恶名”而逃走。组诗在欢庆气氛中开头,凄凄凉凉地结尾,是一出个人命运的悲剧。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259-261页 .

hòuchūsàishǒu

 tángdài 

nánérshēngshìjiān zhuàngdāngfēnghóu 
zhànyǒugōng yānnéngshǒujiùqiū 
zhàomén jūndòngliú 
qiānjīnmǎiān bǎijīnzhuāngdāotóu 
sòngxíng qīnyōngdàozhōu 
bānbáishàngliè jiǔhānjìnshùxiū 
shàoniánbiéyǒuzèng hánxiàokàngōu 

zhāojìndōngményíng shàngyángqiáo 
luòzhào míngfēngxiāoxiāo 
píngshālièwàn jiànzhāo 
zhōngtiānxuánmíngyuè lìngyánliáo 
bēijiāshùshēngdòng zhuàngshìcǎnjiāo 
jièwènjiàngshuí kǒngshìhuòpiáoyáo 

rénzhòngshǒubiān jīnrénzhònggāoxūn 
zhīyīngxióngzhǔ chūshīgènchángyún 
liùjiā qiějūn 
suìshǐ使shì fènshēnyǒngsuǒwén 
jiànhuāng shōuqún 
shìkāixuánmíngběi chífèngjūn 

xiànkǎizhǒng liǎngfánjìng 
yángháoxiá chuīshēng 
yúnfānzhuǎnliáohǎi jīngdàoláidōng 
yuèluóchǔliàn zhàoyào耀tái 
zhǔjiàngwèichóng jiāolíngshàng 
biānréngǎn zhě 

běnliángjiā chūshīduōmén 
jiàngjiāochóu shēnguìlùn 
yuèèrshínián kǒngmíngzhǔēn 
zuòjiànyōuzhōu chángluòhūn 
zhōngjiāndàoguī dànkōngcūn 
èmíngxìngtuōmiǎn qiónglǎoérsūn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一时谋议略¹施行,谁道君王²³(jiǎ)生。
译文: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
注释: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史记》、《汉书》有传。¹略:大致,差不多。²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前179—前157在位)。³薄:轻视,亏待。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爵位¹自高言尽废²,古来何啻(chì)³万公卿
译文: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注释:¹爵位:官爵和职位。²废:弃置,废弃。³何啻:何止。啻:仅,止。⁴公卿:达官贵人。

  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此诗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参考资料:
1、 王紫微编著. 古代怀古诗词三百首[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4.09.第157页
2、 王美春,郭志明著. 诗美的永恒 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10.第199-200页

jiǎshē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shímóulüèshīxíng shuídàojūnwángjiǎshēng 
juéwèigāoyánjìnfèi láichìwàngōngqīng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秦川¹如画渭(wèi)²如丝,去国还家³一望时。
译文:辽阔的秦川沃野千里,风景如画,浩浩荡荡的渭水如绵长的细丝一般穿越三秦。这美丽的风景画是我在归乡途中一望所见的。
注释:¹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川:平川。²渭:一作“柳”。³还家;一作“还乡”。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¹
译文:这次不如不回来啊,怀着这种屈辱的心情回家,仿佛那山岭上的花草都枝枝使人断肠。
注释:¹“公子”二句: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五。下面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术研究带头人、安徽大学古籍整理汉语言文字研究所顾问马君骅对此诗的赏析。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晚望于此,有感而吟此诗。此为缘景遣怀诗。这类诗率多景为宾,情为主,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它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内心幽情,越突出景物的瑰丽,越反衬心情的凄婉,细读自见堂奥。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晚霞似锦,残阳如血,远岭近峦,浓妆淡抹,眼前展现一幅锦山绣水的美丽画面。“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掩映,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壮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着“去国还家”四字,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一刹那间又被愁怀淹没了。下两句便将此情毫不掩饰地抒写出来。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不能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作者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原因在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人眉宇;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读来自入彀中。试一口诵心维,景乎,情乎,乐乎,悲乎,似都浑然莫辨了。其点化契机,仍然是“莫来好”三字所导入的一种闲愁美,哀伤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以美感。在特定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更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此诗得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83-984页 .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译文:我们刚刚离别一年,竟有了无限的相思之苦。
注释:梅圣俞:即梅尧臣,字圣俞。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译文:这时我才知道,人的一生中,快乐的事情很少,而悲伤的事情很多。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译文:我每每回忆年轻时候的日子,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人世如此艰难。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颠狂无所阂¹,落魄²去羁(jī)牵。
译文:那时的我放荡不羁无所阻隔,不拘小节,摆脱了很多束缚。
注释:¹无所阂:无可阻挡。²落魄:不拘小节。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译文:我去年(公元1031年)三月来到洛阳,正是春深时节,花儿还没有凋落。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chán)潺。
译文:龙门青翠,郁郁葱葱,伊水清澈,潺潺流淌。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译文:我就在伊水边见到您,刚刚见到您我的脸上就露出欢笑。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不暇谒大尹¹,相携步香山。
译文:我们拜谒了大尹钱惟演,一起在香山漫步。
注释:¹大尹:州府长官,此处指钱惟演。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自兹惬(qiè)¹所适,便若投²山猿。
译文:我感觉十分惬意,就像笼子里的猿猴被放归山林。
注释:¹惬:满足。²投:放。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幕府¹足文士,相公²方好贤。
译文:幕府中有众多文人,钱惟演爱慕贤德的人才。
注释:¹幕府:地方军政掌管的官署,这里指钱惟演的府署。²相公:指钱惟演。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希深好风骨,迥(jiǒng)¹风尘间。
译文:谢绛风骨极佳,远远超出凡人。
注释:¹迥出:远出。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译文:尹洙内心磊落,喜欢谈论远古的传说与历史。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译文:尹言不爱讲话,但是背诵起来诗书滔滔不绝。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译文:富弼喜欢喝酒,喝一百杯酒脸都没有红。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译文:王复喜好清闲悠远的生活,和谢安尚未出仕时那样闲逸风流。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jiān)
译文:杨子聪担任参军,座驾常常披着破马鞍。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译文:张先因脱发败顶,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摘下帽子。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次公才旷奇,王霸¹驰笔端。
译文:孙延仲才华扩大奇崛,非常喜欢作政论文章。
注释:¹王霸:王道和霸道。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圣俞善吟哦¹,共嘲为阆(làng)²
译文:梅圣俞擅长吟诗,我们都称其为阆苑仙葩。
注释:¹吟哦:指作诗。²阆仙:神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译文:我自号达老,喝醉时一定像张颠那样。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译文:洛阳是千年古都,千家万户都像风烟一样美丽。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荒凉见宫阙(què),表里壮河山。
译文:宫阙显得荒凉,城市里外都如河山般壮丽。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相将¹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译文:我们相随多日平平淡淡,骑上马就像飞鸿翩跹。
注释:¹相将:相随。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译文:走出门垂柳遍布视野,我们在名园中信步。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嫩箨(tuò)¹筠粉²暗,渌(lù)³池萍锦翻。
译文:初生的笋笋壳鲜嫩,新长的竹子竹节上附着暗白色的粉,清澈的池水中锦鳞翻腾。
注释:¹嫩箨:鲜嫩的笋壳。箨,竹皮,笋壳。²筠粉:竹节上附着的白粉。筠:竹子的青皮;竹皮。³渌:清澈。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译文:凋谢的花儿洒满酒杯,杨柳的飞絮轻拂马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译文:我们看尽清水翠竹,然后爬到嵩山顶峰。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青苍缘¹万仞,杳(yǎo)²望三川。
译文:我们在青山中爬得很高,在雾霭中看尽三川。
注释:¹缘:攀援。²杳霭:远处的云气。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花草窥涧窦(dòu)¹,崎岖寻石泉。
译文:我们在山洞中窥探花草,在崎岖山路中寻找泉水。
注释:¹窦:山洞。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¹
译文:你站在树旁吟诗,我侧着身子醉卧在云朵上面。
注释:¹欹云眠:侧身睡在云朵上面。
子聪疑日近,谓若手可攀。
子聪疑日近,谓若手可攀。
译文:子聪怀疑太阳快要落山,说就像是信手攀援。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译文:我们一起在三醉石上题诗,在八仙坛停留。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译文:欣赏流水白云的心已经疲倦,我们就一起饮酒作乐。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飞琼(qióng)¹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译文:歌妓仅仅十八岁,舞姿十分妖娆。
注释:¹飞琼:侑酒的歌女。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译文:歌女吹笙非常动听,歌女弹琴十分悦耳。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译文:我自己为笙箫曲作上歌词,并送她了大酒杯。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译文:珠帘卷着明月,夜气就像春天的云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译文:灯光将花儿染成粉色,酒让脸泛红。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译文:东堂的石榴花开得正好,将裙腰点缀得鲜艳。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插花云髻(jì)¹上,展簟(diàn)²绿阴前。
译文:我在云髻上插一朵花,在绿树阴前铺开垫子。
注释:¹云髻:高高的发髻。²簟:竹席。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译文:快乐的事情不能达到,宴酣的歌声变为哀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译文:钱惟演因事得罪,被罢“同平章事”,贬谪到随州去当节度使。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shān)¹
译文:我在伊水畔送别他,互相凝视,泪眼潸潸。
注释:¹潸潸:不断流泪的样子。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译文:腊月的时候相公离开,接着您进京参加礼部会考。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译文:我送您到白马寺,您一个人骑行进了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译文:旧时的宫府中还有谁与我同在,新年时只有我没有归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¹
译文:这时我写下这首诗篇,听的人都依依不舍。
注释:¹依然:同依依,依恋不舍。

  全诗可以分为三大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这是全诗的一个“总帽”,它点名了题目中“感事”的内容是“幽忧”,是与友人分别是的相思之苦,这让欧阳修感受到人生在世“知乐多悲患”——这也就是本片的写作缘由。

  从“每忆知年事”到“展簟绿阴前”这七十六句属于第二大段。这一段是全诗的主要部分。诗人欧阳修在这一部分中回忆过去,写了一年前青年朋友们相聚的时候的无穷乐事,以此回应第一段中“知乐多悲患”这句中的“乐”字。这一大段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开头,作者写与朋友们初识初聚的经过,以及癫狂落魄的情景;其次,作者回忆了对每一位朋友的印象;第三,作者写与朋友探幽访胜时的乐趣;第四,作者写歌舞宴乐的欢快场面。如此层层铺叙,步步推进,作者将西京留守府的青年才子们的赏心乐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中,诗人欧阳修有意以乐景衬托哀情——极力渲染往昔的“相聚”时的快乐,正是为了反衬而今的“相离”的悲伤。

  第三大段从“乐事不可及”到全诗结束,共有十四句。诗人欧阳修写“酣歌变为叹”,以抒发朋友离散后自己的苦闷心情。这种心情就如同作者在为洛阳之会的另一位友人张先所写的《张子野墓志铭》中所说的:“知世之贤豪不常聚,而交游之难为可惜也。” 

  这首诗是一首以叙事为主,写景抒情,并兼带议论的长诗。该诗描绘了宋仁宗时期一批朝气蓬勃、充满自信的青年文学家的群体形象,展示了那一时期文人荟萃的历史生活画卷,对后人了解当时文化特征和文坛风气有认识价值。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中华书局,2014:8-15
2、 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欧阳修集 卷二十七 居士集卷二十七)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