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鼻听无如龙,听不以耳乃反聋。
未若水母本无目,隔水响应相鸣雄。
我持此理问张瞍,废目任耳偏能聪。
忍闻此声亦愦愦,俗嚣政在群鸣中。
枉将蚁动作牛鬭,妄遣蚊聚成雷公。
昔人乐归瞽其职,五音六律诗人矇。
我琴三尺玉横膝,欲广舜孝歌时雍。
游鱼舞兽解人意,此意忧乐斯民同。
瞍乎洗耳试一听,莫似北客歌南风。
人言鼻听无如龙,听不以耳乃反聋。
未若水母本无目,隔水响应相鸣雄。
我持此理问张瞍,废目任耳偏能聪。
忍闻此声亦愦愦,俗嚣政在群鸣中。
枉将蚁动作牛鬭,妄遣蚊聚成雷公。
昔人乐归瞽其职,五音六律诗人矇。
我琴三尺玉横膝,欲广舜孝歌时雍。
游鱼舞兽解人意,此意忧乐斯民同。
瞍乎洗耳试一听,莫似北客歌南风。
李石

李石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 3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百年长扰(rǎo)¹,万事悉悠悠²
译文:人生百年,世事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
注释:¹扰扰:混乱、扮乱的样子。²悠悠:众多的样子。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日光随意¹落,河水任情流。
译文:阳光任意的洒落在世间,河水凭着心情随意流淌。
注释:¹随意:相当于任意,任凭己意。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礼乐¹²姬旦³,诗(fù)孔丘
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注释:¹礼乐:礼和乐的总称。²光:拘禁。此指约束。³姬旦:历史上称为周公,周文王之子,辅佐武王灭纣。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于成王,成王赐天子札乐。⁴诗:指《诗经》。⁵书:指《尚书》。⁶孔丘:字仲尼,后世称他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不如高枕(zhěn)¹,时取醉消愁。
译文: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注释:¹高枕枕:安卧。比喻安闲无忧。

  此诗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此诗通过讥嘲周公、孔子和向往自由的表述,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只好向醉中逃避。

  首二句,先写“百年”,次写“万事”,以“百”、“万”两个约数接“扰扰”、“悠悠”,且以表示内在感情的“长”、“悉”相衔接,概括了时间、空间和人事的纷繁,显示出诗人厌烦尘嚣、追求解脱的心理。由于诗人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以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撰墓志》)。因此,他不得不对自己原先以正统儒者自居,以周公、孔子为楷模,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反思的结果,使他觉悟到:正是“礼乐”囚禁了“姬旦”,“诗书”缚住了“孔丘”。囚禁、束缚二句,在前两句的映衬对比下,显得分外强烈、沉痛。日出日落尚且可以随意自然,洋洋河水尚且可以任情东流,不必说是人了。自然是不必要既受礼乐的束缚,又受人事的拘牵,在忧生嗟世中作徒然的努力了。“日光”、“河水”一联,诗人以自然的景象与不自由的自我进行对比,至“礼乐”、“诗书”一联发而为愤激语。诗人决心皈依自然,过清静无为的生活。而皈依自然,归隐田庐,不仅永远做不了圣人,还必须放弃一整套与正统儒家思想相关联的处世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对抗社会,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就是睡与醉。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睡,代表不以世事为念的生活;醉,意味着对社会的消极反抗。这也就是诗人在《田家三首》《醉后》《过酒家五首》中所说的:“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史载王绩嗜酒,为六合县丞,即因嗜酒被劾去职。《全唐诗》今存王绩诗一卷,多绕酒气。不仅是里多次出现“酒”和“醉”等字眼,其诗题中亦多“酒”字。虽篇篇有酒,但无一醉语。

  就这首诗而论,表现出的,不仅有他所企慕的阮籍、陶潜的萧疏旷达之风,而且以自然的语言,遒健的气概,涤净初唐排偶板滞之习,与他著名的《野望》诸诗一起,透露出唐诗未来的新曙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

zèngchéngchùshì--wáng

bǎiniánzhǎngrǎorǎowànshìyōuyōu

guāngsuíluòshuǐrènqíngliú

qiúdànshīshūkǒngqiū

gāozhěnzhěnshízuìxiāochóu

无是无非心事,不寒不暖花时,妆点西湖胜西施。控青丝玉面马,歌金缕粉团儿,信人生行乐耳!
无是无非¹心事,不寒不暖花时²,妆点西湖胜西施。控³青丝玉面马,歌金缕粉团儿,信人生行乐耳
译文:心境恬淡没有是非,不冷不热,正是酿花时节,把西湖装扮得美如西施。骑着青丝玉骢马,听浓妆艳抹的女子歌唱《金缕曲》,确是人生行乐的美事。
注释:¹无是无非:《庄子·齐物论》:“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²不寒不暖花时:言不冷不热,正是酿花时节。³控:驾驭。一说这句是倒装句式,意即玉面郎控着青丝马。⁴青丝:指用青丝做的马缰绳。⁵玉面马:本为唐玄宗的名马玉花骢,又名玉面花骢。此处借指名马。金缕:即《金缕曲》,词牌和曲牌的名称。词牌又名《贺新郎》、《乳燕飞》。曲牌又分南曲和北曲。⁶粉团儿:浓妆艳抹的歌妓,年轻的美女。这句是倒装句式,意即粉团儿唱着《金缕曲》。⁷信人生行乐耳:辛弃疾《洞仙歌》:“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酒一杯?”。信:的确,确是。
画舫离筵乐未停,潇潇暮雨阖闾城。那堪还向曲中听。
画舫(fǎng)¹离筵(yán)²乐未停,潇潇³暮雨阖(hé)(lǘ)。那堪还向曲中听。
译文:黄昏时节的风雨笼罩着全城,船舶上践行的宴席还没有结束。风雨声中的阖闾城,这些乐曲让人不忍倾听。
注释: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¹画舫:装饰华美的游船。²离筵:饯别的宴席。³潇潇:形容雨声。⁴阖闾城:苏州的别称。亦作“阖庐城”。
只恨当时形影密,不关今日别离轻。梦回酒醒忆平生。
只恨当时形城密¹,不关今日²别离轻³。梦回酒醒忆平生。
译文:只怪当时和朋友们走动得过于密切,才导致今日的离别如此痛苦。当宴会结束,我酒醉微醒时,回想平生所历之事,不由得心生感慨啊!
注释:¹形城密:谓关系亲密,总不分离。形城,人的形体与城子。²日:《王国维遗书》作“朝”,《甲稿》及《王忠悫公遗书》皆作“日”。³别离轻:谓轻易别离。

  词上片是写离开苏州时饯别酒宴上的情景。“潇潇”两句:典出白居易《寄殷协律》诗:“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更不闻。”白居易自注:“江南吴二娘曲云:‘暮雨潇潇郎不归。’”白居易是感叹自从离开江南后,再也听不到吴娘婉转缠绵的歌声了。这首词变用其意。作者跳跃过“酒趁哀弦,灯照离席”的等待,跳跃过“执手相看泪眼”的留恋,把满腔悲苦都倾泻在对造成离别痛苦之原因的追究和检讨上。

  词下片联语写罗、王交往关系,是这首小词的高潮,也是词中离别之悲的极致。昔人离别怨天怨命,怨雨怨风,而作者在这里却别出心裁,把离别的痛苦归罪于当初不该与对方建立了如此亲密的友谊。“既有今日,何必当初”两句乃是一种“反语”和“愤语”,是今日不得不轻易离别的悲痛竟导致了对当日相知相识之乐的否定。“忆平生”,其中自有深意,忆自己八年间,由于罗氏的赏识、扶持,才能在治学的道路上猛进。对罗氏的感激之情,只是含意未伸罢了。末句深化主题,由眼前别离之痛苦,升华至整个人生命运的慨叹。

  这首小词完全是写离别之意,从一个离别的事件引向了《人间词》所追求的那种反映人生和反映哲理的层次。词中写梦醒之后的感觉,这往往有一种对人生的反省和了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第157-159页

huànshā··huàfǎngyánwèitíng--wángguówéi

huàfǎngyánwèitíngxiāoxiāochéngkānháixiàngzhōngtīng

zhǐhèndāngshíxíngyǐngguānjīnbiéqīngmènghuíjiǔxǐngpíngshēng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山明野寺¹(shǔ)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译文:黎明山色渐明,郊外寺院的晨钟声若有若无地传来,大雪积满幽林,路上人迹罕至。
注释:端:即韦端,是韦应物的从弟;重阳,即崔播,韦应物的外甥。¹寺:指善福寺,在长安西郊沣水沿岸。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闲居寥(liáo)¹生高兴²,无事风尘³独不归。
译文:独居在此反而生出了闲情逸致,没事都不想冒着风尘回到城中。
注释:¹寥落:冷落。²高兴:雅兴,高情闲趣。³风尘:指出行途中的风尘。

  这是一首寄赠诗。

  深山,古寺,朝霞,晓钟;积雪皑皑,幽林簇簇,人迹稀少,这是一幅明丽、清幽、干净、恬淡的生活图画。故而作者虽然闲居于此,冷落寂寞,却满心欢悦,安居不归了。当友人高升,入朝做官之时,作者以此相寄,以一幅优闲自乐的图画与仕宦那污浊、纷扰的生活相对,不但于比较中更显出了“雪满幽林”的意境,而且表现了作者对仕宦官场的厌倦之情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钟声隐微,雪满山林。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晶莹剔透、远离红尘的世界,这也正合了诗人闲居的心境。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诗人说寂寞独处于此,获得了他向慕的陶渊明等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他甚至都不想回去。风尘不归,呼应上文“人迹稀”。这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心迹。

  此诗以写景起,以议论结。诗人布下了“雪满幽林”这样一幅图景,由此而“生”出情感,“生”出议论,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陈桥生编著.韦应物: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1-45

xiánduānzhòngyáng--wéiyīng

shānmíngshǔzhōngwēixuěmǎnyōulínrén

xiánliáoluòshēnggāoxìngshìfēngchénguī

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齐人就赵人学瑟¹,因之先调,胶柱²而归³,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译文: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国人就将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用胶粘住带回了家。三年都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国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原来这齐国人这么蠢。
注释:¹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二十五根弦和十六根弦两种。²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³归:返回,回去。⁴向:从前,原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