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除夕旅殊方,海上归来路更长。暮景飞腾催老病,馀生留滞且炎荒。
四年除夕旅殊方,海上归来路更长。暮景飞腾催老病,馀生留滞且炎荒。
传闻寇盗纷惊扰,叹息江湖堕渺茫。杳杳东吴家万里,椒盘谁与颂馨香。
传闻寇盗纷惊扰,叹息江湖堕渺茫。杳杳东吴家万里,椒盘谁与颂馨香。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8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余杭自是山水窟(kū),仄(zè)¹吴兴更清绝。
译文:余杭地区自然是山水名霜集中的霜地,听闻吴兴的山水更是清丽奇绝。
注释:¹仄闻:听闻,风闻。
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湖中桔林新著(zhuó)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译文:湖岛上的桔树叶子刚刚落了一层霜,溪边的苕花开得像雪一样白。
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顾渚(zhǔ)¹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霜颊。
译文:顾渚的茶叶尖比牙齿还要白,梅溪的木瓜红比女子脸颊还要红。
注释:¹顾渚:此地盛产紫笋茶,在唐代被列为贡茶。
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吴儿鲙(kuài)¹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xián)垂。
译文:吴中人把脍鱼丝切得像能飞起来一样薄,还没有去说起来口水都快要留下来了。
注释:¹鲙:同“脍”,细切肉。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译文:也知道谢灵运曾在此地久住,就奇怪杜牧怎么来得迟了。
鬓丝只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bìn)¹只好封禅榻²,湖亭不用张水嬉。
译文:头发已经花白,只能在榻上歪一歪,就不用在湖亭边用张罗玩水的东西了。
注释:¹鬓丝:鬓发。²禅榻:禅床。

jiāngzhīzhōuzèngshēnlǎo--shì

hángshìshānshuǐwénxìnggèngqīngjué

zhōnglínxīnzheshuāngshàngsháohuāzhèngxuě

zhǔchábái齿chǐméiguāhóngshèngjiá

érkuàibáofēiwèixiānshuōchánxiánchuí

zhīxiègōngdàojùnjiǔyīngguàixúnchūnchí

bìnzhǐhǎofēngchántíngyòngzhāngshuǐ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望夷(yí)¹中鹿为马²,秦人半死长城³下。
译文: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注释:¹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²鹿为马:比喻长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³长城: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避时¹不独商山翁(wēng)²,亦长桃源³种桃者。
译文: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注释:¹避时:逃避乱世。²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³桃源:代指桃花源。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此来种桃经几春¹,采花食实枝为薪(xīn)²
译文: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注释:¹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²薪:柴火。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长父子无君臣。
译文: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渔郎漾(yàng)¹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译文: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注释:¹漾舟:泛舟。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世上¹那知古长秦,山中²岂料今为晋。
译文: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注释:¹世上:指渔人。²山中:指桃源中人。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闻道长安¹吹战尘²,春风回首一沾巾。
译文: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注释:¹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²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长“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重华¹一去宁²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译文: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注释:¹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²宁:岂。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07:第125页
2、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主编.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2008.7:第106页

táoyuánxí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wànggōngzhōng鹿wéi qínrénbànchángchéngxià 
shíshāngshānwēng yǒutáoyuánzhòngtáozhě 
láizhòngtáojīngchūn cǎihuāshíshízhīwéixīn 
érsūnshēngchángshì suīyǒujūnchén 
lángyàngzhōuyuǎnjìn huājiānxiāngjiànyīnxiāngwèn 
shìshàngzhīyǒuqín shānzhōngliàojīnwéijìn 
wéndàochángānchuīzhànchén chūnfēnghuíshǒuzhānjīn 
chónghuánìng tiānxiàfēnfēnjīngqín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huā)容碧影生晚寒。
译文:萧瑟秋风吹得大地百草枯干,傍晚时分,寒气袭人,路旁的花树呈现出愁惨的容颜。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译文:我年当二十仕途坎坷不得意,心中愁苦颓丧如衰枯的秋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衣如飞鹑(chún)¹马如狗²,临歧³击剑生铜吼。
译文:衣服烂得像飞鹑胯下马如狗,面临岔路口拔剑向天发怒吼。
注释:¹飞鹑:形容衣衫褴褛。²马如狗:形容马极瘦小。³临歧:面临岔路。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旗亭¹下马解秋衣,请贳(shì)²宜阳³一壶酒。
译文:酒店下马后脱下秋衣作抵押,请赊给我这宜阳人一壶美酒。
注释:¹旗亭:此指酒肆。²贳:赊欠。³宜阳:地名,即福昌县,在今河南省。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译文:酒醉中我呼唤老天层云不散,万里白昼顷刻之间一片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huī)¹
译文:店主人劝我好好保养身子骨,别让那尘世俗物填塞在心里。
注释:¹填豗:豗,相击。填豗,就是填塞心胸的意思。

  开头二句写景。秋风萧瑟,草木干枯,傍晚时分,寒气袭人,路旁的花树呈现出愁惨的容颜。诗人把自己的心理因素融合在外界的景物之中,使外在景物增添了生命的光彩,带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

  三、四句写情。秋气肃杀,满目萧条,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表达了深沉的痛苦。李贺二十一岁应河南府试。初试告捷,犹如雏鹰展翅,满以为从此便可扶摇直上,不料有人以李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为由,阻挠他参加进士考试。“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正是这种抑郁悲愤心境的写照。这里的“枯兰”是由眼前的秋花引起的联想,用它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之后忧伤绝望的“心”,奇特而又妥帖,形象鲜明,含义深厚。兰花素雅,象征诗人高洁的胸怀;兰花枯谢,则是他那颗被揉碎了的心的生动外现。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述诗人愁苦愤懑的情怀。“衣如飞鹑马如狗”写衣着和坐骑,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显示他穷困不堪的处境,笔墨清新,形象突出。“临歧击剑”句,写行动而重在抒情。击剑不是为了打斗,而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吼”字是拟物,也是拟人。剑本来是不会“吼”的,这里用猛兽的咆哮声来比拟击剑人心底的“怒吼”。如此辗转寄托,把抽象的感情变成具体的物象,不断地撼动着读者的心灵。句首的“临歧”二字,含有哭穷途的意思。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条路好。事实上眼前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理想境界了,这使诗人悲愤填膺。

  “临歧击剑”,愁苦愤懑已极,要得解脱,唯一的办法只有求救于酒,以酒浇愁。可是诗人身无分文,于是下马脱下“秋衣”,拿到酒店换酒。这两句进一步表现诗人穷愁潦倒的生活境况。秋天的傍晚,寒气侵肤,诗人竟在这时脱衣换酒,他已经穷困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衣不可脱而非脱不可,酒可不喝而非喝不行,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的心情。

  衣服当了,酒也喝上了,心中的愁苦却还是没有解除。“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醉后呼天,天也不应,浮云蔽日,白昼如冥,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光亮,诗人忧心如焚。写到这里,痛苦、绝望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结尾二句,诗意一折,写酒店主人好言劝慰,要他注意保重身体,不要让俗物填塞心胸。感情愤闷到了极致,语气却故作跌落缓和之势,这二句,既起了点题的作用(诗题“开愁”,含有排解愁闷之意),同时深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愤世嫉俗思想,显得深沉有力而又回荡多姿。

  全诗意脉连贯,一气呵成,由悲秋而起失意之感,由失意至激愤、至绝望、至自我解脱,情感变化轨迹分明、自然。笔调豪放,意境苍凉。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浑然一体,又脉络清晰,被钱钟书称为“眉疏目爽之作”(《谈艺录》一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4-625
2、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8-1029
风消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红莲 一作:烘炉)
风消焰蜡¹,露浥(yì)²红莲³,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gěng)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cēn)(cī),满路飘香麝(shè)。(红莲 一作:烘炉)
译文: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相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注释:解语花:词牌名。此词双调一百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九句七仄韵。¹焰蜡:燃着的蜡烛。一作“绛蜡”。²浥:湿润,沾湿。³红莲:指荷花灯。⁴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⁵素娥:月中神女名嫦娥,月色白,故亦称素娥。⁶参差:散乱不齐貌。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因念都城放夜¹。望千门²如昼,嬉笑游冶。钿(diàn)³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¹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²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³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⁴飞盖:华丽的车盖,此处指车子。

  此词上片,写作者眼前所见的元宵景色。前三句,紧扣节日,写灯火的光灿耀眼。其中第一、二句是分写,第三句是总写。谭献评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秋思》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焰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焰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却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意,相反,倒显得万紫千红,春色无边。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桂华流瓦”三句,是写了灯光又写月光。对“桂华”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相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相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所谓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相娥”相映衬。

  “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相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的灯节一下借回忆而连接上了昔日自己在都城的灯节,由眼前景色,很自然地联想到汴京风光,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

  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相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历来注家于“自有暗尘随马”一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

  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两者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王强.周邦彦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212-217
2、 蔡义江.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27-128
3、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21-1023

jiěhuā ·fēngxiāoyà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fēngxiāoyàn hónglián huāshìguāngxiāngshè guìhuáliú xiānyúnsàn gěnggěngéxià chángdàn kànchǔxiānyāo xiāoxuān rényǐngcēn mǎnpiāoxiāngshè  (hóngliánzuò hōng )
yīnniànchéngfàng wàngqiānménzhòu xiàoyóu diànchēluó xiāngféngchù yǒuànchénsuí niánguāngshì wéizhǐjiàn jiùqíngshuāixiè qīnglòu fēigàiguīlái cóngxiū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

yǒnghóngshìzi--liú

xiǎoliánxīngyǐngchūwǎndàiguāngxuánběnyīncǎiduōfānbǎotiān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