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
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

cǎilíng--xiāogāng

línghuāluòhánsāngxīncánguìzhàoxīngtǐngpáihuáiliánnán

萧纲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 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¹舞飘轻袖²,传歌共³绕梁
译文: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
注释:魏王:唐太宗第四子李泰,母长孙皇后,封为魏王。¹逐:追逐,跟随。²轻袖:薄衣袖。³共:同“供”,是给,使得的意思。⁴绕梁:指歌声“余音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¹香。
译文: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注释:¹远:远处,远方。

  《奉和咏风应魏王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应制诗,又名《咏风》。唐太宗的第四子名为李泰,册封魏王。作者作了一首咏风的诗,是与魏王陪同的大臣时作的一首诗,所以题作“应魏王教”。风本无形,诗人通过“舞”、“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动态的描写,使人看见、听到、闻到,生动形象。应制之作,情感常不由境发,除非正好触动心弦。又多为酒肉之宴,颂扬之歌,因而难以看出诗人独特性情。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两句,通过写风对不同事物的作用和影响,来衬托出风的存在。风是无形之物,摸不着看不到,想要描写风的形态,从正面来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诗人选择了从侧面来写。风吹树枝,树枝晃动,枝影也随之摇摆,正是“动枝生乱影”,这便是风存在的最好证明;“吹花送远香”,是谁“吹花”呢?当然是风,轻风拂花,花香亦随轻风而飘散,所以人远远地便能嗅到花的香味。诗人非常善于捕捉风的特点,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方面来写风,一“生”一“送”,笔触十分细腻柔和,画面华美,呈现出和风拂面的轻柔质感。这首诗的前两句为“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写豪华席宴,多褒扬,可见应制娱颂之情。

 

洞庭明月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洞庭¹明月²一千里,凉风雁啼天在水。
译文:洞庭湖水映明月,千里波光荡漾,凉风吹,大雁鸣,天空倒映在碧湖上。
注释:帝子:传说中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清代王琦以为帝子即天帝之女。¹洞庭:在长沙巴陵,方圆五百里。²明月:一作“帝子”。
九节菖蒲石上死,湘神弹琴迎帝子。
九节菖蒲¹石上死,湘天²弹琴迎帝子。
译文:山石上生长的九节菖蒲已经枯死,湘水中的水天弹着琴瑟迎请帝子降临。
注释:¹九节菖蒲:菖蒲的一种,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天仙传》:“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王兴采食之, 得长生焉。”²湘天:湘水中侍从帝子的水天。
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
山头老桂¹吹古香,雌(cí)²怨吟寒水光。
译文:山头的老桂树散发着古朴的清香,帝子未来,雌龙怨吟湖水泛寒光。
注释:¹老桂:桂老,故其香为古香。²雌龙:帝子女天,故曰雌龙。《史记·夏本纪》:“天降龙二,有雌雄。”
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沙浦¹走鱼白石郎²,闲取³真珠(zhì)龙堂
译文:只见水边群鱼随着水中小天游荡,姑且把珍珠投水中,乞求帝子赐吉祥。
注释:¹沙浦:水边。²白石郎:水中小天。古乐府《白石郎曲》:“白石郎,临江居。前导江伯后从鱼。”³闲取:漫取,姑且拿取之意。⁴真珠:即珍珠。⁵龙堂:河伯所居殿堂。这里泛指水中。语本《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此句犹《楚辞》“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之意。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月明雁啼、水天相映的景象,展示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其中似乎寄托着作者的仕途不遇、人生悲凉之感。全诗以洞庭湖景引入,以帝子传说作结,意境清空幽冷,想象丰富奇特,充分体现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此诗的风格、意趣和构思,都很像《楚辞》中 的《湘君》《湘夫人》

  首联写洞庭湖上,明月千里,天水相接,凉风习习,大雁掠过,是先就其地描画一下清空幽冷的光景。

  颔联说,青石上的九节菖蒲早已枯萎,于是诗人产生了这世上哪里还存在不死之药、何处还能寻觅到仙人足迹的疑问,而在这波光荡漾的夜色中,仔细聆听,似乎可以听见湘灵鼓瑟的幽怨之声,他们也在恭迎着帝子的降临。

  颈联诗意出现转折:但多年过去,连山头的桂树都已变老,帝子身影仍然没有显现,唯有那雌龙在泛着寒光的湖面低吟。

  尾联写一群群小鱼在幽静的湖水中窜来窜去,帝子既不可见,那就姑且把珍珠投入水中,以祈求她的祝福。对结尾两句,诸家解法大体相同,都以为出自《九歌·湘君》“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即湘夫人因等不到湘君,心生怨恨,为了表示决绝,把湘君所赠的东西都投到水里,以表示湘夫人深长的怨望。

  这首诗与李贺另一首诗《湘妃》在意境和用词上非常相似。在意境上都显得比较幽冷。在用词上,“千年”与“古香”、“凉夜”与“凉风”、“雌龙吟怨”与“吟古龙”、“山头老桂”与“九山静绿”以及“幽愁”与“吟怨”等都比较相似。这两首诗应是姐妹篇,而《湘妃》涵义的清晰性正可以帮助正确解读《帝子歌》。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57-359
2、 冯晓雯.李贺《帝子歌》主旨析探.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1):30-32
3、 王 琦.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5

zi--

dòngtíngmíngyuèqiānliángfēngyàntiānzàishuǐ

jiǔjiéchāngshíshàngxiāngshéndànqínyíngzi

shāntóulǎoguìchuīxiānglóngyuànyínhánshuǐguāng

shāzǒubáishílángxiánzhēnzhūzhìlóngtáng

佶傈金虬石潭古,勺陂潋滟幽修语。
佶傈金虬石潭古,勺陂潋滟幽修语。
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
湘君宝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
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
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
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
云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
云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
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
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
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
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
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
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
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远寄愁无色。
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
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

  唐时音乐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诗歌中关于音乐的诗也甚多。诸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退之的《听颖师弹琴》和李长吉的《李凭箜篌引》,皆称绝唱。温庭筠这首《郭处士击瓯歌》与它们并列,当毫无逊色。

  郭处士,据《温飞卿诗集》补注说,即郭道源。唐武宗朝,以善击瓯名,率以邢(山西)瓯、越(浙江)瓯十二只,旋加减水其中,以箸击之。瓯,《洪武正韵》谓“今俗谓碗深者为瓯。”《正字通》说:“俗谓茶杯为瓯。”击瓯是民间的一种音乐,这在现在也还可见。由于它不是正规乐器,古所谓的“革金石丝竹土木匏”八音之内,就没有瓷或玻璃的席位。对于这种土乐器的演奏,比之于琵琶、箜篌,当然有更难好之处。那当然,描写起来也就相对地要更困难些的。

  温庭筠本人就是一个大音乐家。他不仅善于能依律而填词谱曲,所谓“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而且还精于演奏,其水平之高,达到了“有丝即弹,有孔即吹,不必柯亭爨桐”,也就是说,即使是粗制滥造的乐器,他也可以奏出很美妙的音乐。因此可以说,温庭筠的诗,就不是一般的泛泛的谀词,而是行家对于这一音乐之美的鉴赏了。

  诗的题目既是《郭处士击瓯歌》,所以他可以不必叙述,而从第一个音符写起。“佶傈金虬石潭古”,虬,无角龙。正因为它无角,不得登于天廷,所以它因长期抑郁而多暴厉之气。佶傈,耸动的样子。佶傈金虬,正是写金色的无角龙,在古潭里翻腾怒吼,搅得潭水发出了噌吰的声音。以水声来写瓯声,自然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击瓯的第一乐章,可以想见是何等的激烈而宏伟。接着,“勺陂潋滟幽修语”,第二乐章由急转缓,由重移轻。从噌吰跳荡而转为轻波唼喋。又好像是独坐在幽篁里,听那微风拂过竹梢。陂,是水边逐步倾斜的坡岸。所以这里写的就不是水的拍击之声,因为无岸壁可拍,而是水波荡漾以进退的唼喋声,或是轻波逐戏的潋滟。“幽修”指的当是竹。所谓“幽篁”、“修竹”者是。人坐在幽篁里,亦即深竹丛中,一切的声音,都隔绝了,这里仿佛是王维“入定”的境界。但微风却闯了进来,拂动竹叶,发出切切嚓嚓的声响,有如小女子们在那里说着悄悄话。这个意境只有虽入定而又不甘寂寞的王维体察得出来,故他在他的《山居秋暝》中说:“竹喧归浣女”,这不止是写竹之喧,也含有她们的笑语声。这就不仅写出了轻音部,而且又都带有人间熟悉的生活情趣,使人听来,于分外宁静之中,还有一种亲切的感受。

  第三乐章,手法一变,“湘君玉马上神云,碎佩丛铃满烟雨。”不是一句一个意境,而是用两句同写一个意境。乐声于沉静之中又飞扬了起来,有如湘君骑着宝马自天外远远而来。这个感觉极细,正是捉住了瓯声从轻而渐扬的音步。湘君身上的佩玉发出丁东之声,和着马脖子上的鸾铃锵锵。有轻有重,有急有徐,却又是如此的和谐。正因为从敲着盛水的杯子发出的声音吧,所以听来都带有水的滋润。不是响晴的天空那种爽朗的声音,而是仿佛从烟雨中发出的;因而都沾上了水的滋润。“碎佩丛铃满烟雨”,温庭筠确实是有着音乐家的耳朵。他是这样准确地捕捉到了乐声燥湿的质感,他又有着文学家的手,能把它换成立体声的画面传给了读者。这就使得千百年后的读者,也能通过他留下的非常富有特色的画面,而想象得到这支音乐的节奏:第一乐章是宏大的,第二乐章是宁静的,而到了第三乐章则飞越而悠扬,恰似音乐最好的结尾。

  接着下面三段,用“吾闻”领起,一下转到了宫中,这是为了写演奏家的。武宗在位的时候,李德裕执政,郭道源曾充太常寺调音律官。那在晚唐,曾是一个开明的朝代。以后宣宗继位,朝政又趋于腐败。李德裕贬死,从郭道源流落到了民间看,他当也是一位耿介拔俗的艺术家。正是这样的思想渊源,才会被温庭筠引为同调。所以温庭筠这才用了更大的篇幅,用闪回、插叙的回忆笔法,来写他过去演奏的这一段光荣。这在文字的背后,那是寄托了对于李德裕的哀思与夫对现实的批判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用了“吾闻”,那当然是对于郭的传说又加上作者的想象,那么读者就要注意作者在这里的设想了,因为这里正是诗人可以有最大的自由,寓意传神,以表达他的言外之意的地方。因而在这里捕捉诗人的精神实质,读者也就有可能懂得他诗旨之所在了。这样,他虽然写的是别人,却很可以见设想者自己的精神的。或者说是抒情和对象的结合,是情与志的共同体。

  这里第一段“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香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是写郭处士曾在宫中生活的情景。而且,他似乎还是一位道教之士。本来“处士”是对那些有德而隐居的人的一种尊称。按说对曾在宫中当过待诏的人是不当的。但唐朝由于姓李,很尊崇李家的道教,入宫后而又隐退的也大有人在,如和李白很要好的司马徽就是。郭道源既已出宫很久,那么尊之为“处士”自也可以。由于温庭筠没有进过皇宫,对皇宫里的生活只能根据传闻加以想象,所以用听说“三十六宫花离离”来展开他的叙述。如此众多的离宫,错落地隐在繁茂的花树丛中,这是多么富丽庄严的景象。既具体又有着高度的概括,使人产生了许多的联想。然而接着读下来的,仿佛郭处士正在这里深夜徘徊,给人一种幽冷孤独的意味。本来正如骆宾王《帝京篇》里说的:“汉家离宫三十六”,是言帝王所居宫殿之多,“花离离”,是花木披纷的世界。这是实写;但按中国诗歌的传统语境,花往往又是用以写美丽的女人的。花离离,对于皇宫来说,又是美女的世界。“离离”,除了有草木繁茂的意义外,用于人,也有“懒散、忧伤”的意义。在这样的深宫里,该囚禁了天下无数美色,而皇帝只有一个,是以有的从少女一直到头白都不得见皇帝一面的。“软风吹春星斗稀,玉晨冷磬破昏梦。”因为女子太多了,而一个皇帝又照顾不过来,所以在深宫里,固然有的地方笙歌达旦,和暖的春风软软地吹着,在这令人沉醉的春晨,金屋中有人正如《红楼梦》中薛大少说的:“洞房花烛朝慵起”。但也有的地方,则只能是伴着春风,独自对着星空,从稀到密,又从密等到了稀,良宵空待。更有的连这空待的幻梦也消灭了,就只有与青灯冷磬相伴,明知此生已矣,只希望修个来生。“天露未干香着衣”,使人想到了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是爱的执着,同时也是对美的摧残。温庭筠把这一切都揉合在了一起,这就成了最典型的内宫写照。“香雾”也好,“香露”也好,这不止是具体地写了雾与露,更是写了这里的一个大的环境,使雾与露而香的,说明了这里的环境,至少也是在花树丛中或脂粉香中的。露与雾也因花气或脂粉之香气之重而被薰香了。

  但是,“玉晨”似还有一说:据《上清紫晨君经》说,玉晨是上皇先生的精灵。因为郭道源是道士,故尔“玉晨冷磬破昏梦,天露未干香着衣”,也可以说是借重来指郭道源自己。说他用“冷磬”来惊破人们的“昏梦”。以“冷磬”对“昏梦”非常之妙。中国的俳优,即宫廷艺人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寓谏于滑稽之中,想必郭道源也是这样的,以滑稽谏,得罪了宣宗,这才遭到了朝廷的遗弃。那么,这“软风”、“冷磬”,也许更多的是在写在这里徘徊了一夜,因而让露水打湿了衣裳的郭道源的感觉了。这虽属纯客观的描写,但由于他写出了一个在这样富丽温柔而又幽森孤独的环境里,竟然竟夕起徘徊的他,这就是通过这样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使读者可以“以形传神”,从他那无言的客观的神态中,看到他那满怀心事的忡忡之情,这就把一个忧国忧民的志士形象,非常突出地立在了读者的眼前了。这样的歌颂郭之为人,既艺术,又得体。

  接下来,写郭的艺术。“兰钗委坠垂云发,小响丁当逐回雪”,他在宫中击瓯,也许是为舞女伴奏,也许正是因他击奏的瓯声丁当,而使人幻发出如见疾风回雪之舞,她旋转的是的么疾速呀。以致云鬓松动,头上的兰钗都掉了下来。那丁当之声也许就是这首饰坠地时发出的声音。众多的首饰,纷纷坠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发出清脆的丁东声,如瓯如磬,似幻似真,倒也有趣。“晴碧烟滋重叠山,罗屏半掩桃花月。”乐声渐入轻微,仿佛是她停了下来,由于刚才旋转得太疾,乍歇下来,是以这时读者仿佛听到她喘息着,仿佛看到了她的脸色绯红,在罗屏半掩之中,恰如那桃花染就的一轮明月,白中透红。衬得她那细细的黛眉,也像晴天里那含烟的一弯远山。这真是太艳丽了,于是“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连经常接近声乐女色,享尽了人间富贵的太平天子,也不由得要停下车来,久久地注目而视。以至两边香炉中的御烟,因停得久了而如双龙样的纠结在了一起。“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那些执掌礼仪的中性太监们,也一个个地抱着羽扇而发呆。侍女们连发饰松脱了都不知道。大家都看、也许是听得太痴呆了。以至大家如醉如痴,君臣失仪,一切的威严、恐惧,在她的面前,都扫地以尽了,剩下的就只是对于音乐舞蹈的倾倒。则这音乐之美,中人之深,就可想而知了。

  “乱珠触续正跳荡,倾头不觉金乌斜。”这时瓯击得如玉珠跳荡,他低着头那样入神地敲打着,不知道竟到了日已西斜的时分;然而人们似乎意犹未足。他不仅采用了声音的传统的写法,“以声写声”,而且还以意识来写声,写众人的痴呆,进一步把郭处士的才艺写得简直出神入化了。

  这上面四段,下了偌大的气力,从各方面来写郭道源:写他的音乐奇才,写他的忧国忧民,但这实在不是赞美他的技艺,而只不过是用作铺垫,为的是写其才志如此,竟无可用。所以他最后说:“我亦为君长叹息,缄情寄远愁无色。”

  也许郭道源对朝廷还抱有幻想,所以他最后说:“莫沾香梦绿杨丝,千里春风正无力。”其实武宗不幸死于太监之手后,太监们怕再出一个像武宗似的英明的皇帝,所以这才特地选了一个懦弱而又酷好声色的李忱当皇帝,是为宣宗。温庭筠对于朝廷的这一套,他是太了解了。与他很亲近的太子永之死,武宗之死,宣宗之立,几乎在他的身心上,都留下了道道血痕。所以他这才在最后用《杨白华》的故事来劝他,说:莫做杨花梦,春风正无力,你是飘不到旧窠里去的。明末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曾感叹地说:“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可惜的是,宣宗却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说;“唐之亡,宣宗亡之”。这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旧窠早已没有了。据《梁书》说:“杨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花》歌词,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杨华,本名白花,奔梁后改名华。其歌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谁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温庭筠用这样一个故事,非常含蓄,特别是以情歌里的单相思来写政治,郭道源当然懂。但别人就不好说他是对朝廷的不满了。

  武宗当政时间不长,从公元841年至847年,则温庭筠已有三十多岁,正当壮年,从他娴熟音乐,也和郭道源因李德裕之故而一同沉浮着,他们当是知己,所以他才能对技艺写得这样的深切,对郭道源之情写得这样深挚,而对于时事的手法,又是这样的深沉。特别是最后,他这唤醒春梦的沉痛的语,表达出的是对同志的叮咛,而绝不是浪荡子的泛声。则这一首诗,实际是充满着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同志无限深情的咏叹;同时也是对于时事最清醒的估计和鄙弃。总之归结起来,便是一阕对于人才沉沦的悲歌。正因为温庭筠对过去了的武宗的政治爱得那样深,对于当前宣宗之治是这样不信任,他既无限忠贞于过去,又十分洞察于现在,所以他才不为当世所用,也不肯为当世所用。这绝不是持什么“无特操……为当涂所薄”的论者们所可理解的。

guōchùshìōu--wēntíngyún

jīnqiúshítánsháobēiliànyànyōuxiū

xiāngjūnbǎoshàngshényúnsuìpèicónglíngmǎnyān

wénsānshíliùgōnghuāruǎnfēngchuīchūnxīngdòu

chénlěngqìnghūnmèngtiānwèigànxiāngzhe

yúnchāiwěizhuìchuíyúnxiǎoxiǎngdīngdāngzhúhuíxuě

qíngyānzhòngdiéshānluópíngbànyǎntáohuāyuè

tàipíngtiānzizhùyúnchēlóngshuāngpán

gōngzhōngjìnchénbàoshànshìhuánluòcuìhuā

luànzhūchùzhèngtiàodàngqīngtóujuéjīnxié

wèijūnzhǎngtànjiānqíngyuǎnchóu

zhānxiāngmèng绿yángqiānchūnfēngzhèng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
轩辕休制律¹,虞舜罢弹琴²
译文:且将轩辕黄帝制出的律管收起来,虞舜弹过的五弦琴也撤下去吧!
注释:风疾:即风痹病。¹“轩辕”句:轩辕即黄帝,相传黄帝曾制律以调八方之风。《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风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²“虞舜”句:《礼记·乐记》载,虞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
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¹
译文:我身患风疾已不能再弹奏,还错将雄管当作雌管吹,听到变了调的琴声我半死的心已伤透。
注释:¹半死心:典出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折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这里诗人是以半死桐犹能制琴发音来形容自己临终写作此诗的心情。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圣贤¹名古邈,羁旅病年侵。
译文:古代圣贤的名声何其邈远,羁旅他乡病情一年比一年加重。
注释:¹圣贤:指轩辕、虞舜。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舟泊常依¹²,湖平早³见参
译文:去往汉阳的船每晚都停泊在东方,湖面平阔很早就能见到报晓的参星。
注释:¹依:瞻依,仰望。²震:卦名,代表东方。³早:一作“半”。⁴参:星宿名,即猎户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是冬夜最亮的星座。
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
如闻马融¹笛,若倚仲宣²襟。
译文:我苦忆京华如同马融闻笛,迎风凭眺若开王粲之襟。
注释:¹马融: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才高学博,曾著《长笛赋》,其序云:“有洛客舍逆旅吹笛……融去京师逾年,暂闻其悲。”²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其名篇《登楼赋》中有“人情同于怀土兮”、“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之句。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¹
译文:遥望寒空,悲叹故乡不见;群云惨淡,生岁暮层阴。
注释:¹岁阴:岁晚,秋冬为阴。
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
水乡霾白屋¹,枫岸叠²青岑³
译文:从迷茫的雾气中露出水乡的茅屋,红叶枫林的岸后便是重叠的青山。
注释:¹屋:一作“蜃”。²叠:一作“垒”。³青岑:青山。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
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¹
译文:冬天里炎方的瘴气仍然郁积不消,蒙蒙细雨又总是下个不停。
注释:¹滞淫:细雨连绵。
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鼓迎非祭鬼¹,弹落似鸮禽²
译文:咚咚的鼓声,报道迎神歌舞刚开场;弓响弹落,似乎打下了土著爱烤着吃的猫头鹰。
注释:¹非祭鬼:指当地的淫祀之风。非,一作“方”。²鸮禽:即猫头麼。贾谊曾在长沙见猫头鹰,感到不祥,遂作《鵩鸟赋》。这里诗人是因见土人捕获鸮鸟而兴不祥之预感。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
兴尽才无闷,愁来遽¹不禁。
译文:尽兴观赏刚刚忘了烦闷,谁知忽然又愁苦难禁。
注释:¹遽:急,快。
生涯相汨没,时物自萧森。
生涯相汨没¹,时物自²萧森。
译文:只因想到一生就这样被埋没,眼下的景物又是这样的萧条。
注释:¹汨没:沉沦。²自:一作“正”。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疑惑尊中弩¹,淹留冠上簪²
译文:杯弓蛇影,疑畏多端因而得病;朝簪不缺,淹留各地却难归京。
注释:¹尊中弩:弩影。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形如虵。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虵入腹中。’郴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虵,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它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以“尊中弩”谓因疑虑而引起恐惧和疾病。²冠上簪:即朝簪,指代自己的官职。
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
牵裾惊魏帝¹,投阁为刘歆²
译文:我曾为救房公廷诤忤旨,有如牵裾倞魏帝的辛毗;又像是受刘歆之子狱辞连累而投阁的扬子云。
注释:¹“牵裾”句:用辛毗谏曹丕的典故。辛毗,字佐治,颍川人,是三国时一位有胆识的谋士。初事袁绍父子,后归曹操,很受器重。辛毗为人刚正,能犯颜直谏。²“投阁”句:用扬雄事。《汉书·扬雄传》载:扬雄,字子云,博学多オ,曾教弟子刘棻作奇字。王莽时,刘棻因献符命得罪,雄受牵连。当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从天禄阁上“自投下,几死。”刘歆,为刘棻之父,扬雄投阁,乃为刘棻,大概杜甫此处是为了趁韵,而在诗中将刘棻改为刘歆。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
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¹
译文:我这么奔走窜逐终将何往?微才谬承诸公所钦真令我感谢不尽。
注释:¹所钦:所钦敬的人,这里是反语,指朝贵。
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
吾安藜不糁¹,汝贵玉为琛²
译文:我倒安于喝不加糁子的野菜羹,你们诸位真说得上是“其人如玉,为国之琛”。
注释:¹糁:以米和羹。²琛:宝玉。
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
乌几重重缚,鹑衣¹寸寸针。
译文:我那个随身携带的破乌皮几缝了又缝,百结鹑衣更是补丁摞补丁。
注释:¹鹑衣:形容衣服的破烂不堪。鹑是小鸟之名,其尾短秃。
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
哀伤同庾信¹,述作异陈琳²
译文:我的哀伤同庾信一样的深沉,不草书檄却有异于陈琳。
注释:¹庾信:字子山,初仕南朝,后奉使西魏,被留不放,被迫身仕北朝,官至骠骑大将军。信虽位高,常怀南朝,曾作《哀江南赋》,中云:“天意人事,可为凄怆伤心者矣。”²陈琳: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后归袁绍,当时为袁绍作讨曹操檄文,曹操读后,风疾豁然而愈。
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
十暑岷山¹葛,三霜楚户砧²
译文:十个暑天穿的都是岷山产的葛衣,霜期三度听厌了楚户的砧声。
注释:¹岷山:代指蜀地。²砧:捣衣石。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
译文:我曾作郎官叨陪锦帐,如今已有许久没摇晃着白头自长吟。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沈。
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¹
译文:反朴还真的时代难以遇到,若能作到忘机便易“陆沉于俗”。
注释:¹陆沉:典出《庄子·则阳》:“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
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应过数粒食¹,得近四知金²
译文:只因为不能没有超过鹪鹩数粒的粮食,于是就强颜接受诸公清白得来的赠金。
注释:¹数粒食:极言困窘之情,典出张华《鹪鹩赋》:“巢林不过枝,每食不过数粒。”²四知金:乃是申明自己没有接受过非分之财。《后汉书·杨震传》载昌邑令王密夜怀十斤金遗杨震,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遂不受。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译文:回不了家,最好让萋萋春草将思归的愁恨封闭起来;可是来到湖南,又“多忧污桃源”,寻不到栖遁之地。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
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¹
译文:这就只得像转蓬般四处飘零,沿途还须服药行散,却没法减轻沉重的病情。
注释:¹涔涔:烦闷的意思,是说吃药无效。
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
瘗夭追潘岳¹,持危²觅邓林³
译文:跟在潘岳的后面掩埋了早殇的幼女;真想到邓林中去寻找夸父扔掉的那根手杖,扶持我越过世途的艰险。
注释:¹“瘗夭”句:是悲痛自己的小女在旅途中夭亡。西晋诗人潘岳,在往长安途中,小女儿生数月夭亡。其《西征赋》云:“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瘗,埋葬。²持危:即行走不便。³邓林:用夸父逐日之典。《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译文:可笑我邯郸学步拙于随俗,最感激诸公对我的知遇之恩。
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
却假苏张舌¹,高夸周宋镡²
译文:你们借来苏秦、张仪三寸不朽之舌,过高地夸奖我是天子剑上的周宋之镡。
注释:¹苏张舌:指苏秦、张仪的辩才。苏秦、张仪都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二人均辩才无碍,这里借指湖南亲友。²周宋镡:本指天子之剑,这里指湖南亲友对自己的称许。镡,剑鼻。《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铗。”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嵚崟。
纳流迷浩汗¹,峻址得嵚崟²
译文:纳入众流的三江五湖浩汗无涯,高地之上更耸立着高高的山峰。
注释:¹浩汗:水大貌。²嵚崟:山高貌。
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城府开清旭,松筠¹起碧浔。
译文:城府的大门冲着朝阳敞开,苍松翠竹掩映着清清的流水。
注释:¹筠:一作“篁”。
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骎骎。
披颜争倩倩¹,逸足²竞骎骎³
译文:人们都带着倩倩的笑脸,骑着骎骎的快马来投奔诸公。
注释:¹倩倩:形容笑容。²逸足:即良马,是美称幕府诸公才华出众。³骎骎:奔驰貌。
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
朗鉴¹存愚直²,皇天实照临。
译文:你们都具有慧眼能赏识像我这样既愚且直的人,惟愿皇天后地能照临我感激诸公的赤诚。
注释:¹朗鉴:明亮的镜子,喻湖南亲友的见识高超。²愚直:是作者自称。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公孙¹仍恃险,侯景²未生擒。
译文:蜀将割据,仿佛公孙述仍在恃险;杨子琳受赂而还,当今的侯景所以就未被生擒。
注释:¹公孙:指公孙述。东汉初,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因蜀中地形险要,故曰“恃险”。这里指那些割据不臣的藩镇势力。²侯景:南朝梁叛将,曾破建康,围梁武帝萧衍于台城,使之饿死,并自立为汉王,到处烧杀掳掠,后兵败被杀。这里指当时作乱的军阀。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¹深。
译文:洛阳久无信来,长安还未解除战争的威胁。
注释:¹北斗:指朝廷所在地长安。
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
畏人千里井¹,问俗九州箴²
译文:客居使人畏惧,入乡问禁随俗,到处可忧。
注释:¹千里井:《代刘勋妻王氏见出为诗》:“人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丁晏注:“乃为常饮此井,虽舍而去之千里,知不复饮矣,然犹以尝饮乎此而不忍唾也。”后因以比喻念旧不忘。问俗:见《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²九州箴:见《汉书·扬雄传》:“(雄以为)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注引晋灼曰:“九州之箴也。”古代中国有九州,问俗而至于九州,可见漂泊异地之频繁与艰辛。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译文:战火兵乱依旧,南北伤乱,作战军声至今不断。
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
葛洪尸定解¹,许靖²力还³任。
译文:像许靖的远去交州,这已非我的体力所能胜任;自知定如葛洪的尸解,将死途中。
注释:¹“葛洪”句:以“尸定解”喻自己绝无生理。葛洪,自号抱朴子,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曾在罗浮山炼丹,积年而卒。其亡时,颜色如平生,体亦软弱,举尸入棺,其轻如空衣,时威以为尸解得仙。²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许靖)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怛,皆有效事。”³还:一作“难”。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家事丹砂诀¹,无成涕作霖。
译文:若论家事,空有丹砂诀而炼不成金,思想起来,不觉泪如雨下。
注释:¹丹砂诀:指成仙之方。

  《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仇兆熬定为杜甫的绝笔诗。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也可说是自挽诗。诗云:“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

  开头八句,句句切风,发端奇绝,运用在洞庭湖汨罗江口而他处没有的黄帝、虞舜二妃的神话故事,以切成诗之地。

  “轩辕休制律”,典出自《汉书·律历志》:“黄帝使泠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之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虞舜罢弹琴”。典出《史记·乐书》:“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集解》引王肃说:“南风,养育民之诗也。”其辞曰:“可能解吾民之愠兮。”

  古来,在汨罗江畔有神鼎山,山上有轩辕台,据清康熙《神居莲池谱》载:“神鼎山,以黄帝铸鼎,故名”。明清时期的《湘阴县志》《岳州府志》《洞庭湖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轩辕皇帝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朝登磊石岭(在汨罗江入洞庭湖处),暮上凤凰台(位于汨罗江口)”。又据明代的《名胜志》记载:“黄陵山(邻近汨罗江口),有二妃墓在其上,历古传记发此。是舜南巡,旧迹实在湖湘之间。

  “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记载了诗人的行迹,是坐船北归的。船行在湖面。“依震”的“震”字,按照《易经》解释“东方也”。所提到的“湖”字,当然是指洞庭湖。汨罗江的位置正在洞庭湖的东南方。即汨罗江下游,因湖平而常于早晨望见参星。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杜甫《疾风舟中》诗,是在北返途中,重临湘水、洞庭湖、汨罗江交汇之处,到了磊石岭、凤凰台、黄陵山、二妃暮等处之后,因想到了黄帝、虞舜的“至治”之德,有感而作,不仅是诗人自己吊古伤今之情的自然流露,更是汨罗江一带风土人情,行船的地理位置的真实记述。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清岑。郁郁冬炎瘅,蒙蒙雨滞淫”。

  诗人进一步点明舟行湖湘泽国及在船中所见。船是靠近湖岸而行,岸畔青山枫林叠叠,历历在目,进令已是(大历五年)冬季岁未而且是汨罗江一带湘阴、平江山区的敢候特征。

  “春草封归根,源花费独寻。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林。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寿舌,高夸周宋镡”。

  杜甫本是满情信心地北归,但终因经不起寒风的吹指,家贫的困境,旧病的复发,逼得他不得不改变主意,中止北进。“转蓬”“行药”,这便是杜埔有感于归计不成,远行不复,羁旅病侵,幼女又已夭亡于路侧(人衡州诗中曾提到此女尚在儇乳,有“犹乳女在房”之句),自己的病情已十分沉重而伤心悲恨的流露。但他却并未忘情于国家所遭之灾难,而借用陶渊明“源费独寻”一词,寄幻念于唐王朝的中兴,给贞观之治以理想化,幻想唐太宗解民于水火之中。从而,异地相投知音,凭着“却假苏秦舌,高夸周宋镡”的三寸不烂之舌,觅邓林,寻找山区来养息,以寄病躯。

  “转蓬”的主要原因是“行药病涔涔”,“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感激在知音”。此时此际,诗人的病已具有暴发性,满头大汗,知将不起。当时洞庭湖一带甚为荒凉,无处可以求医,湖面风大,于病体不利。而家境呢?已穷得一家老小穿的是“寸寸针”的鹑衣,一张桌子破烂得要绳子捆了又捆。因此,只得投奔、拜访他的远亲昌江县令和知音。大历四年春,诗人离开岳阳至潭州、郴州等地时是由白马潭(今湘阴境内)裴隐宅出发的,曾写有《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一诗,“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写出了杜甫把自己比做东汉时的名贤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可知杜甫在岳阳的数月,受到了非常好的款待。谢宣城指南北朝齐时的诗人谢眺。他文章清丽,善长五言诗,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杜甫在此处,把裴使君比为谢眺,甚为赞誉。“诗接”一语杜甫对裴使君诗歌的唱对。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冈以。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当看到饥寒交迫的老友,如此落寞,给以温暖的款待是必然的。故杜甫在岳阳时行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安慰。故有“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的诗唏。裴使君在昌江也有草堂。李白诗中几处提到,并曾专程登鸭拦驿到白马矶(在今湘阴县境内)去访问过裴隐(名隐行九,在白马矶有居所,还在昌江有草堂)。贾至谪贬岳州时,与之亦有交往,依其《赠裴九待卸昌江草堂弹琴》诗所写的情况看,他是到过昌江草亲自听过裴隐弹琴的。李白、贾至、裴隐与杜甫都是诗人友好和知音。又据明清诸朝《平江县志》及该县的徐、刘、白、陈、李诸姓族谱记载:“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七五年)发生安史之乱后,被黜的检校工部尚书兼理兵部侍郎,事荣银青光禄大夫的徐安贞与侍郎刘光谦、白琪、陈希烈、陆善经、李安甫等六个臣相,携眷属避乱,潜迹南游,至豫章黄龙寺,经超慧禅师介绍指点,谈及平江山清水秀,风光艳丽,景物宜人,遂先后流寓来平,一齐隐居平江。徐居下台,在县北五十华里的三墩建回台寺;刘居上台,在县北九十华里的幕阜山麓长庆建长庆寺;白居聚台,在县南六十里的白水,建白水寺;陈居就台,在县东的长寿岭,建惠果寺;陆在县西六十华里的芭蕉村,建芭蕉寺;李虑坐其兄林甫,累改姓孟安甫居下西乡,建九峰寺。死后在这六个地方,均有墓葬和塔牌。这就是唐六相隐平江,四乡建六寺的历史事迹。杜甫与六相,皆为同僚,曾同朝在京工合,此际病情恶化,遂转往昌江投裴隐和他的远亲昌江县令以及这
  些知音同僚好友。“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正是这种心情和原因。

  “纳流迷浩汗,峻址得钦山。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

  “纳流”容纳细流,“浩汗”,水深广貌;“峻址”地势高。这就进一步指出了杜甫乘船进入了东洞庭湖的一条支流。杜甫进入的哪一条支流呢?诗中“峻址”一句,说明支流沿岸的绵绵的高山峻岭,有一个风景清旭的城市和官署之地。这个“城府”有着“松筠起碧浔”的秀丽景色。东洞庭湖,没有连绵的高山峻岭,湘江是主流不是支流。因此,杜甫舟泊的城府不可是湘阴县城。巴陵在洞庭湖之北,也不是山区,更没有支流。东洞庭湖有支流可纳的只有昌江(平江)。故杜甫是在大历五年暮秋溯汨罗江而上,于岁暮到达昌江城府附近的,当时昌江县城是在中县坪。位于汨罗江的中上游地段。北有幕阜山,主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与江西黄龙山相连,山顶有晋代葛洪炼丹修身尸解得仙之,“葛洪仙坛”遗址。东南部有连云山,主峰海拔一千六百米。从东洞庭湖转入汨罗江,直驶昌江,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峰涧密布,溪流纵横,风景秀丽;杜甫来到这个“城府开清旭”的世外桃源养息,在这里呆了下来。但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自知病将不起,生命难延。伤垂死而事无所成,只能以涕泪作霖雨罢了。

  最后,“披颜争倩倩,逸足况骎骎。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谷九洲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决,无成涕作霖”等句;其中“许靖”,“家事”等词语,就是说:不能像许靖那样安顿好家属,一身莫保,家人难安,不能不用悲伤表达胸中的无可奈何的痛苦与垂危的生命仍然和国家的不幸,人民灾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还在警醒人民:“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候景未生擒。”“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来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一心系念的是国计民生的真挚情怀。奉呈湖南亲友的目的在于诗代讣托孤托葬。此诗之后,即葬于离县城不远的小田天井湖。所生长子宗文早逝,次子宗武,年仅十七岁,尚未婚配成家。因家境贫穷,又处于战乱时期,只得留在平江,成家立业,世代繁衍,至今杜家洞一带,裔孙犹有谱谍,可资参考。

  宋王朝得臣(麈史)谓:“予熙宁初调官(熙宁元年,系公元一零六八年)泊报恩寺,同院阳翟徐秀才,出其父屯田忘名所为诗,见其清苦平淡,有古人风致不能传抄。”其过工部坟一诗云:“水与汨罗接,天心深在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眼前有景道不得¹,崔颢题诗在上头。
译文:眼前有好景却不敢吟诗,因为崔颢已经题诗在墙上,将这景色表述出来了。
注释:¹道不得: 说不得,不可以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