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前二句以衬垫方式来写宝剑千金珍贵、平生未认可别人,突显出王无竞才华横溢,二者之间的深厚情谊。三四句聊表惜别之情,借宝剑的千金之贵,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五六句借“孤松”“众木”勉励王无竞,不避风刀霜剑与严寒搏斗,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保持顽强性格和高尚情操。末两句写诗人劝勉和鼓励友人振奋精神,亦借此警醒自身不甘沉沦,奋发有为的凌云豪情,流露出自己政治上遭受挫折的不平与愤懑。
一二句“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是一个铺垫,展示了诗人拥有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却一直未能找到值得托付的人。诗人以宝剑为喻,旨在写王无竞的才华,并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就如同出色的马需要杰出的将领骑乘一样,珍贵的宝剑也需要有才华的人来佩戴。
三四句“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表达了友人即将远行,诗人将宝剑作为礼物送给友人,以此加深彼此之间的情谊。这也展示了诗人对别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为宝剑找到了一个配得上的主人。以宝剑的千金之珍贵,折射出王无竞的杰出才华;通过“持赠”和“结交亲”,突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不仅赞扬了王无竞的卓越才情和高尚品德,也强调了他们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知己关系。
五六两句“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这句话寓含劝勉之意。它描绘了一般花草树木都倾向于在春天时展示美丽的芳姿,而唯独高山上的孤松,在年事已高的冬季,毫不畏惧寒风和霜雪,顽强地挺立,彰显其坚韧性格和高尚情操。正如孔子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中“孤松宜晚岁”仿佛就是此格言的引申,鼓励友人要像高山孤松一样,经历岁月的洗礼后,才能显现出坚强的品质。在后半生中,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不要像其他草木一样,只能在春季美好时展示自己,遇到风霜和严寒就萎靡不振。
最后两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这句话表达了友人已经遭遇不公平待遇,现实已成事实,但绝不能因此而消沉。诗人在这里的意思是,虽然已经面对不公,但不能就此放弃,应当积极努力。毫不虚度年华,不要等到白发苍苍的时候才感到悔恨。诗中隐含诗人对友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慨,但诗人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友人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不被逆境击垮。这种鼓励体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即使环境不利,也要保持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诗歌情感深沉悲壮,寄托了诗人不甘示弱、积极向前的精神。
这首词的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作者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
上片以神话的笔调,写观潮时产生的美好感觉。
“海上乘槎侣”, 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来来去去的幻境,神奇极了。钱塘江八月观潮成为杭州人传统的习俗。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仙人尊绿华”,为第二潮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东坡《望海楼晚景五绝》忽然,有一来去无定的九百岁仙女罗郁站立潮头上。以此比拟潮之形态,美丽极了。
“飞升元不用丹砂”,为第三潮景。只见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么朱砂炼成的丹药,全凭着道家的道,即《子华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无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 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拟潮头之涨势,壮观极了。“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照应第一潮景,直写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头要到来的地方吧,那远在天边。海潮停止后,海面江阔极了。
上片由三个潮景组成钱塘一大奇观, 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下片则以神话与现实交汇呼唤的手法,把观潮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渲染得淋漓尽致。
“雷辊夫差国, 云翻海若家”,状潮之声势浩大。那潮声如雷鸣声震动整个杭州城,如云翻滚惊动海若海神国家。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实。东坡善于惯用比喻方法来谊染他笔下的人事景物。
“ 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措绘望海楼上的琴声与潮声共鸣的韵味。坐席中有人舒畅、徐缓地拨弄起伯牙琴,尽取那遗留下无尽之音,正好与潮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有“徐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王安石《九井》诗)的韵味。全归响在于伯牙弹奏的《水仙操》美好绮丽琴声。虽然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伯牙“闻海水洞滑崩撕之声”灵感爆发,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竞惊天地面成为中国古代操琴妙手,又给读者以无穷的启示:天才常常是从移情灵感中悟出来的。
词人以飞翔不繁与幻怪离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见少见、直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潮水来去翻腾于天地之间,纵恣无碍酣畅淋漓,令观潮之人不觉飘飘然亦欲随之暂离人间远奔天涯。白日飞升的仙人与翻腾不羁的狂潮,于词中交融为象征自由的意象,透露词人会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全词描写钱塘江潮,用神话传说和各种比喻来形容它的声势,意境壮阔,富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