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羞强正钗,顾影时回袂。非关善留客,更是娇夫婿。
因羞强正钗,顾影时回袂。非关善留客,更是娇夫婿。

yǒngshī--xiāogāng

yīnxiūqiángzhèngchāiyǐngshíhuímèifēiguānshànliúgèngshìjiāo婿

萧纲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 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一树春风千万枝¹,嫩于金色软于丝。
译文: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枝头嫩芽一片鹅黄,飘荡的柳枝比丝缕还要柔软。
注释:¹千万枝:一作“万万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永丰¹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ā)²
译文: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没有一人光顾,这美好的柳枝又能属于谁呢?
注释:¹永丰:永丰坊,唐代东都洛阳坊名。²阿谁:疑问代词。犹言谁,何人。

  这是一首写景寓意诗,前两句写景,极写柳树的美态,诗人所抓的着眼点是柳条,写出了动态、形态和色泽显出它的材质之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柳树遭遇及自己的评价,因为柳树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赏,寓意怀才不遇而鸣不平,含蓄地抨击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相关政府官员。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403:914-915

yángliǔzhī

bái tángdài 

shùchūnfēngqiānwànzhī nènjīnruǎn 
yǒngfēng西jiǎohuāngyuán jìnrénshǔāshuí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晋人归¹楚公子谷臣²,与连尹襄老³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襄(xún)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译文: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注释:¹归:送还。²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³连尹襄老:连尹襄楚国官名,襄老襄楚国的大臣。连尹、楚国主射之官。⁴求:索取。⁵于襄:在这个时候。⁶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送知罃(yīng),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¹,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guó)²。执事不以衅³鼓,使归即戮(lù),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译文: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
注释:¹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襄交战。²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³衅:取血涂鼓,意思襄处死。⁴即戮:接受杀戮。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jì),而求纾(shū)其民,各惩¹其忿(fèn)²,以相宥(yòu)³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译文: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
注释:¹惩:戒,克制。²忿:怨恨。³宥:宽恕,原谅。⁴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¹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译文: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注释:¹任:担当。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¹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²,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³,而使嗣(sì)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xiū)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jié)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译文: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了将很光荣。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的宗庙里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戮的命令而让我继承宗族的世职,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事,率领部分军队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只有竭尽全力到贡献自己的生命,没有别的念头,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
注释:¹外臣:指荀首,这襄知罃向楚恭王称呼自己父亲的谦称。²宗:宗庙。³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⁴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⁵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⁶致死:献出生命。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楚共王说: “晋国是不能与之相斗争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楚归晋知罃》记载的襄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荀首射杀楚国连尹襄老、俘公子縠臣,其子荀罃(也作智罃、知罃)则被楚国俘虏。 前588年,晋国请求用公子縠臣与连尹襄老的尸首交换荀罃,当时荀首已任晋国中军佐(晋国三把手,地位仅在国君、中军将之下),所以楚国人答应了。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chǔguījìnzhìyīng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rénguīchǔgōngchén liányǐnxiānglǎozhīshīchǔ qiúzhìyīng shìxúnshǒuzuǒzhōngjūn chǔrénzhī 

    wángsòngzhìyīng yuē  yuàn  duìyuē  èrguózhìróng chéncái shèngrèn wéiguó zhíshìxìn shǐ使guī jūnzhīhuì chénshícái yòushuígǎnyuàn  

    wángyuē  rán  duìyuē  èrguóshè érqiúshūmín chéngfèn忿 xiāngyòu liǎngshìléiqiú chénghǎo èrguóyǒuhǎo chén shuígǎn  

    wángyuē  guībào  duìyuē  chénrènshòuyuàn jūnrènshòu yuàn zhìsuǒbào  

    wángyuē  suīrán gào  duìyuē  jūnzhīlíng léichénguījìn guǎjūnzhīwéi qiěxiǔ ruòcóngjūnzhīhuìérmiǎnzhī jūnzhīwàichénshǒu shǒuqǐngguǎjūn érzōng qiěxiǔ ruòhuòmìng érshǐ使zōngzhí shì érshuàipiānshīxiūfēngjiāng suīzhíshì gǎnwéi jiézhì yǒuèrxīn jìnchén suǒbào 

    wángyuē  jìnwèizhēng  zhòngwéizhīérguīzhī 

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
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jī)¹云外入松阴。
译文:我听到有山岩之景便立即去寻找,也在云雾中行走,在松树下伫立。
注释:¹跻:登。
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
虽然未是洞中境¹,且异人间名利心。
译文:虽然还不是洞天胜境,但也与人世间的名利之心所不同了。
注释:¹洞中境:洞天胜境。道教把风景名胜叫作“洞天”,喻该处能洞察天上玄机,是修道的好地方。

xíngxiànzhìdōuyāohángqiánjiànhóumíngshěnshèngyántóngyóuluóyán--zhōudūn

wényǒushānyánxúnyúnwàisōngyīnsuīránwèishìdòngzhōngjìngqiěrénjiānmíngxīn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敢辞 一作:不辞)
谁道闲情抛掷(zhì)¹。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惆²,敢辞³镜里朱颜瘦。(敢辞 一作:不辞)
译文: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注释:鹊踏枝:词牌名,即“蝶恋花”。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鹊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¹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阳春集笺》引)。闲情:即闲愁、春愁。抛掷:丢弃;弃置²病惆:饮惆过量引起身体不适。³敢辞:不避、不怕。⁴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河畔(pàn)¹青芜(wú)²(dī)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³新月人归后。
译文: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注释:¹河畔:河边,岸边。²青芜:青草。³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⁴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的,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河畔青芜堤上柳。”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实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簇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的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虽是“年年有”的“愁”,却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掷久”的话,经过一段“抛弃”的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的“愁”,所以说“新”;再则此愁虽一宋词鉴赏辞典一旧,而其令人惆怅的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的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在此强烈的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实在是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原文·注释·鉴赏:长江出版社,2010.11:31-32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38-39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8:146-149
4、 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01.:145-148
5、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139-142

diéliànhuā··shuídàoxiánqíngpāojiǔ--féngyán

shuídàoxiánqíngpāozhìjiǔměidàochūnláichóuchàngháijiùhuāqiánchángbìngjiǔgǎnjìngzhūyánshòu

pànqīngshàngliǔwèiwènxīnchóushìniánniányǒuxiǎoqiáofēngmǎnxiùpínglínxīnyuèrénguīhòu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住尘香¹²已尽,日晚³(juàn)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yǔ)泪先流。
译文: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头流下来。
注释: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¹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²花:一作“春”。³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⁴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⁵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⁶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闻说¹双溪²春尚好³,也拟(nǐ)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měng),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¹说:一作“道”。²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³尚好:一作“向好”。⁴拟:准备、打算。⁵轻舟:一作“扁舟”。⁶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1209-1211页 .

língchūn ·chūnwǎn

qīngzhào sòngdài 

fēngzhùchénxiānghuājìn wǎnjuànshūtóu shìrénfēishìshìxiū lèixiānliú 
wénshuōshuāngchūnshànghǎo fànqīngzhōu zhǐkǒngshuāngměngzhōu zàidòngduō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