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面团圞字点鸦,天风吹堕委尘沙。燕泥庭草争工拙,何似当年陌上花。
便面团圞字点鸦,天风吹堕委尘沙。燕泥庭草争工拙,何似当年陌上花。

shànghuángshūshànhòu--dǎng怀huáiyīng

便biànmiàntuánluándiǎntiānfēngchuīduòwěichénshāyàntíngcǎozhēnggōngzhuōshìdāngniánshànghuā

党怀英

党怀英

党怀英(1134-1211年)字世杰,号竹溪,冯翊人(今陕西大荔)。北宋太尉党进十一代孙,金朝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金朝大定十年,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世称“党承旨”。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改任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崇尚宽简,深得人心。次年再次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泰和元年,受诏编修《辽史》,大安三年逝世,逝世后埋葬于奉符城党家林,谥号文献。擅长文章,工画篆籀,称当时第一,金朝文坛领袖,著有《竹溪集》十卷。 ▶ 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泰山一何¹高,迢迢²³天庭
译文:泰山何其高,高耸伸延直至天宫。
注释:¹一何:何其。多么。²迢迢:遥远貌。高深貌。³造:到,去。⁴天庭:天帝的宫廷;天帝的朝廷。指天空。
峻极周已远,层云郁冥冥。
峻极¹²已远,层云³(míng)
译文:太高的地方周围已经看不见了,积聚着的云气显得特别昏暗。
注释:¹峻极:高峻的极限。极高。²周:周边。周围。³层云:层层云气。积聚着的云气。⁴郁:郁积。浓积。⁵冥冥:昏暗。黑夜。
梁甫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梁甫¹亦有馆²,蒿(hāo)³亦有亭
译文:梁父山上也有驿馆,蒿里山也有驿亭。
注释:¹梁甫:梁父。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在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古代皇帝常在此山辟基祭奠山川。多有陵墓。²馆:馆舍。驿馆。³蒿里:山名,相传在泰山之南,为死者葬所。⁴亭:驿亭。亭台。亭子。
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幽涂¹²万鬼,神房³集百灵
译文:阴间的路途迎接众多鬼神,神圣的房舍集聚众多幽灵。
注释:¹幽涂:幽冥之途。阴间的路途。涂,途。²延:延引。迎接。³神房:神灵的房舍。神圣的房舍。⁴百灵:众多幽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长吟¹泰山侧,慷慨²³楚声
译文:在泰山旁长久吟唱,情绪激昂地唱起激扬的楚地曲调。
注释:¹长吟:长久吟唱。哀愁怨慕时发出长而缓的声音。吟唱《泰山吟》。²慷慨:情绪激昂。³激:激扬。⁴楚声:楚地的声音,楚地的曲调。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yuán)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xié)就竹丛。
译文: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莫道弦歌愁远谪(zhé),青山明月不曾空。
译文: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这首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的安逸生活,其实内心还是有被贬谪的苦。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夏夜凉风,春酒,竹林,这是一个有足够的条件放松自己的肢体、情感和思维的夜晚。“相携”“就”二词就十分明显的表现着这种竹林聚会,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这似乎是魏晋名士的文字。

  而作者是王昌龄,一个曾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这般充满了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一个曾远赴西鄙,数被贬于荒远,宦游坎坷,而又有着极强的功业追求的盛唐诗人。

  王昌龄此时正被贬龙标。“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诩,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lóngbiāoyàn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yuánxiàwǎnliángfēng chūnjiǔxiāngxiéjiùzhúcóng 
dàoxiánchóuyuǎnzhé qīngshānmíngyuècéngkōng 
风拂尘徽,雨侵凉榻,才动秋思。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风拂尘徽¹,雨侵凉榻,才动秋思²。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思蕉耳。铜华沧海³,愁霾(mái)重嶂(zhàng),燕北雁南天外。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译文:秋风吹拂着积满征尘的车子,秋雨打湿了走廊上的凉床,面对着这秋风秋雨心中又涌上了愁思。在中秋之夜因为风雨而困居在室中,只得移孤灯照独饮,冷冷清清地度此佳节。对影成双,独自饮酒销磨残更。听到室外秋雨击打芭蕉的滴答声,孤寂更甚。移镜自照,只见镜中之人满脸愁云,只因自己孤旅在外,与亲人相隔南北。心中细算这种风风雨雨之中,有过多少次与亲人分别的时刻。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此词双调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十一句四仄韵。乙巳: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¹尘徽:积满征尘的车子。徽,有徽帜的车。²秋思:一作“幽思”。³铜华沧海:意同“铜驼荆棘”。形容战乱后,宫殿残破,一片荒芜。《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官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沧海,即沧海桑田。喻人世多变,人生无常。⁴霾:大气湿浊的天气现象。⁵燕北雁南:意同燕雁代飞。比喻更换轮替。⁶阴晴:偏义复词,指阴雨。⁷渭城故人: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暗指与词人相亲相偕而又离去的苏姬。
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红叶流光,苹花两鬓,心事成秋水。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青楼¹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红叶流光,蘋(pín)²两鬓,心事成秋水。白凝虚晓,香吹轻烬(jìn)³,倚窗小瓶疏桂。问深宫,姮(héng)正在,妒云第几。
译文:年少时,曾在青楼中高歌畅饮,并与所爱的女子同欢共乐。那时以红叶传情的这类趣事,如今已是似水东流一去不返。现在已两鬓染霜,心中惟有忧愁风雨。在中秋之夜独饮达旦,只见室外已笼起了一片灰白色的朝雾;室中熏香虽熄,但是炉中尚有余烟缭绕,窗口茶几上的小花瓶中还插了几枝桂枝应景,惟有这桂枝夹杂在熏香烟中散发出阵阵花香来。天上的重重层云,似在妒嫉那广寒仙子的美貌,不知道把这广寒宫遮掩到什么地方去了。
注释:¹青楼:原指贵族妇女居住的楼阁。后常用以指妓院。²蘋花:即白蘋花,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此处代指两鬓花白。³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一作“炉”。⁴姮娥:即嫦娥。

  此词上片将家国之忧打入个人身世之叹。发端“风拂尘微”一韵,从今时入笔,写秋景:言秋风拂征车之尘,秋雨侵阴凉之榻。开头二句切词题“风雨”二字,“凉榻”切“中秋”一词。从秋景中展示了自己漂泊、凄苦、孤寂的生活。“才动秋思”一句,写愁情秋思由秋景引起。“缓酒销更”一韵,言愁绪满怀只好以酒销愁,“移灯傍影”写出独自饮酒已到掌灯时分,“傍影”突出了形影相吊的孤寂气氛。此时更传来风雨淅沥,芭蕉簌簌的声音,真是“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了,这岂不让人“借酒消愁愁更愁”了。这愁的内涵有二,上述的漂泊生涯是其一,其二就是“铜华沧海”一韵所写的。此韵化用铜驼荆棘与沧海桑田的典故,表达了对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忧虑,当时元灭金已经十年,不断南侵,南宋国势日趋危殆,词人面对这种形势,虽无投笔奋起之壮心,亦有大厦将倾、铜驼荆棘之叹,人生无常之悲。“愁重嶂”一句,既写国家处在阴霾重嶂之中,也表达了自己忧愁犹如层嶂雾霭之状。“燕北雁南天外”言家国之忧与身世之叹不断轮番地袭击自己。此韵,把题中的“风雨”二字的内涵,揭示得最为深刻。“算阴晴”一韵,写在风雨中,个人感受简直像是几次“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般的孤独、寂寞、凄苦。

  过片继写“秋思”。接上片歇拍的“故人离合”展开,出个人悲欢离合之事。“青楼旧日”一韵,是逆入,回忆昔日在苏州曾与爱姬相偕的美好时光:在青楼内,玉人陪侍,饮酒高歌,十分惬意。“红叶流光”一韵,平出,转笔写今,金风习习,红叶飘飘,自己已是一事无成两鬓斑白,这一切不禁使“心事如秋水”。“白凝虚晓”一韵,切题“中秋”,写风雨停歇,白云凝虚,天空似晓非晓,室内炉香将烬,只有瓶中一枝桂花倚窗而放。“疏桂”扣“中秋”。此瓶中疏桂,让人有卓尔不群之感。“向深宫”一韵,写中秋之月,虽在风雨之后,依然被白云遮蔽,未能放出光芒,好像嫦娥仙子在深深的月宫中,被嫉妒的云仙团团围住。此结句,将月拟人化,其寓意深刻,与“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相呼应,将家国之忧、个人离合之叹,都化在此设问句中,含蓄委婉而深刻。

  此词突出特色是将家国之忧、身世之叹、离合之悲三者融而为一,以“风雨”贯全篇,时空交错,含蓄委婉,感情深挚。正如俞平伯所说:“他们(指姜白石、吴文英等)每通过典故词藻的掩饰,曲折地传达眷怀家国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比之‘花间’词为深刻,也比北宋词有较大的进展。”(《唐宋词选释·前言》)。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 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555-557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
译文:我爱梅花初绽的美好容颜,沿着倾斜的小路寻找不断。
注释:梅溪:生满梅树的山溪。
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
不教人扫石,恐损¹落来花。
译文:不教人来扫这梅溪的石头,恐怕损伤飘落在地的花瓣。
注释:¹恐损:害怕损伤(落在石上的梅花瓣)。

wéikāizhōushèngshānshíèrshǒu ·méi

zhāng tángdài 

àixīnméihǎo xíngxúnjìngxié 
jiàorénsǎoshí kǒngsǔnluòláihuā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shù)¹断人行²,边秋³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注释: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³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¹,月是故乡明。
译文: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注释:¹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从分散,无家问死生¹
译文: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注释:¹有弟从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书长¹不达²,况乃³未休兵
译文: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¹长:一直,老是。²达:到。³况乃:何况是。⁴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3-504

yuèshè

 tángdài 

shùduànrénxíng biānqiūyànshēng  (biānqiūzuò :qiūbiān )
cóngjīnbái yuèshìxiāngmíng 
yǒujiēfēnsàn jiāwènshēng 
shūcháng kuàngnǎiwèixiūb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