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寻真,宁心耐意搜求正。刀圭柄。群真相庆。一颗明珠莹。照见元初,认得头和影。神通圣。内容清兴。物外闲吟咏。
学道寻真,宁心耐意搜求正。刀圭柄。群真相庆。一颗明珠莹。照见元初,认得头和影。神通圣。内容清兴。物外闲吟咏。
尹志平

尹志平

尹志平(1169~1251)金末及元代著名全真道士。字大和(又作太和),山东莱州(今掖县)人,初以马丹阳为师,被其父迫令返家,复往武官灵虚观,投刘处玄门下。明昌年间(1190~1196),又受教于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三位宗师,故其先后以全真五子为师。兴定四年(1220),丘处机偕18名高徒万里西行,尹志平居其一。由雪山返燕京后,丘处机住长春宫,尹志平隐居德兴(今河北涿鹿)龙阳观,丘处机赐其号为清和子。丘处机去世后,继为全真道掌教,居长春宫。宪宗元年(1251)去世,葬于京郊房山,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号。 ▶ 1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波声拍枕长淮¹晓,隙(xì)²窥人小。无情汴(biàn)³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译文: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注释:¹长淮:指淮河。²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³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⁴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竹溪花浦(pǔ)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jiàn)¹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译文: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注释:¹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¹
译文:回想我少年时期,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注释:¹欣豫:欢乐。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猛志¹²四海³,骞(qiān)(hé)思远翥(zhù)
译文:胸怀壮志超四海,展翅高飞思远去。
注释:¹猛志:壮志。²逸:超越。³四海:犹天下。⁴骞翮:振翅高飞。骞:飞举的样子。翮:羽翼。⁵翥:飞翔。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rěn)(rǎn)¹岁月颓²,此心³稍已去。
译文: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注释:¹荏苒:逐渐地。²颓:逝。³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值欢¹无复娱²,每每³多忧虑。
译文:遇到欢乐的事不再欢乐,常常心中有许多忧虑。
注释:¹值欢:遇到欢乐的事。²无复娱:也不再欢乐。³每每:常常。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气力渐衰损¹,转觉日不如²
译文:气力在渐渐减退,我身已感一日不如一日。
注释:¹衰损:衰退。²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hè)¹无须臾²,引我不得住。
译文:自然运转变化像《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
注释:¹壑:山沟。壑舟: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²须臾:片刻。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前涂¹当几许²,未知止泊处³
译文: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注释:¹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²几许:几多、多少。³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古人惜寸阴¹,念此使人惧。
译文: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心中惊惧。
注释:¹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陶渊明善于把人所共知、反习而不察的人生体验指点出来,而且用的是极自然极简练的语言。这往往使人感到又惊讶又亲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诗人回忆自己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对于人类来说,珍惜生命价值、珍惜寸阴之精神乃是长青的。“无乐自欣豫”的“自”字,下得准确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无穷的活力与快乐。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向上的生命情调。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养,便升华出“猛志”。按照传统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以上四句回忆少壮时代生命情调,诗情从容之中,而有飞扬之势。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当年那种雄心,渐渐离开了自己。诗情由此亦转为沉抑。“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即便遇上了欢乐的事情,也不再能欢乐起来,相反,常常怀有深深的忧虑。此二句写出人到中年、晚年之体验,与起笔二句形成深刻对照。诗人对自己的遭遇、时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诸己。所以写出的实为一种人生体验之提炼,一种生命自身的忧患意识。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气力渐渐衰退,转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这还仅仅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一层次。“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此处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观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来,可证。此四句,语气连贯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

  “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未来的人生道路,不知还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归宿将在何处。联系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结笔,则此二句之意蕴,实为志业未成之隐忧。生命日渐有限,而生命之价值尚未实现,这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二层次。

  结笔乃更进一层:“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生命之价值是在每一寸光阴之中实现的,寸阴可惜。古人珍惜寸阴,顾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惧怵惕!珍惜寸阴,念此警惧,足见犹思奋发有为,此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三层次,亦是其忧患意识之一提升。结笔二句,深沉、有力。其启示意义,乃是常新的。

  渊明此诗之主题意义,为一种生命之忧患意识。此种忧患意识之特质,是形体生命逐渐衰老,而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终于产生再奋发再努力之自我觉悟。按照中国文化传统,主体价值之实现,有三种模式。“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为第一义。陶渊明之一生,于立功的一面,虽然未能达成,可是,在立德、立言两方面,却已经不朽。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以说,若没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之精神,陶渊明之成其为陶渊明,将是不可想像的。

  此诗在三个时间点上辐射和展开意象:其一,回首过去,生命意象是展翅高飞的大鹏,情调是“昂扬”、“欣豫”;其二,察视现在,生命意象是生命力锋颖的衰颓与磨损。情调是“忧虑”“无复娱”;其三,眺望未来,生命意象是前途无几许的孤舟。情调是“忧惧交加”。时间的跳跃交错,生命的盛衰交替,情调的忧、乐、惧交织,使此诗仿佛是一个时间与生命的三重奏,展现了丰富而深沉的人生体验的全过程。

  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全诗体现着陶诗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实为中国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2、 陈庆元等 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6-202

shīshíèrshǒu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shàozhuàngshí xīn 
měngzhìhǎi qiānyuǎnzhù 
rěnrǎnsuìyuètuí xīnshāo 
zhíhuān měiměiduōyōu 
jiànshuāisǔn zhuǎnjué 
zhōu yǐnzhù 
qiándāng wèizhīzhǐchù 
réncùnyīn niànshǐ使rén 
江东大道日华春,垂杨挂柳扫清尘。
江东¹大道日华²春,垂(chuí)杨挂柳³扫清尘
注释:¹江东:自汉至隋唐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两岸地区为江东。²日华:太阳的光辉。³垂杨挂柳:垂挂着枝条的杨树柳树。⁴清尘:轻盈的尘土。清,一作轻。
淇水昨送泪沾巾,红妆宿昔已应新。
(qí)¹昨送泪沾巾,红妆²宿昔³已应新。
注释:¹淇水:即淇河。²红妆:妇女的红色装饰。³宿昔:亦作“夙昔”。从前,旧日。
这首诗写一位热恋中的男士回忆昨日与恋人难得一聚时的愉快和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二句景中寓情,透过所写美景,我们可以读出这对恋人的昨日相聚是多么惬意和珍贵。末二句以“淇水”这一古代恋情诗中常用的“阻滞”意象,寓含着这对恋人相恋中难以逾越的障碍。昨日依依惜别的情景仍浮现在眼前,并充满着对恋人的思念和想象。

chūnbiéshīshǒu··sān--xiāozixiǎn

jiāngdōngdàohuáchūnchuíyángguàliǔsǎoqīngchén

shuǐzuósònglèizhānjīnhóngzhuāng宿yīngxīn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寒色孤村暮(mù),悲风四野¹闻。
译文:暮色苍茫,山村孤寂,寒风肆虐,呼啸四野。
注释:¹四野:广阔的原野。泛指四方。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译文:山村的溪流由于水深,雪落下去就融化了,远山好像冻住了,山上的流云也凝结不动。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鸥鹭(lù)¹飞难辨,沙汀²望莫分。
译文:远远望去,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水中陆地与沙滩岸边被皑皑白雪覆盖住,一片银白,无法分清。
注释:¹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²沙汀: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译文:连野桥边的那几株梅树,也都挂满了厚厚的白雪。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

xuěwàng

hóngshēng qīngdài 

háncūn bēifēngwén 
shēnnánshòuxuě shāndòngliúyún 
ōufēinánbiàn shātīngwàngfēn 
qiáoméishù bìngshìbáifēnfēn 
断垣甃石新修叠,折戟埋沙旧战场。
断垣(yuán)(zhòu)石新修叠,折戟(jǐ)埋沙旧战场。
译文:城里到处都是断垣残壁,战后打仗用的兵器埋入沙子里,犹如古时候的战场一般。
闤闠凋零煨烬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huán)(huì)¹凋零煨(wēi)(jìn)²里,春风生草没牛羊。
译文:城池被金人焚烧殆尽,只有没过牛羊的荒草,还在顽强地生长着。
注释:¹闤闠:街市;街道。²煨烬:指烧尽。

chūféiběiménèrshǒu--wángzhīdào

duànyuánzhòushíxīnxiūdiézhémáishājiùzhànchǎng

huánhuìdiāolíngwēijìnchūnfēngshēngcǎoméiniúy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