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地高真,明加保佑。白云仙迹当成就。吾门七祖镇燕山,金莲万朵芬芳秀。众会宁心,道人长久。同修清德过星斗。他年功满去朝元,先师
暗地高真,明加保佑。白云仙迹当成就。吾门七祖镇燕山,金莲万朵芬芳秀。众会宁心,道人长久。同修清德过星斗。他年功满去朝元,先师
尹志平

尹志平

尹志平(1169~1251)金末及元代著名全真道士。字大和(又作太和),山东莱州(今掖县)人,初以马丹阳为师,被其父迫令返家,复往武官灵虚观,投刘处玄门下。明昌年间(1190~1196),又受教于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三位宗师,故其先后以全真五子为师。兴定四年(1220),丘处机偕18名高徒万里西行,尹志平居其一。由雪山返燕京后,丘处机住长春宫,尹志平隐居德兴(今河北涿鹿)龙阳观,丘处机赐其号为清和子。丘处机去世后,继为全真道掌教,居长春宫。宪宗元年(1251)去世,葬于京郊房山,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号。 ▶ 1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¹;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tuò)²初篁(huáng)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wán)³;至寒至腴(yú),可拊(fǔ)可餐。
译文: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注释:¹岚:林中雾气。²箨:竹笋皮,笋壳。³纨:白色的丝绢。⁴拊:抚摩。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¹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²
译文: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注释:¹陶:同“掏”,指挖土烧瓦。²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十指不沾¹泥,鳞(lín)²居大厦³
译文: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大的屋子中。
注释:¹沾:同“沾”。²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³大厦:高大的屋子。

  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只用事实对照,不加评论,发人深省。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辞》到宋人张俞《蚕妇》,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虽不如“寸”字尖新,但也写出了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形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在梅尧臣以前,唐代人已经写了大量反映社会不平等的诗,大都写耕织的农民,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诗在写作上,打破了绝句声律的格局限制,句法散文化,近似古代的风谣,这正是梅诗古朴淡泊的特色。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张俞,作了一首《蚕妇》诗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主题与梅诗相同,不知是否受到过梅诗的启发。近代有很多风谣,往往通过对比显示不合理,则受梅诗影响是很明显的。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79-80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0-31 .

táozhě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táojìnménqián shàngpiàn 
shízhǐzhān línlínshà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liù)¹²匆匆,如今不豢(huàn)³
译文:养龙能手飂叔逝去匆匆不复返,如今已经没有人培养重用英贤。
注释:¹飂叔:相传是飂国国君飂叔安的后代,名董父,善于养龙。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²去:一作“死”。³豢:饲养。⁴龙:指骏马。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夜来霜压栈(zhàn)¹,骏骨折西风。
译文:寒夜里的霜雪把马棚压得坍塌,西风中骏马的脊骨已经被折断。
注释:¹栈:马棚。

  此诗为李贺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九首。这首诗化用飂叔豢龙的典故,斥责当时统治者摒弃、残害贤才,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不平和对英才埋没的痛惜心情。

  刘辰翁谓“赋马多矣,此独取不经人道者。”盖李贺此二十三首皆借马以抒感。王琦谓“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征马矣。”二人所论皆是。此诗叹良马不得善养者则必为风霜所摧折,可为咏物诗之典范,所谓“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于此诗中可以明见。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天边老人¹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²哭。
译文: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
注释:¹天边老人:诗人自谓。²大江:嘉陵江。声泪俱下曰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lǒng)¹河源²不种田,胡骑³(qiāng)江入巴蜀。
译文: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
注释:¹陇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辖地为今甘肃陇山以西、乌鲁木齐以东。²河源:在青海省境内。³胡骑:指广德元年十二月,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qiū)¹后鸿鹄(hú)
译文: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
注释:¹秃鹜:一种大型猛禽,又名“座山雕”,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开翅膀有五六尺。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九度¹附书向洛阳²,十年³骨肉无消息。
译文: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注释:¹九度:多次。九,极言其多。²洛阳,故里所在。³十年: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今已十年。⁴骨肉:这里指兄弟。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这两句是抒情式描写,漂泊天涯、饱受艰辛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天边老人,杜甫自谓。大江,指嘉陵江。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这两句说的是引发诗人临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归,一是国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陇右,指陇右道,属于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的地区。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维、保三州,以及云山、新筑二城。这就是这两句所咏的史事。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这两句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这两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最后这两句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骨肉,这里指兄弟。九度,指九次。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99-200页
2、 杜甫.杜甫诗集: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5年:第174-175页

tiānbiānxíng--

tiānbiānlǎorénguīwèidōnglínjiāng

lǒngyòuyuánzhǒngtiánqiāngbīngshǔ

hóngtāotāotiānfēngqiánfēiqiūhòu鸿hóng

jiǔshūxiàngluòyángshíniánròuxiāo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¹,紫貂(diāo)²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³。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lú)头驼(tuó)
译文:还记得,当初你我于冬日在雁门关中夜宿。那时候,大雪飞舞,厚厚的积雪将全城都给封住,天上是厚厚的阴云,让人辨不清方面,使人迷路。在火炉中添上满满的煤炭,你我穿着貂皮大衣围着火炉在深夜里谈话。环境已经如此艰苦,你又作了那样凄凉哀伤的诗句,实在是让我难以相和。远望故乡,满怀愁绪,苦闷地饮着驼奶酒,想要以醉解忧,却又偏偏久喝不醉。
注释:长亭怨:词牌名,或作《长亭怨慢》。因姜夔词“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句而得名。双调九十七字,仄韵。李天生:即李因笃,字天生,山西富平人。明末诸生,早年曾参加抗清活动,故词人与他意气相投。雁门关:故址在今山西雁门关西雁门山上。¹香煤:指烤火用的煤炭。²紫貂:用紫貂皮做成的衣服。³凄凉句:指李因笃写的诗词。⁴垆:置酒的土台、土墩子。⁵驼乳:驼奶酒。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¹。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²,更重作、并州³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译文:长城故主已经无处可寻,所见的只有击破戎狄的赵武灵王的坟墓。沙石飞走,如同乱箭一样射向了草丛中的狐狸和野兔。如何能让这口北关南之地重新成为故土边防的门户呢?暂且不要空自哀吊沙场,拿起秦弓再次出征,将故土收复。
注释:¹武灵遗墓:战国时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使赵国迅速强大,邻国不敢入侵。后因诸子内乱被困饿而死,墓在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²口北关南:指张家口以北、雁门关以南的地区。³并州:古九州之一。大约包括现在的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等省部分地区。⁴秦弓:秦地南山产檀(tán)柘(zhè),是弓干的上等材料,故秦以出产良弓著名。

  上片写眼前事。“记烧烛、雁门高处”,起头的“记”字,点明该词为追忆所作。“烧烛”拍响词题里头的“夜宿”。“高”极写雁门的地势,为以下描写冬夜高原奇寒作势。“烧”、“高”二字不仅情趣豪迈,而且音节嘹亮,造成一种粗犷豪爽的气氛。“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极写高原奇寒:近处堆集的积雪封锁了古城;远处寒冬的云影弥漫了路途,从而为全词设下了严酷的氛围。“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描画与李天生围炉火拥紫貂冬夜长谈的情事,其中蕴蓄着二人志趣相投的情谊。“苦寒如许”,既似夜语的对话,又结括了上述的种种寒况。“寒”饰以“苦”,极富感情色彩,委婉地传达出词人悼念故明的悲哀。“难和尔、凄凉句”,使“苦寒”更深一层。“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词人与朋友借酒浇愁、痛饮剧谈的情景宛然可见。

  下片写心中事。雁门关本是长城一关,宿雁门而怀古适情顺理。“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怀古伤今,感慨殊深。‘‘长城旧主”,江山易主,像赵武灵王那样的代代英杰早已化为泥土,复国无望的愁恨溢于言表。赵武灵王在位之时,令国人改著胡服,学骑射,国势大增。如今清人入主,竟令汉民著胡服,作顺民。历史与现实构成极大的反差,包育着极为沉痛的喟叹。晋北多沙,冬季北风呼啸之时沙粒扬空,故有“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孤兔”之韵。这一韵极形象、极巧妙,使读者如见风起沙飞之状,这自无须赘语。“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这一韵隐蔽地表示词人不甘亡国、图谋恢复的心机。结尾“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更是表达了词人矢志爱国之情。

  这首词由词人与朋友的灯前夜话写到吊古伤今,抒沧桑之变与家国之恨,结构散而不乱。其中由乡愁而到国恨,感情的脉络清晰可辨。词风极沉郁顿挫,既凄惋感伤,也不失志士百折不挠的精神。其遣词造句也表现了词人迈往不羁的性格。总之,该词格调悲凉,气势纵横,表现了词人不灭的希望,富有浪漫主义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12 第1版:第391页
2、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05 第1版:第80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