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团渐冷,又今年、孤负中秋明月。谁念江干、憔悴我,梦断芙蓉城阙。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行人何处,也应珠泪凝睫。常记楼上歌声,一尊酒尽,默默无言别。恨杀鸳鸯滩下水,不寄题诗红叶。聚泪鲛绡,画眉螺黛,总在归时节。百年心事,等闲休向人说。
露团渐冷,又今年、孤负中秋明月。谁念江干、憔悴我,梦断芙蓉城阙。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行人何处,也应珠泪凝睫。常记楼上歌声,一尊酒尽,默默无言别。恨杀鸳鸯滩下水,不寄题诗红叶。聚泪鲛绡,画眉螺黛,总在归时节。百年心事,等闲休向人说。

niànjiāorénqiūhànjiāngyuānyāngtānzèng--bái

tuánjiànlěngyòujīnniánzhōngqiūmíngyuèshuíniànjiānggànqiáocuìmèngduànróngchéngquēyànzidōngguī鸿hóngbīnnánxiàmǎnyǎnhuāxuěxíngrénchùyīngzhūlèiníngjiéchánglóushàngshēngzūnjiǔjǐnyánbiéhènshāyuānyāngtānxiàshuǐshīhónglèijiāoxiāohuàméiluódàizǒngzàiguīshíjiébǎiniánxīnshìděngxiánxiūxiàngrénshuō

白朴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 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
(chán)边风味客边愁¹,馈(kuì)²我清光³又满楼。
注释:¹禅边句:谓一边领略习禅的风味一边怀抱着客居的忧愁。²馈:赠送。³清光:指闰中秋的月光。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满闰中秋¹
注释:¹百年句:谓闰中秋是难满的。按大约每四年置一闰月,从闰正月、二月顺序推移,当四十八年方满一闰八月,满一闰中秋。百年乃举整数。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
菊花信¹待重阳久,桂子²香闻上界³留。
注释:¹菊花信:指菊花开放的消息。²桂子:桂花。³上界:天上。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遮莫¹圆明²似前度³,不知谁续广寒游。
注释:¹遮莫:尽管,任凭。²圆明:指中秋之月又圆又亮。³前度:指上个月即八月的十五之夜。⁴广寒:广寒宫,神话故事中的月中仙宫。
农历一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相比,约差十日有奇,每数年积所余之时日为闰,而置闰月。这是闰八月,即有连续两个农历八月,自然也就出现两个中秋节。霖公于闰八月中秋之夜赏月,写下这首有名的赏月诗。诗写了客边之愁,满月之光,菊花之艳,桂子之香。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被霖公写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州桥¹踏月想山椒²,回首哀湍³未觉遥。
译文:当年我在州桥上散步赏月,遥想金陵的钟山;山中凄切急速的泉水声,似乎近在耳畔。
注释:¹州桥:也叫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宣德门与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水。²山椒:山顶。这里指王安石在金陵的住宅不远的钟山。³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今夜重闻旧呜咽¹,却看²山月话州桥。
译文:今天我在金陵,听着呜咽的泉水潺潺;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注释:¹旧呜咽:这里指依旧幽咽的泉水声。²却看:回头看,这里有回想之意。

  怀古诗与游览诗,大多数是在时空概念上做文章。或者通过同一地点的今昔对比,寄托胜事不常、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者通过同一时间两地的不同,抒发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哀乐。在绝句中,由于篇幅的限制,便把时空概念浓缩交织,给人以咀嚼品味的余地。王安石的这首《州桥》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旧游汴京所作。前两句是写当年在州桥踏月,想念自己在金陵的家;后两句写在金陵赏月,又因听到当年想象中的凄切而急速的溪声,忆及汴京。前者的州桥是实写,溪流是虚写;后者的州桥是虚写,溪流是实写。所写的虚实的不同,也就是时空的不同,如此交叉渲染,人事的变迁,情感的变化也就都包含融会了进去。

  《州桥》诗,其意境有似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立足于今,想象未来,所写的是一个地方,但时间的不同,情感也将不同。通过时空变化,展示悲欢离合的演变,自己的相思之情得到了体现。王安石的《州桥》诗与李商隐诗一样,都是以景设情。但王诗是由现在的金陵想到过去的汴京,李诗是由现在的巴山想到将来会面的长安。一是回忆,一是展望。所以李诗格调轻快婉转,王诗就显得沉重压抑。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3
边堠远,置邮稀。附与征衣衬铁衣。连夜不妨频梦见,过年惟望得书归。
边堠(hòu)¹远,置邮²稀。附与征衣衬铁衣。连夜不妨(fáng)频梦见,过年³惟望得书归。
译文:对敌斗争的边防前线,离得很远很远,传送文件的驿站异常的稀少。赶紧把自己做的征衣寄给丈夫穿。只有在梦中多次与亲人相见的愿望尚可实现。只盼望冬去春来能得到亲人的回信。
注释:¹边堠:边防侦伺敌情用的土堡。²置邮:即驿车、驿马、驿站。古代的邮递工具和设施。³过年:逾年。有的选本释为今之所谓过春节,说思妇“一心盼望得到征人回家过年的书信”,是误解。

  词中写思妇对于生活的要求,已经低到了不能再低的限度:不敢想真的与征夫重逢,只希望能够在梦中多见几面;不敢想人归,只希望书归;不敢想回信之速,只寄希望于来年。哀惋至极。在它的背后,正不知有多少个幻想变成过泡影,多少次热望化作了灰烬。显而易见,这样写,比直接去写思妇盼望征人早早归来深沉千万倍。

  然而该篇的好处还不尽于此。其哀惋的笔调之下,更潜藏着对于封建统治者的一定程度的谴责。按古代诗歌中写思妇、征夫互通音讯之困难的篇章本不在少数,如南朝梁刘孝先《春宵》诗曰:“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唐刘希夷《捣衣篇》曰:“缄书远寄交河曲,须及明年春草绿。”贾岛《寄远》诗日:“身征辽海上,家住锦水边。十书九不到,一到忽经年。”皆是其例。但它们所强调的,往往还是空间距离的遥远,属于客观因素,只好“怨天”。而本篇于“边堠远”三字之下又添了“置邮稀”一句,这就道出了执政者们对于征人及其家属苦痛的熟视无睹,在主观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明是在“尤人”了。苏轼写那专供帝王、后妃们享用的新鲜荔枝、龙眼如何不远万里、及时贡进,也有“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荔枝叹》)之句。虽咏前朝之事,实刺当代的类似情形。用它来反衬贺词,愈见“置邮稀”三字于轻描淡写中有微词在焉,不可等闲看过。

  近代著名学者夏敬观指出:“观以上凡七言二句,皆唐人绝句作法。”(手批《东山词》,未刊稿)是的,它们确实不类宋调,其丰神直追唐音。试观唐入同题材的七绝,陈玉兰《古意》日:“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干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陶《水调词》曰:“长夜孤眠倦锦衾,秦楼霜月苦边心。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张泫《怨诗》曰:“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征客近来音讯断,不知何处寄寒衣。”贺词与之相较,正不多让。

  最后把这一组词《捣练子》纳入唐宋词发展史的范围内来作一考察。像这样以思妇口吻、借捣衣寄远以表达怀念戍人之情,并讽谴封建统治者的题材,在早期民间词里是屡见不鲜的。“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词牌正是《捣练子》,艺术上是粗糙些,反苛政的思想内容却很强烈。后来到了某些文人手里,此长彼消,向着否定的方向发展。文人词中最早的一首《捣练子》系李煜(一说冯延巳)所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写作技巧提高了许多,内容却换成了写封建知识分子夜听寒砧的悲秋情绪,真是“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召南·鹊巢》)了。至于贺铸这组词,又来了个否定之否定。它们标明是“古捣练子”,五首中且有三首用韵与上引《捣练子》相同,显然,词人是有意汲取了早期民间词中的营养并向其复归。不过,他在学习和继承民间词的同时,扬弃了它那质木无文的弱点,益之以文入词的成熟技法,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写出了新的水平。唐宋文人词中,这种题材的作品非常少见,达到和贺铸同样水准的那就更难寻觅。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对于这组词的价值,当作如是观。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862-863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¹上高楼望帝京²,鸟飞犹³是半年程
译文: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
注释:¹独:独自。²帝京:都城长安。³犹:尚且,还。⁴程:路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青山似欲¹留人住²,百匝(zā)千遭³绕郡(jùn)
译文: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注释:¹似欲:好像想。²住:止住,停住。³百匝千遭:形容山重叠绵密。匝:环绕一周叫一匝。遭:四周。⁴郡城:指崖州治所。

  这首诗,同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颇有相似之处: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写的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的诗人的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

  作为身系安危的重臣元老李德裕,即使处于炎海穷边之地,他那眷怀故国之情,仍然锲而不舍。他登临北睇,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这种艺术上的夸张,其中含有浓厚的抒情因素。这里,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和屈原在《哀郢》里说的“哀故都之日远”,同一用意。

  再说,虽然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之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只不过因为他曾经是王叔文的党羽,弃置边陲,不加重用而已。他思归不得,但北归的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而李德裕之在崖州,则是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采取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在残酷无情的派系斗争中,他是失败一方的首领。那时,他已落入政敌所布置的弥天罗网之中。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沉重的阴影压在他的心头,于是在登临看山时,着眼点便在于山的重叠阻深。“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变态心理的反映。

  诗中只说“望帝京”,只说这“望帝京”的“高楼”远在群山环绕的天涯海角,通篇到底,并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是优游不迫,舒缓而宁静的。然而正是在这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的语气之中,包孕着无限的忧郁与感伤。它的情调是深沉而悲凉的。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90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
南浦(pǔ)¹随花²去,回舟路已迷。
译文:我在南浦跟随着花香泛舟而去,回来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然迷了路。
注释:¹南浦:金陵城南的小河。此诗仅以“南浦”为题,非仅咏南浦也。²随花:随着花香。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¹西。
译文:幽幽的花香找不到是从哪里传来的,天色渐晚,太阳已经落到画桥的西边了。
注释:¹画桥:有彩绘装饰的桥。

nán

wángānshí sòngdài 

nánsuíhuā huízhōu 
ànxiāngchù luòhuàqiáo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