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石立四壁,寒泉飞两龙。人间苦炎热,仙境已秋风。
峭石立四壁,寒泉飞两龙。人间苦炎热,仙境已秋风。

tiānguānshānyǒngèrshíèrshǒulóngkǒuyán--zhàomèng

qiàoshíhánquánfēiliǎnglóngrénjiānyánxiānjìngqiūfēng

赵孟頫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4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幺〕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湖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lù)(sī)¹藏。金风²荡,飘动桂枝香。〔幺〕³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湖漾,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译文:清澈的湖水映照着芙蓉亭亭玉立的身影,岸上菊花迎霜怒放一片金黄。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秋天的风光。白鹭躲藏在干枯的荷叶底下。秋风阵阵,飘来桂枝的幽香。在雷峰塔畔登高远望,钱塘江一望无际,湖水清澈,江潮涌起,波光荡漾。抬头看一弯新月斜挂在天上,还有两三行南归的大雁。
注释:正宫: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小梁州:曲牌名。属正宫,亦入中吕、南调。有幺篇换头,须连用。与诸宫调《梁州》略同。¹鹭鸶:即白鹭,一种水鸟。²金风:即秋风。³幺:即幺篇,戏曲、散曲术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而写作“幺篇”或“幺”。⁴雷峰塔:五代时吴越王钱俶妃黄氏建,遗址在今西湖南夕照山上。

  此曲描绘杭州西湖秋天的景色,表现了作者游湖时真切的感受,展示了作者淡泊名利、飘然出世的心胸。全曲文笔轻松舒畅,作者准确地抓住西湖秋景的特点,与人们的秋思融为一体,情景交织出一幅令人难以淡忘的画面。

  作者选取了一个最长于表达出秋天的感受与印象的角度:在雷峰塔畔登高望远,把西湖的秋景与人们的秋思融为一体。放眼望去,西湖亭亭玉立的芙蓉,静静地觅食的白鹭。菊花怒放,满目秋光,金风习习,桂香送爽。登高远望又见钱塘波涌,一派长江大河气象。湖水清澈,江潮滚动,天边已挂斜月,两三行新雁掠过天空。

  全曲短短几句,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了西湖秋景的不同风格,既清新宁静,又雄壮辽阔。《小梁州·秋》的主要艺术特色就在于清新美丽和雄壮辽阔兼具,作为贯云石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他的散曲清丽中有豪放刚柔相济的风格。

  此曲所择取的景物和意象,都极富秋之神韵,作者又能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使得情景合一,加大了情的深度与景的厚度。作者笔下的景物能够反映他的内心世界,贯云石在辞官归隐后没有惆怅、失落,而是开朗、豪放。贯云石把维吾尔族的豪爽、率真、愉快的传统融入散曲创作中,形成了与汉族作家不同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36-439
2、 蒋英 厉蓓蓓.维吾尔族散曲家贯云石《小梁州·秋》教学设计[J].语文学刊,2014(03):93-94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我有一方便¹,价值百匹练²
译文:我有一个处世的法宝,它的价值堪比百匹白色的熟绢。
注释:¹方便:此处意为处世法宝。²练:白色的熟绢。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相打¹长伏²弱,至死不入县³
译文:就是与人打架就服气自己的弱小,就是至死也不去县衙里告状。
注释:¹相打:相互殴打,打架之意。²伏:即“服”,服气,甘愿。³县:县衙。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他人打大马,我独¹²驴子。
译文:别人骑着一匹大马,独独我一个人坐头小驴。
注释:¹独:单独一人。²跨:横跨,乘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回顾¹(dān)²柴汉³,心下较些子
译文:回头看到了挑柴的汉子,心里立刻好受了许多。
注释:¹回顾:回头看。²担:用肩膀挑。³汉:男子的俗称。⁴心下:心里。⁵较些子:差不多,过得去。些子,一点儿,少许。

  王梵志的诗作在唐初流传极广,后来却一直被封建正统派视为“下里巴人”,不能进入诗歌艺术堂奥。现存梵志诗相当大一部分从内容上说,是劝世劝善的诗体道德箴言,这类诗较少文学价值。梵志诗最有文学价值的,当推那些有意无意作出的世态人情的幽默、讽刺画,就像这首诗。

  这首诗录自敦煌卷子本《王梵志诗》卷第三。诗用第一人称语气写来,类乎戏曲的“道白”。自夸有一处世法宝,这就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这种旧时代人的一种“共相”,在诗人笔下得到个性化的表现。“与世无争”的概念并未直接说出,而通过诗中人活生生的语言:“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来表述。被人欺负到极点,却死也不肯上县衙门申诉,宁愿吃亏,这是进一步写“相打长伏弱”,连“忍无可忍”的意气也没有。诗歌形象打上了封建时代弱者的烙印,散发着生活气息(“相打”、“伏弱”、打官司都来自生活)。而“价值百匹练”的夸口适足见出人物身分(以“百匹练”为贵,自然不是富人意识),表现出人物处境虽卑微而不自知其可悲。通过人物的语言,诗人刻画出了一个甘居弱小、不与人争的小人物形象。

  这首诗录自费衮《梁溪漫志》卷十。与《我有一方便》一样,这首诗也用第一人称写,展现的却是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戏剧性场面。“骑大马”者与“担柴汉”,是贫富悬殊的两极。而作为这两极间的骑驴者,他的心情非常矛盾:他比上不足,颇有些不满(这从“独”字的语气上可以会出),但当他看到担柴汉时,便又立刻心安理得起来。诗人这里运用的手法是先平列出三个形象,末句一点即收,饶有情趣。章法也很独到。

  这首诗真实地或略带夸张地写出了世人行为和心理上的某种通病,令人忍俊不禁,于笑中又有所反省。这首诗可作两种理解,既可看作是正经的、劝喻的,又可以读为揶揄的、讽刺的。但作正面理会则浅,作反面理会则妙不可言。这首诗作劝人知足看便浅,作中庸者的漫画象看,则惟妙惟肖。

  梵志这首诗未必没有劝世的意思,诗人对笔下人物还很欣赏同情。但是,诗人没有作概念化的枯燥说教,而采用了“象教”——即将理予以形象地显现。而他所取的又并非凭空结想的概念化形象,而是直接从平素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累中撷取来的。它本身不惟真实,而且典型。当诗人只满足于把形象表现出来而不加评论,这些形象对于诗人的思想也就具有了某种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当读者从全新的、更高的角度来观察它时,就会发现许多包含在形象中、然而不一定为作者所意识到的深刻的意蕴。王梵志这种性格解剖式的笔调犀利的幽默小品,比一语破的、锋芒毕露的讽刺之作更耐读,艺术上更高一筹。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辞书出版社,1983

shīèrshǒu--wángfànzhì

yǒufāng便biànjiàzhíbǎiliàn

xiāngzhǎngruòzhìxiàn

rénkuàzi

huídāncháihànxīnxiàjiàoxiēzi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¹
译文:赤手空拳,难酬报国雄心;遇见朋友,只能流流眼泪。
注释:¹空泪垂:白白地落泪。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译文:日思夜想,一心恢复中国;弱肉强食,古今不免同慨。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¹近望犹见,天²高问岂知。
译文:天颜不远,还能盼望得见;苍苍者天,可能预见未来?
注释:¹日:代指皇帝。²天:亦代指皇帝。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jīng)旗。
译文:朝朝暮暮向南膜拜祷告,但愿重见大宋旌旗回来。

yòuèrniánsuìdàn ·

zhèngxiào sòngdài 

shèngdǎn féngrénkōnglèichuí 
xīnzhōngguómèng wànxiàquánshī 
jìnwàngyóujiàn tiāngāowènzhī 
zhāozhāoxiàngnánbài yuànhànjīng 
燔柴烟断星河曙。宝辇回天步。端门羽卫簇雕阑,六乐舜韶先举。鹤书飞下,鸡竿高耸,恩霈均寰寓。
(fán)¹烟断星河²曙。宝辇(niǎn)³回天步。端门羽卫簇(cù)雕阑(lán),六乐舜步先举。鹤书飞下,鸡竿高耸。恩霈(pèi)¹⁰均寰(huán)¹¹
译文:祭天的烟气直冲银河,渐渐地,朝日欲现,破晓之时临近。天子的车驾准备起驾回宫。端门处,仪仗队整装列队,簇拥在雕花的栏杆旁,开始奏响舜帝创制的韶乐乐曲。皇帝发布了招揽贤才的诏书,大赦天下,恩泽遍布天下。
注释:¹燔柴:将牺牲玉帛放在柴上点燃祭天。²星河:银河。³宝辇:天子的车驾。⁴回天步:起驾回宫。⁵六乐:六大古乐。《云门大卷》《大咸》《大步》《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⁶舜步:《大步》据说为舜所作。⁷举:演奏。⁸鹤书:古代用于招揽贤才的诏书。⁹鸡竿:皇帝下赦令时用的顶上有金鸡的竿子。¹⁰恩霈:恩泽遍布。¹¹寰寓:天下。
赤霜袍烂飘香雾。喜色成春煦。九仪三事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椿龄无尽,萝图有庆,常作乾坤主。
赤霜袍¹烂飘香雾。喜色成春煦(xù)。九仪三事²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椿(chūn)³无尽,萝图有庆,常作乾坤主。
译文:在喜气洋洋、春光和煦的日子里,皇帝身披绛纱袍,庄严地进行着祭天仪式,芳香的烟气在周围缭绕弥漫。大臣们仰望天子的容颜,只见眉宇间即刻显出八种色彩。我主万寿无疆,举国欢庆,能一直做这天地共主。
注释:¹赤霜袍:皇帝祭天时穿的绛纱袍。²九仪三事:指群臣。³椿龄:长寿。⁴萝图:本指罗列图书。引申为疆域。

jiēxíngshèng寿shòu··èrzhī··shuāngdiào--liǔyǒng

fáncháiyānduànxīngshǔbǎoniǎnhuítiānduānménwèidiāolánliùshùnsháoxiānshūfēixià竿gāngāosǒngēnpèijūnhuánchìshuāngpáolànpiāoxiāngchéngchūnjiǔsānshìyǎngtiānyáncǎixuánshēngméi椿chūnlíngjǐnluóyǒuqìngchángzuògānkūnzhǔ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¹陈抟(tuán)²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sù)³泪点抛。秋蝉儿噪(zào)罢寒蛩(qióng)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译文:寒风飘飘,冷雨潇潇,就是那能睡的陈抟也睡不着。说不完的烦恼和愁苦伤透了心怀,伤心的泪水扑簌簌地像断线珍珠飞抛。秋蝉烦噪罢了蟋蟀又叫,渐渐沥沥的细雨轻打着芭蕉。
注释:¹便做:就算,即使。²陈抟: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名“希夷先生”,曾修道于华山,常一睡百天不醒。这句是说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³扑簌簌:流泪的样子。⁴蛩:蟋蟀,又名促织。这句是说:白天秋蝉不断地鸣叫刚罢,蟋蟀接着在夜间又叫个不停。⁵淅零零:形容雨声。

  这首小令描写的少妇的烦恼,是因为“人未归”而引发的,故“懊恼伤怀抱”便成为此曲表现的重点。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风飘飘,雨潇潇”,是说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咄咄逼人。这开头两句就给脆弱的少妇带来很大压力。“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响悠长,倍增空寂之情。女主人公心绪不宁,夜难成寐,所以第三句就说“便做陈抟睡不着”。这是借五代时在华山修道的陈抟老祖的故事,极言少妇被哀思愁绪煎熬着,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忧思如此之深,终至烦恼、悔恨、伤心、落泪。所以四、五句又写道:“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这是女主人公的愁苦情状。“扑簌簌泪点抛”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并在准确地捕捉这一典型细节以后留下空间,让读者想像补充,其闺房幽情在充实中越发空灵。如果说在《大德歌·春》、《大德歌·夏》两支小令里,尚局限于由于忧思而形容憔悴、瘦骨嶙峋的话,那么在《大德歌·秋》这支小令里,她的忧思就势如潮涌,终于冲决感情的堤坝,伤心的泪水滚滚而下了。不言而喻,“扑簌簌泪点抛”,就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最后二句“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这些外界景物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难以言喻的久别之苦,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此时此刻,窗内:枕冷衾寒,形单影只;窗外:秋蝉寒蛩,轮番聒噪。这一切都融化在一起,物我不分,从而使女主人公的离思之苦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大有“梧桐声,,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境界。

  此曲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中间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景相生,交织成篇,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大大提高了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学奇 等 .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75-76 .

··qiū--guānhànqīng

fēngpiāopiāoxiāoxiāo便biànzuòchéntuánshuìzheàonǎoshāng怀huáibàolèidiǎnpāoqiūchánérzàohánqióngérjiàolínglíngji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