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南北,有雁无消息,落日楼头人正忆,啼鸟一声山碧。
关河南北,有雁无消息,落日楼头人正忆,啼鸟一声山碧。
莺莺燕燕争春,红尘马足车轮,惟有新丰豪客,东风老泪沾巾。
莺莺燕燕争春,红尘马足车轮,惟有新丰豪客,东风老泪沾巾。

qīngpíngshǒu--zhānghóngfàn

guānnánběiyǒuyànxiāoluòlóutóurénzhèngniǎoshēngshān

yīngyīngyànyànzhēngchūnhóngchénchēlúnwéiyǒuxīnfēngháodōngfēnglǎolèizhānjīn

张弘范

张弘范

张弘范(1238年—1280年),字仲畴,易州定兴人,元朝初期重要将领,名将张柔第九子,曾参加过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 1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¹悠悠野兴²长。
译文: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注释:¹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²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万壑(hè)有声含晚籁(lài)¹,数峰无语立斜阳。
译文: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野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注释:¹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棠梨¹叶落胭脂色,荞(qiáo)²花开白雪香。
译文: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注释:¹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²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¹似吾乡。
译文: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注释:¹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3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4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家园好在¹²留秦³,耻作明时失路人。
译文:家园依旧,而我还留在长安,耻于政治清明之时仍是仕途不得意之人。
注释:¹好在:依旧。²尚:常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中表示让步,以便引起下文,在此是“仍”、“还”的意思。³秦:这里代指长安。⁴耻:此处是意动用法,“以…为耻”的意思。⁵明时:指政治清明之时。⁶失路:指落第不得志,仕途不得意之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恐逢故里莺花笑¹,且²向长安度一春。
译文:回乡担心遭遇到莺与花的嘲笑,只能暂且在长安度过一个春天。
注释:¹笑:嘲笑。一说为花开的意思。²且:姑且,暂且。

  考场失意,千百年来就是读书人心中永远的伤痛,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尝尽辛酸。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这种情绪诉诸笔端。常建的《落第长安》和无名氏的《杂诗》就充分刻画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无颜归家的无奈与悲伤。

  隋唐以后,科举考试成了大多数封建士子的唯一仕进之路。由于进士科的地位重要,中不中进士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诗人杜甫由于屡试不第,所以终生潦倒;章孝标落第后,有一首归燕诗:“旧梁危巢泥已落,今年碍向社前飞。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徬徨的心态。然而常建的这首诗不同,整个情绪是高亢的,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

  “家园好在尚留秦”的意思是:我的家园依旧还在长安附近的秦地。这突兀其来的起句,分明是在回答别人的疑问,人们都知道,进士科竞争十分激烈,绝大多数应试者要被淘汰,那些天南地北、远离家乡的落第者中,肯定有一大部分举子客居长安,以待明年再试的。杜甫为求功名就是困守长安十年的。但是对于家在秦地的常建来说,滞留长安显得不合情理,可能会有外地的举子向他发出了疑问:你大概迁徙到外地了吧。为什么不回家呢?所以诗人起句就先回答这一个问题,接下来再作解释。

  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第三句的“笑”有歧义,有人解为嘲笑,意谓“托言莺花笑人”。但这样的话,结句就纯属消极躲避了。其实莺花笑是莺啼花开的意思。初唐岑羲有“花笑莺歌迎帝辇,云披日霁俯皇川”的诗句。莺花是春日里可供赏玩的代表景物,与结句“春”呼应。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诗人是说唯恐碰上故里莺花烂漫的春光,因为它容易触起往日的游兴而蹉跎岁月,进而会造成再试不第的尴尬局面,故尔主动回避。这是由“耻”转生的危机感、恐惧心。

  在这两重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才有结句的决心:家在思耻而不返,“且在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常建终于进士及第,如愿以偿。失败是成功之母;结合常建生平理解这首诗,似乎可以领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212-213页

luòchángān

chángjiàn tángdài 

jiāyuánhǎozàishàngliúqín chǐzuòmíngshíshīrén 
kǒngféngyīnghuāxiào qiěxiàngchángānchūn 
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
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¹两罢²。罢字儿碜(chěn)可可³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
译文:把心事都说给他听,他听了,动不动就先说两人还是分手作罢。分手作罢是你亲口说的,现在你又说是跟我开玩笑。我心里是该怕还是不怕呢?
注释:¹早言:先说,就说。²两罢:谓双方拉倒,断绝恋爱关系。³碜可可:凄惨可怕的样子。⁴耍:开玩笑。

  这首小令,作者截取了青年男女恋爱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进行描写,拟一个女子的口吻诉说她的内心忧虑,极富情趣。

  “心间事,说与他。动不动早言两罢。”这个女子对她的恋人爱得非常深,把心里话全掏出来告诉他。可是那个男子却动不动就提出分手。但女主人公把爱情看得十分纯洁,容不得半点沙子。“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听了恋人一句难定真假的话,便吓成这样样子,生动地表现了这个恋爱中的女子对爱情的认真态度,体现了她的天真与纯洁。

  这支小令感情淳朴,人物情态生动,心理描写细致逼真,读来快人耳目。

参考资料:
1、 尚儒编注.元曲三百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83

luòméifēng··xīnjiānshì--zhìyuǎn

xīnjiānshìshuōdòngdòngzǎoyánliǎngérchěndàoshìshuǎxīn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将愁(chóu)¹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²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译文:秋意愈浓,心内惆怅愈发挥之不去。成天锁在深宅大院里,曲折的屏风后面,这些日子,风雨交加,我的心情灰暗异常。
注释:¹将愁:长久之愁。将:长久之意。²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雨晴篱(lí)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¹。回首凉云²暮叶,黄昏无限思量。
译文:雨过天晴之后,篱笆那边的菊花发出缕缕清香。人们说今天就是重阳节,回首看那凋残的秋云秋叶,黄昏时分,我不由得百感交集。
注释:¹重阳:重阳佳节。²凉云:阴凉之云。南朝齐谢朓《七夕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

  这首词是重阳节的感怀之作:绵绵清愁挥之不去,无尽的秋色也难以留住。屏风掩映下那深深的庭院,整日愁风冷雨,不曾停歇。好不容易天晴了,菊花吐露出芬芳,听说今天正是重阳节。回望天边那阴云和暮色中的树叶,不由产生无限的思绪。

  与纳兰的这首《清平乐》相似的一首,是晏殊所写的一首《清平乐》,晏殊作为有名的词人,可以说是纳兰的前辈,晏殊那首《清平乐》如下: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的这首小词抒发初秋时节淡淡的哀愁,语言十分有分寸,意境讲究含蓄。同样是抒发内心惆怅,纳兰的《清平乐》就显得更为简单直接一些,说愁便直接写愁,简单明了地道出自己的烦恼。“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愁苦无法挥去,就连美丽的秋色都无法挥去愁闷。此处“将愁”表示长久的愁闷,秋色最是伤人的,因勾寂寥,故而最能引起人们的伤感,因为迟暮。因而能让人们无法释怀。

  在秋色中想挥手赶走哀愁,这无疑是愁上加愁,而纳兰也丝毫不避讳自己对于忧郁的无能为力,他坦然地告诉人们自己真的是“将愁不去”。比起晏殊的含蓄和隐藏,纳兰毫无忌讳地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讲出来,丝毫不怕被世人址笑。

  或者正是因为这份坦白。纳兰的词更显得有种直白的魅力,无人能够替代。接下一句是:“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屏风掩映下的庭院,日日风雨,愁云参淡,人在这里,就会被感染。

  纳兰居住的庭院,为何会让他感到哀愁,其实境由心生,所谓的庭院深深,还不是自己内心凄苦,所以,才看什么都显出一副悲凉模样,是谁让纳兰如此哀伤,是住家的女子让纳兰神色清冽地立于窗前,眉头紧锁,无限恨,无限伤。

  “雨晴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下片的风格稍显婉转,不再如上片那样晦涩,下片写到天气放晴,菊花绽放,香气扑鼻。然后词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正逢重阳之日。重阳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节日。古人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便是重阳,重阳节是个让人思念故人的节日。纳兰身逢重阳,想起往日,必然是感慨万千。今昔往日,多少不同,而今一同从脑海中掠过,那些过往,仿佛还历历在目。

  黄昏正在换取这一天里最后的一抹阳光,暮日下的世界,被覆上了迷离的光芒。黑暗即将到来,带走这一天的明亮,重阳节也很快就会过去。第二天依然是崭新的一天,“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只是在这即将告别白日的时刻,纳兰回首天边的云朵和落木,心头不禁思绪万千。这首重阳节感伤的词,写出了词人深埋心底的忧伤。

参考资料:
1、 斗南主编.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 经典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5:第587页

qīngpíngyuè ·jiāngchóu

lánxìng qīngdài 

jiāngchóu qiūxíngnánzhù liùpíngshānshēnyuàn fēngfēng 
qíngchūxiāng rényánchóngyáng huíshǒuliángyún huánghūnxiànliáng 
琪树罗三殿,金龙抱九关。上清真籍总群仙。朝拜五云间。
琪树¹罗三殿,金龙抱九关²。上清³真籍总群仙。朝拜五云间。
译文:玉树分布于神仙居住的宫殿,龙形金铺首守护着天门。西王母居住的上清府有神仙名册,记载并统领群仙。群仙乘五色祥云前来朝拜。
注释:¹琪树:神话中的玉树。²九关:指九重天门。³上清:道家幻想的仙境,为三清境之一。⁴五云:五色的祥云。
昨夜紫微诏下。急唤天书使者。令赍瑶检降彤霞,重到汉皇家。
昨夜紫微诏(zhào)¹下。急唤天书使者。令赍(jī)²瑶检³降彤霞,重到汉皇家。
译文:昨夜天帝下诏书,紧急呼唤传递天书的使者,传令馈赠天书降下祥瑞的云霞,重新赐予汉黄家。
注释:¹紫薇诏:天帝的诏书。²赍:馈赠。³瑶检:此指天书。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