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东风急,南枝数片残。何人吹玉笛,独自倚朱阑。
一夜东风急,南枝数片残。何人吹玉笛,独自倚朱阑。
落地鱼鳞薄,寻香蝶梦寒。醉眠花树下,偏得寿阳欢。
落地鱼鳞薄,寻香蝶梦寒。醉眠花树下,偏得寿阳欢。

luòméi--yóng

dōngfēngnánzhīshùpiàncánrénchuīzhūlán

luòlínbáoxúnxiāngdiémènghánzuìmiánhuāshùxiàpiān寿shòuyánghuān

叶颙

叶颙

(1296—?)元明间金华府金华人,字景南,一字伯恺,自号云𩕢天民。元末隐居不出,至正中自刻其诗,名《樵云独唱》。入明,举进士,官行人司副。后免官家居,授徒甚众。 ▶ 45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上梢(shāo)扑鹿¹,知是沙鸥(ōu)来宿。稚(zhì)²莫喧哗³,恐惊他。
译文:偶尔听到窗外松树上拍打翅膀扑扑鹿鹿的声音,知道沙鸥在夜宿,十分惊喜。小孩子声音小一些,别惊动了鸥鸟。
注释:¹扑鹿:状声音。张志和《渔父》:“惊起鸳鸯扑鹿飞。”²稚子:幼子;小孩。³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é)(qīng)¹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qǐ)归休²,报沙鸥³
译文:不一会儿工夫,沙鸥突然振翅远飞,不知道它落到何处去了。告诉沙鸥,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要辞官归隐了。
注释:¹俄倾:片刻;一会儿。²归休:辞官退休;归隐。³报沙鸥: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上片写作者静坐书室,意外地听窗外上树上有沙鸥前来投宿,十分惊喜。“偶听上梢扑鹿”,“偶”字意即偶然地,或者说是意料之外地,“扑鹿”是象声词。首句说,他偶然听到门前上树梢上有飞鸟拍打翅膀的“扑鹿”声,凭着生活经验,他“知是沙鸥来宿”。首二句无丝毫的渲染与夸饰,似乎是简单地平铺直叙,但只要稍稍揣摩,便不难发现,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又写出了树上鸥鸟的活动,从字面看,人未见形,鸥未露体,而在读者的意念中,却分明“看”到作者凝神谛听的神态,“听”到沙鸥抖动翅膀的扑扑鹿鹿的声音,这足以说明,这两句近似口语的话,并非随意信手写来,而是经过认真推敲锤炼而得,因此颇为传神。

  “稚子莫喧哗,恐惊他。”沙鸥前来投宿,作者无限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示意,告诫他们不要吵闹,恐怕惊吓了鸥鸟。这两句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沙鸥这种鸟儿非常喜欢,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且增加了本词的生活气息。“莫”字和“恐”字表达出作者对沙鸥由衷的喜爱。

  下片写鸥鸟远飞,词人不免怅然若有失,进而将鸥鸟人格化,与之沟通思想,借以抒发心志。“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作者正因为沙鸥落在“诚斋”门前上树上高兴,转瞬间沙鸥忽然振翅远飞,作者深感失望,先前的激情顿时冷落下来。“不知何处”说明作者对鸥鸟十分记挂,面对一片空虚的茫茫夜空,他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如何。两句中“飞去”二字重复使用,这种手法在现代修辞学上称为“顶真”,因为用得恰切自然,所以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的感觉。

  “我已乞归休,报沙鸥。”结尾两句,作者和盘托出心志,把自己辞官归隐的事告诉沙鸥,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鸥“理解”的心情。据《宋史》记载,杨万里长期被贬,愤而辞官家居,临终前曾有“韩佗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话,说明他因为报国无门,又不被人理解,忧愤至死。本词把沙鸥视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内心的苦闷。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第186页 .
2、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14.3 :299-300 .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yǎo)(ǎi)¹中。
译文:一叶孤舟每天在大江中不停地驶着,苍茫的云气将其笼罩。
注释:真州:宋代州名,即今江苏仪征。大江:长江。¹杳霭:远处的云气。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辨西东。
山浦转帆迷向背,夜江看斗¹辨西东。
译文:我行到靠水的山脚,将船帆调转,在夜空中看北斗星来判断东西。
注释:¹斗:北斗星。
滮田渐下云间鴈,霜日初丹水上枫。
(biāo)¹渐下云间鴈,霜日初丹水上枫。
译文:云间的大雁渐渐飞下水田,霜中的太阳将枫叶映得火红。
注释:枫叶映得火红。
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chún)菜鲈鱼¹方有味,远来犹²喜及秋风。
译文: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味道正鲜美,远方归来的我更喜欢秋天的凉风。
注释:¹莼菜鲈鱼:这是用晋人张翰因为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美食的典故。²犹:还。

  这首诗作于诗人初次前往真州的船上。诗人着意描写长杳杳面上的秋天景色,目的是为了排遣自己贬谪路途中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在首联和颔联中,作者写了“落日”、“雾霭”、“山峰”、“北斗星”等景象,体现了路途的幽远与孤寂。作者融情入景,看到如此空旷的场景,内心产生了幽寂、苍茫的情感,用写旅途的迷茫来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迷茫和孤独,同时流露出自己对贬官的不满之情。在颈联与尾联中,作者笔锋一变,雄壮激扬起来。他通过写水田上飞的大雁、落日中的红枫这些乐景,写出自己已经摆脱了贬谪的孤独与忧伤,寻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这些美丽的场景都是在暗示着作者的心情已经逐渐开朗。尾联作者将“秋风莼鲈”的典故化用,更是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整诗写得平易流畅,纡徐不迫,风格与作者的文章相似。

  诗人被贬夷陵,从汴京赴夷陵,可走水陆两道。诗人走的是水路。漫漫旅途,一路风波,诗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忍受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困顿和茫然,这种经历和感受,使诗人体悟到了人生的某种真谛。这种变化在本诗的前后两部分区分的很明显。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欧阳修诗词集.北京:中华书局,2014:16-17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辛苦遭逢¹起一经²,干戈³(liáo)落四周星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注释:¹遭逢:遇到朝廷选拔。²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³干戈:指抗元战争。寥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⁴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风飘絮¹,身世浮沉雨打萍²
译文: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注释:¹絮:柳絮。²萍:浮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¹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²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注释:¹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²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¹照汗青²
译文: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注释:¹丹心:红心,比喻忠心。²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中“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宋恭帝赵㬎的年号),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公元1278,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被俘,恰好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说个人出处,一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唐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要想保家卫国,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参考资料:
1、 范宁.爱国诗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532~533页
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年8月:198

guòlíngdīngyáng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xīnzāoféngjīng gānliáoluòzhōuxīng 
shānsuìfēngpiāo shēnshìchénpíng 
huángkǒngtāntóushuōhuángkǒng língdīngyángtànlíngdīng 
rénshēngshuí liúdānxīnzhàohànqīng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¹,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译文:我真后悔嫁给商人为妻,偏又命运不好,逢上了负心的郎,临走时,说是到东吴去。三年过后,却从广州寄来了信。
注释:¹东吴:泛指太湖流域一带。

  这首小令从唐女子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的绝句脱化,也穿插了《啰唝曲》“莫作商人妇”及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境。但较原诗来看,“闺怨”的含意更为显豁。“悔作”、“当逢”,口吻如生,表现出散曲小令开门见山的直露本色。“闺怨”的前提多为夫君别离远出,唐诗往往将这种前提加以隐掩或推衍。除上举的《啰唝曲》外,如张潮《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其妙味如前人所评:“意其远行,却在近处。总以行踪无定。”看来恰恰同《啰唝曲》的“意其近行,却在远处”反了个向。不过要让读者一览即领悟却不容易,可见唐诗是过于偏重含蓄了。

  徐再思改诗为曲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化含蓄为显露,当然也有别的因素。唐韩偓《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不怎么知名;而李清照化用其意作成的《点绛唇》秋千词,“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云云,却为人传诵。可见夺胎前人成作,也不失为出新的一途。

  原诗的薄情夫君“只道往桐庐”。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唐方干《思江南》:“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看来唐代桐庐为一交通中心。曲中改成了“别时只说到东吴”。东吴的指谓说法不一,据周祁《名义考》,元明时习以苏州为东吴、湖州为中吴、润州为西吴,苏州在元代确实是繁荣的商业城市。这也说明曲作者不是简单地模仿照搬,而是根据元代的实际情形更改了“闺怨”的细节。

yángchūn··guīyuàn--zài

qièshēnhuǐzuòshāngrénqièmìngdāngféngbáoxìngbiéshízhǐshuōdàodōngsānzàiquè广guǎngzhōushū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宋人有闵(mǐn)¹其苗之不长(zhǎng)²而揠(yà)³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之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¹⁰视之,苗则槁(gǎo)¹¹矣。天下之¹²不助苗长者寡¹³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¹⁴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¹⁵无益¹⁶,而又害之。(闵 通:悯)
译文: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¹闵:同“悯”,担心,忧虑。²长:生长,成长。³揠:拔。⁴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⁵谓:对,告诉。⁶其人:他家里的人。⁷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⁸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⁹趋:快步走。¹⁰往:去,到..去。¹¹槁:草木干枯,枯萎。¹²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¹³寡:少。¹⁴耘苗:给苗锄草。¹⁵非徒:非但。徒,只是。¹⁶益:好处。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