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驾幸滦京,象背前驮幄殿行。国老手炉先引导,白头联骑出都城。
当年大驾幸滦京,象背前驮幄殿行。国老手炉先引导,白头联骑出都城。
张昱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7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què)辅三秦¹,风烟²望五津³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注释:蜀州:一作“蜀川”。¹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²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³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¹离别意,同²是宦(huàn)³人。
译文: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注释:¹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²同:一作“俱”。³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¹君知己,天涯²若比邻³
译文: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注释: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²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³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¹在歧(qí)²,儿女共沾巾³
译文: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¹无为:无须、不必。²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³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

  “海内君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君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24
2、 吴友智. 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J].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2,Z4
3、 张仁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J]. 教学与进修,1979,04
4、 张家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J]. 中学语文,1982,09

sòngshàozhīrènshǔzhōu

wáng tángdài 

chéngquèsānqín fēngyānwàngjīn 
jūnbié tóngshìhuànyóurén 
hǎinèicúnzhī tiānruòlín 
wéizài érgòngzhānjīn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秋风淅(xī)¹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译文:秋风淅淅吹拂着我的衣裳,河川外西沉的太阳日光逐渐微弱。
注释:¹淅淅:形容风声。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天清小城捣(dǎo)¹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译文:天气晴朗都急急忙忙的捣洗煮过的熟绢,石板小日上行人非常少。
注释:¹捣练:捣洗煮过的熟绢。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译文:不知道明月是在为谁照亮行日?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会将白发倚(yǐ)庭树,故园池台¹今是非。
译文:头发已经慢慢变白,依靠在庭树旁边,才发现园中池苑楼台已经和原来不一样。
注释:¹池台:池苑楼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¹秋月两²相和³,潭(tán)无风镜未磨(mó)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注释:¹湖光:湖面的波光。²两:指湖光和秋月。³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⁴潭面:指湖面。⁵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遥望洞庭¹山水翠²,白银盘³里一青螺(luó)
译文: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注释:¹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²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³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⁴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1-852

wàngdòngtíng

liú tángdài 

guāngqiūyuèliǎngxiāng tánmiànfēngjìngwèi 
yáowàngdòngtíngshānshuǐcuì báiyínpánqīngluó  (shānshuǐcuìzuò shānshuǐ )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zhāo)¹入云中郡²,北望单于台。
译文:清早进入云中古郡,向北瞭望单于之台。
注释:¹朝:早晨。²云中郡:中国古代行政区。
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
胡秦¹何密迩(ěr)²,沙朔(shuò)³气雄哉。
译文:突厥与我挨得多近,漠北称雄气势豪悍。
注释:¹胡秦:这里指突厥和中国。²密迩:贴近。³沙朔:北方沙漠之地。指塞北。
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
藉藉¹秦骄子,猖狂已复来。
译文:嘈杂喧嚣的秦之骄子,已经再次猖狂来犯。
注释:¹藉藉:杂乱众多。
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sāi)(yuán)¹²名将,亭堠³空崔嵬(wéi)
译文:边关要塞缺少名将,监视敌情的亭堡空自高耸云汉。
注释:¹塞垣:指边塞。²无:一作“兴”。³亭堠:即“亭候”,古代边境上用以瞭望和监视敌情的岗亭、土堡。⁴崔嵬:高峻,高大雄伟。
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duō)(jiē)¹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译文:叹息连连我在叹什么呢?边民横死血染荒原。
注释:¹咄嗟:叹息。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水绕陂(bēi)¹竹绕篱,榆(yú)²落尽槿(jǐn)花稀。
译文: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注释:¹陂田:山田。²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¹归。
译文: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注释:¹两两:成双成对。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读着这诗,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诗经》所写的“日既夕矣,羊牛下来”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风光来。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0-30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2-83

cūn

zhāngshùnmín sòngdài 

shuǐràobēitiánzhúrào qiánluòjìnjǐn槿huā 
yángniúbèirén dàihánliǎngliǎng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