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
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

lǎowéi--wángshǒurén

shìwàiyānxiáshízhìjīnfēngzhìhòurénquè怀huáiliúxiàngdāngniánshìshānzhōngzhe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4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天子衮龙,百官绂绣,孰非我为?汝乃枵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坐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蛛语蚕曰:“尔¹饱食终日以至于²老,口吐经纬,黄口灿然,固之自裹³。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jué)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¹⁰,天子衮(gǔn)¹¹,百官绂(fú)¹²,孰¹³非我为?汝乃枵(xiāo)¹⁴而营¹⁵,口吐经纬¹⁶,织成网罗,坐伺¹⁷其间,蚊虻(méng)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¹⁸蛛者寡矣夫!
译文: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饱桑叶一直到老。口中吐出纵横交叉的蚕丝,金光灿灿,使它牢固地裹住于己。蚕妇将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中,抽取成为长丝,最后毁了你的身躯和茧壳。你口吐银丝的绝技恰恰成了杀死于己的手段,这样做不是太愚蠢了吗?”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于寻死路,但我所吐的丝,可以织成精美的绸缎,帝王穿的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哪个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制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着。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的,只为(让)于己(吃)饱。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 蜘蛛说:“(如果)为别人着想就做你,(如果)为于己着想就宁可做我!” 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注释:¹尔:你。²至于:到。³固之自裹:使……坚固。⁴操:拿着。⁵沸汤:开水;蚕妇缠丝时先要将茧子在开水中煮。⁶厥:代词,同“其”,自己。⁷然则:虽然如此...那么...。⁸适:恰好。⁹固:固然。¹⁰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¹¹衮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¹²绂绣:祭祀时穿的礼服。¹³孰:哪一样。¹⁴枵腹:空腹。¹⁵营:营生,谋生。¹⁶经纬:织物的纵线叫经,横线叫纬。¹⁷伺:等待。¹⁸为:作为。
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此历代宝之为训,所以敻高千古。柔兆执徐暮春之初,清辉西阁因观《修禊叙》,为张洎评此。
善法书¹者,各得右军²之一体:若虞世南³得其美韵而失其若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chǔ)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jì)得其清而失于窘(jiǒng)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yōng)¹⁰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¹¹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¹²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yùn)藉态度。此历代宝之为训,所以敻(xiòng)¹³高千古。柔兆¹⁴执徐暮春之初,清辉西阁因观《修禊(xì)¹⁵叙》,为张洎¹⁶评此。
译文:善书法的人,各得王羲之的一部分技巧和风格。虞世南得其秀美和谐而失其卓异豪迈;欧阳询得其力度而失其温润清秀;褚遂良得其意趣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丽而失于窘迫拘束;颜真卿得其筋力而失于粗野鲁莽;柳公权得其骨力而失于蛮横不驯;徐浩得其丰美而失于俗气;李邕得其气韵而失于变化不足;张旭得其要领而失于狂乱;王献之几乎得到了王羲之真传,但是失于笔势惊急,没有含蓄从容的姿态。这都是历代珍视的经验,足以卓绝千古。丙辰暮春之初,在清辉殿的西阁因观赏王右军《兰亭集序》,为张泊论之。
注释:¹法书:传世的著名书法作品,因其为学习的楷模而称法书。²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书学众家而兼得其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名。传见《晋书》卷八〇。³虞世南:字伯施(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仕隋为秘书郎,入唐官至秘书监。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学书而得王氏家法,为著名书法家。唐太宗每称赞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同、书輸。传见《旧唐书》卷七二。⁴欧阳询:字信本(557—64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仕唐官至太子更率令。他酷爱书法,博览古今,自成大家。传见《旧唐书》卷一八九。⁵褚遂良:字登善(596—658),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仕唐官至吏部尚书。其书法少学虞世南,长述王羲之,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传见《旧唐书》卷八〇。⁶薛稷:字嗣通(649—713),蒲州汾阴(今山西宝鼎)人。仕唐官至礼部尚书。他是魏征的外孙,自幼练习书法,临仿虞、褚之名帖,长而名满天下。传见《旧唐书》卷七三。⁷颜真卿:字清臣(708—784),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仕唐官至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郡公。为人忠恳正直,刚强不屈,为李希烈所杀。天下尊其人,不称名,呼为“鲁公”。他是唐代书法大家,其书遒劲妩媚,有金石气,一改初唐士人专习二王之风。传见《旧唐书》卷一二八。⁸柳公权:字诚悬(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仕唐官至太子少师。初学二王,又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而自成一家。传见《旧唐书》卷一六五。⁹徐浩:字季海(703—782),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仕唐官至太子少师,封会稽郡公。其父峤之是著名的书法家,徐浩自幼得其真传,长而有名,尝书屏二十四幅,八体兼备,草隶尤工,世状其书日:“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传见《旧唐书》卷一三七。¹⁰李邕:字泰和(678—747),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其书初学王羲之,后自有心得而笔力一新,人称“书中仙手”。长于碑颂铭文,时人求之,不吝重金。传见《旧唐书》卷九〇。¹¹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玄宗时官至右率府长史。他尤善草书,性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挥笔狂书,或以头濡墨而书,人呼为“张颠”。传见《旧唐书》卷一九〇。¹²献之: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之子。仕晋官至中书令。幼习羲之书法,后习张芝,精研揣摩,自成一家。其书名与父亲并肩,人称“二王”。传见《晋书》卷八〇。¹³敻:高超。¹⁴柔兆: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柔兆是天干中丙的别称。《淮南子·天文》:“辰在丙曰柔兆。”地支在辰称执徐。《尔雅·释天》:“(大岁)在辰曰执徐。”此年为丙辰,时当公元956年。暮春:三月。清辉西阁:南唐王宫中有清辉殿。西阁,殿中藏书之所。修禊叙: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353),谢安、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会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作祓禊之游,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事后,王羲之将诸人诗作裒为一集,并作序文,纪其事,抒其感慨。其文章与书法俱称绝妙,后世流传很广,影响极大,是书法史上的名作。¹⁵修禊:古代风俗。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要到水滨洗沐,除去宿垢,祈除不祥。¹⁶张洎: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南唐举进士及第,授上元尉,迁监察御史。张洎才若出众,博通经史,能言辩,李煜即位,深受信任,任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参预机密。入宋,仕至刑部侍郎。传见《宋史》卷二六七。

  李煜热爱书法艺术,不仅有一定的成就,而且素养深厚,鉴赏能力颇高。这篇就王羲之书法而作的评述,就受到后人的认肯与称引。如南宋桑世昌的《兰亭考》、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等均有收录。《全唐文》卷一二八所收此文,止于“无蕴藉态度”,缺少以下35字,遂不能明其写作时间与缘由。此据《兰亭考》卷五所载而录。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到唐代,太宗李世民尤好其字,四处搜访,煞费心思,重金收购,不惜代价。在房玄龄主持修撰的《晋书》中,他亲自为王羲之的传记写“传论”,说是“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王羲之至唐代而名声极盛,被尊为“书圣”,就与李世民的推崇不无关系。据说李世民最爱《兰亭集序》,生前日日摩挲,死时又携入地下,致使《兰亭集序》的真迹后人不见,传讲纷纭,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公案。好在李世民生前因珍爱《兰亭集序》而曾经刻石立碑,制成拓本以赐亲近,当时书法名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也多有摹写,于是而有刻本与摹本传于后世。虽然不及真迹,到底也可一窥神貌。李煜的这篇书评就见于太宗赐予弟弟韩王李元嘉的拓本《兰亭集序》上的题跋。

  李煜对王羲之的推尊,完全承袭了李世民的看法,不仅是古今无以超越的唯此一人,而且视之为诸家书法艺术的渊源。他历数唐代著名书法家的优劣,以为优皆出于王羲之,而劣处只是不及耳。这里所列举的“韵”“力”“意”“清”“筋”“骨”“肉”“气”“法”九字,都是就书迹的整体风貌而论,加以对比,有力地支持了开篇即言的“各得右军之一体”的观点。最后举出的王献之具有总结性,说他虽然总有诸人之长而无其短,却心情不及其父的平和,态度不及其父的雍容,风仪不及其父的清雅,涵养不及其父之深厚,反映在书法上就是“失于惊急”。因此,李煜虽然没有具体地评说王羲之的书法,而王羲之书法之“尽善尽美”,王羲之书法之不可企及,也就不言而喻了。

  李煜的评论,关注其精神,而不在意其点画,重神而轻形,这正是中国艺术评论的特点。书法如此,诗词如此,绘画也是如此。这种评论方法因为过于感性,又过于抽象,有时不容易描绘其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细心地揣摩,细心地观察,慢慢地体会,也能通过这样的启示而获得一种整体的感观,而得其风神韵味。虽然难以言传,却别有一种意会。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7-191

shūpíng

 dài 

    shànshūzhě yòujūnzhī ruòshìnánměiyùnérshījùnmài ōuyángxúnérshīwēnxiù chǔsuìliángérshībiànhuà xuēqīngérshījiǒng yánzhēnqīngjīnérshī liǔgōngquánérshīshēngguǎng hàoròuérshī yōngérshī zhāngérshīkuáng xiànzhīzhīérshījīng yùnjiètài dàibǎozhīwéixùn suǒxiònggāoqiān róuzhàozhíchūnzhīchū qīnghuī西yīnguān xiū  wéizhāngpíng 
绿树当门酒肆,红妆映水鬟儿,眼底殷勤座间诗。尘埃三五字,杨柳万千丝,记年时曾到此。
绿树当门酒肆(sì)¹,红妆²映水鬟(huán)³,眼底殷(yīn)座间诗。尘埃三五字,杨柳万千丝,记年时曾到此。
译文:绿树环绕的酒店里,梳着环形发髻的女子红妆艳抹,眼底含着浓浓情意不停地斟杯劝酒,席座间诗友即兴赋诗。可是,当年的三、五诗句都已化为尘埃,眼前只有杨柳枝条千缕万丝,只记得少年时曾经在这里停留。
注释:¹酒肆:酒店。肆,商店。²红妆:盛妆的美女或美女的盛妆。³鬟儿:少女的一种发型,梳成两个环形发髻。⁴眼底殷勤:眼角边流露出深厚的情意。殷勤,恳切深厚的情意。⁵尘埃三五字:言过去在座间所题之诗,已为尘埃所封。这里暗用“碧纱笼诗”的故事。王定保《唐摭言·起自寒苦》:“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飨。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其一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⁶杨柳万千丝:喻思念之深。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jiǎn)¹霜风落平野。溪山东映,水烟摇曳(yè),几簇(cù)渔樵舍。
注释:¹剪剪:形容风势轻寒。
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芙蓉城¹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注释:¹芙蓉城:四川成都的别称,以五代时后蜀孟昶在城上种芙蓉花而得名。
此为离芙蓉城东下舟中恋念所欢之词。上片写眼前沿江两岸风景,下片怀旧游而兴无限怅思。“心随云乱”句,摹“心事如波涛”(李商隐诗句)之状,甚有情味。
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鬓丝何。
满眼青山未得过,镜中无那¹(bìn)丝何。
译文:满眼望去青山依依,只是没有闲情游过。镜中的我已经鬓发苍白,满心无奈又能如何呢?
注释:书怀:书写胸中的感怀。¹无那:无奈,没有办法。
只言旋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只言旋¹老转无事,欲到中年事更多。
译文:少时忙碌,原想着到老了就轻松自在,哪知现在人到中年,才发现尘事更多。
注释:¹旋:很快。

  这首诗抒发了年华易老的感慨,并将人到中年的独特人生体验巧妙地表达出来。

  前两句咏叹韶光易逝。眼前的满眼青山既是实指,更是指人生旅途中经历的种种美好风景。美景不能饱览贪看,暗示着人生有着许多错过或不得不错过的遗憾,这就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以下三句写为何如此怅惘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岁月催人老,一是人生多事。第二句写自己还没有充分领略人生,再看镜中已是鬓角如霜雪。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写自己如何白头,而是用无奈的语气写对鬓丝变白无可奈何。“无那”、“何”并未实指,也未明言,不出现“白”、“霜”、“雪”等字眼,却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这既体现了岁月的不可抗拒,给人以浓厚的岁月沧桑之感,又充分表现了自己年华飞逝而功业未就的怅惘。

  后两句展现复杂情怀。自己只以为很快就会老去,那时就可以清闲下来无事可做了,没想到就要到四十岁了,各种杂事反倒更多了。要知道,人一旦到了中年,人生阅历已经非常丰富,可以说人生大多数滋味都已经尝过了,胸中百味杂陈但又不容易说得清楚。而此时也是事业鼎盛的时候,往往要同时面对各种杂事冗事,穷于应付。这两句就将这种中年人普遍怀有的复杂心情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呼应了开头。

参考资料:
1、 天骄诗词网.书怀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