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dān--wèi

shíniánpínjiànshēncéngwàngniànluòyángchūnránshǎoyānzhīzàiguìhuājiāngxiěshén

徐渭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11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华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¹。斜月远堕(duò)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fēi)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²,探风前津鼓,树杪(miǎo)(cēn)³。华骢(cōng)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译文:在河桥旁的亭中送别情人,久久惜别,深夜里弥漫着凉意,竟不知到了什么时分。残月曳着余辉远远地向西斜坠,铜盘中的蜡烛也即将燃尽,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临别前短暂的相聚即将散离了,探头听听随风传来的渡口鼓声,看看树梢上空参旗星的光影,已是到了黎明时分。那花骢马仿佛会解人意,纵使我扬鞭催赶,它也只是自顾慢慢缓行。
注释:¹凉夜何其:意指夜深尚未天明。凉也作“良”。²离会:离别前的饯行聚会。³树杪参旗:树杪,树梢。参旗,星辰名,初秋时于黎明前出现。树杪参旗,指树梢上的夜空中散布着点点繁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满地,遗钿不见,斜迳都迷。兔葵燕麦,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斜迳 一作:斜径)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满地,遗钿(diàn)不见,斜迳都迷。兔葵燕麦¹,向残阳、欲与人齐。但徘徊班草²,欷(xī)(xū)³(lèi),极望天西。(斜迳 一作:斜径) 
译文:送别情人,我满怀离愁孤零零地踏上了归途,渐渐听不到渡口上那嘈杂的人声。原野上空旷清寂,归途竟是那么遥远寂静。我没想到再次来到当初与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仅未见她的一点遗迹,连偏斜的小路也都难辨迷离。低照的斜阳映照着兔葵、燕麦长长的影子仿佛与人相齐,我在那曾与她相偎过的草丛边徘徊往复,以酒浇地,欷不止,放眼西方,空自断魂。
注释:¹兔葵燕麦:野葵和野麦。²班草:布草而坐。³欷歔:叹息声。⁴酹酒:以酒洒地面祭。

  这首词调,创自清真。写离别情景,故能随意驰骋,而又与音调协合,具声乐美。

  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词中运用陪衬、反衬、熔情入景、化用前人诗文之语等多种手法,细腻曲折地写出了送别怀人的悲凄与深情。全词所表现的惜别、怀旧之情,显得极为蕴藉,只于写景、叙事、托物上见之,而不直接流露。

  起两句“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写送别的地点、时间。时间是夜里,夜是美丽的,又是温馨可念的,故曰“良”;联系后文,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用《诗。小雅。庭燎》的“夜如何其”问夜到什么时分了,带出后文。“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远远凉露沾衣。”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但送别情人;依依不舍,故要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还未央、未艾。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远远的凉露浓到会沾人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留恋。“斜、堕、余、凉”,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烛泪”更是不堪。周邦彦词喜运化唐诗。“烛泪”句即运化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李商隐《无题》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才不致误了行人出发的时刻。 

  “参旗”,星名,它初秋黎明前出现于天东,更透露了夜的季节性。鼓,可能指渡头的更鼓,也可能指开船鼓声,古代开船有击鼓为号的。观察外面动静,是为了多留些时,延迟“散离”,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才走,从行动中更细腻的写出临别时的又留恋、又提心吊胆的心情。“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写到出发。大约从旅舍到开船的渡口,还有一段路,故送行者,又骑马送了一段。从骑马,见出送行者是男性;从下文“遗钿”,见出行者是女性。这段短途送行,作者还是不忍即时与情人分别,希望马走得慢点,时间挨得久点。词不直说自己心情,却说马儿也理解人意,纵使人要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用拟人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转的道出。  

  过片“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情人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人几乎难以辨认。读了这几句,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周词结构上的细微用心,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里真能使上片“尽化云烟”。《海绡说词》说“河桥”句是“逆入”,“前地”句是“平出”,“逆”即逆叙以往,“平”即平叙当前。这里的第一句领起后文。直贯到全词结尾;第二句情人去后,不见遗物,更无余香余泽可求;第三句写旧时路径,已迷离难认,“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送别是晚上和天晓时候;重游则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人齐的兔葵、燕麦的影子。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景,有意点出不同期间;又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物变迁之大。感慨人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寓于景,不直接流露,故《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这两句词说:“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下面三句:“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说过去列坐的草地上,徘徊酹酒,向着情人远去的西边方向,望极天边,而欷歔叹息,不能自已。“欷歔”二字,直接摹态抒情。

  这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上哀怨而浑雅,堪称送别怀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fēiquè ·qiáosòngrénchù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qiáosòngrénchù liáng xiéyuèyuǎnduòhuī tóngpánzhúlèiliújìn fēifēiliángzhān xiāngjiāngsànhuì tànfēngqiánjīn shùmiǎoshēn huācōnghuì zòngyángbiān xíngchí 
tiáohuíqīng rénjiànwén kōngdàichóuguī chóngjīngmǎn diànjiàn xiéjìngdōu kuíyànmài xiàngcányáng rén dànpáihuáibāncǎo lèijiǔ wàngtiān西  (xiéjìngzuò xiéjìng )
何路向家园,历历残山剩水。都把一春冷淡,到麦秋天气。
何路向家园,历历¹残山剩水。都把一春冷淡²,到麦秋天气³
译文:眼见处处都是残破的山水,哪一条才是回家的路呢?这个春天冷清寡淡,了无春意,转眼就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
注释:¹历历:零落的样子。²冷淡:不热情,不热闹。³麦秋天气:谓农历四五月麦熟时节。
料应重发隔年花,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
料应¹重发隔年花²,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
译文:估计去年的花枝在这些天里又将开放,但我全无赏花兴致,因为就算春风还与去年一样,但红颜已改,再不似去年。
注释:¹料应:估计;想来应是。²隔年花:去年之花。

  首句发问,初看好像问得没有道理。词人的家园在北京,任何一条大路都能通向北京,无需问得。要知道在词人心目中,因为爱妻已死,今日的家园,已非昔日的家园。也就是说,要回到昔日的家园,已无路可通。由于心中忧伤,眼前所见的青山绿水,也都染上了一片愁容,变成了残山剩水。这时凄冷的春天已过,到了初夏割麦的时节。

  下片谓去年这时节开的花,在古诗词中,“花”有时专指牡丹,想必又将把新萌放,因而想起词人过去与妻子在花前月下所过的恩爱时光,但这一切已不堪回首。最后二句以议论作结,谓今年的东风,纵使能像去年的东风一样地吹,今年的花能像去年的花一样地开,而心爱的妻子再不能死而复生,过去的恩爱岁月不可能再有了。

  全词写词人与妻子的再一次分别,词人在“残山剩水”的旅途之上,生发出了痛苦的相思之情。全词用的全是平淡语,结句似也无甚新意,但全都凸显词人心境的悲凉。

参考资料:
1、 墨香斋译.《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85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199页
3、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06月:第61页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
中山君飨(xiǎnɡ)¹都士²,大夫司马子期³在焉。羊羹(gēng)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qiè)(gē)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飡(cān)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kuì)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è);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
译文:中山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由于羊羹没有分给自己,司马子期一生气便跑到焉国去了,还劝说焉王攻打中山。焉攻中山时中山君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做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了一份熟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所以特来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因为一壶熟食得到两位勇士。”
注释:¹飨:宴请。²都士:国都中的士人。³司马子期:中山之臣。后出仕楚国。⁴亡:逃亡。⁵挈:拿着。⁶尝:曾经。⁷厄:灾难,厄运。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
吾闻橘中之乐¹,不减商山²。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³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
译文:我听说在橘林中游玩,自然少不了要说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南)。怎能说霜后的橘子不能吃,秦末汉初东园公等四位老人不是就在橘林中游戏吗?感悟这人世间的泡影,把千里江山隐藏在一瓣橘子的斑点之中。
注释:¹橘中之乐:乃指一典故,语出《玄怪录.巴邛人》,巴邛人在自己的橘园中,发现有两个橘子特大,剖开后看到每个橘子里有两个白发红颜老人在其中游戏,以为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四皓,只可惜不能根深蒂固,以致被愚人摘下。他们随即从袖中抽出一草根,化为飞龙,四人乘龙高飞远去。作者由此得出结论,人生是虚幻的,世界之大,其实只是一个斑点,一片枣叶,可以纳入小小的芥子之中:“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这是地地道道的佛家观点。尚在太守任上,苏轼已陷入佛家的泥潭中去了。²商山:位于陕西省丹凤县城西7.5公里丹江南岸。不仅以名夺人,更兼极富诗情画意,历来为人们所向往。³四老人者:四老人与商山有关,当指商山四皓。分别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后用“商山四皓”代指贤人。
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
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袅(niǎo)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zhǔ)之苍湾。 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huán),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
译文:手举大枣的叶子很容易,汇集芥子却是多么困难。应该像贤德的安定王这样豁达开朗,把超脱的想象寄托于人世间。犹如袅袅的春风,清闲地飘荡在天宇之上。吹动洞庭的滔滔白浪,涨满了北方大河的苍湾。携着佳人—起去那里游览,让清风吹拂我们的鬓发和佳人的发髻。让黄色的骏马带领许多随从,卷起震撼湖泽的威力一起奔腾而来。
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
(róu)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yīng),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chī)¹,款木门之铜镮(huán)²
译文:掺糅上江米和大米的稻草,铺垫上三棱形的菅草。忽然间蒸气升腾冰水化解,随即酿出的酒犹如珍珠像泪水一样滴落下来。用翡翠色的勺子和银质的酒器,穿戴上装饰着紫色珠络的青色纶巾。随着运酒车上类似猫头鹰状的酒囊,叩敲木门上的铜环。
注释:¹鸱夷:一指革囊,一指盛酒器。根据语言环境定其义。²镮:通“环”。圆形有孔可以贯穿的东西:耳~。指~(戒指)。
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
分帝觞(shāng)¹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máo)²
译文:分享帝王酒觞里剩下的那一部分残酒,所幸的是公子德麟并不吝啬。我急忙洗净了酒杯起来品尝,驱散腰腿麻木憋痛的顽疾。好像三江的大水都在这一口豪饮之中,气吞大江中的鱼龙和神鬼。忽而如醉,忽而如梦,脑子里景色纷纭,开始有些疯疯癫癫。
注释:¹帝觞:帝王的酒器。²髦蛮:语出《诗·小雅·角弓》:“如蛮如髦。”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鼓包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
鼓包山之桂楫(jí),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¹于渺茫,吊夫差²之惸(qióng)(guān)
译文:摇起用巴山上桂树做成的船桨,叩开林间琼楼仙屋的门。醉卧在凛冽松风中瑟瑟地缩紧身体,掬起春天里潺潺的清泉。追随着春秋时期越国的名士范蠡到渺茫的幻影之中,追忆和凭吊吴王夫差那孤单的身影。
注释:¹范蠡:春秋战国末期楚国人,后入越,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舟泛海而去,至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²夫差: 即姬夫差(?-前473) 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6-前473)阖闾次子。曾大败越国,与晋争霸,适逢晋室内乱,夫差一度夺得霸主地位。后连年征战,民生凋敝,被越国所灭,夫差自杀。
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属此觞于西子¹,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译文:叮嘱不幸的西施姑娘用这杯酒,洗刷因亡国的愁怨而衰老的容颜。跌跌撞撞地赶路,衣服鞋袜惊起阵阵涤尘,失去了舞动袍袖、弯腰弓背的姿势。醒来后作了这篇赋,呈送给公子说: “哈哈!我的话夸张夸大了,敬请公子替我作些删改。”
注释:¹西子:即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金风¹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注释:¹金风:秋风。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紫薇¹朱槿(jǐn)²花残。斜阳却照阑(lán)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³昨夜微寒。
注释:¹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²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又名扶桑。³银屏:银饰屏风。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刘攽《中山诗话》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像温庭筠的作品。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于精神。“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人”,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此词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词的上阕是写酒醉以后的浓睡。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文选》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李善注曰:“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日金风也。”此时庭院内是秋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几杯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在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其巾“细细”、“叶叶”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以“叶叶”这两个名词相连用,就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显得很有次序,很有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而落都是较为凄厉的,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以至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况味。而像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易”二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虽是淡淡的一笔,但却是陪笔;至“一枕小窗浓睡”,才写出此阕的主旨。小饮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原来词人有一点闲愁。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愁深故易醉,醉易故睡浓。此意于下阕尤能见出。

  如果说上阕是从昨晚的醉眠写起,那么下阕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

  词人一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情绪如何,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巾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不过在结句中仍然透露出一丝丝哀愁。过片中的紫薇,植物名,夏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上阕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分明是秋季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此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前阕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后阕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体察,来表现此际的情怀。“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晏殊在《踏莎行》词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情境皆相似。两处都用了“却”字。却者,正也。此处是说抬头望去,一抹斜阳正照着阑干,颇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神韵,然而词人所见者不是南山,而是残花、斜阳,其中似寓有无可奈何的心境。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也正是“双燕欲归时节”。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可是词不比诗,它往往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燕子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旬“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人独居无愣的感觉。于是他想到昨夜醉后原是一个人独宿。一种凄凉意绪,落寞情怀,不禁油然而生。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字面,偏偏说屏风有些寒冷。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人低徊不尽。

  此词之所以受到评论家们的一致称赏,主要在于它呈现了一种与词人富贵显达的身世相谐调的圆融平静、安雅舒徐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大晏深厚的文化教养、敏锐细腻的诗人气质与其平稳崇高的台阁地位相浑融的产物。在这首词里,丝毫找不到自宋玉以来诗人们一贯共有的衰飒伤感的悲秋情绪,有的只是在富贵闲适生活中对于节序更替的一种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感触。抒情主人公是在安雅闲适的相府庭园中从容不迫地咀嚼品尝着暑去秋来那一时间自然界变化给人之身心的牵动之感。这当中,也含有因节序更替、岁月流逝而引发的一丝闲愁,但这闲愁是淡淡的、细柔的,甚至是飘忽幽微若有若无的。作者通过对外物的描写,将他在这环境中特有的心理感触舒徐平缓地宣泄出来,使整个意境十分轻婉动人。

  这首词也是《珠玉词》中的名篇。它用精细的笔触和闲雅的情调,写出家作者这样的富贵高雅的文人在秋天刚来时的一种舒适而又略带无聊的感触。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49-52
2、 徐培均著.岁寒居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9-42

qīngpíngyuè ·jīnfēng

yànshū sòngdài 

jīnfēng tóngzhuì 绿jiǔchūchángrénzuì zhěnxiǎochuāngnóngshuì 
wēizhūjǐn槿huācán xiéyángquèzhàolángān shuāngyànguīshíjié yínpíngzuówēih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